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2-01-12 06:37:10

① 五年级下册语文a版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是朗读和领悟诗情。
2、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先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先产生再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紫烟: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挂: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
飞、落: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
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1、把三、四句诗给分开品析了。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
3、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② 五年级下册语文a版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是朗读和领悟诗情。
2、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先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先产生再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紫烟: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挂: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
飞、落: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
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1、把三、四句诗给分开品析了。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
3、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③ 古诗二首介绍了山寺的什么和草原的

夜宿山寺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有趣经历。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④ 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教材解读: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写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的感染力,是因为它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并善用、巧用了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想象,如诗如画,而且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交融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了共鸣。
作者来到黄果树瀑布下,目睹那直泻而下的瀑布之水,耳边是山鸣谷应的水声,这些都让作者深有感触。当作者久久地坐在瀑布近旁,任水珠打湿脸庞、衣衫,听着瀑布的轰响时,他的感受又是那样的豪迈——胸膛在扩张,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而这些感受往往是感同身受的,学生在习作时碰到写游记之类的文章,可以从本文中获得借鉴——把自己描述的所见所闻时,不要忘记把最真实的感受写进去,这样,文章会让人觉得富有生机和个性。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应了开头的第一句话: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字词,理解词意。
3.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声音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
4.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还见过哪些瀑布?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你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它吗?(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等)当四字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时你能用诗句来形容它吗?(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
3、当诗句都不足以表达时,我们看看作者怎么表达。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 自读课文,用小圆圈画出想积累的词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用问号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2. 交流检查:
(1)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看拼音写词语。
(3)每人一句读课文第一到二节。指导朗读:①第一自然段的感叹号和第二自然段分号。②读好“哗哗”“微风”“潮水般”“人喧马嘶”“渐近渐响”③读好断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
3.按照要求自读剩下的文章。
4. 再读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5.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了解写作顺序
1.读读描写黄果树瀑布的语句,想想文章是围绕黄果树瀑布的什么来写的?
2.同是黄果树瀑布,为什么声响不一样?
3.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融入练习设计,有效地使用了现成的教学资源《补充习题》,提高了课堂效率的同时,为学生减轻了课后的负担。
在培养学生正确朗读时,遇到较大的障碍。这也是平常不注重锻炼和要求不明确的结果。在以后的语文课还要继续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这种正确不光包括读音还有标点停顿和词语的情感读正确。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细读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
2、这一句该怎么读?突出“真是”、“杰作”。
3、再次出示图,让学生整体感知黄果树瀑布的景观的壮美。
过渡: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三、细读第二——四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自然段段意。
3、默读课文,思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用“——”划下来。
4、指导学生反复练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板书)
5、有感情练读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地那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7、听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撒全街”的情景。
四、细读第5——8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什么地方?我们来到谷底有什么感受?
2、讨论、交流。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着重体会“群山环抱”的意境,为下文“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的理解作铺垫。感受是“那道瀑布”离我们“近得很”。“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撩”在文中的意思,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瀑布泻入谷地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板书:感受:舒服
3、听录音,让学生获得那种舒服极了的真实感受。
4、小结节意:写下到谷地的感受。
5、轻声读课文6—7自然段,说说哪些句子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需要别人帮助。
6、出示句子,着重理解这两句话:
(1)“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灌:浇,灌注。乐声奏鸣、声浪各指什么?指瀑布的声响大。
(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挟:夹在胳膊下,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7、反复练读,让学生体会自然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使其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对人的身心的陶冶。
8、导读第八自然段:
(1)齐读后,简介徐霞客的生平,说说“沉醉”的意思。
五、赏读全文:
1、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板书设计
形态————宽
黄果树瀑布 声响————大
舒服极了
感受 灌满活力
挟来生机

⑤ 以临水骋怀为话题的作文

1

“临水骋怀”复习教案

一、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
、能准确熟练的背诵并默写《小石潭记》

《望

庐山瀑布》

《白洋潮》

“立塘上

------
颜始

定”


2
、熟读《黄果树瀑布》三、四段描写瀑布的内容。

核心目标:

从所选课文中找出描写水的句子,通过分析总结出

描写水的方法。

拓展目标:能够根据链接材料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教学重难点:

从所选课文中找出描写水的句子,通过分析总结出描写水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复习学案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水,千姿百态。透明的冰山,沸腾的大海,汹涌澎湃的大江
大河,叮叮咚咚的泉水,潺潺的溪流,平静的湖水„„,水是地球上的奋斗者。
它,总是那么匆忙,在大地上奔流不息,在江河湖海、天空和大地间改变着自
己的形态,完成循环的神圣使命。水,也赋予了文人墨客无数的灵感,我们所
学的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
临水骋怀。
这节课我们就借这单元的
《小石潭记》
„„
《白洋潮》再次感悟水之美,水之壮。

(二)明确教学目标

抽生来读教学目标

(三)自主预习检测

1


首先检测大家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抽同学来宣布答案。
(你觉得
哪个字大家需要注意下写法)

2
、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背诵环节,大家请看学案要求。先给大家
5
分钟
的准备时间,然后我们测试。抽三个学生来背诵,然后小组齐背

2

3
、检测内容

【自主预习】


1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各题

①根据拼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lie(

)


chuang
(

)

sui(

)

xi(

)



bie
(

)


zhong

(

)
而至

chuan
(

)


ju
(

)


泡碎龙
qiu (

)
②请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参差
..




犬牙差



)互



翼(





起(

)





)易

③根据解释填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没有两样,没有区别。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不加思索,随口说出。




形容非常惊恐。




好像灰、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喻人或事物迅速消失。




庸俗的让人无法忍耐。




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自主复习】

复习背诵以下三篇
1

《小石潭记》原文

2

《望庐山瀑布》

3

《白洋潮》

“立塘上

------
颜始定”


背诵要求:熟练准确

3

背诵方式:自己先背熟

,然后组长抽查。自己再次复习。

测试方式:
1
、抽查

2
、默写测试

【默写测试】

1
、潭中鱼可百许头,





影布石上,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2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


,遥看瀑布挂前川。

4

《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壮美和磅礴气势的诗
句是:





5
、立塘上,

,从海宁而来,

。稍近,则隐隐
露白,



。渐近喷
沫,







,无敢后先。

(四)合作探究

1
、请用“

”线画出文中描写水的句子。并记录下来。然后分别
分析这些句子是如何来描写水的。
(最少两句)

2
、根据上面记录的内容,总结出描写水的方法。


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调动各种感官,与水进行亲密接触。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写。

④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写。

总结:这些方法在作文训练必不可少

3
、根据以上总结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可根据以下提示的景物来
写,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写,最少运用以上两种方法来写)

天上的云

刚出土的小草

皎洁的月光

滴滴细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1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我要定制简历

4

片片雪花

美丽的花朵

飞流的瀑布

灿烂的秋色

(六)拓展训练

导入:水像母亲的乳汁滋润着大地,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绿洲和生命。所
以水对我们很重要。但是„„大家请看,课本(

111


)作为学生的我们,也
许现在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我
们的水源。从而保护我们的地球。

接下来请大家为下面这个活动出谋划策。

阅读所给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请你提出两种节水的方法。

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
1

6
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
流掉
3

25
立方米水,家庭用水浪费种种,令人心痛!

参考:(
1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科学用水。


2
)请珍惜每一滴水。


3
)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4
)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5
)滴水在指尖,节水在心田。

5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备课原则是:
1
、注重教材整合
2
、温故知新

设计思路是:三个目标对照三个教学板块,条理清晰,循
序渐进。

这节课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是核心目标的设定以及核心板
块的展示,在这个板块中,我充分遵循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
教材的原则

⑥ 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字( )可以看出用了夸张的手法

从“疑是银河落九天”看出,把瀑布想象成银河,描绘了瀑布从高处急速垂直流下的景象,表达诗人看到瀑布时激动惊喜的思想感情。
江雪描绘了冬天万物凋零,雪地寒天里一位渔翁独自垂钓江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坚强,不畏挫折和困难的性格。

⑦ 跪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古诗词背诵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答案(古诗词背诵复习卷)(第84至86)问题补充: 从第六题做起,做到第十题。答案一:蒸融 枯萎 翡翠 预备 爆竹 展览 恐怖 尖锐 残暴 哀思 冻僵 乖巧 抽噎 圣诞树 精兵简政 勃勃生机 语重心长 张灯结彩 见微知著二:第2第1第2第2第2第2第1第2第2第1第1(划去)三:bing 禾 3画 拿 目 3画 放yi 已 3画 特别的guang (返犬旁)3画 粗野七:(1)《赠汪伦》 《送元二使安西》(2)《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3)《己亥杂诗》 《泊船瓜洲》(4)《竹石》 《泊船瓜洲》(5)《题西林壁》八:(1)寻常 平凡 生命中有些人牢牢的把自己的命运把握住了,就会不平凡。而有些人错失良机,就会很寻常。(2)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即使这会让自己得不到温暖,但是这才是最高尚的.(1)“驼头”象征抗旱“鹿角”象征健康长寿“蛇颈”象征灵活多变“龟眼”象征富有灵气“鱼鳞”象征神圣的防卫“虎掌”象征英勇不屈“鹰爪”象征腾云驾雾,勇敢果断“牛耳”象征勤劳善良图腾指一个名族认定的标志还以龙 狼 蛇 玄鸟 熊…作为图腾1.过 我2.时间 小老鼠 曾经年少,不懂光阴宝贵,逝者如斯稍大些,我知道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瓜地里的。尽管这样,我不认为那是一种游戏,是慈爱的爷爷哄骗孙子的把戏,而是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心里适时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西瓜和希望60.188.12.* 2010-4-27其他答案:蒸融 枯萎 翡翠 预备 爆竹 展览 恐怖 尖锐 残暴 哀思 冻僵 乖巧 抽噎 圣诞树 精兵简政 勃勃生机 语重心长 张灯结彩 见微知著二:第2第1第2第2第2第2第1第2第2第1第1(划去)三:bing 禾 3画 拿 目 3画 放yi 已 3画 特别的guang (返犬旁)3画 粗野七:(1)《赠汪伦》 《送元二使安西》(2)《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3)《己亥杂诗》 《泊船瓜洲》(4)《竹石》 《泊船瓜洲》(5)《题西林壁》
42、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语文第六册: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⑧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

【导读】语文是教师资格证学科之一,在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题西林壁》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我们需要用这些常见资料进行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进行教案的编写,在教师资格证面试和笔试中都有涉及,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课程进行的参考,所以做好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的,需要分四个部分进行,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程和板书设计,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一起来看看吧。

简要介绍

诗中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的景象,但这首诗没有过多地描写庐山的美丽景色,而是另辟蹊径,分别从大处和小处着眼,告诉了我们一个认识事物时,要站在客观立场上的深刻哲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变化:岭、峰、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在教师资格面试前的备课阶段,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案是试讲成功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以上的六个部分都是教学的重点,缺一不可,更多小学教师资格证报考指南,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⑨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图片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望庐山瀑布课件

把邮箱发过啦

⑩ 写一篇小学诗歌:小课堂,大课堂。

如果校园是小课堂,
那么社会就是大课堂。
我们既是小课堂的学子,
也是大课堂上的学生。
我们在小课堂里学到的,
是科学文化知识,
是先辈们宝贵的智慧结晶。
可是,小课堂里也并非什么都可学到。
我们是离不开大课堂的。
我们在大课堂里,
可以学到生活常识,
可以学会交友,
可以了解很多小课堂里的东西。
可是,大课堂里教会我们的,
都是零散的,像散落的珍珠。
只有小课堂里才可以学到整合的,系统的,串成一串的项链。
我们要说,
我们是离小课堂,
但是也不能离开大课堂。
同学们,
让我们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
到大课堂里收集珍珠,
到小课堂里,
将它们串成美丽的项链。
来吧,同学们,
向着梦想的远方奔跑吧,
青春是美好的,
闪亮的青春,
快乐的童年,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的课堂。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