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
⑴ 革命的烈士诗小学五年级
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把牢底坐穿
难友何敬平(1918-1949)1948年夏于渣滓洞写了这首诗: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⑵ 五年级下册井底蛙历险记 教案
语文园地里的,我才收集的 二年级上册 一单元娃娃,胳膊,光盘,名片,旅游团,山峰,巨石,枫树,菊花,风景区,翠鸟,甲鱼,橘子,降落伞,勤劳,观察,认识,尤其,奇形怪状。二单元访问,国旗,钢笔,形状,桥梁,纺线,象棋,刚才,粗壮,高粱。三横王,草头黄,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双口吕,木土杜,言午许,双人徐,耳东陈,干钩于。三单元美丽,有名,中心,中央,著名,特别,非常,漂亮。四单元一本正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五单元一只()一个()一把()一块()一条()一盘()六单元健康的身体,羡慕的眼光,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心爱的裙子,火红的太阳。七单元没有日积月累八单元各种各样,金光闪闪,秀丽神奇,四海为家,无影无踪,川流不息,迫不及待,叫苦连天,自言自语。二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语文园地二 雷声大作 倾盆大雨 阳光灿烂 随风舞动 芬芳扑鼻 黑白相间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语文园地三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语文园地四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百依百顺 千军万马 语文园地五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立春到来阳气转,春风阵阵仍微寒。 语文园地七 同心协力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战无不胜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博采众长 多多益善 贪小失大 舍本逐末 轻重倒置 小题大做 勤学好问 好学不倦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语文园地八 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语文园地二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语文园地三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语文园地四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语文园地五 十二属相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语文园地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语文园地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上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语文园地八 三字经 (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满载而归 如愿以偿 没精打采 沉默不语 目不转睛 恍然大悟 五洲四海 举世闻名 高楼大厦 应有尽有 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郁郁葱葱 喷薄欲出 旭日东升 夕阳西下 皓月当空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层峦叠嶂 苍翠欲滴 语文园地二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语文园地四 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 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 坚持不懈 业精于勤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废寝忘食 竭尽全力 锲而不舍 脚踏实地 语文园地五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游 子 身 上 衣。临 行密密缝,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报 得 三 春 晖。 语文园地六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夜露水中,明天太阳红。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语文园地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己。(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 语文园地八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 (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鸣)在外。 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因雪白头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语文园地二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满招损,谦受益。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窗前莺共语,帘外燕双飞。善不可失,恶不可长。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语文园地四 望子成龙 来龙去脉 群龙无首 龙飞凤舞 如虎添翼 调虎离山 骑虎难下 照猫画虎 天马行空 汗马功劳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牛刀小试 笨鸟先飞 呆如木鸡 胆小如鼠 语文园地五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 一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苏州沧浪亭) 语文园地六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语文园地七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语文园地八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顿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 阿费尔斯曼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四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语文园地二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语文园地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鸡迟宿,鸭欢叫,不久风雨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语文园地四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无敌 语文园地五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语文园地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 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 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飞半掩扉。 王 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 语文园地七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曝十寒 寸进尺退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语文园地八 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 一枝独秀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 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 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寿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有三到,谓心道、眼到、口到。 朱熹 语文园地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语文园地三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语文园地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语文园地六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语文园地七 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力挽狂澜 中流砥柱 大义凛然 豪情壮志 不屈不饶 披荆斩棘 奋发向上 励精图治 众志成城 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语文园地八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语文园地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 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 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 骚》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语文园地三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语文园地四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语文园地五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语文园地七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语文园地八 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俄国)普希金 六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 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 缜) 语文园地二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地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唯有民族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新进步 (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 金) 语文园地三 轻诺必寡信。 《老 子》 民无信不立。 《论 语》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 子》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 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语文园地四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语文园地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 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 乡》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语文园地七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语文园地八 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脍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六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语文园地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语文园地三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语文园地四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 《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 《冰岛之神》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 《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 《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 《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 《老人与海》 语文园地五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迎难而上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举一反三实事求是 各抒己见不耻下问 触类旁通 精益求精 古为今用
⑶ 囚歌于我的自白书的主要内容
囚歌意思:
革命者所走的路被敌人紧紧地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投降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出卖革命获得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一齐烧掉,我应该在血与热火的斗争中得到永生.。
我的自白书: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每个人都有他(她)的尊严,人不分贵贱,赤条条的来也赤条条的去,所以要学会尊重,但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自己要先尊重别人。人活着也要有良心,不能有一个可敬的外表,就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我相信“因果由人造,随业皆受报”
⑷ 你能知道发生在黄河身边的英雄故事吗
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二、问题研究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⑸ 〈〈黄河颂〉〉
教学建议
一、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4.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5.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⑹ 小学生教材全解《囚歌》的分段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 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下课。板书设计 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相衔接,因此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总之,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 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
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首先是四川儿童在知识、情感方面和《囚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次是作为西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的第一流小学再加优秀教师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第三,努力体现教改精神,同时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三个为主”的精神,这里不想多说了。除此以外,我在教学设计中还十分注意依靠理论的指导作用,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理论思维的不足。例如,《囚歌》的总体设计就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的,而它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就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教学过程 中安排了两次质疑问难,就是以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为依据的。
我认为,教学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又是对它的合理成分的继承。不能一说教改,就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在《囚歌》的教学设计中,就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因文悟道”等特长,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也基本采用了“破题——开讲——诵习”传统框架。关于“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弄不好会被认为是“满堂灌”。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实际特别是教材实际出发,当讲则讲,有些地方还要“畅讲”,教师不应该只当“导演”,他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所以我在几个关键之处设计了几段比较长的“独白”,意在把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情感。
可以说,我对《囚歌》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处理、安排和运用,都是以上述指导思想为准则的。 这里着重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地存在于教材之中,不是我们附加上去的,他们在教材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们提炼出来,抽象的为自己头脑中主观的东西,即教学目的,是否就失去了联系了呢?不是的,只不过是改变了联系方式而已:他们都服从于一个总目标——育人。可以说,《囚歌》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是着眼于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还注意了语、修、逻、文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 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后来改为两个,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 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 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方熔)
对你有所帮助,请采纳!
⑺ 囚歌课文精彩句段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 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下课。板书设计 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相衔接,因此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总之,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 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
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首先是四川儿童在知识、情感方面和《囚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次是作为西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的第一流小学再加优秀教师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第三,努力体现教改精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