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2-02-02 04:15:34

Ⅰ 论语十则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Ⅱ 论语十则教案

http://wenku..com/view/fa1c731cfad6195f312ba6ef.html

Ⅲ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教案2 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 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 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 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 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提问:在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不知为知之”之时?怎样才算是懂,才算是会? 12. 学生: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别人请教,多做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13. 这一则是告诉我们谦虚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骄傲。正所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体会,用心品味。三.练习:背诵默写这三则四.作业:课后阅读中学生读本《论语》。了解孔子的学生。

Ⅳ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害于你的学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Ⅳ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6�1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6�1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Ⅵ 初中语文老师课程了!

——实施新课程的反思 目前中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分班、分科、按时、集中学习。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备课有几大误区: 真正根据学生实际分析文章特色;要么处理不好备课与教案的关系,备课只是抄个教案完事,上课时只按教案宣读实施。 二是备课时重知识轻过程。把教学目的定位在应付考试上,备课时只搜选考试可能考的知识,反复训练而不考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指导和情感熏陶上。 一、整体把握学科特点,明确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阶段目标从“识学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把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每册每单元又有相对集中的要求和重点,教师备课时要从整体上把握。 二、挖掘文章特色,发挥例子特色。 几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广博文化需要学生传承,而短时间内我们只能学习其中最典型的、窥一斑而知全豹,所以,我们深入挖掘每篇文章的特色,从中吸取精华。 例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童趣》和《论语》十则。 二者同为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是新课程对文言文的共同要求,但两篇文章的区别是:《童趣》主要是叙述童年趣事,内容贴进学生实际,且语言浅显易懂,重要的文言词语不多。《<论语 十则》重在治理,内涵深奥,语言高度凝炼,词语意思古今变化大。针对二者的不同,教学的重点和过程设计也应不同。前者应以理解课文内容即体会“趣之所在”为重点,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后者则把重点放在理解记忆文言词语、熟读成诵,结合实际理解运用哲理上。在过程处理上应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以引导联系实际理解体会为辅。 我们综合分析文章的体裁特点、语言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抓住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如:同为品味语言,不同体裁的文章风格不同,写景散文,一般用生动地语言描绘极富意境画面,品味精美语言,体会场景意境、揣摩作者思想感情态度,学习遣词造句技巧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春》;叙事文章特别是小说,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中国传统小说,品味不同性格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评论人物形象是学习的主要内;,科普作品表达力求符合客观实际,语言准确严密;论辨性作品逻辑性强,表达严密,有力度。 三、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是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 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等。教师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呢?第一,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平时的观察,分析学生在此年龄阶段的共同特点,如心理特点、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第二,通过询问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其他同学和学生本人或平时观察,了解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第三,充分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把握情况:学生以前对此问题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学生现在对此内容有什么疑问?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哪些方面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安排预习让学生提问题等方式了解。这是教师备课时需重点了解掌握的。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师在设计时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有留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同时,因为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预案,把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整得细一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尢其是涉及多种教方资源的整合时,多一点事先的准备,能有利于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所以教学设计应该多留选择,应该相对宏观并贴进学生实际。 最后一点,别忘了写教学反思!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Ⅶ 论语十则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教学重点 1.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四、教学难点 1.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2)、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3)、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4)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学而》 广东 胡寿栋 问: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Ⅷ 论语十则 《天净沙秋思》 《 钱塘湖春行》 朱自清的《春》 蒲松龄的《狼》 任选一篇 设计一个讲课导语 谢

教法老师的作业~
中文系的吧~

Ⅸ 谁有《论语》十则的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9
作者: 加入日期:06-10-26

《论语》十则 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参观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初识作者和论语多媒体展示: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读课文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尝试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学任务: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齐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检查复习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齐声背诵全文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生背诵课文。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体验反思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百家讲坛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热点内容
英语代词表格 发布:2025-05-16 04:23:00 浏览:442
生物之最 发布:2025-05-16 01:24:17 浏览:701
生物医药峰会 发布:2025-05-16 01:03:54 浏览:210
科伦博泰生物 发布:2025-05-16 00:28:34 浏览:308
徐老师来巡山投稿 发布:2025-05-16 00:26:18 浏览:571
桑巴双人舞教学视频 发布:2025-05-15 22:29:39 浏览:479
月子餐老师 发布:2025-05-15 22:16:43 浏览:160
人们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5-15 21:26:05 浏览:209
2017高考数学文 发布:2025-05-15 15:11:48 浏览:817
怎么喝水 发布:2025-05-15 14:52:53 浏览: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