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0-11-19 06:17:50

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资料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编辑本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Ⅱ 记金华双龙洞说课资料

一、说教材

《记金华双龙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是:学习作者以他们独特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学习课文用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回味无穷。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要为高年级的阅读做准备,在语文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阅读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纬度对教学目标提出要求,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双龙洞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方法与过程

本课是一篇适合读中感悟的课文,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读中感悟。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次说课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重点为: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

教学难点为: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句描写事物和表达思想情感。

二、说教法

本课是以读中感悟教学为核心的。我们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知识,以及一定朗读技巧,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想像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但他们对文字深入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深层次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因此,我们将本课的教法确定为读中感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感悟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朗读感悟的机会。

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有打动人心的“亮点”。高明的教者就要善于利用“亮点”生发开去,让学生去体会真谛。所谓“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 “突破”指以该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本文采用“一点突破法”,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的“亮点”是以《记金华双龙洞》中的“作者的游览顺序”为主线,通过读中感悟,以读促悟“自读时想像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文章的情感,变“要我知”为“我要知”。由“感受亮点--研讨亮点--拓展亮点--升华亮点”构成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由“亮点”照亮教学全程。

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不仅要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还要精读词句、积累语言、精读课文,体会思想情感。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采取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也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与想像,或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的读课文,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说学法

基于对四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学生学习本篇课文,主要可以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来理解文章。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有个性富有创意的阅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多方对话,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对话、交流中,感悟和体会文章的思想。因此,要在自主阅读、自由交流、自悟表达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完成识字任务,同时能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美读让学生的读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让学生把读书、理解、表达空融为一体,使书中的形象、情景自然而然的浮现在脑海中。使学生更准确的感知课文,从而达到形与情的共鸣,真正读出味道与情趣。使学生的语感在读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说教学流程

建议先总说思路及步骤,之后分步说方法和理念。注意重点环节要逐层展开细说。整体印象太粗,且没有理论支撑,个别环节层次划分有误(如第8步应是拓展积累运用环节)。对教材重点把握不细,只罗列出了几个重点句,但无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

1、教师激情导入:暑假你都去了哪些地方?

学生简单介绍,然后老师引出:在我国浙江省金华有一个美丽的溶洞——-双龙洞。今天我们就与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初步理解文中的词语意思。

2、教师检测学生认读生字情况,重点指导“簇、臀”的字音和字形。重点理解词语“蜿蜒、石钟乳、突兀森郁”

3、自读课文,说一说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一部分是重点,建议分版块说方法和理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路上作者见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与下面交流的重点不一致。这是一个较浅层次的问题,应设计一个指向语言表达形式或有较大覆盖面的问题,如“路上作者见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景色?”“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什么?”)

2、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指导体会作者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用了两组反义词,来描写戏水的声音,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印山红,再加上浓绿货单的新绿,眼前就是一片明艳。

(2)随着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戏水的声音|、、。

3、指名读2、3自然段,然后说一说外洞的特点。外洞--宽、大

4、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老师可以配合以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5、看完之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6、阅读第4 自然段,然后说一说内洞的特点。

7、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说一说“即使”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说说为什么叫双龙洞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应是下一版块的了!

8、小组合作:请你划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图,然后用简短的语言复述游览的过程。着重介绍内洞的景色。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就是,通过前面的分段阅读学习,此时在让在学生划出作者的游览线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突破本文的重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拓展

学习本课观察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句式,写一篇景物观察记。(用上词语:时而`````时而)

(五)作业

1、请在下节课上展示自我:如果你就是进换双龙洞景区的一名导游员,请你为我们介绍金华双龙洞的游览顺序及其美丽景色,介绍之后,同学们也可以提问。

2、背诵课文,找出描写金华双龙洞景物特点的词句读一读,把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词句抄写下来。

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一同游览了金华双龙洞,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学习了写游记的一般方法。(也可以先小结再布置作业。否则,用这样的一句话结束是否有点虎头蛇尾?)

五、板书设计:

3《记金华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设计理念: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本文的写作顺序也是本文的难点——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1、洞口 宽 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
(2)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3)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4)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过渡: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把句子补充完整。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6)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材料很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Ⅲ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

2、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都旅游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出示图片

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今天我们来学习:3、记金华的双龙洞

介绍双龙洞

二、预习探究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投影出示学生画好的游览图)

课件出示游览图。

四、品读体验

(一)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脚步去浙江金华看一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默读2、3自然段找出来。
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
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 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排比,造句。
(二)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 宽 像桥洞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外洞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联系学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一个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口教室这么大?20口教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1)自读第5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 船小——
a、 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 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 行船的方式——
a.找读 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 齐读

b. 感觉到什么?挤压

(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

(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指名读

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6段,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内洞有哪些景物?

(1)洞顶有双龙为什么叫双龙洞?

(2)石钟乳和石笋

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再加上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5、欣赏着双龙洞的美景,耳边似乎总是伴着叮叮咚咚的泉水声,泉水的源头在哪里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五、巩固延伸

1、为金华的双龙洞写一篇导游词。

2、溶洞这种特殊的地形的形成与水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双龙洞的水是从哪里来,又流向哪里去呢?根据课文内容找出另一条水的线索。

http://www.chinese001.com/xxyw/rjdgb/rjdgbd08c/k19.jsp
这里可以看看哦,还好的

Ⅳ 记金华双龙洞课前3分钟教案怎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学生描述并谈感受)正值阳春三月,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去游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知道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双龙洞有哪些吸引我们的景色,叶圣陶先生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地预习了课文。首先我们交流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的读音。
浙(zhè)江 调(diào)子 一转(zhuàn) 突兀(wù) 蜿蜒(yán) 孔隙(xì) 即(jí)使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重点理解“进”:平房的一宅之内有几排,一排为一进。
3、交流生字的写法:
学生以各种方式交流预习写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教师提示:小组内接龙读文章,相互评价;指名接龙朗读,组织评价。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默读勾画)
2、教师引导交流,教师板书: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师:你能以小导游的身份上台结合板书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吗?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有关段落再次朗读。

Ⅳ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4、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叶圣陶 。课文按照 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情况。此外,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它的路线是泉水从那个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2、金华的双龙洞的路上景色特点是明艳,外洞的特点是 大 ,内洞的特点是黑、奇 、大,连结外洞和内洞的是孔隙,它的特点是 窄
3、《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 游记 ,记叙了作者去京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挤压、稍微、准会”既写出了作者紧张而好奇的心理,又说明孔隙的窄小。
“再加上、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美丽迷人,魅力无限,充分地显示了作者由衷的喜爱之情和深深的赞叹之意。
5、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6、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段话运用了心理描写。
(一)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花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解释词语。
盘曲而上:指公路曲折环绕通向山上。
或浓或淡:有的 呈:显现
新绿:刚现出的嫩绿 明艳:色彩明亮,鲜艳
2、“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这段话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 xì jì )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晕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2、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用横线画出来。
3、“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
4、“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
5、“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句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手法。
6、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你根据短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你们好:
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空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任意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那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人人员就在内洞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到内洞。要出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三)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 解释加点的字。变化多端:项目。 颜色各异:相同。
2、 “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S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再查 4 画。
3、 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
4、 用一句话概括两段话的意思。
作者在内洞看到了的景物。
5、作者在内洞看到了三点内容:一是双龙;二是石钟乳和石笋;三是泉水。
6、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观赏 ) 黑暗 ——( 漆黑 )
5、 用横线画出内洞很黑的句子;用浪线画出内洞很大的句子。
6、 结合短文,请你说说双龙洞名字的由来。洞内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7、 作者说“值得欣赏”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因为洞内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二是因为它们颜色各异。请你想象其中的两种写下来。
第一种:
第二种:
8、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黑、奇、大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中着力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颜色各异;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9、从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习作1 练习1
1、拟人的修辞方法注意点:
(1)直接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中不要出现“像”、“好像”、“仿佛”等词语。
(2)拟人句要写得恰当
2、成语不仅知道它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的比喻义,如“雪上加霜”。
3、写出4个描写冬天景象的成语(或者是描写北风风光的成语):

热点内容
魔兽有哪些 发布:2025-05-14 01:45:05 浏览:911
微生物标本采集原则 发布:2025-05-14 01:41:26 浏览: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发布:2025-05-13 23:45:47 浏览:206
好未来语文 发布:2025-05-13 23:30:47 浏览:798
胃有哪些 发布:2025-05-13 21:28:01 浏览:31
教学用琴 发布:2025-05-12 15:51:55 浏览:241
嘉美通教育 发布:2025-05-12 12:47:44 浏览:677
生物国家集训队 发布:2025-05-12 11:14:08 浏览:444
师德教师学习永恒 发布:2025-05-12 10:35:37 浏览:846
学生调戏老师 发布:2025-05-12 06:02:30 浏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