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方法
1. 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先来看一下“因材施教”的典故: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个典故,就是因材施教最好的例子。
那么因材施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 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
比如,你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总有学生是跟不上的,这很正常,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五个手指头是不一样长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好、记忆力强的学生,我们布置的作业稍微多一点,提升一下难度,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我们作业就布置的少一点。对于体育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就鼓励他发挥特长,弥补不足。对于性格暴躁的学生,我们要多教一教如何更有耐心;对于比较娘的男生,我们应该对其多进行狼性教育等等。
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例子。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良性发展,健康成长,快速进步。
希望能够帮到你,谢谢!
“因材施教”典故参考网络网页链接
2.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回垄断,把受答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3. 孔子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4. 孔子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颜回(颜渊)是受孔子经常夸奖的学生,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十一章)(颜渊感叹说:老师的学问道德,仰望越望越高大,越钻研越深奥。好像在前面引导你,忽然又好似在后面推动你。老师循序渐进诱导我们,用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进步都不可能。竭尽了我的才能,似乎自己提高了有些成绩,然而想跟上他,仍然做不到啊。)颜回在这里讲的是孔子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考,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来充实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是孔子启发教学的主要形式。孔子回答学生子张的提问: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第十八章)(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暂且保留,认真地讨论其他的部分,就少犯错误;要多看,想不通的地方暂且保留,认真地讨论其他的部分,就能够减少后悔。)孔子所说的学习,从来不是单指书本上的学习,而一贯主张同时在实际中学习,学习的方法则是“多闻阙疑”、“切问近思”。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听取各种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更主要的是独立思考,对书本文献,对事事处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发现问题。学、闻、见,是占有材料,疑、思,是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再谨慎地到实际中去检验。指导学生多闻阙疑、切问近思、在实际中检验认识,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又一种形式。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八章)(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实在表达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向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方向,就不再往下讲。)何谓“不愤不启”?(这里有问号)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通之意。……启,为开其意。”意思是学生想解通某问题,思考长久还不得要领,在这个时候,老师要开导他能够豁然贯通。
何谓“不悱不发”?(这里有问号)朱熹解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发,为达其辞。”意思是学生想说出自己的看法还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去启发他,适当地点拨,学生便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何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里有问号)隅,在这里指方位。例如指南针,指示的方位是南方,看指南针的人知道了南方便能推知东、西、北三方。这句话,后世演化为成语“举一反三”。“复”,朱熹注解为“再告也”。孔子这句话是说,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他不再讲新知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了大脑这个思考和记忆储存的器官,经过老师的开导、启发、点拨,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实行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受教育者可以开启心灵,思维活跃,获得真智慧。一种知识,如果不能通过自己大脑的运动而被吸收,便不能进行推理和灵活应用,那只是死知识,不能转化为智慧和才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达到“举一反三”,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又一重要形式。
孔子还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论语》记录有他与学生子贡的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里有问号)”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里有问号)”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十五章)(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呢?(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然乐道,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修养像把玉石加工成精美的器物一样,要经过切磋琢磨,是这样的意思吗?(这里有问号)”孔子说:“端木赐呀,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能知道后来的事。”)子贡名叫端木赐,他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本来是不错的,孔子的答话“贫而乐,富而好礼”,启发他的认识再提高一层。子贡从《诗经》中的两句诗又进一步认识到人的修养也要经过不断的切磋琢磨,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他因此受到孔子的赞许,因为他经过老师的启发,引用已有的学识,通过个人的思考,把认识又提高到新的层次。这样的学习就是触类旁通,即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后,在接触同类事物时能类推而贯通。教师在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一一细细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善于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由其一而推知其二、其三。
《论语》中还记载,孔子的教学常常运用讨论、问答的方式,这也是启发教学的一种形式。老师先向学生提问题,由学生回答。答对了,老师给予肯定;答错了,老师给予启发式纠正,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孔子的启发教学,以及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今天大多学校通行的“灌注式教学”、“应试教育”,不知高明多少倍。“灌注式教学”又称“填鸭式”教学,“应试教育”,实际是死记硬背。二者的弊端,当前已发展到严重的地步,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孔子的教学思想,大有必要。
5. 孔子有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这是他在人类教育史上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其数学方法有六方面:一、因材施教。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不是盲目的,而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别是个客观存在,他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雍也》)根据这条原则,他具体地分析了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他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又说:“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分,而子夏则有些做不到数。”(《先进》)据《论语·先进》载,弟子冉求做事好退缩,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紧,一听说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敢作敢为,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祸,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等请示父兄以后再去做。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学生们因材施教的,指导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避免片面性,做到全面发展。二、学思结合。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要求弟子“博学于文”,“敏而好学”。为了求得学问,即“道”,可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他自己为了“学”,也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孔子认为,“多闻”、“多见”是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在《论语》一书中,“闻”知者57处,“见”知者71处。孔子处处以“闻”、“见”为最可信赖的知识源泉。他要求学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全面的知识。
孔子论“学”又不完全停留在“闻”知和“见”知上,而是要做到“学”与“思”相结合,要求“切问而近思”(《子张》)。就是说,孔子特别提倡独立思考,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追根求源。他说:“遇事不斟酌思考,不讲‘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这种人就无能为力了。”(《卫灵公》)他批评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但是他又反对那种不认真刻苦学习,只是整天苦思空想的人。认为脱离了“学”的“思”,只会把人引导到瞎猜的歧途上,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不先“学”,就无从去“思”,这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
孔子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的精辟见解,这是符合“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就是说,“学”与“思”两者不可分开,一旦分开,就会两败俱伤,不是“罔(受骗)”,就是“殆(疑惑)”的结果,都会空无所获,白费气力。当然,在这二者之间,孔子所着重强调的仍然是“学”。他甚至认为有许多好的品质的人,如果不学习,也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如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三、举一反三。孔子在讲学时,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他往往不先说出自己的见解,而是“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为开其意。发,为达其辞。”(朱熹:《论语集注》)意思是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直到他们想把问题弄明白而又考虑不通时,再去开导他;直到他们想把观点表达出来而又表述不清时,再去启发他说出来。这种在求学者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教育的方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还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思是说,要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给他指明东方,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余的西、南、北三方,那就不必再勉强教下去了。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代替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学会由此及彼的推理判断能力,从而达到“告诸往事而知来者”(《学而》)、“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公冶长》)的理解水平。这种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孔子的首创。四、循循善诱。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以至学而不厌。孔子善于了解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循善诱,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学生的学习志趣。《论语》中就载有孔子交互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例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人的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奋发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好评。五、联系实际。孔子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不是一个为教育而教育的人。他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联系历史上或当今的实际,通过对人物评价和时政评论,向学生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明确表示自己的是非爱憎,并以此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都评论过。他特别注意评论那些对社会、对人民有大功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孔子对管仲、子产,以仁许之。比如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当他听到“为人仁爱的人”郑国执政子产的死讯后,泪流满面地说:“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伯夷、叔齐在继承君位上互相推让,孔子称其“求仁而得仁”(《述而》)。对于那些不肖者,孔子便加以抨击。如鲁国的大夫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贤良之士,却不肯任用,孔子批评他白吃官饭,不干实事。
(见《左传》昭公二十年)
《左传》记载,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阳虎,又名阳货,在鲁定公六年取得“陪臣执国命”的合法地位。孔子对这一事件评论说:“天下太平,制礼作乐以及出兵都决定于天子;天下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便决定于诸侯。决定于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下去;决定于大夫,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下去;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下去。天下太平,国家的最高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季氏》)这段评论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的集中统一,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六、教学相长。孔子在学术问题上,是允许学生与自己辩论的,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有一次,颜渊和子路各自说了自己的志趣,子路要孔子也说说,孔子也很和善诚恳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谈了自己的志趣:“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使朋友们相互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注。”(《公冶长》)他以此让颜渊和子路与各自的志趣作比较,可说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孔子还真心诚意地欢迎学生对他提意见。子路性格直率,有时提意见不免有些鲁莽,但孔子并不介意。例如,有一次鲁国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扰派人请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客气地批评说:“难道走投无路了吗?何必要到闹叛乱的公山弗扰那里去呢?”孔子回答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召我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阳货》)嘴上虽然这么说,但他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见没有去。又有一次,晋国范氏家臣佛肸邀请孔子,孔子也想去,子路又提出批评说:“我曾听老师说过,君子是不到做坏事的人那里去的。现在佛肸在中牟地方叛乱,老师却要去,这怎么解释呢?”孔子只得承认:“对,我是说过这话。”接着作了一番解释,最后说:“我不是地瓜,那能挂在那里不出仕食禄呢?”(《阳货》)他老实承认急于出仕食禄的心情,结果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批评,打消了要去的念头。孔子是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的。对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先进》)孔子还鼓励学生要敢于坚持正确的东西,不要迁就谬误,应该“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即在仁德面前对老师也不退让。这种讨论与辩论的方法,是孔子师徒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常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这种后来者居上的认识论正是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基础。七、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孔门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孔子对学生坦率真诚,一视同仁;弟子对老师尊重敬爱,亲密无间。孔子19岁那年娶了宋国的亓官氏为妻,婚后年余生了个儿子。因当时孔子已有些名气,所以连鲁国国君鲁昭公也派人送来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以昭公送鲤为莫大的光荣,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伯鱼长大后,也与其学生一样,在孔子所办的私学里学习。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悄悄问伯鱼:“先生单独给你教了些课程吧?”伯鱼坦率地回答说:“没有。我跟大家一起听课,父亲从来不单独教我。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过后,我就用功地和大家一起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见了我又问,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身社会。过后,我就用功地和大家一起学礼。我从父亲那里只单独地听到这么多。”陈亢听后,很受感动,自言自语说:“我问的只是一个问题,而从伯鱼的回答中却得了三方面的教益,一是明白了学诗的重要性,二是明白了学礼的重要性,三是明白了正人君子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私。”(见《论语·季氏》)这件事说明了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完全是平等的,连自己的儿子也不偏爱,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孔子以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孔子在教学上与弟子虽然是师生关系,但在许多情况下,孔子总是把他们当成朋友和亲人看待的。孔子有一次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啊。”(《述而》)这已不像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孔子弟子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因为生了恶疾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啊!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啊!”(《雍也》)这是真挚感情的流露,是孔子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由于孔子对学生深沉真挚的爱,学生对孔子更是倍加尊敬。有人把孔子比作“太和元气”,把他的学生比作“四时之春”,充分说明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仅比孔子小9岁的子路就对老师十分尊敬与佩服。尽管孔子多次批评子路好勇无谋,甚至说他“不得其死然”(《先进》),但子路却一直愿跟随孔子学习,实际上充当了孔子的卫士的角色。孔子在其兴办的私学里,毕其一生,用了长达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才,而且在办学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师生关系诸方面都做出了创造性的建树,并作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世,造福于人类。
春秋后期,鲁国的三桓(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即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的势力膨胀,通过“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掌握了鲁国的实权。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把公室的军队改编成三军,由一家统辖一军。过了25年,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把三军改为两军,分成四股,实行“四分公室”,由季孙氏分得两股,并掌握鲁国的大权;叔孙氏和孟孙氏各得一股。这样,国君的主要权力就被瓜分了,经济上也只能靠三家的进贡来维持。由来已久的公室衰微,世卿专横,政在季氏的局面,使鲁昭公不得不想方设法削弱铲除季平子,以恢复公室的权力。
“斗鸡之变”当年的曲阜城里,有斗鸡的习俗。鲁昭公二十五年夏天,执政的季平子与另一贵族郈昭伯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鸡大赛。季氏给鸡穿上护甲,郈氏给鸡装上锋利的金属爪子。两鸡相斗,各不相让。时间一长,季氏的鸡渐渐不支,而邱氏的鸡仗着利爪,越斗越勇,将季氏的鸡打得狼狈逃窜。季平子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并仗势强占了郈氏的房子。郈昭伯是鲁惠公的后裔,同季平子一样,也是鲁国公室贵胄,只不过权势不及季氏。鲁昭公早想除掉季平子这个权臣。得知斗鸡的事情,喜出望外,便召郈昭伯密谋铲除季孙,邱氏欣然赞同。联系了一些季平子的政敌,经过周密的策划后,在同年秋天出兵围困季平子。兵至季府门前,当即捉住并杀死了季平子的弟弟季竖。季平子已有准备,闭门坚守。季平子登上观台,遥拜鲁侯请求说:“君王没有调查下臣的罪过,就派官吏用武力讨伐下臣,下臣请求待在沂水边上让君王调查。”昭公不许。请求囚禁在费地,也不答应。又请求带着5辆车子逃亡池。左右劝昭公准季平子所请。昭公还是不听,郈昭伯火上加油说:“一定要杀了季平子!”孟孙氏、叔孙氏得到兵围季府的消息,深知除了一家,其余二家也难保,便一齐起兵来救季氏,昭公兵少难敌,只好带了少数亲随,出奔齐国。(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后来又逃到晋国,过了7年流亡生活,最后死于晋国乾侯。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斗鸡之变”。
“斗鸡之变”这年,孔子35岁,他耳闻目睹了这场鲁国君臣之间、各当权贵族之间的激烈争斗,感到鲁国政局的混乱,做国君的不像国君,为人臣的不像人臣,完全背弃了礼的尊尊、亲亲之义和互敬互让原则,传统的贵族共政体制所要求的君臣协调关系破坏殆尽。在孔子看来,礼徒具玉帛钟鼓的形式,甚至被僭越者所利用。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的万舞人数:天子用八佾(一佾为一列八人),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身为大夫的季平子在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时,竟把从公室调来的乐队和自家的乐队合在一起,组成八佾,演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于庭”的场面(见《论语·八佾》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而且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在祭祀撤奠时,还唱起天子用的《雍》歌(《八佾》),声势十分气派。而公室的祭祀活动,不仅规格低于三家,由于舞队被季氏调走2/3,连万舞也不能举行,显得十分冷落。以维护周礼为己任的孔子哪里能容忍这种无法无天的僭越行为,他针对季平子八佾舞于庭的做法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又针对三家祭祀以《雍》的行为评论说:“《雍》诗里有这样两句话:‘相辟维公,天子穆穆(诸侯助祭,天子庄严主祭)。’这样的语句怎么可以出现在三家大夫的庙堂里呢?”(《八佾》)孔子再也不忍目睹这种大夫违礼僭越的行为,决定留下妻儿,自己便和追随他的一班弟子驾车赴齐避乱。
“苛政猛于虎”孔子这次赴齐是在鲁昭公逃亡国外后不久,即公元前517年的深秋。车出城关,渡过泗水,便进入了西北郊遂,映入眼帘的是广袤无垠的田野,孔子师徒久日压在心头的烦闷情绪为之一扫,秋高气爽,心情也就宽松多了。又走了几天,只见峰峦重叠,山势渐高,遥望一峰,拔地耸天,弟子高兴得手舞足蹈,说是可以清楚地望见泰山山脉的主峰岱岳了。车子在山路上辚辚前行,越走山愈深,境愈幽,山限水曲的地方,林木掩映着一两椽茅舍,炊烟袅袅,正是一个避世隐居的好去处。正当孔子师徒沉寂在遐想中,饱览着这美景如画的泰山风光时,忽然不远处传来一女子的嘤嘤哭声,抽抽搭搭,时断时续,打破了山林中的幽静和谐的气氛。孔子急忙命子路停车,自己恭敬地站起身来,扶住车前横木,说:“快去寻找这位失声痛苦的女子,看看能不能帮她点忙。”子路循着哭声走去,发现在山坳一旁有一中年妇人在墓前哭祭,样子十分悲痛。子路问道:“这位大嫂,听你的哭声,好像有几层忧伤,不知为何?”妇人强抑泪水,悲切切地说:“山里猛虎为患,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说后,同情地问道:“山里虎患这么严重,你为什么不早点搬到山外去住呢?”妇人回答说:“这深山老林中没有苛捐杂税呀”孔子的心为之一震,如梦初醒,悲愤地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件事,苛政猛于虎啊!”(《礼记·檀弓下》)
6. 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温故知新
孔子在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
7.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
孔子在教学态度上抄认为应该“诲人不袭倦”;在教学内容上,他注重因材施教,提出对学生要做到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启发的重要性,提出开导学生要把握时机,要等学生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认为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努力思考就直接帮助,反而会使学生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
8. 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学的方法
一.
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经验十分丰富.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应当继承和创新.
不少教师、家长往往忽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在志趣、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现实中,早慧与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外有一项有趣的统计发现,在大有作为的科学家、发明家中,小时候学习就特别突出的只占5%,而不突出的竟然占55%.有的学生虽然学业上暂时后进,其实智力潜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没有得到适当机会来表 现自己的才华,或者没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对象而不愿意学习,或者没有良好的教育时机来发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们无视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划一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实践证明,教学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正在创造性地被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北京市十一学校大面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实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的因材施教.据介绍,该校分层次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施的.不允许按成绩分层次,而是把ABC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进度和授课教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目标保底不封顶,学生管理分层不分班,做到面向全体,有选择而无淘汰,努力创造一种尽量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是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创新.
据报载,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宣言中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 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么?这是很难用几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从教学的角度说,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对于我们思考和实施今天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二.
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原则
孔子有句论述学习方法的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在学习活动中,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是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正确方法之一.例如,小学语文《罗盛教》一课,通过“摸”、“托”、“顶”三个动词,记叙了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水中抢救朝鲜儿童的经过,生动感人地表现了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国际主义精神.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课文获得的.但是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动词?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紧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深入思考才能领悟.
以上教例说明,学生通过学、思的过程,仔细品味、揣摩三个动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思想感情,不仅学习了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学习了如何准确地选用词语,具体形象地描写人物行为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的道理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温故而知新原则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温故”,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为什么“温故”可以“知新“?这是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因此,“温故”的结果才导致自动地“知新”.如果“新”与“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相互衔接,那么,“温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实现的.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认知策略.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计算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计算. 四.启发式原则
孔于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比古希腊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学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主张要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孔于反对注入式的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学生,先让他苦心思索,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比如对一个方的东西,教师已指出一个角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由此类推其余三个角的样子,教师就不必再告诉他了,因为他不肯动脑筋思考.“愤”与“悱”是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在外表面容和言语上的表现.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 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但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如今启发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情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用《学记》上的话说,教师只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设疑,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领会到开动脑筋、探求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教学相长”,它源于孔子.孔子对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辨证的.他认为只有很好地当学生,才能更好地当先生.他不但提倡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而且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育规律,它反映了教学双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因果必然联系.《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教也要学习,教也是一种学习,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奋刻苦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才能对教学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应是刻苦学习,从“知不足”而激励“自反”,能从教师的“教”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习迁移,培养自学能力.
9. 孔子实行怎样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提倡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他提出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论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解决不了疑难问题,只思不学就会陷于空想。他还强调“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即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而把知识积累升华到理论思维的层次,它包含了关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的见解。
10. 论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意义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至今对我们后来的教学者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学思结合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一个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孔子提倡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并教育学生要“多闻阙疑”,敢于发现问题,以培养思考能力。一个人苦思冥想,就会陷入瞎想的境地,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益,不如学也。”而且他提倡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要“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书本学。
二、因材施教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
也》)这句话意思很清楚,对于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智力中等以下水平的人 ,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根据这个原则,进行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志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势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会感到厌倦。
孔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例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来比喻节操,用“逝者如斯夫”来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称赞,颜回总结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孔子对学生耐心诱导,使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值得借鉴。
三 、触类旁通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孔子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结合教学去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想说出自己意见又说不出来时,要启发他自己去说出来。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这一教学方法是很高明,现在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教学相长
《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和子贡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题的两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与他的弟子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他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对孔子的话句句唯从,从不提意见,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鼓励学生主动求学,发挥主体作用。孔子在教学上是民主的、开放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教学工作者,还是有重要的启迪和示范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