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㈠ 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三大成就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制度。
㈡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内容
1.新中国的成立: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大会通过了《________》,确立了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
2.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在代行________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________。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依据:《________》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2)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现了人民民主、________原则。
(3)内容:大会通过了《________》,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地位:是我国________的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________和________。
(2)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________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________和民族团结。
考点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1)原因
①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现了________,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②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________”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③林彪、________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践踏
①造反派违背宪法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典型的例子是国家主席________也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_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
③“文革”中________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提出法制建设方针:“________、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________奠定了基础。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________,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实行《________》。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________》,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㈢ 新中国取得了怎样的政治建设的成就
“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步伐
㈣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政治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1、创造性地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重要一项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而且将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为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既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
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专政,既能发扬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能运用国家的力量、专政的力量,保障人民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政治创造。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巨大的制度优势和自我完善能力,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全国政协完成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正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5、不断丰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已逐步形成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6、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显著标志。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
㈤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建设成就
嫦娥2号成功升天。
我国综合国力水平提高。
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
2010年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WTO)。
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
㈥ 新课标下历史课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新课表写的是课,新中国出席政治建设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方面的话,就是要查看一下它的一些具体的类型,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㈦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这三个“必须”,从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三个方面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㈧ 第一时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二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第三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两部宪法:1949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共同纲领》,正式宪法。三大基本框架,即三大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为以后的民主与法制奠定基础,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国家统一。为一五计划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但在法律与制度方面仍然有所漏缺,不够完善。
二、文革时期。
三、正确。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完善与发展。从1978年的拨乱反正开始,新时期开始了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的修整与完善,具体内容包括:颁布《1984年宪法》,修正《民法》、《刑法》,颁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建立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四、第一,现代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中有前进也有曲折。中国的民主化与法制化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点。第二,中国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吸收苏联和西方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建立起较为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在第一时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第三时期,政治建设为改革开放扫清障碍。第四,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符合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国体以及现实国情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实现政治文明的现代化,也有利于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