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

发布时间: 2022-04-24 07:59:52

⑴ 五段教学法的优缺点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探究式教学一路高歌猛进,讲授——演示教学法这个过去课堂上的霸主也变得羞羞答答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教学方法也是这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关键是我们找到它的优势,并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才能去落实新课改的四大理念。讲授——演示法的优势是:

一、适用学生范围广。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较低,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课堂的公平性。

二、有利用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知识。新课改后我们面临着任务重,课时少的压力,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化的知识。

不过讲授——演示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误区:如把讲述简单处理为满堂灌,或把演示单纯理解为教师演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避免。

⑵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阶段论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是以其多方面兴趣理论为基础的。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兴趣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适应,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一阶段:明了。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注意阶段。

方法则采用叙述教学(或称单纯提示的教学),教师通过实物的观察、图片的演示、简练而清晰的讲述,提示新教材,让学生在保持集中注意力中观察、感知、分析每一个单一的感知对象,获得明晰的观念。

第二阶段:联想。这个阶段主要是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观念。这时儿童的心理处于动态的专心活动中,兴趣为期待阶段。方法则采用分析教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弓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唤起已有的观念,使之与新观念建立联系。

第三阶段: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作出结论,使之概念化、系统化,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以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

第四阶段:方法。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或按教师的指示进行改正作业等练习,把系统化了的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时在心理上已进入动态的审思活动,兴趣正处于行动阶段。

赫尔巴特认为,这是教学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新知识的规律。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为他的追随者齐勒(1817-1882)所发展,变成了五段。齐勒把原来的第一个阶段分成两步,称为:预备、提示、联结、总括、应用五个阶段,在教育史上称为“五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下半叶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中小学,影响极为深远。

⑶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说的是什么

五段复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制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
特别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对应规律:教育性规律=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的高频单选知识,可以用口诀“1234:一书一原则一目的、两大理论基础、三中心、四阶段教学理论”来进行记忆。

⑷ 什么是五段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一种关于课堂教学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分教学过程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其后德国的齐勒尔(Tuiskon Ziller,1817--1882)和赖因(Wilhelm Rein,1847--1929)据此加以扩充,订出五个教学步骤。
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提示:讲授新教材;
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但由于他们把教学阶段看成是独立于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认为任何传授知识的课都应当按这样的公式进行,便陷入形式主义。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界初盛行于欧美各国;清末传入中国,曾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

⑸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是什么

1、明了:兴趣对直观事物产生注意,教师进行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

2、联合:新旧知识发生结合,但是混乱;将新出现的个别事物与经验观念中的原有事物联系起来考虑,初步形成新旧事物之间的某种暂时的“关系”,它相当于针对新问题而初步提出某种“假设”。

3、系统:使联合有序起来,获得新概念;赫尔巴特讲的“系统”是针对初步形成的新旧事物联系(假设)进一步检查,使新旧事物处于恰当的位置。

4、方法:以作业为主,使知识巩固、强化。通过重复推广应用,进一步验证原来假想的关系。赫尔巴特讲的“方法”即“应用”(或练习),比如作业、写作与改错。

(5)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过分重视古典教育,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和方法,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的。但是也有其积极的因素,如注意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等。19世纪中叶以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欧美的中学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大。他的门徒、教育家T.齐勒尔、O.维尔曼、W.赖恩等努力宣传形式阶段教学法。

赖恩并把第一阶段分为预备、提示两个阶段,连同联系、统合、应用一起,称为五段教学法。这种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盛行于欧美;传入中国后,曾对中国旧时的中小学教学有一定影响。赫尔巴特的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⑹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是什么

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

2、提示:讲授新教材;

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

但由于他们把教学阶段看成是独立于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认为任何传授知识的课都应当按这样的公式进行,便陷入形式主义。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各国;清末传入中国,曾对中小学教学有广泛的影响。

(6)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伦理学即实践哲学,主要体现为五种道德观念;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它重视和发展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意识阙”和“统觉”。

⑺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是哪五步

比较分析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与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中公教师网
04月30日 · 中公教育教师网官方帐号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二者教育理论既有统一性,也存在着对立,其表现如下:

(1)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论上的统一性

①他们对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理解,是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和费希特影响,其在《普通教育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与其哲学认识论是密不可分的。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则是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上的。

②赫尔巴特和杜威都十分关注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课程理论以及教学过程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建构在这些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而由于二者在哲学认识论、教育观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论述这些问题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对教育目的认识上: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第一目的是要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成为普鲁士培养优秀的公民。

杜威则认为,促进儿童的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社会性的要求和儿童的需要并不总是相对抗的,因此,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及改革的基本方法。杜威理论中理想的人应该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等。虽然二者的论述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

(2)赫尔巴特和杜威在教育理论上的对立点

①道德教育方面,赫尔巴特更重视个人的观念的培养,杜威则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重视人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毅力。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等。在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杜威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还要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

②在课程内容上,赫尔巴特提倡分科课程,而杜威强调活动课程。

赫尔巴特提出了多方面兴趣的概念以及教学必须培植多方面兴趣的要求。他认为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他把人的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六种,认为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多方面的兴趣。所以,他把所有的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的”学科,包括历史、文学和语言文字等,另一类是“科学的”学科,即各种自然学科及数学等,提出了一个比较广泛的课程系统,是一种较为系统的分科课程理论。

而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这种活动性的课程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纺织、绘画、唱歌、讲故事、阅读等形式。他认为,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总的来说,是一种综合各门学科的活动课程。同时,杜威还指出成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成年人的经验也是有指导价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使儿童最终获取较系统的知识,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③教学过程方面,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杜威强调五步教学法。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从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并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把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归结为观念的运动。他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专心”和“审思”。由此就形成了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把新知识跟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作概括结论;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

杜威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师生应该共同活动、共同经验,书本降到次要的位置,活动和经验才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也不限于教室。他把思维的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第五,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④在教师和儿童的地位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主导,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

赫尔巴特在这方面重点论述的是纪律问题。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到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杜威十分关注在教育中儿童兴趣的发挥和经验的形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实质上是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要求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东西,强调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个体在经验过程中的主动性,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要求等。

(3)在教育史上,一般来说,把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而杜威则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两大派在教育理论上的分歧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三个中心”的对立,即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这两个派别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是总的来说,这三个中心的“对立”,揭示了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因素。无论是现代教育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还是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反驳,他们的争论都离不开“三个中心”的问题,而对对方的批判中也都击中了对方教育理论存在着的问题和弊端。

因此,从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比较以及两大派的争论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国情、学校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考虑不同学科和课程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课程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一刀切或是盲目地跟从某一种派别的做法,过分强调“三个中心”中的任何一个中心,都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会违背教育的内在规律。

⑻ 教学五段法

以下是关于教学策略的三种观点:(1)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2)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⑼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有何优缺点

一、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优点:

1、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给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此前,教育研究基本以哲学思辨为主,并未形成科学与哲学的对立。

2、通过实验发现支配教育活动的一般法则,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及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缺点:

1、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虽然在追求教育的科学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

2、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虽提出了兴趣培养和师生交往的重要性,但对兴趣内容的划分缺乏科学依据,把学生置于可塑的受动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观念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活力,消解了人的个性与自由,这种主知主义倾向割裂了生动饱满的教育生活。

(9)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影响:

赫尔巴特过分重视古典教育,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和方法,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形式主义、机械主义的。但是也有其积极的因素,如注意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等。

19世纪中叶以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欧美的中学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大。他的门徒、教育家T齐勒尔、O.维尔曼、W.赖恩等努力宣传形式阶段教学法。

赖恩并把第一阶段分为预备、提示两个阶段,连同联系、统合、应用一起,称为五段教学法。这种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盛行于欧美;传入中国后,曾对中国旧时的中小学教学有一定影响。

⑽ 1.统觉和五段教育学是什么概念是否能够运用到学习或者教学中

统觉(Apperception)是指知觉内容和倾向蕴含着人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兴趣、态度,因而不再限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五段教学法是指教学的五个阶段。是可以运用到学习或者教学中的。
赫尔巴特是第一位把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人,把心理学当中的“统觉”和“统觉团“概念引入了教育学。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1841)被后人称作“现代教育学之父”,他以统觉学说为指导,在教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形式教学阶段理论。

热点内容
教师女仆 发布:2025-05-11 04:24:51 浏览:195
教育云公司 发布:2025-05-11 04:15:38 浏览:601
英语基础1 发布:2025-05-11 01:46:36 浏览:45
燕赵教育 发布:2025-05-11 01:34:11 浏览:24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11 00:17:53 浏览:419
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 发布:2025-05-10 23:57:31 浏览:826
教师的福利待遇 发布:2025-05-10 23:09:53 浏览:485
陆房中学 发布:2025-05-10 22:10:05 浏览:982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2025-05-10 21:23:02 浏览:29
水晶钵教学 发布:2025-05-10 20:40:56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