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木匠教学法

木匠教学法

发布时间: 2022-04-26 23:20:17

『壹』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流行的话题。当今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关键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教师应具有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学观。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

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当然,尊敬老师,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和发展。可是,一旦给老师披上神秘的外衣,把教师看成真理的化身,智者、能者的体现,那就和“个人崇拜”没什么两样。我班就有不少家长反映:学生不听家长的话,但是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言听计从。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创造性,无进取心,将会成为“师道尊严”的牺牲品。

作为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热讽的态度。著名教育艺术家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强。

其次,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心理接触的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的爱应面向全体,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生,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应加倍爱护。俗话说:“越是干旱的禾苗越需要雨露的滋润,越是受冻的秧苗越需要阳光的照耀,越是得不到尊重的人越需要别人的尊重。

我班来了位新同学叫范平,是个特差生,开学一个多星期以来,从不完成作业,上课没举过一次手,总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态度。由此,我便盯上了他,作为我论文调查的素材,于是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比平常学生多的关爱、鼓励、赞扬,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进步了,而且成了上课最爱举手发言的同学之一。

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同学、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让每位同学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就是长城砖……”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努力创造让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表现自我。学生在成就中进步,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做教学过程的主体。

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忽略了其它学生,因而大多数同学无所视事。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教育艺术家邱旭华老师的“先学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明确地把学生推到主体、主动地位。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闪耀着改革的火花。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多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愿意采用哪种方法去学,就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陈述自己的意见、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人人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锻炼,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地说,愉快动情地说。师生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主动发言,淡化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与否的评价。关注学生回答行为的评价。要及时给予鼓励,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用这一亮点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曾经有教育家说过:“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我不是百分之百的赞成他的观点,但我们不得不因此而深思。我们要站在教育改革的高度,转变人才观,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要相信学生,人人都能成才。一根木头遇到巧木匠,就能量材而用,达到物尽其用。学生遇到高水平的老师,就能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材。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只要我们破除了“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真正正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走越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虽为一名身处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但在近年的教学中,我紧密结合农村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他们自己身边的数学,做贴近自己生活的数学,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他们在课堂上“乐中学,学中乐”,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等,然后把所学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充分感知、领悟。从而让学生不再感觉到数学课原来的枯燥、乏味、简单和抽象,巧妙的将“学数学 、做数学、用数学”三者 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国外,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 在实践 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生活中的经历形象来描绘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认知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概念,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想象概括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就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生活中的经历来描绘是多么重要。学生从家到学校每天都要走两次,他们早以习惯了,所以,我们在讲“成反比例的量”时,曾作过这样的设计:今天早上,我们班的牟维峰同学(我班的班长)和弟弟一同从家到学校,XX用了8分钟,弟弟用了16分钟,启发学生回答他们俩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所用的时间为何会不同,学生回答说:牟维峰的速度比弟弟的快,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路程一定时,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即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像这样速度和时间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又如:在三年级教学时,当学习时、分、秒及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出起床时间,到校时间,每堂课的学习时间,试着说出钟面上的数字,并体会一下一分钟有多长,阐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数学方法与生活中的经历相联系
法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结构美、对称美、逻辑美、形象美。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数学符号、线段、图形、色彩等因素,展示出数学知识的高度的系统性,材料间联系的巧妙性。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挖掘这些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使他们热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如:我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我就引导学生们看:教室、课桌、窗户、钢笔,我们穿的衣裤以及正常人的面庞等。他们会惊讶的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学好数学与将来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实际意义,真有用呀!从而使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运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总之,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深入观察,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让数学走进生活,真正让我们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农村生活化”。

『叁』 古代木匠写了本书,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什么看不懂

木工爷爷给孙子做出精巧的螳螂车的视频让人惊奇不已,不仅很多孩子羡慕得要哭,连大人们都感叹小时候怎么没玩过这样的玩具。当今各种材质的玩具目不暇接,但木制的机械化玩具我想大多数人都没玩过吧,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韵味十足,精巧绝伦。我们不仅会想,在手工艺极为发达的古代,那么木匠的水平会不会更高呢。那时的木匠是通过什么工具造出这些精致的器物呢?


如今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木工手艺再也不会像古代那样遮遮掩掩,用专用的术语来防止偷学。像木工老爷爷制作的精致的螳螂车,一定会代代相传下去。

『肆』 合肥哪里可以学木工算量

解决方法如下:
1.找一个木工老师傅,作为学徒,慢慢教你。
2.参加培训学校,进行系统性学习。
木工,是一门工艺,一门独有的技术,也是建筑常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三行(即木工、木头、木匠)之一。据说远古时代建造房屋,房屋建好封顶之日必须请“木工”镇邪!镇邪之时木工拿出独门工具站在屋脊之上高喊大吉大利之话,以保日后平安富贵!当今社会“木工”职业应用领域广泛。比如房屋建设领域,船舶领域,美化景观建设,还有最常见的装饰装潢领域。

『伍』 如何快速学会木工装修

室内装修木工做学徒工的一些方法和理念:

1、根据发展方向选择。

家具定制、装修装饰、自主设计还是明清经典,都是要考虑到的。如果想自己能单独完成一件作品,最好选择一个师父带一个徒弟的模式,从头到尾都能参与到,学到。自动化程度很高,进厂子的话多半是某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熟悉了某种机器之后不再是学徒工,然而你只会用操作这其中的一个步骤,机会需要自己争取。

2、根据经济情况选择。

如果经济压力较小,可以选择师父带徒弟这种,不要期望工资太高,最好别有好歹我也算个小工的心态,如果你真把自己当小工那直接去当小工好了,比学徒挣得多。师父爱教还好,有的师父不善于交流演示,或者刻意的培训你什么,真心只能靠自己来体会,自己学,多看多问。

如果经济压力较大,先去家具厂,起初的工资比较高,这种机会比较少,所以更需要自己辛苦一点多学,家具厂不会想着教你的,只是个廉价劳动力,对比真正的木匠你就是很廉价。在工厂里会说话会做事,找个老木匠自己去拜师。等你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时候,厂里老板应该会给你机会的。

3、人品性格

学徒期间,其实大家都是看人下菜碟,你牛哄哄的,师父自然不愿意理你教你,或者训斥你,起冲突一类的。见人和善些,嘴巴甜一点,眼睛里有活儿,勤快一点,勤学好问。除非周扒皮,不然都会教你的。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很多老师父并没有专职教学的经验,大部分是言传身教,所以有时候并非师父不愿意教你,而是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教你。自己一定要多练习,多问。

4、安全问题

工坊全是进口的电动工具,220伏工坊级,安全防护措施应有尽有,并且一再跟两位学徒强调,任何时候安全第一,工具可以坏,木料可以废,唯独自己不能受伤。每天练习和干活的强度要适中,重物必须借住工具或者两人一起抬。但是大家情况不同,在外作业条件受限,不过一定要清楚各种工具的安全使用范围,严禁跨功能使用机器,千万不能忽视安全问题,如果所在单位没有详细的说明,可以自己到网上搜一搜各种工具的注意事项,安全健康才是第一位。

『陆』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节好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过程。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面对农村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我在网上精选了一些精美剪纸,自己在课前事先剪好“喜莲鸳鸯”、“富贵牡丹”图案。以精美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情,有的说“真漂亮”,有的说“这剪纸是怎么剪得?”有的说“我也想剪一个这样漂亮的剪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接着我说:“这幅剪纸是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剪出来的,你们只要从这两幅图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总结出来,你们就都能自己创造出一幅漂亮的剪纸作品了。这两幅图有什么特征,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学生听完,也急着找出特征自己剪纸,这样,学生就主动承担了学习的任务,很快进入了主动探索的状态。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中国有句古话:“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鱼收益一时,而授人以渔却受益一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学生“会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农村学生缺乏思维锻炼,学习基础差,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努力改变原有的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获取知识的局面,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就充满探究的活力。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比例的项,让他们自己计算两内项和两外项的和差积商从而自己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三、注重动手实践操作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这就大大压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我在讲“观察图形”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用土豆或萝卜等家里常见的蔬菜切成小正方体,在课上同学们摆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又从不同方位去观察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这样比单纯教师的说效果要好。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四、合作交流探索创新合作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将从课堂独裁者真正变成一位合作者。对于农村教育教学而言,绝大部分教师把合作方式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摆设,或者为了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等等,使合作学习不能在课堂中有效的体现出来,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两大目标,教师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体现教学的民主。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合作交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趋于形式,耍花样,看似小组讨论,实则大家闲聊。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聆听学生的见解。把探索落到实处。五、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柒』 孔子的教学与孟子的教学不同有哪些

孔子与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与孟子的不教之教、深造自得、独立思考的教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即使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今教育仍能从他们的思想中获得教益。孟子不仅在思想上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也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展示了其独立人格和鲜明的个性。虽然孟子与孔子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思想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在教学思想上还是有区别的,而从中也给予当今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
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的贤才。孔子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他需要培养治世的贤才君子。
相比较而言,孟子也处于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也主张培养君子,但他最为欣赏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孟子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发的思想品格,一种人格的培养。另外,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治世的贤才君子。孟子并不是不主张治世,他也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并同孔子一样主张仁的学说,在各国之间奔走,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阐述是从社会需求,治世的方面来说的,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孟子则是注重内发的,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规定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我修养。
二教学原则、方法之比较
不同的教育目的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虽然孟子从孔子那继承了诸多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有一些区别。孔子与孟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虽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同中有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与不教之教
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了若指掌,他不仅们进行了分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而且也了解他们的缺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对于同一件事情,孔子给予不同的弟子以不同的回答。子路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因为子路凡事总想超过别人,要他收敛而要他问问父兄的意思再行动,而冉有难以下做决定,疑虑太多,遇事退缩,孔子为了促其进取而鼓励他听到就行动。
2启发诱导与自学、深造自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学生到了一定的学习状态: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老师便可开其意,达其辞,使学生经过启发有一定的感悟。通常说的启发式教育就是从孔子这里来的。孔子的启发诱导注重的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但孟子则注重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自得。因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内发的,不可能由他人达成,所以孟子主张自学与深造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主张的深造自得注重的是自身的修养,相比较而言,孔子侧重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孟子侧重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前者对教师的启示颇多,而后者有助于学生自觉自得的醒悟。孟子的这一教学主张与当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较相近。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3学思结合与独立思考
孔子不仅认为学习要思考,而且也认为不能只思考而不学习。他对终日的思考是不主张的,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更注重学习。这与他的教育目的培养治世贤才是有关的。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内容并贯之以仁勇智三德来培养治国平天下的贤才。这种贤才需要学习很多实用的知识来治世,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思考。而孟子则认为教师并不能传授知识的全部,只能传授基本知识,学生要获得其中的精髓必须自己去思考,琢磨与体会。孟子以后裔教人射箭和做木匠教人做木工活为例,来说明即使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完全使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学生要在教师传授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巧”。相比于孔子的学思结合,孟子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尤其是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这也是源于“明人伦”的内发教育目的。这种内发的精神境界旁人是难以使其达到的,需要自身进行思考,琢磨与领悟。
孟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多有创新。他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应以怀疑的精神来看待书籍。这种怀疑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对于孔子的“欲速则不达”变通为“其进锐者,其退速”,直陈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强调了为学之序。
三总结与启示
虽然孟子的教学思想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学有诸多启示与借鉴的地方,但是将两者进行比较一是为了说明教育目的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学活动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的采用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不仅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目的,而且也要切实地采取有效的教学原则去规范教学双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达到教育目的。二是为了表明孟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思想的创新精神。孟子的教学思想不仅是对孔子教学思想的继承,而且也以革新的精神,创造了具有个体本位色彩的教学思想,对于传统教学的一种革新。
在当今的教育的改革中,我们仍可以从前人的脚步中的得到启示。当今的教育改革不仅需要贴合实际的教育目的,而且也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原则,并且更需要一种革新与创造的精神去进行教育改革。

『捌』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怎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答疑解惑;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初中数学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参与度;求知欲;讨论氛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等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课程教学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这种形势下,初中数学老师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就必须努力转变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指导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讨论,使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现就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初中数学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作如下论述。
一、适当控制讨论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首先应控制和把握好讨论难度。一方面,如果讨论的难度过大或所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尚未系统学习过,学生就会望而却步,被讨论吓倒,积极性自然也不高。另一方面,如果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讨论的意义,自然也无心参与讨论。如果讨论的问题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的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的参与度自然就会提升,讨论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教师给出以下练习题:“函数y=2x-6的图象所经过的象限中没有 象限。”这种讨论题目对于刚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讨论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可将题目适当分解,比如改为:“已知y=kx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那么k 0;函数y=2x的图象经过 象限,那么函数y=2x-6的图象经过 象限?”这样将题目分解后适当降低了难度,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学习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二、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在讨论课上有了求知欲,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去猜测某种问题,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生为了解决该问题,自然就会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使用小刀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后,将这两等份重叠起来再裁成两等份,你们猜连续裁到第43次后所有纸张的厚度是多少?然后教师接着介绍,“一张纸的平均厚度为0.006 cm,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为385000 km,按以上方法裁到第43次之后这些纸张的高度正好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你们相信吗?”讨论这种有趣的问题正好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后,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教师于此时引入教学内容,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效果也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情境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教师要在把握初中学生心理及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精心设计,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村里有一位木匠要做一张桌子,而桌子共有1张桌面和4条腿,做一张桌面需耗费0.03立方米的木材,做一条桌腿需耗费0.002立方米的木材。现有3.8立方米的木材,有的同学说可以做成100张桌子,同学们认为可以吗?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笔者了解到班里有一位数学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的父亲正好是一位木匠,这方面的知识他比较了解,可以就这个论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进而增强其自信心。这样一来,通过创设新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讨论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而提高教学水平。课堂讨论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难度,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合理安排讨论内容,善于运用多种讨论方式,提高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玖』 大学有木匠专业吗现在木匠手艺是怎么传承的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荷花路416号景天大酒店6楼

景天顺易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隶属景天集团,旗下有景天国际旅行社,景天大酒店,景天完美会务公司。专注于青少年研学旅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商业考察培训学习、常规旅游等,致力于打造一站式服务。

热点内容
英语基础1 发布:2025-05-11 01:46:36 浏览:45
燕赵教育 发布:2025-05-11 01:34:11 浏览:24
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发布:2025-05-11 00:17:53 浏览:419
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 发布:2025-05-10 23:57:31 浏览:826
教师的福利待遇 发布:2025-05-10 23:09:53 浏览:485
陆房中学 发布:2025-05-10 22:10:05 浏览:982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2025-05-10 21:23:02 浏览:29
水晶钵教学 发布:2025-05-10 20:40:56 浏览:433
教师长工资 发布:2025-05-10 18:56:59 浏览:826
老师涂指甲违规吗 发布:2025-05-10 18:35:17 浏览: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