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Ⅰ 幼苗的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的情况
将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全“额”下。。。(不知道“额”字是否错了?)
生长素的知识早忘记了,只好在网上帮你找了点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发表评论 荣成市第二中学 闫红生 [学员] 2009年5月5日 16:28:47
--------------------------------------------------------------------------------
浏览数:91 专家浏览:1 | 评论数:1 专家评论:0 | 推荐数:0 专家推荐:0
--------------------------------------------------------------------------------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一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阶段: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创设问题情景:把一粒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水平放置,持续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蚕豆的胚芽会向上生长、胚根会向下生长。分析在胚芽、胚根转弯的那一部分,生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动画片段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Ⅱ 植物五大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啊
已知的植物内源激素主要有以下5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三者的最适浓度是茎>芽>根,大约分别为每升10E-5摩尔、10E-8摩尔、10E-10摩尔。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运转方向表现明显的极性,主要是由上而下。植物生长中抑制腋芽生长的顶端优势,与吲哚乙酸的极性运输及分布有密切关系。生长素还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诱导生根的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根;形成无籽番茄等无籽果实;植物的向光性;防止落花落果等;生长素作用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赤霉素:也称吉贝素、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调节生长和影响各种发育过程,包括促进茎的延长,发芽,种子休眠,开花,性别表现,叶和果实的老化抑制。赤霉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可刺激叶和芽的生长,提高产量。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哀老和脱落。
乙烯:可抑制茎和根的增粗生长、幼叶的伸展、芽的生长、花芽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促进茎和根的扩展生长、不定根和根毛的形成.简单的说,就是在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效果不同.促进果实成熟,抑制根和芽的生长。
Ⅲ 各类生长素的作用
1.生长素类
(1)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性,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是吲哚乙酸,它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生长素能引起细胞壁松弛软化,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地,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茎最不敏感,芽居中.
(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有萘乙酸、2,4–D等.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类
赤霉素是在水稻恶苗病的研究中发现的,引起该病的病菌叫赤霉菌,它能分泌促进稻苗徒长的物质,取名叫赤霉素.植物体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一般在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里.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它广泛存在于植物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在正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更多,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6.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为两方面: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Ⅳ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生长素有的生理效应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
Ⅳ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作用:
1.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2.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植物生长素:
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作用是使植物细胞壁松弛,从而使细胞增长,在许多植物中还能增加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调节植物生长,尤其能刺激茎内细胞纵向生长并抑制根内细胞横向生长的一类激素。它可影响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生长。
Ⅵ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注意:并非促进细胞分裂)
(2)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枝条的生根(如无籽番茄的形成)
(3)防止一些作物的落花落果。
值得一提的是: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如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超出一定范围则会抑制生长)
Ⅶ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竞赛课有什么好点子
反思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玉米胚芽鞘重现科学家的部分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课前的分组实验,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了兴趣,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结论的理解更深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水平上的差异等原因,有些探究问题需要教师提示才能进行下去,也会出现学生讨论效率低的问题,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另外学生对知识巩固的时间还不很充足,这需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
反思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内容的考试等级要求为B级,近年高考试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
本节课中,首先结合达尔文、温特和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借助于胚芽鞘的相关实验,明确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训练了学生对实验变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接下来简单总结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知识,并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然后从含义、影响因素和典型事例等方面重点复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由于这部分知识经常结合曲线图进行考查,所以借助于两重性的曲线,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中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正确含义,并在不同实例中分析了生长素浓度的具体范围,从巩固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当堂掌握情况较好。最后在复习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研究生长素相关特性的人工实验方法,再次明确了“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这一基本思想。
由于本节课涉及大量的图形和曲线,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会更加直观、精确,并节省教学时间。
反思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努力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通过这些,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本节教学中,能较好把握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我认为还可以结合生长素发现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些课外探究,以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撰写实验报告等,体会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本课主要运用了“引导探究”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本人所设计的这节课有如下新颖之处:
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讲授此内容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生长素发现各时期的关键实验都适当进行了改进。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2、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以及习题结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
3、授课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变得非常地容易。
反思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效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网络。切实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本节第一个亮点体现在曲线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回忆曲线图分析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曲线获取信息,原本我预期学生可以得出:(1)不同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2)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3)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也不同(促进或抑制);(4)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5)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获得的信息远多于此,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如:(6)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在达到最适浓度之后,则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7)在最适浓度两侧相对应的点的促进效果相同;(8)位于在纵坐标上0的位置水平线上的点表明此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位于0位置水平线以上的浓度起促进作用,以下的浓度起抑制作用等。这些信息的提出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也极大的触动了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一经剖析得一览无余了,后面得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点,解释顶端优势现象,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本节第二个亮点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我在学生知道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枝生根后,引导学生回顾顶端优势现象得出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在制作插枝时要带芽,这时自然就生成了第一个问题带几个芽为宜呢?为什么3-4个芽生根数比带1-2个芽多呢?于是学生就会想到可能与生长素浓度有关,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插枝生根的生长素浓度范围?而浓度范围的确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短时间内学生陷入困境,我此时提醒学生回归曲线图和黑板上板书的信息,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以设置一系列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测定,又有学生提出用什么作对照呢,很多同学就说可以用清水作对照,因为清水就相当于纵坐标上位于水平线上的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仅供参考
Ⅷ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趋于衰老的组织生长素是不起作用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在生长素分布较丰富的部分,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多,形成分配中心。生长素能够诱导无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为用生长素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后,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子房中,子房就发育了。
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根的最适浓度约为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约为10-8mol/L,茎的最浓度约为10-5mol/L。在生产上常常用生长素的类似物(如萘乙酸、2,4-D等)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如生产豆芽菜时就是用适宜茎生长的浓度来处理豆芽,结果根和芽都受到抑制,而下胚轴发育成的茎很发达。植物茎生长的顶端优势是由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两个因素决定的,植物茎的顶芽是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但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浓度通过主动运输而不断地运到茎中,所以顶芽本身的生长素浓度是不高的,而在幼茎中的浓度则较高,最适宜于茎的生长,对芽却有抑制作用。越靠近顶芽的位置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就越强,这就是许多高大植物的树形成宝塔形的原因。但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强烈的顶端优势,有些灌木类植物顶芽发育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退化,甚至萎缩,失去原有的顶端优势,所以灌木的树形是不成宝塔形的。由于高浓度的生长素具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所以生产上也可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的类似物作除草剂,特别是对双子叶杂草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