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❶ 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课程性质
新课和练习。
对学前学生而言,“连加、连减”内容比较抽象,学习有一定难度。教者在设计时,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并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整个学习过程。其设计有以下特点:
1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用不同颜色的气球作教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的“说”引入了新课。
2注重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的概念。小车运南瓜与学生摘丝瓜的演示,既使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在日常生活申的应用,又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学生的描述过程中完成由“动作过程”向“运算过程”的转换,从而建立了“连加、连减”的概念。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在探索中明白“连加、连减”的含义。
4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巧妙“炸破”气球,使学生在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说出加、减混合算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注重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连加”时,教师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用各种方法列出不同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列式方法”的辩证思想,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❷ 小学二年级连加连减竖式要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连加连减竖式要注意: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
减法竖式:当减回不够时,要向前借一位答当成十,
加法竖式:每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十位进一就是十,百位进一就是一百。
例如:
❸ 小学二年级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怎么写过程
对齐位数,个位数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然后,
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给你举个例子:
下图中,
左边是连加,
后面是连加的分解。
过程就是标注有没有进位,有进位把进位写上。
❹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情景一]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请学生思考“小明买一支圆珠笔要4元,找回1元,他付了多少钱?”这个在成人,甚至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来都极其简单的实际问题,可是一年级的孩子却有很多都做错了,原因是缺乏购物这一生活经验,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情景二]教师在教学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后,请学生思考了这样一道题目:“婷婷家原来有一些苹果,妈妈又买来了5个,现在有12个,家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一些孩子不加思索,提笔列出了“12+5”这样的算式。因为孩子牢牢记着老师说:“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加法计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当时情况下,大部分题型的方法总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似乎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解答应用题”也相应的变为“解决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名称上的变化,而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单纯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要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而课程改革至今,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有时似乎还是“换汤不换药”,一些教师对于将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溶入计算教学中,少有专门课时针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及为不适应,从而花了大量机动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数量关系,进行题型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正鉴与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从课程目标的总体安排上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如下思考。
一、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题材封闭,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为是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所以一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将信息按一定的逻辑进行了整理,因而学生丧失了整理信息的机会。此外,传统应用题在表达时,往往信息的数量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好一一对应,学生因此又丧失了选择信息的机会。
学习数学的是为了可以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时是无序的,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显示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经常以图画、表格等形式出现,归还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机会。教材呈现问题的形式多样,在低年级主要有图画、图文结合及表格呈现为主。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回碰到的困难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较分散。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2.题中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容易忽略。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再次寻找信息。
3.信息的数量较多,与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二、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这既有利于实现学习互补又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倡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是有价值的。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会聚集体的力量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以下情况会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1.当学生理解问题有一定困难时,可采用合作操作的学习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尚不完善,有时因缺乏生活经验等诸多原因,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比较现实、比较形象的事物,低年级儿童易于理解。因而对于一些较抽象,或学生欠缺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操作活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原来有108枝铅笔,先卖了39枝,又卖了27枝,现在比原来少多少枝?”许多学生会直接用108-39-27算出现在铅笔的枝数,然后用原来铅笔的108枝减现在铅笔的枝数进行比较。这种算法虽然思路很清晰,但是过于麻烦。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让学生先操作一下。同桌两人拿出10枝铅笔,先拿走2枝,再拿走4枝,看看剩下的比原来少几枝。学生通过操作不难发现剩下比原来少的枝数就是拿走的枝数。这种方法如果仅用语言来阐明,学生比较难理解。可是,通过学生的自己操作,很快就能自己发现。操作可将理解的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2.当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时,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许多问题有多种的解答可能,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开放的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比如,分类问题时,有些情况会有多种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信息,请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每人选择的信息不同,问题当然也不同。此外,有时同一道问题,思维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级孩子思维不可能很全面,一个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这时如果我们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或集体中交流。学生的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要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很多场景性或活动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春游前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去买东西,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法,总结自己的购物实践活动。又如,学习了统计以后,在班级里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就可以请学生自己来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之,通过事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❺ 小学二年级连加连减竖式要注意什么
1、小学二年级连加连减竖式要注意: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
2、减法竖式:当回减不够时答,要向前借一位当成十,加法竖式:每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十位进一就是十,百位进一就是一百。
总的来说就是:加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若和超过10,则向前进1。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若不够减,则向前一位借1当10。
(5)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竖式的其他计算:
比如小数的乘法列竖式计算,如下:
1、先按照整数的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积的小数位数等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3、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4、点上小数点后,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末尾的0。
❻ 小学一年级了10以上连加连减怎么教
8-()+6=10怎么计算
❼ 如何提高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题的能力
小数位数对齐2加减号写对
用简便方法给你一个教案
1.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并提问:“谁能说一说整数三个数连加怎样列竖式?”
使学生明确整数连加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值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讨论例3怎样列连加竖式
❽ 小学二年级连加连减竖式计算过程怎么写
对齐位数,个位数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算数:
指算术;回承认有效。见《三国志·答吴志·陆绩传》:“ 绩 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
算术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基础和最初等的部分。它研究数的性质及其运算。“算术”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是全部数学的统称。至于几何、代数等许多数学分支学科的名称,都是后来很晚的时候才有的。 国外系统地整理前人数学知识的书,要算是希腊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最早。《几何原本》全书共十五卷,后两卷时候人增补的。全书大部分是属于几何知识,在第七、八、九卷中专门讨论了数的性质和运算,属于算术的内容。 现在拉丁文的“算术”这个词是由希腊文的“数和数(音属,shû三音)数的技术”变化而来的。“算”字在中国的古意也是“数”的意思,表示计算用的竹筹。中国古代的复杂数字计算都要用算筹。所以“算术”包含当时的全部数学知识与计算技能,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九章算术》以及失传的许商《算术》和杜忠《算术》,就是讨论各种实际的数学问题的求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