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发布时间: 2020-11-18 16:47:43

Ⅰ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网友:李莉)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网友:李莉)]
一看见《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就被其封面上的几行字所吸引:“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这也正是我一直困惑而无法释怀的一个迷,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网友:李莉)。再看看作者的简历,这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当其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当我如饥似渴一口气读完的时候,已是深夜2:00。轻轻合上书,却无论如何也合不上沉甸甸的眼皮。我是一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教师,也是一位9岁孩子的家长,教育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我们天天相伴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相比有哪些差距和误区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作者认为,“训练”就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如“训练某人用外侧踢球”,受训者就要按照教练所制定的计划和步骤一丝不苟的练习。而“教”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我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也就是说“教”主要是一个启疑、解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经过思考后,提出问题。教育者的任务则是解答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受教育者。

作者最后写道: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

这段话令我想起了我的女儿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女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是一个活泼可爱,调皮淘气的女孩。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总是反映女儿太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我觉得非常纳闷:在家爱说爱笑的女儿,一到幼儿园怎么就变得异常呢?我想大概女儿到了新环境不能适应的缘故吧,读后感《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网友:李莉)》。可是有一段时间,她连吃饭都不好好吃,一口饭含在嘴里,好半天不嚼不咽,一碗饭要吃2个多小时。我和丈夫对其软硬兼施,均不见效。有一天,她突然问我:“妈妈,你听见我吃饭的声音了吗?”我想吃饭嚼的快才会有声音。看来女儿有进步了。于是忙说:“我听见艺艺吃饭的声音了,可好听了”。可她却噘起了小嘴,
仍旧一口饭含在嘴里。我疑惑地盯着她看了好一会,问道:“艺艺,吃饭有声音好不好?”

“老师说,吃饭不准发出声音的。”

“为什么?”我迷惑不解。

“老师说,上课吃饭睡觉都不许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我鼻子一阵发酸。难怪女儿在幼儿园总是一声不吭!难怪她总是把饭含在嘴里!
我们一直教育女儿要听老师的话,要做个乖孩子。原来她竟如此的乖,连吃饭咀嚼的声音都不敢发出来。女儿啊,这究竟是谁的错?

其实这一错误由来已久,甚至我们已麻木到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在哪里?更没有想到过什么是教,什么是训练,更不要说去关注它们之间的区别。难怪我们的教育会变成填鸭式的训练!如果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象驯马一样给孩子套上缰绳,钉上铁蹄,最后当然能驯出一批批温良恭顺的良马,但马的自由与灵性已荡然无存。正象布封在谈役马时所说的“马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结束。”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正是从丧失自由开始的吗?我们习惯于把孩子束缚在安静的教室里,束缚在老师的威严中,束缚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我们不仅把知识当作技能一样让学生死记硬背,还心安理得地教学生“沉湎”于题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实则只是机械般的训练而已。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质疑能力都被无情地抹杀掉了。而我们还在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答案、标准化的行为、标准化的考核。当我们把学生一个个修剪得标准之后,学生所回报的却是厌倦和逃避。

一位考上大学却因厌倦学习而自动要求退学的学生给《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从我5岁上学前班开始,到现在我已上了15年学。15年啊,如果我能活到60岁,那么它已消耗我四分之一的生命。事实上这15年我很不满意,天天披星戴月学校家里两头跑,甚至在上高中的日子里,每周只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每天脑袋里装满了老师的“中心思想、标准答案、六大纪律、十项不准”等令人厌烦的一条条的稀里糊涂的东西,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时间想一下:我在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讲台上老师走马灯似地转换,我们的脑袋随着老师的身影和嘴巴转,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也忘记了生命强烈跳动的脉搏。15年我们收获的东西真是太少了,回想起来总有说不出的遗憾在心间。而最令我遗憾的一件事是我曾经充当过“好学生”的角色,现在看来那曾被人津津乐道的“好学生”的赞誉真是对自己绝妙的讽刺……

多令人不可思议的遗憾,多令人悲哀的遗憾!
学校辛辛苦苦教出的好学生竟然为自己曾是好学生而感到遗憾!这不仅是对他自己的讽刺,更是对当前教育的讽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家庭、社会眼里都只有分数,大家为了分数疲于奔命,赴汤蹈火。分数高的学生称之为好学生,分数低的学生称之为差生。如今教育行政部门已下令不许称“差生”,而应称“学习有困难学生”。名称不同,评断标准却是相同的,即学习好坏,分数高低。有人曾经计算过,中国的中小学生有1
亿多,如果按最保守的比例30%计算,全国大约有差生5000万。

5000万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5000万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他们如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举起锄头,能耕种半个中国的良田,拿起扳手,能操纵半个中国的机器;他们如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混迹社会,成为不学无术的废品,吐口唾沫,能污水遍地,哈口气,能乌云满天。教师们,我们肩负的责任太重、太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改革,更需要解放。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改革我们的教育手段;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行为,营造“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气”,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
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
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才是最富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也就是说当人处于自由放松而又专注的神弛状态时,人的创造性才是最强的。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现在亟待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愿创造之花象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的更美更艳;愿我的女儿在创造的氛围中开开心心地学习!(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中学
李莉)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网友:李莉)〕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哪种比较好及理由

个人感觉:中美两国的教育各有优弊,中国教育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孩子能懂得忠孝礼仪,美国教育虽然能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但是亲子关系不比中国,文化底蕴和沉淀也不比中国,独立人格更易引发犯罪。

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家庭教育目的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家庭教育实践活
动的归宿。它制约着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动都是实现家庭教育目的的过程。
在我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将来有出息,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则很少考虑。结果,即使学业成绩再好,将来也很难立足社会,甚至还会与父母的期望相反。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性强和具有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目标与中国的家庭教育目标比起来,是不高的。社会人的目标不是让人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个现实的,易把握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同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论述培养绅士的家庭教育时,提出并论述了家庭保健、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智育。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儿童的家庭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和内容,作了详细地阐述。可见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
中国的家庭教育内涵分为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但往往当孩子进入学龄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首要位置。在体育上,中国的家长更喜欢防御性的、静态的、被动的保护方式。如:保证孩子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品,保护孩子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智育上,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为孩子购买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读、写、算的能力,为步入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美育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特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的培养孩子的特殊艺术才能。如送孩子去绘画班、舞蹈班学习、聘家教等,从而导致孩子学这学那,最后失去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相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科学。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的和谐发展。美国人有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靠努力争取,而不是靠继承。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成功。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渗透出美国家庭教育的点滴。在促进体力的增强上,重视幼儿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如在院子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活动;在认知的发展上,家长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尊重儿童自己的选择;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动的行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的美,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联。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现在生活上的包办、代替。社会上过分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就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经济上对孩子放任,不少家长对孩子总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奢华浪费的习惯。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却非常高。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
美国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采取放手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教育,主张开放式教育。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美国父母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
(四)家庭教育的结果不同
由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中国家长包揽一切,孩子形成了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遇事不果敢、缺乏兴趣、不愿尝试、适应性较差。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较差,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自立能力,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的钱来读书,美国孩子还对社会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他们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积极乐观,求知欲强,敢于冒险,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

Ⅲ 素质教育在美国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中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主要是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技术的支持及相关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调整,而最重要的是教材删改及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问题的正面性。与美国相比较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注重德行与能力并重,侧重于全面发展,美国注重个性、自由。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从历史上、国情上都是不同的决定的。

Ⅳ 美国学校的处罚是什么样的

在校纪律处罚准则:
以下条例是学校管理者在处罚学生时可以使用。
(一)打架、故意损坏公物、言语攻击、不恰当的语言、有危害的行为和偷窃:
第一次触犯 1到3天校内停课室
第二次触犯 5天校外停课。包括考虑警方干预。 (二)旷课、造假、未经允许离校、不服从校方安排: 第一次触犯 1天校内停课室 第二次触犯 3天校内停课室 第三次触犯 5天校外停课 (三)喝酒抽烟:
任何的喝酒、抽烟、以及把烟或酒分给他人的行为
第一次触犯 至少5天校外停课。校方会通知地方警察。校长会开单独的家长会。
第二次触犯:至少10天校外停课。校方通知警察。在学生回校前,校长
助理可要求家长提供相应的证明或保证,以及有法律效应的家长签名。情节严重
校方可向学监建议开除。
送交计划室:(针对课堂纪律)
上课期间,如果学生有不尊重行为、不听从指令行为,由教师送交计划室。程序如下(四分之一个学年内):
第一次和第二次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改过计划书,学校把计划书寄交家庭
第三次 全天校内停课室,告知家长
第四次 至少一天停课,直至校方、家长和学生开会讨论
假如出现第五次甚至多于五次,那么校长助理、教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会召开会议讨论处罚决定。
(注:计划室有专门老师负责,学生的计划书一份交给老师,一份会被寄送给家长。写完计划后可以回课堂,必须完成课上布置的所有任务和作业。)
校内停课室(ISS:In-School Suspension Room): 校内停课室是一个校内的安静的工作环境,违反校规的学生会被送到这里。被送到这里的学生有责任保持与普通班级学习内容的同步,制定使自己进步的计划。只能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如果一个孩子一学期被送来三次以上,学校将制定一个家长、学生和校长助理之间的个人发展计划。如果这个计划不成功,不好的行为继续发生,这个学生将被带到校际董事会,可能会被开除出校。
被送交校内停课室的学生每天一到校都要到规划室报道。
被送交校内停课室的学生不能参加白天和晚上的课外活动,包括舞会。 就餐在两个就餐时间段之间,不能与同学一起。
(注:校内停课室里的布置是每个小课桌都有比较高的隔板隔开,学生到这里要保持绝对的安静,不能相互之间说话,不能随意走动,未经允许不与外界联系,要按课堂进度自己自修,并且要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课上任务和家庭作业。)
校外停课(OSS:Out of School Suspension)
校外停课期间,学生要保证跟校内同步的学习进度。OSS 被视为请假,在校内填写请假记录。在此期间必须完成制定的学习或其他任务,不得超期。校外停课的学生禁止以任何理由在学校范围内出现,不得参加或出席一切学校的课外活动,包括舞会。
美国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提倡民主的社会,包括学校或学区内惩罚机制的建立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一旦制度被所有人认可,家长、老师和学生必须对校规持尊重态度,像是尊重法律一样。
国情不一样,校情也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从美国学校的惩戒制度中借鉴一些适合我们学校的制度,从而使我们学校能够走上更快、更好的发展之路。

Ⅳ 中国式教育和美国式教育,谁优谁劣

各有所长把,青少年时期的话,我比较喜欢美式教育

Ⅵ 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距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复好,我也曾经思制考过这个问题,我想,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教育出来的新一代的思想还是特别传统的,这种传统的教育不仅是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如中国的重男轻女,这种封建的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中国的每个家庭里,我认为,中国要是优化一下教育方式会对中国的发展很有利的!

Ⅶ 求《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

黄全育《素质教育在美国》出版的时间是1999年12月。出版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

Ⅷ ◇◆ 、美国人的教育特点。

有个在中国下过乡、在国内上过大学,又在美国读过教育学博士的人,黄全愈先生,这个人写了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相信您的问题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答案,这本书不必去买,网上就有!

Ⅸ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景晓娜
这些日子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吸引人:“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见作者对中国的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中外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中外在教育目的方面的差别

国外老师鼓励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孩子有独立性,但是中国的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中国老师上完课就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就好了,美国学校上完课以后问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不回答,没有问题,那就是有问题,他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让孩子自己产生问题。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是以产生问题为目的,这是中国老师跟美国老师教育目的的一个明显区别。我国从小学教育开始,在家庭听到的是父母督促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现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个班级只有二、三个能写软件,有硬件设计能力的几乎为零;学机械设计的不会开机床,甚至没见过模具,这样的学生有什么用?这样的学生就是看书机器,缺乏创造性和知识运用能力。欧美日澳等国家培养的学生自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堪称世界一流,世界上75%的发明源自美国,这些发明是人做的,人需要培养,我们应向外国学习人家是怎样办教育的。

二、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
同样的知识点,中外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对同一历史事件,中外在教学时就会有不同的表述。如我国高中二年级考试有一道题目:成吉思汗元太祖继承人渥阔台,公元哪一年牺牲?建立哪四大汉国?最远打到哪里?而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则是这样考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渥阔台当初如果没有牺牲,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加以分析。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蒙古人如果当初没有牺牲,那个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一直到20世纪才知道,黑死病就是鼠疫。但是600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没有牺牲,那么就不会有黑死病;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教授一看就说:“棒,分析得好。”其实教授也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大家都来思考。
又如我国高中有一道题: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而日本这道题目是这样考的:日本跟中国近代以来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一仗叫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仗叫日中战争(我们叫八年抗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结果我们一天到晚在研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时,人家却在分析日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这条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线,日本的油轮就统统走中国未来台湾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如果中国政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日本的货轮若非要从台湾海峡经过,日本就会派出主力舰和驱逐舰,中国海军马上就会上场。按照这样的判断,公元2015年-2020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日本现在就开始做好了对华做战的准备,把这个事情当作是时事,在小心谨慎的准备,他们的学生统统在思考。我们的学生却在孤独、教条地死背李鸿章、伊腾博文等等。

三、中外在教育手段和方法方面的差别

比如中国小孩撞到桌子哭起来了,中国的妈妈通常会说:“小宝不要哭,妈妈打这个桌子。”而在日本,这个妈妈就马上把他带过来说:“再走一遍!再走一遍!”世界上有这种小孩第二遍又撞上去的吗?所以他就从旁边走过去了,妈妈就会对孩子说:“一个小孩会撞到桌子,通常会有三个理由,第一是跑步太快,来不及刹车;第二是头一直低着看地上,没有注意到桌子;第三是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你是哪一个原因呢?”这就是日本的教育。美国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则会说:“汤米站起来!”小孩若仍在地上哭。妈妈就会坚定地说:“汤米!站起来!”孩子若还是耍赖,妈妈会更加坚定地说:“站起来!”他就站起来了。妈妈把他带到路边开始训斥:“汤米,你看看你刚才,像个男子汉吗?还说长大以后保护妈妈,你那个样子能保护妈妈吗?”
再如,一家美国人在上海火车站出现,爸爸背一个大包,妈妈背个中包,还有个小孩背个小包,三个人排成一条线在等火车。爸爸那个大包里边,肯能是一些帐篷、毯子之类的,妈妈那个中包大概是日常用品,小孩那个小包大概是巧克力和玩具。同时在上海火车站还有100多个上海小孩,统统抱着可乐,拿着汉堡,啃着署条,没有一个身上背包的。美国小孩从小就背一个小包,每个人负起自己的责任,自己的玩具、自己的点心装在自己的包里。中国小孩从小总是依赖父母,不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个现象。但中国孩子这种做法并不是他们天生养成的,而主要是我们的中国父母教育所至。美国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分开住了,刚开始感觉很残酷,其实很利于孩子心理断奶,使他从小就自己长大,很容易独立,不像我们很大的孩子还跟父母睡,老是依靠父母。

还有一种现象,一般的我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第一天都会向他交代,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打回去,目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但是美国教育不是这样,美国的家长则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善于利用规则,利用法律,利用学校的力量保护自己,将来到社会上,要知道利用警察、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能自己去打,自己打是违法的。
中外教育之所以有如此诸多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教育目的的差别,源于中外历史对教育的认识。
我们的师道从古至今形成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解惑就是把问题解决了,殊不知起疑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孩子不会产生问题是不好的,能够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观点是最好的。现如今,我们的学校有升学和考试排名,社会上也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也更多看重学习,于是就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说。读书即读已经形成的、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知识,只需掌握、运用即可,无形中便在我们的孩子头脑中没有了创新动力细胞。而国外历史经过若干次变革,不断更新,人们已经习惯了接受新事物,并努力去推陈出新,在教育方面便体现出鼓励创新,鼓励个性化发展。

第二,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别,源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每每回顾起来,都让我们引以自豪。唯独提起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就让我们无法接受,但回顾历史是无法回避的。于是人们便提出,牢记屈辱的历史,不忘家仇国恨,但人们更多的时候应该展望未来,为了将来的强大而努力。国外很少经历过中国这样的历史,所以他们则立足于现在,更多的是展望未来。

第三,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不同,源于人们长期形成的观

念不同。
中国人大多受封建社会影响,长期以来总是有“父为子纲”的思想,孩子只要在父母身边便永远是孩子,永远受到父母的爱护,孩子也要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国外大多崇尚个人奋斗,所以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再有,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人治”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依赖人,而不是法。国外目前法制比较健全,人们已经习惯了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是以个人暴力来对抗暴力。
总之,中外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光要认识到我们的长处,更要的要认识到我们与国外教育的相比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们的长处,努力完善中国的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Ⅹ 《素质教育在美国》最新txt全集下载

素质教育在美国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以上

热点内容
问答题英语 发布:2024-05-20 03:59:35 浏览:31
大兴安岭地区教育网 发布:2024-05-20 02:29:15 浏览:611
生物专业职称 发布:2024-05-20 01:44:53 浏览:96
英语26个字母音标 发布:2024-05-20 00:22:42 浏览:309
乐柏教育 发布:2024-05-19 20:36:27 浏览:588
幼儿园老师师德演 发布:2024-05-19 19:57:18 浏览:152
2013年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2024-05-19 15:17:25 浏览:108
数学奖最高奖项 发布:2024-05-19 12:31:24 浏览:431
垫步舞教学 发布:2024-05-19 12:26:10 浏览:984
昌大教育 发布:2024-05-19 11:35:55 浏览: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