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
这是迄今为止颠覆我世界观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 读这本书源于《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的介绍,在KINDLE里断断续续用了两周的时间才读完,而且是急切地想知道作者接下来会说什么,像追不断更新的电视剧一样。之所以能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可能是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断对照自己19年的求学道路,越是深入阅读越是觉得脊背发凉,越是觉得自己是中国蹩脚教育的牺牲品。 读这本书酣畅淋漓的快感首先来源于作者的大胆直言,有些感觉甚至“略显”反动的言论直至问题本质,如中国教育的“军备竞赛”原因在于施行多年的“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学去行政化的部分阻力来源于大学校长的贪婪等等,对于看惯了学者在公权力面前的唯唯诺诺、在已经“定性”问题面前的噤若寒蝉以及在利益面前的卑躬屈膝,这样的言论让人大呼痛快,这或许也代表了中国当下言论自由方面的一种进步吧。其次是来源于作者分析得鞭辟入里,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很新颖,特别是前面提到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教育军备竞赛的观点。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是中国教育的受益者,也是牺牲品。说我自己是一个受益者,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虽然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贫寒子弟,想走出农村,目前考大学还是最为便利的途径。走出大学求职中除去各种“关系网络”,能够证明自身能力的学历上,大家仍然是平等的。说是“牺牲品”,当然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最突出的表现是研究生毕业之前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看到周边同学的简历上也都是勉强的写上“读书”、“旅行”之类的其实根本算不上兴趣爱好的东西,因为正如书中所说,根本没有时间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作者在书中说本科阶段没有读过七八本学术著作是不配上研究生的,很不幸,我就是这样的本科生,扪心自问,本科期间我应该算是比较用功的学生,多数时间都在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仅是应付考试和考证,学术著作考试不作要求,老师更不作要求,毕业论文也是随便“剪刀”加“浆糊”拼凑出来的。研究生期间也好不到哪里去,导师看到学术水平如我们的学生,早就绝望到放弃了,唯希望我们能够顺利毕业,不要影响到他的各种考核就可以了。回头想想,确实如作者所说,耗费大量的时间拿到的文凭其实是被学历军备竞赛绑架的产物。 以前对教育制度不满,老生常谈的都是应试教育的不合理,但具体怎么不合理,没人说得清楚;给应试教育开的药方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真的是对症的药方吗,似乎也很少有人追问;对教育的关注长期都在高考之前的阶段,高等教育越是“高等”越是像黑箱一样,没人去说,也说不清楚。这些问题作者基本说清楚了,大多数观点我都很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