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
『贰』 什么是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
2.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如何进行这种学习?)
3.教学评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二、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我们可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等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张:致力于研究人的智能或认知活动的性质及其过程。因此,尽管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以瓦根舍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模式、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等。
1.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布鲁纳是20世纪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导者。在教学设计上,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主张,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模式。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ming),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他们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第二,注重直觉思维;第三,注重内部动机;第四,注重灵活提取信息。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这三类表征系统包括行为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即通过行动或动作、映像或图像以及各种符号来认识事物,它们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生长或智慧生长的核心。”在他看来,结构课程的开发及发现学习的指导,都必须与特定阶段儿童表征系统的特点相适应。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性的蓝图。
2.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其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的讲解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奥苏伯尔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后来,奥苏伯尔进一步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指出:“组织者”可以在学习材料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某一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学习材料。
『叁』 从教学实践的视角来看教学设计模式应该如何分类
如果从某个视角来看这种教学的话,当然必须得给他统一分类,让孩子们理解。
『肆』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哪几个方面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共同情境场 个别化自主学习 小组协商学习 教学设计发展到今天,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教学设计类型。但以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设计的重点对象为划分标准,则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两大类。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从目前来看前者发展的时间较长,其理论与实践也较完善、成熟,而后者则是刚刚兴起的,但却是今后教学设计发展的方向。这里我们主要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出发,来研究它的构成要素与基本设计模式。 一、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其内涵界定 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人才观。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创造人才,不是模仿型人才,更不是知识型人才。现代人才的具体特征是:(1)能力与知识是基础。具有宽广的知识面,1~2门有个性的专业特长是形成较强实践能力、办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基础,而综合能力又是现代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2)智商与情商是根本。既要有较高的智商,更有有较高的情商,智商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情商才是能否成功的根本。现代信息社会需要大量能经受各种挫折与压力、坚忍不拔的人才。(3)创新是灵魂。“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同样是现代人才观的灵魂。所谓现代人才,必须是勇于创新、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伍』 教育学题目: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哪三种
湖南大学的工学复试线很底,估计也就300左右,不过这个复试线没有内意义,因为这是工科最容低线,要进结构起码得360分,还有,湖南大学试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结构比较强的,除了西建和广西大学,其他的分数都不底。
『陆』 简述什么是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
『柒』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比如在“创设情景”教学环节中要具有建立教学平台的意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地用“对”、“很好”、“好极了”等话语。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赞美,这样师生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尊重”型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捌』 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构成要素是什么
1)指导思想和教学理论
2)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的设计内
4)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容的设计
5)教学过程的设计
a ) 教学情境的设计
b ) 教学导入的设计
c ) 教学模式设计
d ) 教学小结设计
e ) 教学板书的设计
6).设计准备阶段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知识准备(知识背景、拓展教材)
学生准备
自身经验、能力准备
教学资源准备
『玖』 如何阐述教学设计一般模式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拾』 简述什么是教学设计模式.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由于学习理论基础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1),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2)。
ID1的代表模式——肯普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10个教学环节。在各环节中把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置于中心位置,各环节之间的连接表示教学设计是很灵活的过程,可按任意的顺序进行,评价和修改贯穿整个过程。
ID2的代表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
这种模式很好地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正确的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该模式过程: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式教学策略设计,管理与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设计,教学评价。
史密斯——雷根模式和狄克——柯瑞模式的比较:
①狄克——柯瑞模式把“教学分析”与“确定学生初始行为及特征”分成两部分,并把二者分析的结果用更具体的“行为目标表述”; 史密斯——雷根模式把“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都归入“教学分析”模块中,并对这一块增加了“学习环境分析”框,取消了对“行为目标分析”框。②狄克——柯瑞模式中有关教学策略部分只笼统的提到要“开发教学策略”,至于开发哪一类教学策略并未说明;而史密斯——雷根模式则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教学资源管理策略。③狄克——柯瑞模式对教学的修改并未放在评价模块中,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修改必须以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为依据。
2.构成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3.瑞格卢斯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创建的观点,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且进一步把教学策略变量细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他最早提出了细化理论的观点。该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关于认知结构的假定的基础之上:①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②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的,相互联系的。
细化理论的内容:
一个目标: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地组织。
两个过程:“概要”设计,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
四个环节:选择,定序,综合,总结。简称4S
七条策略:恰当运用有关教学内容组织的七种策略。
4. 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应分为不同的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