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雪教学实录

雪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2025-07-19 23:16:59

『壹』 《咏雪》文章内容

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贰』 幼儿园古诗《雪》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叁』 小班科学雪花不见了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下雪的场影和雪花的特征,感受下雪的乐趣。
2、了解雪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流程:
1、观看雪景的照片,问幼儿图片里是什么天气,下雪了,你们有没有见过下雪啊?下雪是非常好玩的,也会非常冷,我们来看看下雪我们可以做些做游戏(出示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摔跤)
2、下雪这么好玩,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下雪的场影啊?播放下雪视频。
3、小朋友们看过下雪了,你们知道雪是什么颜色的吗?雪花像什么?摸起来会怎么样?踩在上面会怎么样?
4、你们想不想看一下真的雪花啊?拿出瓶子装的雪花,让每个幼儿亲手摸一摸,问幼儿有什么感觉?(颜色、温度等)
5、一段时间后,请幼儿观察雪花有没有融化现象,提醒幼儿注意到当雪花不见时会有水产生,最后全部融化,变成了透明的水。
总结:当温度升高时,雪花会融化成水慢慢的消失了。

『肆』 七年级上《雨的四季》教学实录

《雨的四季》教学实录

过程:

一、导入

师:(屏显相关诗句)先请大家一起念这些诗句——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师:这些诗句的共同点是——

生:都是写雨的。

师:那雪?

生:雨雪相连,雪由雨变来,雪是雨的精灵。

师:是啊,雨是古代墨客笔下宠儿,雨也是现代文人眼中风情。这堂课,咱们要阅读当代诗人刘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屏显并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读

师:课前咱们已经预习此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美文美读,现在咱们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读,文章有七段,第一二两段老师读,第三段叶丹丹读,第四段马晓玙读,第五段赵婷婷读,第六七段卢燊佳读。其他同学静听,感受雨之美。

(在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声中师生朗读,对学生有读错的字,师随机在黑板上书写:犷、邈、莅)

师:大家总体上读得不错,仿佛让我们在雨中洗淋了一遍,读的时候也有暇疵,看黑板上,这些字该怎么读?

生:guǎng、miǎo、lì。

师:除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的读音和写法必须得关注呢?请同学们自行在黑板上书写出来,咱们共同来解决。

(生纷纷上黑板书写:花苞、娇媚、棱镜、粗犷、静谧、高邈、莅临、吝啬、草垛、咄咄逼人。)

师:看来此文中出现的生疏词语还不少呢,咱们用好词语手册吧,翻到词语手册第三课,把其中的注音字好好读读。

(生读上两三遍)

师:再把黑板上的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

三、总体理解

师:通读过课文,很显然,文章的.主要内容写——

生:雨的四季。

生:四季的雨。

师:两种声音,引发我们的好奇:“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一样吗?

生:又一样,又不一样。

师:请作出一定的阐述。

生:一样的是,都写雨,都写春夏秋冬的雨;不一样的是,感觉上,“雨的四季”,把雨当人来看,有关雨的种种,显得灵动,富有情趣,富有诗意,而“四季的雨”就显得呆板、僵化。

师:就文章结构而言,具体写雨的四季情况的是哪几段?

生:第二至第五段。

师:那咱先来看看第一段在表达什么,一起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一个段落两个句子,第一句的核心词是——

生:喜欢。

师:第二句的核心词是——

生:美。

师:喜欢雨,因为雨美,开篇点题,领起全文。咱再来看最后的第六七两段,也一起来读——

(生读第六七两段)

师:感觉到了吗,这两段和前面的第一段什么关系?

生:前后呼应。

师:浑然一体。不过,呼应可不是简单的重复,大家说,在对雨的感情上,哪一部分更浓烈?

生:第六七两段。

师:就六七两段而言,尤其是——

生:第六段更浓,都浓到用第二人称了。

师: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到这一段改称“你”。用第二人称,更亲切,更直接,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情感情。那么,作者的爱雨之情何以变得如此强烈呢?现在我们要走进春夏秋冬,走进雨的四季,领略雨的风采。我们把同学们分为四组:春雨组、夏雨组、秋雨组,冬雨组,分头阅读,读出各个季节里雨的特点。

(生分头阅读,师巡视)

师:现在各组同学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其他组分享。

生:春雨的特点是绿。

师:绿?唔,没错,雨一下,叶一抽,绿了。春雨的特点似乎没有现成的词语供我们选择,但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春雨的特点的。

生:春雨娇美,春雨美丽。(师板书:春雨 娇美 美丽)

师:夏雨呢?

生:热烈而粗犷。

师:这有现成的一句话。(师板书:夏雨 热烈 粗犷)秋雨呢?

生:端庄而又沉静。

师:也有一句现成的话。(师板书:秋雨 端庄 沉静)冬雨呢?

生:自然、平静。(师板书:冬雨 自然 平静)

四、品文赏景

师:优美的写景散文常常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美丽,分外灵动。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请看例句(屏显: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一段饱含感情、细腻生动的笔墨。(屏显: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课文中这样的精彩语句还有很多,再找出一些来,朗读并细细品味。每个人至少找出一处,先作上记号,自己品味,再学习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生自找自品,师巡视,约两分钟)

(小组内交流,师巡视,约三分钟)

师:现在咱们在班上来交流,各小组推荐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来发言。

生:……

生:……

生:……

五、课堂小结

师:

六、作业布置

《全程助学》中的本课练习。


『伍』 古诗文教学实录

古诗文是我们语文必需学习的知识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对古诗文展开教学呢?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古诗文教学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学习目标】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预习导学】

一、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朝著名诗人。

二、背景

三、学生自学古诗,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

1.北郭:这里指城墙以北.2.白水:明净的水.

3.为别:分别4.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5.征:远行.6.浮云:漂浮的云.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9.自兹:从此

10.萧萧:马的叫声.11.班马:离群的马.

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课堂研讨】

一、导入课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苦痛是每个人都曾经历的感情,发之于心而言之于外,就成了送别诗。古代交通很不发达,相知的朋友一旦分手,有可能终身不会再重逢,(唐)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因而离别在古人那里变得郑重而饱含深情,友谊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它就是李白的《送友人》。看一看同样是送别诗,李白是不是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悲伤和凄婉。

二、教师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三、师:我们以前在回忆诗歌学习时是分几个过程学习的?

生:1.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2.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3.仔细品味全诗。(包括重点字的使用方法,以及意象意境的分析)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学生自由读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一系列事物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有关这些事物的例子?

学生1:“青山依旧在” 中的“青山”。学生2“青山独归远” 中的“青山”。

学生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青山”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1:白水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学生2:“抽刀断水水更流”中的“水”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学生3:老师我能举一个关于“落日”的例子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总结: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台湾女诗人白灵说:将心情跟自然的景象放在一块,让自己跟外在的事物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的时候,诗就在那里!

四、李白除了这首送别诗,我们还学习过李白的哪些送别诗

《渡荆门送别 》《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他们的美好祝愿。这些诗中都表现的是一种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的感情基调,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五、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秋浦歌》《独坐敬亭山》《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六、李白诗风特点: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当堂检测】

一、填空题

1.诗中的“郭”意思是指 外城

2.“白水”的意思是 明净的水

3.“为别”意思是 送别

4.“孤蓬”是指 此诗中比喻远行的朋友。

5.“萧萧”的意思是 马的嘶叫声。

6. “浮云”在此指 飘动的云.

7.本诗的作者是 唐 (朝代) 李白 (人名)。

8.“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 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 “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 “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

D. “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C选项中的“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有错误,应该是“依然不舍得离别。”)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改成“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2009(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湖 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热点内容
江苏教师与13岁 发布:2025-07-20 02:03:48 浏览:935
军魂老师 发布:2025-07-20 00:40:21 浏览:665
雪教学实录 发布:2025-07-19 23:16:59 浏览:929
2017安徽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发布:2025-07-19 22:04:16 浏览:737
苹果平板哪个好 发布:2025-07-19 21:30:33 浏览:339
少儿美术分班名称 发布:2025-07-19 19:44:27 浏览:870
2016应用统计暑期学校 发布:2025-07-19 18:49:42 浏览:80
小学教师调动申请 发布:2025-07-19 18:28:09 浏览:737
安徽是哪个省 发布:2025-07-19 16:10:52 浏览:167
每当走过老师窗前伴奏 发布:2025-07-19 15:37:17 浏览: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