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
❶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选了写人记事散文《背影》,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写景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资料种展示的学习重点有: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文章。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课文以父亲的“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出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感觉这些学习目标可以集中在第三条上,“理解课文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读课文,悟“背影”
一、初读课文。(初读背影,理线索)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写什么人,记什么事?
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是什么时候的“背影”?
小结:“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
二、再读课文。(再读课文,悟父爱)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所写之人是父亲。结合文章具体情节语句,说说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认识。
示例
“父亲因为事忙, 本已 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 再三嘱咐 茶房,甚是仔细。但他 终于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颇踌躇 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 踌躇 了一会, 终于决定 还是自己送我去。”
这是一个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父亲。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 嘱 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 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是一个有点啰嗦的父亲。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是一个有点迂腐的父亲。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总想尽力为孩子多做些)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牵挂的何止是儿子旅途的安全,离家的孩子,时时刻刻牵着父亲的心)
……
当时的作者也认为父亲有点儿迂腐,办事不够漂亮,但是当他看到父亲爬过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时,还是不由自主落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作者也应该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这个“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让我们细品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品析它为何能够打动作者,也打动无数读者?
(朗读)
“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父亲是一个胖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体态的臃肿,衣着的不便,步履的蹒跚,可想爬月台的艰难。
“他用两手 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微倾 ,显出 努力 的样子。”
“攀”写出悦台的高,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缩”“倾”“吃力”攀爬月台的吃力、危险。
父亲的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有如下的记述: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的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 ‘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中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入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
理解朱自清父亲对长子朱自清的偏爱。萧条的家境下,他倾其所有给儿子最好的东西。
这艰难吃力,步履蹒跚的“背影”,是父爱集中的体现,是父爱无言的表白。
这父爱的凝聚点,深深打动了作者。可见,“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是父爱的象征点。
三、三读课文。(三读课文,品情感)
读课文(特别注意细读课文第七段),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背影》背后的故事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烟,朱自清自然有怨言,由此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后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而且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告之“大约大去之期不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当时不能理解父亲的懊悔)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伤感、同情)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理解);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感激)。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感动)。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
可见,背影,是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小结:“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出发点。(写法:以小见大)
板块二细比较,品语言
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朱自清《春》与《背影》语言风格的不同。
❷ 《背影》优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背影》优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捕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和关键性语句,进而梳理文章意脉。
2、体会文中深沉的父子亲情和作者复杂且变化着的情感,理解这种“并不默契的爱”。
3、领悟作者的写作动机和隐意。
4、体会散文的语言风格和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捕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和关键性语句,进而梳理文章意脉。
2、体会文中深沉的父子亲情和作者复杂且变化着的情感。
教学难点:
3、领悟作者的写作动机和隐意。
4、体会散文的语言风格和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酝酿情感(3—5min)
插入图片
先请同学们看图说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父子俩火车站依依惜别)
到底是不是如同学们所讲的故事一样呢?作者又为什么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和好奇心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去一探究竟。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通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
簌簌(sù)典质(zhì)赋(fù)闲
颓(tuí)唐琐(suǒ)屑(xiè)拣(jiǎn)
差(chāi)使勾(gōu)留(liú)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浦口送别】
本文的文眼或线索是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全文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分别是什么时候的背影?你能不能分别给这几次的背影命个名?
【四次:点题的背影①,买橘的背影⑥,惜别的背影⑥,思念的背影⑦】
三、再读课文,感受深情
1、默读2---5段,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感受到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父子常分离;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变卖典质(祸不单行,经济拮据,心情沉重,家境惨淡窘迫)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对儿子的关怀,宽慰,乐观)
借钱办了丧事(孝顺);丧事完毕,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有责任心,坚强,乐观向上)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关心和爱护儿子,不放心)
忙着和脚夫讲价钱(勤俭持家,
他送我上车,给我捡定了一张靠车门的椅子。(细心,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细致入微,殷切的关心)】
2、当时的作者心中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讲话不漂亮、不灵活)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啰嗦、唠叨、让我反感)】
3、品析父亲的语言: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他心甘情愿自己费点事儿,艰难的穿过铁道去买橘,让儿子受用。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全文共提到四次背影,作者着重刻画的是哪一次?
【第六段,买橘的背影】
重点赏读第六段,勾画描写父亲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言语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
父亲的.身材:胖(为下文买橘不便做铺垫)
父亲的穿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家境朴实,心情沉重)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身材不便,腿脚不便)
攀爬的动作:探、穿、爬、攀、缩、左微倾(行动艰难,吃力)
回来时的心情:轻松
【父亲对儿子强烈又深沉的爱,化作行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父亲眼中,能为儿子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开心的,是不求回报的爱。】
第六段父亲为我艰难买橘的画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如此细致动人的描写可是用了什么绝妙的修辞手法?
【没有。只是用质朴语言描绘。
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用最质朴而流畅的语言描绘最扣人心弦的情感。】
望父买橘时与作者之前对父亲的的态度与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得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望父买橘的感动之泪+与父分别愧疚之泪+别后的思念伤感之泪
感动、伤感、愧疚、自责…..】
“唉,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聪明”结合上下文语境,应理解为“糊涂,不懂事”,实为反语,如今理解了父爱后对当时的自己不懂父爱的愧疚与谴责。是作者感悟父爱的情感变化过程的重要线索。
四、体味情感,理解感悟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不与儿子斤斤计较,心怀宽广】
如果我把这句改成“只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好不好?
【不好,不能够突出我的父亲不但惦记我,而且还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第一句“我身体平安”,身体好好的,最后一句为何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依旧报着平安,可是又不得不把真实的状况告诉儿子,否则真的有那么一天的话,他会难以接受的,所以最后又写了一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体现出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舐犊的情怀,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
课外补充:
①“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②1928年秋日的一天,在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朱自清的三弟朱自华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楼父亲卧室,送给父亲朱鸿钧先睹为快。此时的父亲已行动不便,就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带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诵读时,父亲的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的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射出光彩。他明白儿子读懂了自己过去对他的关心,朱自清父子的矛盾也得以缓解并消逝,父亲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五、总结、感悟、提升,有感情的大声朗读
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强烈而深沉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也是真挚的,浓浓的父子深情却并不是那么默契的,虽想表白却又不善表达或者羞于表达。看似偶然的一次送别、一个背影,其实是父子间晦涩的爱的必然表达和表现形式。
人无完人,也许我们与父母间有分歧或者隔阂,让彼此烦恼,但是我们要始终铭记,他们爱我们。也许你和父母之间有各种矛盾,但是你要坚信,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调味料,彼此的爱是能够化解一切误会和矛盾的神器。
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读出那浓情的爱。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思考题。
2、《背影》与《春》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
买橘的背影深沉的父爱
回忆的背影深切思念
惜别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