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㈠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应用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社会系统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人际互动的微观层面
㈡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从教育社会学观点看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
社会是有人组成的,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社会其实是一个大家庭。一个班级之所以是一个社会,是因为一个班级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学生)。
古人说:“三岁看小,十岁看老。”一个人长到十岁,就已经基本可以看出,他(她)是聪明、愚笨、狡猾、憨厚、老实、善良,还是勤劳、懒惰、奸诈了。有的人经过后天的教育,由愚笨变得聪明、狡猾变得忠厚、懒惰变得勤劳了,也有的人因为不好好学习,却在狡诈中越滑越深了。所以,从一个班级里,就可以看出班级里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品行和不良习惯。就可以看出,学生们将来能为社会做什么。在老师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改变了原来的不良习惯、行为,并且变得越来越聪明、优秀,而有一些不愿学、贪玩的孩子,却从此变得越来越愚笨、狡诈,甚至滑向犯罪的泥滩里去了。
老师是这个小社会里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一定要起到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小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用自已学到的知识,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人活着为了什么?毛主席曾说:“粪土当年万户侯”。道出了人单纯追求“荣华富贵”的虚无和没有价值。人活着一生只有踏踏实实为人民办点好事,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这就是人的价值。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为了教育引导学生,有高尚的灵魂、崇高的品德。才能为祖国和人生做出了贡献。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社会的命运都操纵在管理者手里。教师作为管理学生的管理者,尤其班主任,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走向理性的、良性的发展前途,起到了置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班主任和各学科老师,首先要加强学习,理清自已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切实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做出贡献。这样才无愧于为人师表,我们的国家才后继有人,我们的民族才会兴旺,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明天才会有希望。
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类型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科学为原理,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
我国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教育家孔丘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认识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学记》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综观外国各派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情况,教育
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交互影响问题和教育促进社会变化的可能性问题。
②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体、学校的教育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习惯行为、态度及其他人格(个性)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适应。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倾向。
③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 3种不同看法:a.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b.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教育是一种适应性制度,随社会之变迁而变更。社会变迁是因。教育调整适应则是果。c.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会变迁的潜在条件。如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除能发生改善经济结构这个明显作用外,也可能产生促使社会变动的潜在功能。
除上述三方面外,不少学者还探讨学校的社会结构,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内涵,以及教师的职业特点、地位和职业发展阶段等问题
㈣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cation)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发展过程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课程设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和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法学、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教育预测与规划、毕业论文、英语(二)、班级管理学、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财政学、高等教育管理、中小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管理、教育学(二)、心理学、现代管理学、普通逻辑。
教育社会学同时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必考科目。
报考院校
[北京]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山西] 山西大学
[辽宁] 沈阳师范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 安徽大学
[福建] 福州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学院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
[四川] 成都理工大学
[贵州] 贵州民族学院
[云南] 云南大学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学院
[新疆] 新疆大学
㈤ 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cation)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㈥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cation)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内门社会学分支学容科。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㈦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概念
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cation)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版的一门社权会学分支学科。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http://ke..com/view/187018.htm?fr=ala0_1_1
㈧ 教育社会学对于不同学习者有何价值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 “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 专章。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1917年,出版W.R.史密斯著《教育社会学概论》,这是第一本讲授教育社会学的教科书。1923年,美国正式成立教育社会学学会。1927 年, E.G.佩恩创办《教育社会学杂志》。此后,这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更快,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各国。
在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较晚,1931年雷通群著《教育社会学》一书出版,曾列为大学丛书(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和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探讨,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需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
研究范围
综观外国各派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情况,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交互影响问题和教育促进社会变化的可能性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例如,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对工程师与技工的需求剧增,非技术工人的需求锐减。这就影响到教育制度的变化,必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保持社会职业结构的平衡。
一些学者研究了社会阶级结构对人格发展、学业成就、理想抱负的影响。他们认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学生在学校参加活动的多少,中途辍学的可能性多大,理想抱负的高低,甚至学生的语言特点都与他们的社会阶级背景密切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教育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动,使一些人因受教育状况不同而改变其社会地位。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政治结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教育的贫乏落后,往往是政治专制落后等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兴旺发达,又常是政治开明,社会进步等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有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往往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②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体、学校的教育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习惯行为、态度及其他人格(个性)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适应。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倾向。
一些学者认为,在集体里,特别在一个同辈集体里,由于各成员间没有年龄、声望、地位、成熟性的差别,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态度,有较多的心理自由,因而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在这里,可以自然地相互学习,获得各种身心上的满足,使不同家庭地位的儿童互相影响,获得新的生活经验,从而影响儿童的生活抱负、学习方式及人生态度。
㈨ 教育社会学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独立性就在于它是研究教育及社会相关联的一种学科,还有它的特殊性,体现在与他是社会上针对与所产生的,影响
㈩ 教育是什么: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观点
教育社会学主要关注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比如教育回报率、教育影响社会地位等等这一类问题,和师范学校的老师们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说硬要对口就业的话,估计进的也是规划、调研之类的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