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外语电化教学

外语电化教学

发布时间: 2020-11-19 12:58:33

❶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app怎么下载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语简称,“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随时与教授和其他学习者实现在线交流,并且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在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评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通过考核之后,学生还可以拿到不同层次的证书。
慕课浪潮来袭,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国际MOOCs阵营,开始建设我国MOOCs课程。其迅速发展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新机遇。MOOCs课程模式会对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哪些贡献?将给后者带来哪些创新与变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乘着MOOCs的浪潮前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期热点聚焦邀请国内慕课研究前沿的几位学界同仁从这几个方面来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一直饱受质疑。随着MOOC浪潮席卷全球,大学英语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MOOC的最大优势是使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全球免费共享,学习者可自定步调学习课程内容;学有余力的在校学生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完成限时作业(含同伴互评和测试),参与全球网络社区讨论课程内容,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在通用大学英语越来越难以受到学生重视的今天,我们可根据MOOC课程需要,适当调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根据学习者MOOC学习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学好大学英语。通过国际MOOC的学习,我国学习者不但可以检验、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人文素养。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语言学习需求,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我们应该依据MOOC在某种程度上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分别针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一般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不同的MOOC类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具体来讲,MOOC给我们的启示是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可以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负责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和在线答疑。教学团队之间优势互补。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可创建自己的“微MOOC”课程,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人对学习方式的喜好不同,MOOC并不一定会适合每一个学生;另外。由于政策、技术、学籍、学分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还要审慎、科学地研究和利用MOOC。
参考文献:马武林、胡加圣,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外语电化教学,2014,(2):48-54。
MOOCs课程模式的贡献
1.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民主
目前,不管世界教育还是中国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有了MOOCs带来的新的技术手段与新的教育思想,人类知识生产力、知识传播力及人类智力都得到了解放,校园的围墙被推倒,贫富的藩篱被拆除,时空的界限被消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免费或廉价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真正实现了人学机会的均等以及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民主。
2.重构了高等教育基于技术的结构性生态架构
经过两年的发展,MOOCs完善、优越的生态环境初步显现。MOOCs已经形成了由“社会环境”(教育引领与社会参与)、“技术环境”(学习支持与技术支持)以及“教学环境”(学习模式与教学研究)等三套马车协同驱动的结构性生态架构(王萍,2013;18)。
3.从“push”到“pull”的学习模式的演变
MOOCs具有自主性强、可重复和强调学习体验与互动等基本特点,强调一个“学”字,反映的是以“学”(pull)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些都从根本上冲击了现行课堂以“授”(push)(邹景平b,2013:54)为主的教学模式及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在“pull”学习模式引发下,基于自主性强、可重复的特性,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通过有计划或重复的视频观看、指导性的自觉阅读、针对性的系统练习和个体参与互动带来的思考,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王萍,2013),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同样,体验和互动的教学取向强调的也是学生的学习。
4.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形成和交互的常态化
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ra(1975)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Gorge Siemens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强调MOOCs所必备的社会属性,即有效的学习需进入并借助特定圈子,通过与小伙伴们交流探讨,分享并获取知识。MOOCs的聚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圈子”的角色,它汇拢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共同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学习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学习环境中因为有了学伴而不再寂寞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完成提供了黏性。更有意义的是,社会化学习环境还是学习交互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之一。
5.妙招不断的教学设计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MOOCs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创新不断,西方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会巧思不断,且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MOOCs课程设计原理是将授课内容与交互分开,使内容顺从碎片化的学习要求,交互则由社会化学习环境来完成。具体设计步骤一般包括内容设计、互动设计和作业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教学内容一般不多,视频按知识点切割,通常不超过10分钟,每周累计不超过一个小时,且拍摄、制作精良,教师大都善于取舍,只教“need to know ",而非"nice to know”的内容;互动设计无时无处不在,课前、课中、课后、视频、社区讨论和作业均有互动环节;作业构思则强调“做中学”及完成后的“成就感”和“自信感”。
6.大数据突破了个性化教学的难题
大规模、长期地测量、记录、存储、统计、分析这些数据,所获得的海量数据就是大数据(big data)。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综合技术背景下的MOOCs,可以利用平台上产生的海量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学习者个体真实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是数据支撑的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监控、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即他们在哪个阶段遇到困难以及花费时间较长、重复访问的页面、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段等,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行为建模,判断他们在未来学习上的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导学和建议,从而突破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的难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外语电化教学,2014,(2):38-43。
新教育范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MOOCs环境下的“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形式,对英语教师是挑战,也应该是机遇。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英语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育技术素养,提升新范式下进行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1. "翻转”自我,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权威的知识源,网络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知识外存空间。
2.“翻转”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的学习服务。
一是导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突出面对面的学习与线上学习的结合。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先在网上学习教师授课的内容,而课堂则用于提问、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因为授课时间的减少,就可以更多地参与学生的互动,或解答提问,或参与讨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指导。
二是助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意味着教师要将课堂时间充分用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转课堂形成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要求教师要成为适时帮助解决问题的助学者。
三是促学者角色。学习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时间是所有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时间与高效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此外,教师角色转变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
四是评学者角色。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程云艳,直面挑战 翻转自我——新教育范式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挑战与机遇,2014,(2):44-47。
依托MOOCs理念,重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MOOCs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MOOCs是信息化教育的新成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集中体现。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借鉴MOOC教学设计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调整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能轻易进行变革,但可以根据需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逐步实现“国际MOOCs校本化”、“大学英语MOOCs化”,大学英语“选修化”,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马武林&张晓鹏2014:57 -5 9)
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原则
1)需求导向
各个高校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必须注意重构后的课程体系是否能够同时满足国家战略、社会和学生的多重需求。每个高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建设什么样的课程,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决定。
2)因校制宜
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办学特色、学校资源(硬件、软件、师资和学生素质)等因素结合MOOCs新理念,结合办学定位,综合分析大学英语课程在本校人才培养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3)量力而行
尽管MOOCs风靡全球,但是并不是任何一所高校都能够做的,MOOCs一定是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否则无法成为MOOCs。许多高校由于投资不到位,尽管把MOOCs建起来了,但只是“伪MOOCs",没有学生去访问,没有形成规模,该MOOCs会逐渐变为网络上的垃圾,不能为了跟风、为建而建。
重构大学英语课程
1)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大学(如“985 ,211工程”)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精英人才的重任,由于学生入校时英语基本功较好,学生对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 )需求不高。结合国家、社会和学生三方需求,充分考虑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建议这些高校给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32-64学时的学术英语(必修)和32-64学时《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选修)。学术英语由听、说、读、写、译五大板块组成,为培养世界一流复合型人才做铺垫,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国际MOOCs课程、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奠定基础。
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依托中国高校联盟,如“C9联盟”,整合师资,联合开设学术英语专项技能课,即《学术英语听力》、《学术英语口语》、《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翻译》以及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供学生选修,如《英国文化》、《美国文化》、《澳大利亚文化》等国家文化的MOOCs课程。
学习者也可以选择世界其他国家著名高校开设的相关学术英语MOOCs(如英国雷丁大学的《A Beginners’ Guide to Writing in English for University Study》和美国华盛顿大学《Introction to Public Speaking》等)和跨文化交际MOOCs(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学习者根据个人需要选修学术英语MOOCs课程和跨文化交际 MOOCs。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文献选摘 > 详细内容
慕课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反思与创新
作者:张Andy 发布时间:2014-8-10 阅读次数:6322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导言: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语简称,“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随时与教授和其他学习者实现在线交流,并且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在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评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在通过考核之后,学生还可以拿到不同层次的证书。
慕课浪潮来袭,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国际MOOCs阵营,开始建设我国MOOCs课程。其迅速发展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新机遇。MOOCs课程模式会对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有哪些贡献?将给后者带来哪些创新与变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乘着MOOCs的浪潮前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期热点聚焦邀请国内慕课研究前沿的几位学界同仁从这几个方面来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一直饱受质疑。随着MOOC浪潮席卷全球,大学英语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MOOC的最大优势是使名校名师的名课程全球免费共享,学习者可自定步调学习课程内容;学有余力的在校学生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完成限时作业(含同伴互评和测试),参与全球网络社区讨论课程内容,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在通用大学英语越来越难以受到学生重视的今天,我们可根据MOOC课程需要,适当调整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根据学习者MOOC学习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学好大学英语。通过国际MOOC的学习,我国学习者不但可以检验、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人文素养。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语言学习需求,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我们应该依据MOOC在某种程度上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分别针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一般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不同的MOOC类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具体来讲,MOOC给我们的启示是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可以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负责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和在线答疑。教学团队之间优势互补。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可创建自己的“微MOOC”课程,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个人对学习方式的喜好不同,MOOC并不一定会适合每一个学生;另外。由于政策、技术、学籍、学分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们还要审慎、科学地研究和利用MOOC。
参考文献:马武林、胡加圣,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外语电化教学,2014,(2):48-54。
MOOCs课程模式的贡献
1.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民主
目前,不管世界教育还是中国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有了MOOCs带来的新的技术手段与新的教育思想,人类知识生产力、知识传播力及人类智力都得到了解放,校园的围墙被推倒,贫富的藩篱被拆除,时空的界限被消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免费或廉价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真正实现了人学机会的均等以及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民主。
2.重构了高等教育基于技术的结构性生态架构
经过两年的发展,MOOCs完善、优越的生态环境初步显现。MOOCs已经形成了由“社会环境”(教育引领与社会参与)、“技术环境”(学习支持与技术支持)以及“教学环境”(学习模式与教学研究)等三套马车协同驱动的结构性生态架构(王萍,2013;18)。
3.从“push”到“pull”的学习模式的演变
MOOCs具有自主性强、可重复和强调学习体验与互动等基本特点,强调一个“学”字,反映的是以“学”(pull)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些都从根本上冲击了现行课堂以“授”(push)(邹景平b,2013:54)为主的教学模式及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在“pull”学习模式引发下,基于自主性强、可重复的特性,学习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通过有计划或重复的视频观看、指导性的自觉阅读、针对性的系统练习和个体参与互动带来的思考,完成课程的学习过程(王萍,2013),有效地避免了现行课堂模式的满堂灌;同样,体验和互动的教学取向强调的也是学生的学习。
4.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形成和交互的常态化
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ra(1975)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Gorge Siemens多次在公开演讲中强调MOOCs所必备的社会属性,即有效的学习需进入并借助特定圈子,通过与小伙伴们交流探讨,分享并获取知识。MOOCs的聚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圈子”的角色,它汇拢一批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共同开展系统化的学习。学习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学习环境中因为有了学伴而不再寂寞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的完成提供了黏性。更有意义的是,社会化学习环境还是学习交互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之一。
5.妙招不断的教学设计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MOOCs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创新不断,西方一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会巧思不断,且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MOOCs课程设计原理是将授课内容与交互分开,使内容顺从碎片化的学习要求,交互则由社会化学习环境来完成。具体设计步骤一般包括内容设计、互动设计和作业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教学内容一般不多,视频按知识点切割,通常不超过10分钟,每周累计不超过一个小时,且拍摄、制作精良,教师大都善于取舍,只教“need to know ",而非"nice to know”的内容;互动设计无时无处不在,课前、课中、课后、视频、社区讨论和作业均有互动环节;作业构思则强调“做中学”及完成后的“成就感”和“自信感”。
6.大数据突破了个性化教学的难题
大规模、长期地测量、记录、存储、统计、分析这些数据,所获得的海量数据就是大数据(big data)。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综合技术背景下的MOOCs,可以利用平台上产生的海量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学习者个体真实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是数据支撑的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监控、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即他们在哪个阶段遇到困难以及花费时间较长、重复访问的页面、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段等,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每个学生行为建模,判断他们在未来学习上的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导学和建议,从而突破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的难题,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陈冰冰,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外语电化教学,2014,(2):38-43。
新教育范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MOOCs环境下的“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形式,对英语教师是挑战,也应该是机遇。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英语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育技术素养,提升新范式下进行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1. "翻转”自我,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权威的知识源,网络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知识外存空间。
2.“翻转”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的学习服务。
一是导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突出面对面的学习与线上学习的结合。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先在网上学习教师授课的内容,而课堂则用于提问、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因为授课时间的减少,就可以更多地参与学生的互动,或解答提问,或参与讨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别化指导。
二是助学者角色。翻转课堂意味着教师要将课堂时间充分用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翻转课堂形成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一发现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要求教师要成为适时帮助解决问题的助学者。
三是促学者角色。学习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时间是所有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充足的时间与高效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化。此外,教师角色转变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
四是评学者角色。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程云艳,直面挑战 翻转自我——新教育范式下大学外语教师的挑战与机遇,2014,(2):44-47。
依托MOOCs理念,重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❷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

该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团结奋进、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全院有教职工版134名,其中行政人员12名,专权任教师122名。教师中教授、副教授41名,讲师45名,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3名。为保障外语教学的质量我们常年聘用外籍专家任课。本年度聘用外籍专家9名(美、英、澳、加、日)。
在教学设备方面,学校为加强外语电化教学,仅2002年就投资100余万元在外语学院新建了1个国际一流和2个国内一流、高档次、图文并茂的现代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156座)。此外、我们还有12个先进的多功能语言实验室(计654座)、一个配备齐全的电子阅览室、大量珍贵的有声资料和一套先进齐全的收录、发射、投放、视听装置能满足各类学生电化教学的多种需求。

❸ 怎么投稿外语学科核心期刊 博客

要投稿外语或英语方面的核心期刊,要先了解核心期刊的目录。
然后找出英语内或外语相关的期容刊。
然后联系杂志社投稿。
根据网络刊易吧提供的核心期刊目录查询了解到,外语或英语方面的核心主要有:
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现代外语
外语界
外语教学
外语学刊
外语与外语教学
中国外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电化教学
外语研究
外国语文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等。具体了解查看网络刊易吧。
http://tieba..com/f?kw=%BF%AF%D2%D7&fr=index

❹ 王美玲的科研成果

1.著作
1) 《商务英语函电》, 2007年12月,中国商务出版社,排名第一。
2) 《涉外经贸英语函电》(修订版),2006年3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排名第四。
3) 全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统编教材《商务英语函电》,2004年9月,中国商务出版社,排名第二。
4) 《现代经贸英语阅读》,1997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排名第一。
5) 《大学英语》泛读自学指导 (王俊菊等),1996年8月,山东大学出版社,排名第三。
6) 《大学英语语法应试要点解析》(王湘云等),1997年10月,人民邮电出版社,排名第三。
2。论文
1) Responding to Change: Three Chinese Textbook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World (ISSN 1682-3257), 2007-08-19. 独立
2) 经济社会中的快乐机制—论快乐经济学的发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CSSCI), 2007-11-20。排名第二
3)从ESP的视角看电子邮件在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2005年4月20日,《外语电化教学》 (CSSCI),独立
4) Business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A Tentative Study of Sino-Finnish International E-mail Project, VAKKI-symposium XXIV, Vaasa (Finland), 2004。独立
5) Sino-Finnish E-mail Project: A Teaching Tool for Tertiary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ourse, 2004年9月(秋季),Asian EFL Journal,排名第一
6) 未来企业的网络化管理刍议,2004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排名第一
7) 入世后的中日贸易关系,2004年4月,《美中经济评论》,排名第一
8) 试析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在非英语欧盟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 (CSSCI),2004年4月,独立
9) Vaasa University and Its Chinese Counterparts,Vaasa University Journal, 2003年2月,独立
10) 现代科技革命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经济评论》,2003年3月,排名第二
11) 消费行为的趋同与异化,《产业经济评论》 (CSSCI),2002年11月,独立(译文)
12) 资本开支终于开始增加,《国际经济合作》(CSSCI),2002年9月,独立(商务英语参赛译文)

❺ 外语电化教学在线投稿系统很简单吗

没有审稿费 大多数刊物需要版面费 具体可以打电话去社里咨询 就算要 费用也不高 主要是很难通过 需要更多刊物信息及技巧 咨询我 热情解惑

❻ 秦晓晴的科研成果

1.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研究”(10BYY035)。2014年6月结项,等级为“良”
2. 中国外语教育基金第五批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ZGWYJYJJ2010A30)。2012年结项,等级为“优”
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规律及特征(NCET-05-0654)” 2006-2009年
4. 国家985项目创新基地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研究(985HUST-12)” 2005-2007年
5.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文本特征和写作方式的系统研究” 2004-2006年
6.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高校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X020),2003-2005年
7.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英语写作特征及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2003d010),2003-2005年
8. 教育部全国教育考试“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外语听力考试标准及评分误差控制研究(40.1)” ,2002-2004年
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模式及其外在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 (01JA740019), 2001-2003年
10. 国家留学基金委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策略培训模式的实验研究” ,2001-2002年
11.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改项目“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研究” ,2001-2003年
12.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重点建设基地重点项目“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模式研究”,2001-2003年
13.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外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 ,2001-2002年 1. 2009年12月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 2006年1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计划
3. 2002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4. 2001年12月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5. 1995年10月获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质量二等奖
6. 1997年4月获华中理工大学青年学术论文交流一等奖
7. 1996年12月获南京大学笹川良一奖学金一等奖
8. 1997年10月获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一等奖 1. 学术写作中文本借用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现代外语》2014年第4期
2. 国外二语学术写作研究趋势及其启示,《外语教学》2014年第2期
3. 二语学术写作引用话语的文本借用策略特征,《外语教学》2014第6期
4. 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2014第5期
5. 词汇呈现方式对英语词汇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4年第2期
6. 二语学术写作引用研究述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4第5期
7. 《抄袭、知识产权与二语写作教学》评介,《语言教育》2014年第3期
8. Writer’s Block and Writing Apprehension in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China. 2014.11.13-15, 2014 Symposium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North Arizona University
9. 2013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特邀会前工作坊“外语教学定量分析”。2013.10.31 — 2013.11.3 华中师范大学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Processes of College EFL Writers in China and Writing Proficiency: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2013.10.17—2013.10.21, 2013 Symposium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handong University
11. 国外第二语言学术写作研究述评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2013年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48-568
12. 二语写作流利性研究趋势,《现代外语》,2013年第3期,315-322
13. 二语写作流利性指标的效度——一项基于文本特征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
14. 英语学术写作中作者显现度研究综述,《外语教育》,pp. 31-37。2012年11月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5. 流利性与二语写作质量和二语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第八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济南:山东大学,2012年10月12-14日
16. Application of Topic Knowledge in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中国应用语言学》2012年第3期, 365-380
17. Application of Topic Knowledge in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2012年9月收录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战菊主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第七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47-68.
18. 大学生英语写作话题知识运用特点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2年第3期,29-35
19. 第二语言研究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及应用,《中国外语教育》2011年第4期,62-70
20.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方法》导读――第二语言研究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及应用。2011年10月,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xi-xxvii
21. External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EFL Academ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China,第16届应用语言学国际大会,2011年8月24-28日。
22. 二语学术写作教学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首届中国二语习研究高层论坛,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6月25-26日
23. 内容知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运用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1期
2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Undergraate and Graate EFL Academic Writing,第七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究会,2010年9月25至26日吉林大学
25. 学术写作中的外在知识资源使用研究,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4月23-25日苏州大学
26.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写作焦虑测试报告及其对写作教学的启示(第2作者),《外语界》2010年第2期
27. 研究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8. 二语写作准确性结构效度研究(第2作者)《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2期
29.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Man Li, Xiaoqing Qin. AAAL 2010 Annual Conference Atlanta, March 6 - 9 2010
30. 《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
31.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外自主英语学习——一项针对态度与行为的调查报告(第2作者)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9年第4期
32. An Empirical Study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ttributions of EFL Learners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第2作者). Asian EFL Journal, 2009, Volume 11. Issue 3
33. 大学生外语写作焦虑调查及对写作教学的启示(第2作者),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年第4期
34. 外语教学问卷调查研究的发展趋势及选题特点《外语教育》2008年12月
35. 第二语言写作过程研究现状。2008年9月26-27日“第六届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北师大)
36. Motivation for Writing and Writing Strategy in EFL Writing Process 。2008年3月22-23日“第六届亚太地区二语习得研究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北外)
37. 跨文化语用交际策略(第3作者),《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第三期
38.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tertiary English learners. (Co-authored with Li Jie. Pp. 146-170). 中国英语教学(四)In ELT in China (4) eds. By Hu Wenzhong & Wen Qiufa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年5月)
39.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o-authored with Mu Jinyun. Pp 790-804). 中国英语教学(四)In ELT in China (4) eds. By Hu Wenzhong & Wen Qiufa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年5月)
40. 《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41. 《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2. 《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应用》(参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5月)
43. 国外二语学习者作文书面反馈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4. 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研究的现状,收入戴炜栋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 (2006年5月)
4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收入戴炜栋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研究》(2006年5月)
46.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ertiary-Level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co-author with Li Jie). 2006. RELC Journal (Vol. 37, 1)
47. 《外语教育》(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48. 成功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2005年12月《外语教育》第5期
49. 英语专业大学生句法复杂性的发展特征研究。2005年11月12-13日第二届全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专题研讨会(南京)
50. 非英语专业生英语写作策略意识调查,2004年12月《外语教育》第4期
51. 浅析英语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2004年12月《外语教育》第4期
5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收入文秋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
53.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 (May 21-25, 2004) co-author with Li Jie
54.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SL Writ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T in China, Beijing (May 21-25, 2004) co-author with Mu Jinyun
55. The rel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to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 (co-author with Li Jie). 2003.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8, 1:17-32
56. Internal structure of EFL motiv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China. In Hu Wenzhong (ed.) 2003, ELT in China 2001----Papers presented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T in China, pp. 593-62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胡文仲主编《中国英语教学(三)》2001年北京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7.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58.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59.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使用情况,《外语教育》2003年第3卷
60. 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收入文秋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
61.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之探讨,收入马登阁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有《探索与创新》(全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
6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63. 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现代外语》2002年第1期
64. 动机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
65.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探讨《外语教育》2002年第2卷
66.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二作者),2001年05期
67. 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1998年第1期
68. 第二语言习得中认知方式的研究现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69. 通过互动发展研究生创造性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第2期
70. 外语学习策略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71. 英译汉教学中还原法的灵活运用,《中国翻译》1996年第4期
72.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外语教学》,1996年第4期
73. 论研究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74. 论普遍语法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5.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6. 论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7. 论索绪尔的语言社会性,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8. 通向外语教学的理想目标--外语的直觉性掌握,1997年2月陕西旅游出版社《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79. 与动词同源的边缘介词,《英语学习》1996年第6期
80. 与比较相关的几种英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高等函授学报》1995年第4期
81. 动词转化的临界连词,《高等函授学报》1995年第2期
82. 研究生应试中英译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大学外语教学与测试》1995年第2期
83. 《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主编)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7年2月
84. 《考研特别快车——英语》(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85. 《考研英语全面突破—语法·词汇·完形填空》(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86. 《考研英语全面突破—英译汉》(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❼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是核心期刊么

外语类的核心期刊有如下14种(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
1.外语内教学与研究容 2.外国语 3.外语界 4.现代外语 5.外语与外语教学 6.外语学刊 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9.外语研究 10.外语电化教学 11.中国外语 10.外国语文 13.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4.山东外语教学

❽ 2017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外语类核心都有哪些有什么比较容易发表的

2017版外语类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有以下13中,官方排名顺序如下: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语界
3:外语教学
4:外国语
5:现代外语
6:外语与外语教学
7:中国外语
8:外语学刊
9: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0:外语电化教学
1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2:外语研究
13:外国语文
核心期刊没有容易发表的,除了14版的福建茶叶,那个是特例。你可以结合别的学科发表,我自己发表的文学核心也是结合别的学科发表的,找了一个叫期刊纵横的博客发表的

❾ ppt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不断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探讨和研究。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及反思。
关 键 词 多媒体 英语教学 运用 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教学内容,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按照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要素有机结合,制成课件来辅助教学,我们称之为多媒体教学。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特点。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小学英语课堂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一、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对兴趣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实践证明,只有对英语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形成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主动学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呢?我觉得利用多媒体来渲染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生日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教学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Ann过生日的视频,突出Ann许愿、吹蜡烛和切蛋糕的过程,并配以音乐“Happy Birthday!”。学生很快被其中的画面吸引,跟着音乐哼唱,情绪逐渐被感染,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My birthday is July 9.When is your birthday? Can you tell me?”、“Happy Birthday!”。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相关的内容。
竞猜在教学中十分受欢迎,尤其是初中生,它能寓教于乐,有效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了一些水果的名称之后,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竞猜:利用多媒体快速播放一些水果的图片,提醒学生注意图中的有关信息。然后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八组,提出以下问题:
(1) What can you see?
(2) What color are they?
(3) How many...are they?
让他们对图中水果的名称、颜色和数量进行抢答,并记下各组的成绩。学生们踊跃参与,热情极为高涨,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的互动和学生间的合作。
2、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重点
语言的学习总是和实际生活相连的,单靠课本和老师的讲授是很难真正领会和掌握的。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颇受欢迎,即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来创设认知的情境,从而构建教学的“生态环境” ,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而多媒体却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能生动而又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原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现在进行时”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介绍它的用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NBA篮球比赛的视频,学生们立刻被精彩的镜头吸引住,并为姚明的出色表现欢呼雀跃。看了一会儿,我按下暂停键定格画面,指着姚明问道:他在干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道:打篮球。我又问道是“打过篮球了”还是“正在打篮球”? 根据图中的情景学生们很容易地做出了判断,由此自然地引出现在进行时。接着,向它们介绍英语里面“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方式,如What is he doing? 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然后再用多媒体创设看电视、打电话、洗衣服等情景,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传输,创设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避免了纯文字的讲解和凭空的三维想象,教学变得形象化、生活化、立体化。
3、扩展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罗万象,小到饮食、问候、行为,大到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无不渗透在语言中。接触和了解异国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多媒体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展示英语文化背景提供方便,为了解英语文化架起一座桥梁。例如,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如果仅靠课本,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讨论都很难开展,因为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背景了解很少,当然不知道从何谈起。为了让学生对一些国家有个初步了解,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其中有学生较为关注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自然景点,如the Statue of Liberty、Big Ben、the Eiffel Tower、Sydney Opera House、Hawaii、Mount Fuji等。然后,将它们整合成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充满异域风情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这样,不仅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们的视野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世界意识显著增强。
4、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常用手段,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获得形象记忆和感性认识,如实物,模型、挂图等。受条件的制约,有时无法进行直观教学。但多媒体能突破种种限制,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共存的学习材料,有效地进行直观教学。例如,课本中有些食物农村孩子没有见过,如salad、pizza、cheese、hamburger;还有一些动物,如dolphin、koala、giraffe、lion等,不少学生也没有亲眼见过。对于这些单词,学生们只能对照课本上不太形象的图片凭空想象,学起来枯燥,难以记住。所以,课前我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加以处理制成课件,并在显示单词的同时还配上发音和例句,让学生边看边读,效果非常明显。
其实,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对物体进行直观教学,还可以对课文进行直观教学。例如,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1 Self check中的阅读材料是关于机器人的,对此一般学生不太了解,读起来比较晦涩。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利用多媒体 (视频和图片)介绍机器人,包括它的外形特征、应用途径和未来的发展情景,突出如何利用机器人造福于人类。这些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阅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反思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开辟了教改的新天地,推动着教学不断地前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有时不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削弱了它的教学辅助功能,甚至适得其反。通过亲身实践和深刻反思,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现在很多人认为英语课堂上不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后,甚至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教学越现代化,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效果就越好。不少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课堂上频繁使用多媒体,一会儿用PowerPoint展现这个内容,一会儿用flash来呈现那个片段,切换不断,忙得不亦乐乎。多媒体占据大半时间,唱了主角,教学似乎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和交流,像一头牛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主体地位无法体现。以前课堂上那种气氛热烈的对话和讨论难觅踪影,语言的训练更是严重缺乏。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只能起辅助作用。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展示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讨论和练习。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获取最佳效果。
2、精心制作课件
多媒体教学主要通过课件来完成的,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些老师制作课件时比较注重色彩、动画和音响等效果,想通过花哨的背景、艳丽的图片、怪异的声音和大量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突出重点。然而,过多的刺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主题,造成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频繁使用多媒体会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过度,导致学习疲劳,反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课件的制作宜精忌繁,(1)文字要精练,字号适中,字体变化不宜过多;(2)背景图案要淡雅,简洁明了,尽量减轻视觉的疲劳;(3)图片的数量、动画的成分和声音的刺激不宜过多。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学内容。否则,容易变“人灌”为“机灌”,成为新型的“填鸭式”教学。总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际,遵循“实用、适时、适度”的原则,精选课件的内容。切不可盲目追求艺术感,甚至把本来简明的知识搞得繁杂,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途径,更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因多媒体的便利而忽视了师生之间语言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多媒体的频繁运用使教学变成冷冰冰的人机交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它不是全能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实践性,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如问候、讨论、回答等,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充满着爱,体现和谐之美。这是多媒体无法比拟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努力寻求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它的辅助功能,进一步优化英语课堂结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发萌. 新课改下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期刊:龙岩学院院报 2005第21期
2.戴庆棉.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2.5
3.琚 珍.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1.3
4.张红玲. 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0.3

❿ 英语核心刊物有哪些

2011北大外语核心期刊: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学刊 中国外语
外国语 外语教专学 四川外语学属院学报(改名为:外国语文)
外语界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现代外语 外语研究 山东外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语电化教学

热点内容
教学用琴 发布:2025-05-12 15:51:55 浏览:241
嘉美通教育 发布:2025-05-12 12:47:44 浏览:677
生物国家集训队 发布:2025-05-12 11:14:08 浏览:444
师德教师学习永恒 发布:2025-05-12 10:35:37 浏览:846
学生调戏老师 发布:2025-05-12 06:02:30 浏览:14
抗癌生物 发布:2025-05-12 05:09:05 浏览:656
巨鹏生物 发布:2025-05-12 03:15:27 浏览:869
丝足老师 发布:2025-05-12 01:30:24 浏览:608
当教师好还是公务员好 发布:2025-05-12 00:53:30 浏览:853
考研英语真题下载 发布:2025-05-12 00:24:07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