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教学
㈠ 以色列的教育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以色列有着中东地抄区以及西亚最高的平袭均受教育年数,与日本并列为整个亚洲平均受教育年数最高的国家,而在全世界上则排名22名。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以色列也有中东地区最高的识字率。
㈡ 以色列怎样教育孩子的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只用了短短五十多年,就克服了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不利因素,在逆境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令世人瞩目,这些非凡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以色列先进的教育制度。研究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形成
以色列建国前五十年,犹太人就开始到巴勒斯坦定居,各地的移民建立了一些学校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到以色列建国时,它已拥有两所高等学校,三十六所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一万余名,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建立的教育体系各不相同,有以西方世俗教育为模式的,有强调犹太传统文化为模式的,有带有较浓厚宗教色彩的,这就形成了以色列教育制度的雏形。
以色列建国后,政府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统一,但由于各个政党和宗教派别的极力反对而未能成功。1949年,以色列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所有5-14岁(到2001年修正为3-18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父母可以在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之间为其子女做出选择。从此,基础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大批移民的教育需求,以色列教育部门除了增加学校和教师外,还要制定特殊的教育政策,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儿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也是以色列教育部门不同于其他国家教育部门的艰巨任务。
1968年,以色列对全国教育体制进行过一次较大的改革,这次改革包括修改《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从原来的小学和初中扩大到高中,这样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总共为十一年,仅次于当时实施义务教育年限最长的荷兰、比利时和德国(为十二年)。这一年,对中小学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新体制包括小学六年、综合性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对中等教育结构和入学考试也做了修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各级教育中扩大了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学习,并大大加强了计算机和实验室的应用。
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以色列政府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普通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层次。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独特的民族,独特的发展史,使以色列的教育制度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重视基础教育。教育立国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基础教育在以色列受到了极大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注重对基础教育的法律保障。以色列1948年建国,建国后的第二年,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义务教育法》。政府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并于当年开始实施6年免费义务教育。经过数年的努力,到1954年,以色列政府决定把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由6年延长到9年。进入70年代,以色列政府再次决定把免费义务教育由9年延长到13年,2001年又修正为3—18岁。期间还制定了其他法律为基础教育提供保障,如1953年通过的《国家教育法》,对基础教育所用的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1988年通过的《特殊教育法》,为残疾、低能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重视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以色列一向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的教育投资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没有低于8%,始终保持在8%—11%,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即使在战争环境中,以色列的教育经费也达到了国民收入的8%。近几年来,国家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从1995年的6.6%上升到1999年的 10.6%,仅次于其国防预算。现以2001年为例,以色列国家财政预算为614.5亿美元,其中教育经费为57.5亿美元,即9.35%,而其中的基础教育支出达到56%,即32.2亿美元。这对于以色列这样的一个小国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关注教育平等。以色列是一个大部分人口由犹太移民构成的国家。其中一部分是建国前后从欧洲各国移居以色列的西方犹太人,其社会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部分是建国以后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移居以色列的东方犹太人,其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针对这一情况,以色列在1949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就赋予了所有家长和学生在当时的四个与党派相联系的“派别”学校系统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利。1953年,以色列又废除了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形成的“派别”学校系统,强化了中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力,以保障所有人都能受到义务教育。1968年,为了使更多的处于社会经济底层的东方犹太人子女能够上中学,以色列议会又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将8:4学制改为6:3:3制,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伸到了10年级(高中一年级)。在1968年改革之后,东方犹太人子女上中学的数量和比例总体上来说大有增加,但是辍学率依然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色列议会又在1978年通过了免费教育法案,决定在高中11—12年级实行免费教育。在上世纪70—80年代,以色列还改革了高校入学资格考试制度,减少了考试科目,降低了入学要求,并通过对原有中学后教育学校的改造等途径,建立了几十所高等教育学院(包括师范学院),使越来越多的东方犹太人子女也同西方犹太人子女一样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近年来,针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升学率方面存在的差距,以色列政府又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增加通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比例、实行“向升学过渡计划”、向一些符合标准的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等措施,为更多的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色列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表现在教育立法和教育投资上,而且表现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首先,注重教师地位和待遇。以色列《义务教育法》规定,国立(含市立)幼儿园和小学教学人员为教育部雇员,初高中教职员由地方政府雇用。教育部通过自己在全国六个行政区的分部和一个农村地区和定居点教育分部,对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雇用进行管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分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师的工资两种情况,它们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稳定的工资保障,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集中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前提。其次,注重教师培训。为保证教师培训质量,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培训由教育部全权负责,统一安排。就培训经费而言,国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费用由教育部负责。在培训机构上,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主要由大学的教育学院(主要负责中学教师的培训)、师范学院(主要负责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以及其他教师培训机构承担。就培训类别来说,以色列不仅注重教师的学历培养、培训,而且注重对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包括教师资格培训、教师专项培训、教师常规培训、校本培训等。上述培训的经费基本上都由以色列教育部提供。稳定、充足的培训费用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培训质量。对教师而言,免费的培训也有利于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私人办学。以色列的教育属中央统一领导,但是私人办学在以色列得到鼓励和支持。如妇女国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WIZO)在1962—1963年间,拥有80个幼儿园、30个日托中心、70个俱乐部。私立学校以师资雄厚、教育质量高而引人注目。尽管公立学校差不多不收费,但是仍然有35%的家长对私立学校趋之若鹜,情有独钟,送子女到这类学费昂贵的学校就读。公私两类学校都由教育文化部管理和督导,它们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确保了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部门兼顾各种学校和不同种族移民的现实需要,制定出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服从政府领导的前提下,各地学校有权根据本校的情况,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方法。目前,各种形式的私立学校遍布各地,成为以色列普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强调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重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学生从小学1年级就开始安排手工课,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动手,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就要让学生们学习各种技术课程和家政课。升入普通学校8年级(相当我国初中二年级)后,开设“以色列工业和国民经济”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国民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产品的生产及市场营销、财政金融的基本法则等。到了中学高年级,劳动教育中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学校把劳动分成农业技术教育和工业技术教育两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一门专门技艺。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已获得了基本的劳动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素养,有的还有了一技之长,这对其将来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和就业都大有裨益。
正是由于注重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使得以色列教育不仅在挖掘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质量、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增添了更多活力与动力。
㈢ 以色列教育
犹太人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以色列建国后,把教育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国总理古里安说,犹太历史经验就一条:质量胜过数量,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建国第二天爆发战争,战火中古里安也没忘把只有两个人的教育部留在后方起草义务教育法。总理梅厄夫人说,教育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纳冯总统说,教育投资就是经济投资,他甚至在卸任后甘当教育部长。以色列重基础教育,突出犹太传统、宽容精神,鼓励科技创新人才。以色列教育预算仅次于国防预算,约为10%,即使战争年代也至少占7%。这仅是教育开支的2/3,此外还有社会、企业、海外等资助。有着130年历史的犹太人学院是全球最庞大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在60多个国家有800多个院校,从事职业培训和大学预科教育。以色列全国200万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4000美元,其预算、设施和人才等均居世界前列。据统计,以色列年人均读书64本,远高于其他国家,韩国仅为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
㈣ 以色列为什么被称为“教育王国”,只需看完这篇就够了
是以色列!
以色列(State of Israel),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地处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1948年宣布独立,2014年1月人口已超过813万,其中犹太人611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和中央所在地。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以色列工业化程度较高,总体经济实力较强。 除此之外,以色列也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以色列是一个位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西边有着与地中海相连的海岸线、在南边则有埃拉特的海湾(又被称为亚喀巴湾)。
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相当大。自从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十分知名。
2014年11月23日,以色列办公室发表声明,以色列内阁批准了将以色列定义为“犹太国家”的法案。
㈤ 关于以色列的文化和教育。
在以色列人认为,教育是一笔宝贵的遗产。根据传统,教育继续成为价值观的基本体现,并被认为是“通往未来的钥匙”。建立在犹太人传统的价值上,以色列人认为教育系统就是要将不同种族、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下的孩子们培养成民主多元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
因此,以色列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积极扶植教育和科技产业。“在过去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时,政府对教育的拨款一直没有低于8%。1995年国防开支降至国民生产总值的9%,佩雷斯总理宣布将节约下来的开支重点用于发展教育和科技。”
以色列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在巴勒斯坦犹太人社团时期的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国前的教育体制基本如下:初等教育为8年制(6—14岁),中等教育为2—4年制,大约85%的犹太人可以上小学。中学包括普通中学、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三种式。海法工学院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等高等学府已经建立。“但初中等教育体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教育机构普遍控制在一些政党、政治运动或者宗教组织、妇女组织和基布兹手中。尽管大部分学校名义上都归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委员会的教育局管理,但实际上是根据各个党派和宗教派别的利益在教育上各搞一套,争夺生源现象严重。义务教育尚未实行.上小学也需要收费。”
1949年,以色列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新时期的教育制度开始建立起来。1868年,以色列对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形成了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的体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改革后至今,以色列61%的学生在6:3:3新体制下学习,39%的学生仍按8:4(小学8年,中学4年)旧体制学习。”
高等教育在以色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在以色列诞生前25年,即1924年,在海法开办了培训重建国家所需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则作为以色列故土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和吸引海外犹太学生与学者的中心而于1925年成立。以色列在1948年取得独立时,这两所大学招收的学生总数大约为1,600人。在2000年和2001年中,以色列高等学府的在校生已达216,000人左右。其中,有54%在大学学习,30%在各类大专院校学习,另外16%参加开放大学的课程。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机构享有充分的学术和行政管理的自由,向所有那些符合入学条件的人敞开大门。不够入学资格的新移民和学生,可以参加专门预科班,如能圆满完成学业,就可提出入学申请。
㈥ 以色列为什么被称为“教育王国”
因为以色列有着中东地区以及西亚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与日本并列为整个亚洲平均受教育年数最高的国家,而在全世界上则排名22名。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以色列也有中东地区最高的识字率。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1~6年级)、初级中学(7~9年级)、接着是高级中学(10~12年级),义务教育则是从1年级至11年级。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协助准备以色列大学的入学考试(תעודתבגרות)。
大学入学考试是由数个题材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来语、英语、数学、圣经教育、公民学、以及文学),有一些则是选考的(如化学、音乐、法语)。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级以色列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许可:希伯来语学生有57.4%、而阿拉伯语学生有50.7%。
(6)以色列教学扩展阅读:
以色列的教育资源
以色列有八所大学、以及数十所学院。依据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调查,中东地区最好的10所大学里,有7所位于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学。不过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经将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学与欧洲大学并列计算。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是中东地区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统计里排名前200的大学,以色列也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有大学名列SJTU前100名大学排名的国家(希伯来大学第60名)。
另外,在所有中东和西亚国家中,以色列也拥有最多的耶鲁大学校友。
㈦ 以色列教育为什么最好
在新中国建国时,以色列人是首批承认中国的。 除了纳粹分子和阿拉伯/伊斯兰内国家,以色列对谁容都好。犹太人是出了名的精明,中国是世界性大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又有钱,以色列当然要对中国好了。至于向二战犹太人提供庇护,那是国党执政,跟中共没关系。相反地,由于以、台关系,中共上台后中东外交一边倒支持阿拉伯国家,造成两国几十年未曾建交。
延伸:西方历史上,犹太人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因为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其起源都与犹太教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犹太人在西方受了两千年的歧视与迫害,其中基督教会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但是基督教在最初却是产生于犹太人之中、有几分“异端”的一个小教派。基督教的《圣经》前半部分称为“旧约”,其实就是犹太教的《圣经》。由阿拉伯游牧民族发明的伊斯兰教,在对“阿拉”的崇拜及阿拉伯民族起源的解释上,也都取源于犹太《圣经》。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通常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在欧洲受迫害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重建自己的民族国家,造成以阿冲突之后,才有了当今世界伊斯兰教徒对犹太人的敌视。
㈧ 以色列的教育
1949年,以色列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所有5-14岁(到2001年修正为3-18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父母可以在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之间为其子女做出选择。
一般人只知道犹太民族善于经商,殊不知犹太民族特别重视教育,他们把学习作为终生的使命,重智慧胜于重金钱。有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人均读书最多的藏书最多的都是以色列人。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人物: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拉斐尔、季诺维耶夫、卓别林、洛克菲勒、索罗斯……,这个民族和这些伟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㈨ 中国式教育跟以色列教育有什么不同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只用了短短五十多年,就克服了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不利因素,在逆境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强国,令世人瞩目,这些非凡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以色列先进的教育制度。研究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形成
以色列建国前五十年,犹太人就开始到巴勒斯坦定居,各地的移民建立了一些学校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到以色列建国时,它已拥有两所高等学校,三十六所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一万余名,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建立的教育体系各不相同,有以西方世俗教育为模式的,有强调犹太传统文化为模式的,有带有较浓厚宗教色彩的,这就形成了以色列教育制度的雏形。
以色列建国后,政府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统一,但由于各个政党和宗教派别的极力反对而未能成功。1949年,以色列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所有5-14岁(到2001年修正为3-18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父母可以在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之间为其子女做出选择。从此,基础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大批移民的教育需求,以色列教育部门除了增加学校和教师外,还要制定特殊的教育政策,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儿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也是以色列教育部门不同于其他国家教育部门的艰巨任务。
1968年,以色列对全国教育体制进行过一次较大的改革,这次改革包括修改《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从原来的小学和初中扩大到高中,这样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总共为十一年,仅次于当时实施义务教育年限最长的荷兰、比利时和德国(为十二年)。这一年,对中小学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新体制包括小学六年、综合性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对中等教育结构和入学考试也做了修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各级教育中扩大了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学习,并大大加强了计算机和实验室的应用。
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结合自己的实际国情,以色列政府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普通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层次。
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特点
独特的民族,独特的发展史,使以色列的教育制度也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重视基础教育。教育立国是以色列建国以来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基础教育在以色列受到了极大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注重对基础教育的法律保障。以色列1948年建国,建国后的第二年,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义务教育法》。政府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并于当年开始实施6年免费义务教育。经过数年的努力,到1954年,以色列政府决定把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由6年延长到9年。进入70年代,以色列政府再次决定把免费义务教育由9年延长到13年,2001年又修正为3—18岁。期间还制定了其他法律为基础教育提供保障,如1953年通过的《国家教育法》,对基础教育所用的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1988年通过的《特殊教育法》,为残疾、低能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重视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以色列一向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的教育投资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没有低于8%,始终保持在8%—11%,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即使在战争环境中,以色列的教育经费也达到了国民收入的8%。近几年来,国家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从1995年的6.6%上升到1999年的 10.6%,仅次于其国防预算。现以2001年为例,以色列国家财政预算为614.5亿美元,其中教育经费为57.5亿美元,即9.35%,而其中的基础教育支出达到56%,即32.2亿美元。这对于以色列这样的一个小国来说是非常不易的。
——关注教育平等。以色列是一个大部分人口由犹太移民构成的国家。其中一部分是建国前后从欧洲各国移居以色列的西方犹太人,其社会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部分是建国以后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移居以色列的东方犹太人,其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针对这一情况,以色列在1949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就赋予了所有家长和学生在当时的四个与党派相联系的“派别”学校系统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利。1953年,以色列又废除了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形成的“派别”学校系统,强化了中央政府管理教育的权力,以保障所有人都能受到义务教育。1968年,为了使更多的处于社会经济底层的东方犹太人子女能够上中学,以色列议会又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将8:4学制改为6:3:3制,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伸到了10年级(高中一年级)。在1968年改革之后,东方犹太人子女上中学的数量和比例总体上来说大有增加,但是辍学率依然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色列议会又在1978年通过了免费教育法案,决定在高中11—12年级实行免费教育。在上世纪70—80年代,以色列还改革了高校入学资格考试制度,减少了考试科目,降低了入学要求,并通过对原有中学后教育学校的改造等途径,建立了几十所高等教育学院(包括师范学院),使越来越多的东方犹太人子女也同西方犹太人子女一样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近年来,针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升学率方面存在的差距,以色列政府又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增加通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比例、实行“向升学过渡计划”、向一些符合标准的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等措施,为更多的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色列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表现在教育立法和教育投资上,而且表现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首先,注重教师地位和待遇。以色列《义务教育法》规定,国立(含市立)幼儿园和小学教学人员为教育部雇员,初高中教职员由地方政府雇用。教育部通过自己在全国六个行政区的分部和一个农村地区和定居点教育分部,对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雇用进行管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分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师的工资两种情况,它们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稳定的工资保障,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集中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前提。其次,注重教师培训。为保证教师培训质量,以色列中小学教师培训由教育部全权负责,统一安排。就培训经费而言,国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费用由教育部负责。在培训机构上,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主要由大学的教育学院(主要负责中学教师的培训)、师范学院(主要负责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以及其他教师培训机构承担。就培训类别来说,以色列不仅注重教师的学历培养、培训,而且注重对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包括教师资格培训、教师专项培训、教师常规培训、校本培训等。上述培训的经费基本上都由以色列教育部提供。稳定、充足的培训费用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培训质量。对教师而言,免费的培训也有利于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私人办学。以色列的教育属中央统一领导,但是私人办学在以色列得到鼓励和支持。如妇女国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WIZO)在1962—1963年间,拥有80个幼儿园、30个日托中心、70个俱乐部。私立学校以师资雄厚、教育质量高而引人注目。尽管公立学校差不多不收费,但是仍然有35%的家长对私立学校趋之若鹜,情有独钟,送子女到这类学费昂贵的学校就读。公私两类学校都由教育文化部管理和督导,它们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确保了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部门兼顾各种学校和不同种族移民的现实需要,制定出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服从政府领导的前提下,各地学校有权根据本校的情况,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方法。目前,各种形式的私立学校遍布各地,成为以色列普及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强调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重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以色列中小学教育制度的一大特点。学生从小学1年级就开始安排手工课,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动手,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就要让学生们学习各种技术课程和家政课。升入普通学校8年级(相当我国初中二年级)后,开设“以色列工业和国民经济”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国民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产品的生产及市场营销、财政金融的基本法则等。到了中学高年级,劳动教育中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学校把劳动分成农业技术教育和工业技术教育两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一门专门技艺。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已获得了基本的劳动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劳动素养,有的还有了一技之长,这对其将来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和就业都大有裨益。
正是由于注重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使得以色列教育不仅在挖掘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质量、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增添了更多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