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王守仁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 2021-07-28 18:14:31

Ⅰ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有什么优点

与循序渐进相通的原则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原则。他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的,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因此,教育要按人的资质与能力慢慢地帮助他。教育与治病一样,必须因人而宜,灵活施方。

显然,王守仁的这种自由灵活的人性化的教育思想,是极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的,因而也很利于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因此,受到了后世许多教育家的推崇,如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就对其推崇备至。

Ⅱ 王守仁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内容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到“大抵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4]”他认为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教育他们时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不能将其天性禁锢与扼杀,就像草木刚刚发芽,应该顺应它们的发展,摧残他们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他根据儿童的性情和发展特点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诗”
他认为“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滞于音节。”,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其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还可消除儿童内心的忧闷,使他们开朗活泼,并能适度表达情感。王守仁创造的“歌诗”,是一种有严格要求的教育活动。“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里从仪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审其节调”,一方面要“心气和平”,在不急躁、不放荡、不胆怯中认真学习歌诗,领会其内容,依照其韵律,体会其感情,“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歌诗有旋律和节奏,儿童喜欢学,愿意参与,还能有美的享受[5]。
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论语》中将这种思想升华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的完成,成为了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受教者不仅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更是达到了外在的与内在的两方面修养的锻炼,从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给王守仁开展教学内容的启发。
(二)“读书”
他认为“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通过读书,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增加儿童的知识,还可以“存心宣志”,是儿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读书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儿童阅读教学,但古人侧重于“讽诵”(背诵),穿插以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批评,目的在于“导其志意”,“调理性情”,发挥“讽诵”。
[6]儿童的早期阅读不可忽视,幼儿可以从阅读中发现很多新知。
(三)“习礼”
他认为“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学习礼仪来教育儿童,是他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还能在学习礼仪动作的同时“动荡血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习礼”同样是很有组织的活动,也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实矣[7]”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又从明朝的封建礼节出发,从小就培养儿童的礼貌和礼节,发展其社会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当代高度发展的社会,懂得礼貌和礼节是为人处事的的原则。礼貌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注重儿童礼貌礼节的养成,这就要端正态度,讲究仪节,培养从容儒雅的礼貌习惯,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四)“考德”
王守仁认为还应有考德这门课程,并在《教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8]”这四大方面的问题,大致就是“考德”的内容,从“爱亲敬长”的实践,到在“街街步趋”的表现,直至“一应言行心术”,都在考核内容之列。可见得阳明先生是非常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德育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生动性、趣味性、实效性的范例。他关于儿童德育的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我们克服当今德育重说教、重灌输、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启示。
二、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很重视儿童教育,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督”、“责”、“罚”的教育方法,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他对此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顺应儿童性情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诱导讽教学方法
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教育影响深远,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鉴、总结和完善,利用“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开展了歌诗、习礼、读书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使儿童在接受知识时不感到乏味,乐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体教学和比赛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可以说书院里天天有“歌诗”,半个月里,人人要参加,带有表演性质的集体歌诗活动,集体活动孩子最愿意参加,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9]”,通过集体表演,互相观摩,互相竞赛,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修身养性。
(二)授课“贵精熟”
在今天的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儿童就开始做家庭作业,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孩子产生厌恶心理,太多的学习内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导致部分自信的丧失,从而导致厌学。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钱就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在儿童之力能达到的范围内施教,他以种树比喻“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浇水,便浸坏它了”。教导儿童如种树,水就好比知识,只能随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给予适量的“水”,否则,给儿童带来过多的压力,会把学习兴趣抹杀。因此他在指导儿童读书时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就是说授书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内容要在儿童能接受的范围之内,[10]还要给儿童的大脑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他们就会将学习当城市中快乐的事,在得到指示后会有成就感,能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更浓。
(三)注重课程的安排顺序
王守仁在《教约》中规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11]”。课程共五节,上午习礼放在诵书背书之后,可使学生在疲乏后动荡血脉,舒展筋骨。下午,在诵书讲书后,又在悠扬的歌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可是学生乐习不倦。从这种教学内容顺顺的安排来看,王守仁力求学生兴趣与学业负担之间的平衡,并且做到学习的动静搭配、体脑交叉,具有科学性。在当代的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这一点,做到合理、科学的安排幼儿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值得现代教育者借鉴。
王守仁提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开展多种教育教学内容对今天的教实践活动仍有其指导及借鉴价值,值得我们推敲、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儿童教育思想为我们现代学前教育所用。

Ⅲ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具有什么教育气息

阳明先生说:”大抵童子之情, 乐嬉游而惮拘检, 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
阳明先生强调必须尊重儿童活泼爱玩的天性,循循善诱,把儿童形象生动地比喻为小树苗,从开始萌动发芽生长过程中,做为监护人,应答给予充分营养,合理的干预,科学的呵护,才会茁壮成长,反之,不合理的家教,挫败破坏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拔苗助长、急于灌输知识,搅扰打乱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势必会导致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像枝蔓花叶那样衰落凋零,甚至会萎缩或失去部分能力。

Ⅳ 试简述王守仁顺自然的教育主张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时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他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
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有知在即有行在,有行在即有知在,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割。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把知行合而为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行在知在,知在行在,相互包含,彼此融通。这就混淆了知行界限,否定了知行的本质区别,否定了知行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因为知和行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他把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知"当作"行",以知代行;又把属于实践和实际范畴的"行"当作"知",以行代知。结果把知行混淆,使知行关系模糊了。 但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 "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他的意思是说,我心中的"良知"向外发动,表现显露出来就是"行","良知"发动时的主观意念、情感、动机等都可以叫做"行"。他有时还把一个人学习时的真切笃实的态度也叫做"行"。这种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即是以知为行,以不行为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论证以知为行,他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意思是说,
看见美色是知,爱好美色就是行;闻恶臭是知,厌恶恶臭就是行。见好色与好好色、闻恶臭与恶恶臭,是同时发生的,因而知和行是合一的。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董仲舒"内视反听"与陆九渊 "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思想的影响。如他所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他否认了"坐禅入定"的影响,却正是受了"坐禅入定"的影响,这是正统理学家的一贯手法。
2、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 "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亦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 "知行合一"。
3、省察克治
王守仁还继承与发展了儒家传统的 "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他还说: "克已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副而来"。他这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克己内省"思想,强调了"拔去病根次"斩钉截铁久"扫除廓清"一毫不存".在他看来, 如果在修养过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说的"天理"战胜"人欲,即使剩下一丝一毫,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前功尽弃,"众恶相副而来"。我们可以从王守仁的唯心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看到他深刻地认识到两种道德观斗争的重要意义,这对我们仍是有启发的。
王守仁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很清楚,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已”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4、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他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虽然,要能改过,首先必须对过错要有认识,表示悔悟,但悔悟并不就是改过。所以,他又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

论儿童教育:"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三)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他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1、顶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稿矣。"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总是喜欢嬉游,百怕拘束与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应它就会发展,摧残它就会衰退。所以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依据这个特点来进行,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才能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就好像春风时雨被及于草木一样,盎然生意,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王守仁认为学习必须独立思考,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崇拜偶像、盲从教师的学习方法。他说,"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他认为如果儿童的学习就是有效的;反之,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地教学中应引导儿童"各得其心",而不能以儿童的所谓幼稚,去压抑、束缚儿童的思维。他主张从小培养儿童独立思考,不盲从,使之"深入心通",长大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别人左右。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这种强调自求自得、独立思考、勇于怀疑、不盲从迷信,不人云亦云的精神是很突出的。他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的观点,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单*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 "求之于心"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寻找方法而已,犹如玻人需要拐杖,只是为了帮助走路一样。反对盲从典籍,提倡独立思考,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王守仁认为教学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儿童学习应从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沿着他"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发展。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
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儿童的接受能力达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说等。既不能要求过高过急,也不能停留在固定的低水平上。如果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进去,就会象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苗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有害无益。

他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他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说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教学应注意各人长处短处。譬如良医治病,目的在治病,并不是有一定的方剂,不问是何症候,必使人人都吃这一剂药,教学亦须与治病一样,要注意因人施教。
总之,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因人而殊,不能用同一方法。他坚决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儿童,需主张通过教学发展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1)"诱之诗歌":他主张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育儿童,这样有仅能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他们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也能解除儿童内心的愁闷和烦恼,使他们开朗活泼起来,并能适度地表达其情感。
(2)"导之习礼":他主张以学习礼仪来教育儿童,这不但能使儿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还能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礼仪动作,"动荡血脉"、"固束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健壮体魄的作用。
(3)"讽之读书",他主张通过读书,开发儿童的智力,增加儿童的句识,同时还能"存心宣志",形成儿童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此外,王守仁认为还应有"考德"这门课,并作了具体规定。要求每天清晨,检查儿童在家里,在街坊中的"言行心术"及 "爱亲敬长"、"步趋礼节"、"忠信笃敬"等做得如何,要婉转地加心诲渝、开导再就席授业。这有利于从小训练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Ⅳ 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直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从此可以看出,他所阐述的“教以人伦”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诗、书、礼、乐便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课目。他指出:“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严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通其志也。”从此可以看出,王守仁认为,“诱之歌诗”,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还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烦恼;“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而且还能通过行礼中的“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动作,活动了“血脉”,强固了“筋骸”,无疑便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读书”,不但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开发智能,而且还能培养儿童道德观念和理想。

Ⅵ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管凤艳
摘 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儿童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具有其无可比拟的特殊性,尤其是对于儿童特点的把握及多种教育方式的提出,,因此,研究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的学前教育具有极大地启示,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给予借鉴。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现代教育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朝中叶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儿童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的改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仍对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启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实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
(一)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他除了重视开设传统的“读书”课程来发展儿童的智能外,还倡议开设“歌诗”、“习礼”和“考德”等内容[1]。他强调“诱之歌诗”是让儿童在美妙动听的音律中学到知识,还能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对儿童审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之习礼”不但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培养了德育,同时还有礼仪动作的练习,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考德”就是在每日清晨检查儿童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礼貌得体。这些课程的开展说明教育不能只注重儿童的智育发展,还要注重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儿童全面发展。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依据儿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太枯燥乏味;儿童同时又是好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早在数百年前的王守仁在当时的教学内容的开展上就非常注重依据儿童的特点。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王守仁从他的“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育必须引起儿童的兴趣,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情趣、鼓舞儿童情趣,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2]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又切,孩子过早的背负了重任,假期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所占据,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未必真正的感兴趣,往往这些兴趣班的学习参杂着父母的意愿,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注重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些往往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三)注重儿童个体差异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在儿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资质不同,教学要因人而异。[3]一个好的老师应懂得观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根据儿童的资质、才能、智力发展水平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领悟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在美术方面领悟性比较好,有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接受的比较快,要根据热同在某方面的不同理解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普遍教育中又有个别教育,根据其不同的能力提高或降低要求,这样能使教育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王守仁的教育内容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到“大抵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4]”他认为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教育他们时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不能将其天性禁锢与扼杀,就像草木刚刚发芽,应该顺应它们的发展,摧残他们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他根据儿童的性情和发展特点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诗”
他认为“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滞于音节。”,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其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还可消除儿童内心的忧闷,使他们开朗活泼,并能适度表达情感。王守仁创造的“歌诗”,是一种有严格要求的教育活动。“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里从仪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审其节调”,一方面要“心气和平”,在不急躁、不放荡、不胆怯中认真学习歌诗,领会其内容,依照其韵律,体会其感情,“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歌诗有旋律和节奏,儿童喜欢学,愿意参与,还能有美的享受[5]。
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论语》中将这种思想升华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的完成,成为了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受教者不仅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更是达到了外在的与内在的两方面修养的锻炼,从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给王守仁开展教学内容的启发。
(二)“读书”
他认为“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通过读书,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增加儿童的知识,还可以“存心宣志”,是儿童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读书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儿童阅读教学,但古人侧重于“讽诵”(背诵),穿插以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批评,目的在于“导其志意”,“调理性情”,发挥“讽诵”。 [6]儿童的早期阅读不可忽视,幼儿可以从阅读中发现很多新知。
(三)“习礼”
他认为“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以学习礼仪来教育儿童,是他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还能在学习礼仪动作的同时“动荡血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习礼”同样是很有组织的活动,也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实矣[7]”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王守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又从明朝的封建礼节出发,从小就培养儿童的礼貌和礼节,发展其社会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当代高度发展的社会,懂得礼貌和礼节是为人处事的的原则。礼貌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注重儿童礼貌礼节的养成,这就要端正态度,讲究仪节,培养从容儒雅的礼貌习惯,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四)“考德”
王守仁认为还应有考德这门课程,并在《教约》中作了明确规定“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8]”这四大方面的问题,大致就是“考德”的内容,从“爱亲敬长”的实践,到在“街街步趋”的表现,直至“一应言行心术”,都在考核内容之列。可见得阳明先生是非常重视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德育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生动性、趣味性、实效性的范例。他关于儿童德育的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对于我们克服当今德育重说教、重灌输、成人化、千篇一律的弊端是很好的启示。
三、王守仁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很重视儿童教育,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督”、“责”、“罚”的教育方法,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他对此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顺应儿童性情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育中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诱导讽教学方法
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其中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教育影响深远,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就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鉴、总结和完善,利用“诱、导、讽”的教育方法开展了歌诗、习礼、读书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使儿童在接受知识时不感到乏味,乐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集体教学和比赛的形式
“每年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流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可以说书院里天天有“歌诗”,半个月里,人人要参加,带有表演性质的集体歌诗活动,集体活动孩子最愿意参加,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9]”,通过集体表演,互相观摩,互相竞赛,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修身养性。
(二)授课“贵精熟”
在今天的幼儿园教育中,存在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幼儿园儿童就开始做家庭作业,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孩子产生厌恶心理,太多的学习内容使之不容易掌握,导致部分自信的丧失,从而导致厌学。而王守仁早在四百多年钱就提出“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在儿童之力能达到的范围内施教,他以种树比喻“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白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浇水,便浸坏它了”。教导儿童如种树,水就好比知识,只能随儿童接受知识的能力给予适量的“水”,否则,给儿童带来过多的压力,会把学习兴趣抹杀。因此他在指导儿童读书时指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只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就是说授书要量力而教,教授的内容要在儿童能接受的范围之内,[10]还要给儿童的大脑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他们就会将学习当城市中快乐的事,在得到指示后会有成就感,能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更浓。
(三)注重课程的安排顺序
王守仁在《教约》中规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11]”。课程共五节,上午习礼放在诵书背书之后,可使学生在疲乏后动荡血脉,舒展筋骨。下午,在诵书讲书后,又在悠扬的歌声中结束一天的课业,可是学生乐习不倦。从这种教学内容顺顺的安排来看,王守仁力求学生兴趣与学业负担之间的平衡,并且做到学习的动静搭配、体脑交叉,具有科学性。在当代的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注重这一点,做到合理、科学的安排幼儿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值得现代教育者借鉴。
王守仁提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开展多种教育教学内容对今天的教实践活动仍有其指导及借鉴价值,值得我们推敲、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儿童教育思想为我们现代学前教育所用。

Ⅶ 王阳明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产生哪些影响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朝中叶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儿童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的改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仍对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启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实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
(一)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他除了重视开设传统的“读书”课程来发展儿童的智能外,还倡议开设“歌诗”、“习礼”和“考德”等内容[1].他强调“诱之歌诗”是让儿童在美妙动听的音律中学到知识,还能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对儿童审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之习礼”不但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培养了德育,同时还有礼仪动作的练习,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考德”就是在每日清晨检查儿童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礼貌得体.这些课程的开展说明教育不能只注重儿童的智育发展,还要注重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儿童全面发展.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依据儿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太枯燥乏味;儿童同时又是好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早在数百年前的王守仁在当时的教学内容的开展上就非常注重依据儿童的特点.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王守仁从他的“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育必须引起儿童的兴趣,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情趣、鼓舞儿童情趣,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2]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又切,孩子过早的背负了重任,假期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所占据,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未必真正的感兴趣,往往这些兴趣班的学习参杂着父母的意愿,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注重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些往往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三)注重儿童个体差异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在儿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资质不同,教学要因人而异.[3]一个好的老师应懂得观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根据儿童的资质、才能、智力发展水平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领悟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在美术方面领悟性比较好,有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接受的比较快,要根据热同在某方面的不同理解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普遍教育中又有个别教育,根据其不同的能力提高或降低要求,这样能使教育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王守仁的教育内容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到“大抵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4]”他认为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教育他们时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不能将其天性禁锢与扼杀,就像草木刚刚发芽,应该顺应它们的发展,摧残他们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他根据儿童的性情和发展特点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诗”
他认为“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滞于音节.”,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其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还可消除儿童内心的忧闷,使他们开朗活泼,并能适度表达情感.王守仁创造的“歌诗”,是一种有严格要求的教育活动.“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里从仪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审其节调”,一方面要“心气和平”,在不急躁、不放荡、不胆怯中认真学习歌诗,领会其内容,依照其韵律,体会其感情,“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歌诗有旋律和节奏,儿童喜欢学,愿意参与,还能有美的享受[5].
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论语》中将这种思想升华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的完成,成为了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受教者不仅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更是达到了外在的与内在的两方面修养的锻炼,从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给王守仁开展教学内容的启发.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