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教育
① 红楼梦古代义学制度是什么
义学又称为义塾,是清代蒙学教育的一类学校,一般由当地富人、乡绅或者官方举办,并负责筹集经费,延聘教师,吸收贫民子弟入学,不收取学费,有时还发放学习用品,提供饭食。这在当时社会的确是一种进步。贾府就设立了这样的义学,又称家塾。
《红楼梦》第九回是这样描写的:“原来这贾府义学,离此不远,不过一里之遥,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按俸之多寡帮助,为学中之费。特供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掌,专为训课子弟。”
在《红楼梦》中义学、家塾和家学是同一个概念。在第七回,宝玉对秦钟说:“我们却有个家塾”,在第九回:“薜蟠自来夫人住处后,便知有一家学”。其主要特点,一是不收学费;二是招生没有限制,富人穷人子弟均可;三是规模可大可小。
② 义学和义塾的区别
义学和义塾是同一个概念。
义学也称“义塾”。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知识点延伸:
义学,俗称义塾,清朝义学之设,系根据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定义学小学之制”,及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令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延师教读”之规定而办理。
义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始于名相范仲淹,是一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有的是一些官员、地主出资在家乡所开办,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设。长沙地区自宋代开始,已有了义学的记载。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间,湘阴人邓咸“创义学于县南,以训族子弟及四方游学。”
义学之创立,由所在地官民义捐创立,或由官司创建,或单殊属个人私设;学生年龄为六岁至十一岁,学习读书写字,为地方的基础教育。

③ 想了解一下义学教育,你是哪里的投资人啊
这个义学教育,还有AI人工智能技术,应该可以投资
④ 有谁投资了乂学教育吗能给介绍一下吗
我是从去年年初的时候开始接触乂学教育的,当时感觉人工智能教育这种模式很不错,从考察到我在江苏省的乂学教育南通校区开始运营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时间不长,因为我信赖乂学教育,结果也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前期报名的学生不多,一共12个学员,这12个学员成绩都明显得到提升,最少的单科成绩提升了18分,多的提升36分,也为后期的招生奠定了基础,现在不愁生源,学校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
⑤ 义学的清代学址
关于邵原镇郝坡村“义学碑”特与文物局专家商榷
尊敬的领导:
2009年十月份,《济源日报王屋晨风》刊发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的文章《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与宗程家产一并用于兴办“义学”。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秦氏一族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
据我多次前往郝坡村考察所得,发现该文存在八大“硬伤”。
1、该文指出:“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此处叙述不恰当。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该义学碑,从广义上说,碑文不止六行,从狭义上来讲,碑文共一百六十五个字。该文所述:“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并不恰当。
2、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 此处叙述不恰当。该碑碑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清初康熙年间的秦宗程乏子无后。只是提到,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如果结合秦氏家谱以及秦万里墓碑,可以大致推测出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在清初。【秦氏家谱记载,郝坡秦氏辈分依次为富、廷、汝、宗……,秦氏家谱又载,秦宗程配王、郭氏,(无人)。秦万里墓碑载:“……至富公移居下河西,茔卜于村南。厥后明季清初派分郝坡富公之元孙伦公即葬于兹”。富公是郝坡秦氏一世祖。富公之元孙伦公为三世,秦宗程为四世。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应为清初,断定“清初康熙年间,……”,尚缺乏相关文献资料印证】
3、该文指出:“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并没有指出秦宗程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只是说:“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前年欲将此产每年余资兴立义学,未曾成立。后有族人伯珩、伯珣、伯诚、伯纲、学宽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据秦氏家谱载,伯字辈为十二世,学字辈为十三世。秦伯珩、秦伯珣生活于清末民初,秦伯珩、秦伯珣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 “宗程堂”与秦宗程定有着密切关系。但秦宗程并没有兴办‘义学’教育,郝坡义学始于民国初年,发起人是秦伯珩、秦伯珣、秦伯诚、秦伯纲、秦学宽等。而不是清初的秦宗程。
4、该文指出:“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写道:恐其余资不足,秦公伯珣显善乐施。将万元号借贴一纸,计钱一百千施入宗程堂名下,以助学费之不绘。碑文并没有讲到“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5、该文指出:“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该义学碑落款处为:“程秀章撰文,石工姜承先 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上旬 毂旦”。由此可见该碑是由程秀章撰文的。并非该文指出的“秦家人特撰文立碑”。
6、该文指出:“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 此处叙述不恰当。其实碑文说的非常明白,郝坡创办‘义学’是在民国初年,而非清代。更没有300余年的‘义学’历史。
7、该文指出:“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此处叙述极不恰当。碑文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的记载。此句话纯属该文作者捏造!
8、该文指出:“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此处叙述极不恰当。根据文献等考证,这句话应改为“这所清代秦家祠堂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
尊敬的领导,我的以上观点,极不成熟,还望市文物局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谢谢!
2013.10.5
附报道全文:
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作者:文/图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 来源:王屋晨风 字数:613
2013年10月10日,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邵原镇郝坡村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和一通民国四年的“义学碑”。据考证,这是我市截至2014年发现的唯一一所清代义学及唯一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清代“义学”校址位于东阳河西岸的邵原镇郝坡村正中。该校舍坐北面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主房和东西厢房3座。据村民介绍和文献记载,郝坡村的秦家祠堂就是清代的“义学”校舍。该校舍从清代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至今校舍仍保存完整。
民国“义学碑”现存放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家大院东侧,碑高85厘米、宽41厘米、厚12厘米,为青石质,圆首。从石碑的正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义学”楷体的碑额,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碑体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对研究古邵州乃至济源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⑥ 义学教育义字怎么读
义
yì
义1(义)
①正义:道~│大~灭亲│~不容辞。
②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演。
③情谊:情~│忘恩负~。
④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父│~女。
⑤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⑥(Yì)姓。
义2(义)
[yì]意义:字~│定~。
⑦ 简述孟子的义学思想内容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⑧ 达州市达川区义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达州市达川区义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2018-06-04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回司(自然人投资或答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达州市达川区三里坪街道新达路84号附201号。
达州市达川区义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11703MA6BFHY884,企业法人王滔,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达州市达川区义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教育咨询服务;教育软件开发;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会议及展览服务;教学设备销售、研发、生产、设计、安装;销售:教学器材,电脑及耗材,电子产品,文具用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达州市达川区义学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