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块教学法
⑴ 英语词块的分类和词块与语言输出的关系(要特别详细的5000字)
看来我们是同一学校的,词块这部分的资料网上不好找,你还是选择错题分类吧,比较容易,真的!!我们老师说过的
1.语音教学和构词法教学
2.语境教学
余德民(2002)认为,由篇章构成的语境包含的内容把篇章中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从心理词汇中提取词汇,有利于词汇的记忆,因此,脱离语境孤立地学习词汇仅仅是一种记忆训练,很难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使用该词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检查听写,往往临时抱佛脚,机械地死记硬背一些单词,而不是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境下词汇的用法帮助记忆,所以出现“今天记住明天忘”,“听写过后就不会”的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比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词汇时要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找出相关词汇在课文中具体语境下的用法,自然地把词汇记忆和语境结合起来,这样既奠定了语言基础,如对词汇、短语的掌握,又为阅读做好了铺垫,而且学生能感到所记忆的内容是有形有意义的,自然就提高了记忆的积极性,一举几得。
3.语块教学
语块称词块,是语言体系中一种具体特定语义和结构,以固定或半固定形式存在的词语组合,如短语、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句子框架结构。把词块通过一定的规则整合在一起就可以生成有意义的句子。在学习词汇时如果能以词组或语块为单位,则不仅会大大增加学生短时记忆的信息量,而且会减少语言输出过程中的错误率。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把语块分为四类:多词语块(polywords),俗语语块(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短语架构语块(phrasal constrains)和句子构建语块(sentence builders)。
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对能够让学生进行语块学习的词语就尽可能引导他们进行语块学习,按照对学生理解和表达有帮助、有指导意义的方式进行语块教学。以必修3第二单元为例,笔者围绕Healthy Eating这一话题进行语块教学,如:
(1)讨论好恶某种食物这一话题的语块
My favorite food/fruit/meat is...
I am fond of...
I don’t often eat...
I really hate...
I can’t stand...
(2)讨论食物种类的语块
fried/smoked chicken;breast of chicken cooked with garlic;barbecued mutton rolls;ice cream;fried eggplant/rice;
(3)相同结构组织的语块
lose weight/heart/interest/face/confidence
(4)语言功能语块
What could have happened?
Nothing could be better.
Something terrible must have happened.
通过语块教学,学生学到的明显不是一堆孤立的词汇,而是通过简单整合或替换就可以准确无误用来交际的有意义的活的语言材料,所以花同样的时间记忆语块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在日常教学中,还有许多方面可以进行语块整合,比如同义词语块,交际用语中各种话题功能的语块等。
4.游戏教学
儿童认知规律表明,就英语学习来说,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同等重要。语言习得,如幼儿学母语,是在一种全天然的环境中,学习者按照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在真实情景下,通过使用目标语进而掌握该语言,如网上与他人用英语聊天、交流、交友,出国用英语问路、购物等。就目前高中生学习英语而言,完全的英语语境是不太实际的,但可以尽可能多模仿或创造英语习得环境,增加语言输入及输出的机会,使词汇在这样的习得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作为有生命力的语言组成部分有效地为学生所掌握,游戏教学能获得这种效果。
(1)限时猜词游戏
五人一组,由一个同学用英语描述或解释目标词汇(限制在所学单元),其余四个人猜。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三分钟)猜出单词最多的组获胜。因时间有限,要求描述者用语准确简练、表达清晰,猜词的人要反应敏锐,这样组员才能配合默契。这个游戏除了对词汇熟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词汇库存之外,对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听力也是极好的训练。
(2)串词联句游戏
任意给出所学单元的几个词汇(一般是五个词性不一的单词或短语),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这几个词说出几个句子构成一个合理的场景或故事,越合理越精彩者获胜。
(3)情境创设编故事、对话或短剧游戏
以Healthy Eating为例,可以利用本单元词汇设置超市购买食材——蔬菜、肉类、调料的对话,可以是朋友间谈论美食,可以是医患之间咨询健康生活方式及节食,还可以是餐厅就餐时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对话。这些话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紧跟时代热点,学生有话可说,既丰富了
⑶ 刘易斯语块教学法是什么
去啊我里
⑷ 什么是美国大学本科积木式教学法
。本文从“积木式”教学法的角度入手,根据词汇频率、常见主题、常用语块产生等选择核回心词汇、掌握英语词答汇,探寻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路径,以此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一、“积木式”教学法的构建
“积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特定素材,然后让学生根据一定要求,或兴趣爱好,或能力基础,对所选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来得到一定的教学成果,犹如儿童用积木根据自己想象建构物体一样
⑸ 语块教学法的教学实验过程
教学实验为期16 周, 每周3 课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由同一教师任教, 采用相同的教材, 课时安排、教学进度亦相同。 而实验组则采用语块教学法,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其一,树立语块意识, 培养语块辨认能力。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语块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语块的概念、分类及其对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A,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语块进行正确辨认,增强学生的语块意识,使学生注意到自己和英语母语者的差距,从而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其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常用的、重要的语块,从形式、功能及语境方面详细讲解, 教会学生区分语块结构中的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并通过造句、翻译等形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语块中的可变部分。对于较难的语块,鼓励学生根据语境进行猜测, 同时学会充分利用语料库、网络或搭配词典等工具。课外要求学生对课文B 和C 进行语块标记,并对所接触的语块分类整理,建立自己的语块学习资源库,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语块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三,巩固练习。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如将文中的语块用记号笔醒目标出, 或分类摘录;鼓励学生背诵文中的语块及语块密集的段落;以语块为中心设计选词填空、完型填空或配对连线;进行以语块为单位的翻译练习;利用所学语块复述课文或编故事或进行相关主题作文等等,单元检测亦以语块为中心。 语块教学实验表明,语块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语块使用意识,明显提高学生的语块使用频率,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本实验结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它表明了语块教学法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其次,实施语块教学法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以语块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语块意识,并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在交际中得体地使用语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再次,由于语块数量庞大,仅限于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因此语块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培养学生语块学习的自主性,应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词典、语料库和网络资源等工具,延续课外的语块学习。

⑹ 如何利用语块教学法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根据Sinclair和Skehan的语言双重性观点和专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进行了语块教学法的试验教学:在学生从语法角度对英语具有初步认识后,更换教学角度,以语块为主线,对语言进行再认识.通过输入、吸收和输出一系列教与学活动,引导学生辨认、学习、使用和积累语块.
1.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作文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育学家对写作教学的论述: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创作最主要的是要充实生活,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吕叔湘先生说过,作文训练“要考虑怎样做收获大,而不致于弄得筋疲力竭”等观点,都提醒我们既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又注意学生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怡情养趣,变“厌作”为“乐作”,以增强作文教学效果。
3.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观点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构成一个系统,并且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任何系统,只有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即信息“输入一加工一输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同时系统的有机构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作文兴趣的培养,就应该着眼于整体,通过信息反馈——矫正的逐步递进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指导思想——
1.激发兴趣,启动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思想,开放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从根子上改变学生“厌作”心理。
2.着眼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主动发展。落实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能发挥特长,创造性地实践语文活动。
3.加强训练,形成能力。要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融听、说、读、写于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4.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教学水平。将作文教学改革纳入语文教育发展的大系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在改革中实现创造价值。
三、兴趣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一) 从阅读着手,以读促写。
鲁迅在《给赖少其》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可见,阅读是培养、提高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可看作是学作文的最好的范例,优秀篇目教师要透讲畅讲,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其技法。这为理解阅读更多的作品,为构句成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那么如何将阅读与下笔联系起来?我的做法是:重阅读课教学,拓宽阅读面,增大训练量。每周两堂阅读课单独开设,读的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行专题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教师作适当的点拨。专题阅读,即读老师推荐的精品和帮助学生选定的材料;自由阅读,读学生搜集或征订的有益书刊,要求每生都要做好摘记、批注,并有重点地选择某些自己欲学写的文章作细心阅读。认真细读一遍后,分析、思考如下问题:1.它写的是什么(题材)?主旨或中心思想是什么?2.它先写什么、是怎么组织结构的(大体划分一下段落)?3.好在哪里(或自己应学习它的哪些长处)、有什么不足?然后以周记形式写出阅读感受。
另外学校还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图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这样就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了素材,又培养了能力,收到了以读促写之功效。
(二) 与活动结合,增加感性认识。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参与意识强。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作文课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写作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鲁迅先生曾教导过:“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主要途径就是解放思想,开放作文教学,在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开展活动时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如课内的活动有: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趣味阅读等;课外的活动有:男女对阵的乒乓球赛、篮球赛,野炊,小范围的踏青,短距离的旅游,参观工厂(工场),校内外义务劳动等。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兴趣浓,积极性高。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2000年3月,在校长室的大力支持下,由我发起,创办了浪花文学社,主办《浪花》班刊,为学生开辟了一块“百草丰茂”的实验园地。
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丰富了课内外听说读写的内容,也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渐养成了勤于思考,随时动笔,敢于创造的习惯,大大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切合实际的命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起点环节,非常重要。学生私下经常议论:“我喜欢写这个题目”,“这题目不好写,我实在写不出东西来”。显而易见,学生对作文题目会产生“喜欢写”“不好写”等感觉,这是由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数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自由度大的命题易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好的命题,能顺畅地打开思维的闸门。命题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才有真情实感可言,否则只能是闭门造车,空洞无物,日积月累,学生怕作文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我们进行命题改革的主旨是贴近生活,缩短写作与生活的距离。
1.设计有趣的命题。有这样一个命题:《“1+1+1<3”的故事》。命题要求是:细细品味这道算是的内涵,据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个富于理趣的故事,故事的实质与算式含义吻合。这道命题很有趣,趣在用算式命题,形式新颖少见,趣在用算式为故事内核,要扩展、显现算式含义,依此演绎人事,必然会意趣横溢。有一位学生演绎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非常生动,且内涵相当深刻。
2.提供有趣的材料。我曾提供了这么一则故事(材料):一个房间里有一个人和12只蚊子。12只蚊子咬一个人。12÷1=12。这个人觉得吃不消。他又去找一个人到这房间里来。12只蚊子咬两个人。它们分成了两队。12÷2=6。那人觉得比原先好受些。但还可以更好受一些。这两个人又找来第三个人。12÷3=4。好极了,再找第四个。12÷4=3。第五个人跑过来。12÷5=?大家叫第五个人别进来,因为这样一来蚊子不好分了。但第五个人硬要进来。响起“啪啪”两声。第五个人打死了两只蚊子。10÷5=2。OK,这下好了。大家正高兴,又听“啪啪”两声,第五个人又打死了两只蚊子。8÷5=?又不好分了。大家觉得第五个人老是添麻烦,就齐心合力把他赶走了。
这个故事挺逗的,我就要学生据此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来。不少同学都觉得有话好说,写起来得心应手。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第五个人破坏了他们平均分配的局面,遭受了他们的不公正待遇。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赶走第五个人之前,第五个人已为他们打死了四只蚊子,为他们减轻了不少痛苦。这第五个人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改革者,他们锐意进取,勇于革新,却又受到平均主义者的重重阻挠,于是改革也就一次又一次遭受失败。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正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虽然推行了一段时期,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商鞅自己还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还有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康有为变法等也莫不如此。但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改革创新精神是广大人民永远铭记的……”
3.提供适当的话题作文。针对现在的中考、高考越来越趋向命题宽泛化,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提供一些合适的话题让学生练习。如: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与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然后我就提示他们:让思维的触角多方面接触,为写作提供多种契机。比如:夜望星空,慨叹宇宙的广阔深邃,也许你会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走近小草,也许你会发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叹;倾听蝉鸣,也许你又会生发出“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月的欢鸣”的慨叹……
(四)必要时写好“下水作文”。
“下水作文”即在学生写作文之前,教师自己先写一篇类似的示范性文章。在2001年10月10日的《淳安日报》上,发表了《语文教师,能来篇“下水作文”吗?》,上面有我对于下水作文较详细的论述。当然,并非学生每写一篇,教师必得先写一篇。只是在有可能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或思路凝滞时,自己先写一篇范文,起着投石问路的作用而已。我就曾先写了《叫俺老百姓心理如何平衡》、《剿鼠记》、《潇洒的代价》等文章,打印在自己主编的《浪花》上。
(五)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指导。
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个性各异,能力不同,激励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仅篇幅要求长些,而且尽量要求不写错别字、病句等,着重激励他们创新,在选材、剪裁、立意等方面加以指导。对于中等水平的同学,要帮助他们理解题意,按一定的段落层次组织材料,鼓励他们一篇一篇踏踏实实写,力求一篇比一篇写得好。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则应降低要求,只要写出一两段通顺的话就给高分,哪怕他一篇文章只有一两百字,甚至离题也不要紧;只要发现较好的句子、词语就圈划出来,写上称赞的话,使他们受到启发,树立信心,从而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出对作文的兴趣。
(六)改革评改方式,逐步实行互评互改。
首先废除程式化的批语模式,采用一种“心语交流”式的批语,我借鉴“班主任评语改革”的经验,选准以作文批语改革为突破口,实施兴趣教学。兴趣依赖于成功,人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不少作家在回忆自己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时大都谈到,是小学、中学时老师的表扬鼓励给自己增添了信心,当自己写出的一篇文章,受到老师表扬,赢得同学羡慕的时候,那份惊喜与自豪定会强烈刺激脑神经,产生极强的表现欲望,写作兴趣油然而生。“心语交流”式批语的要求是:①以鼓励为主,不挫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②用语恳切,含蓄,重启发,易接受。③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特点。④体现文学修养,提高文化品味。总之,要多看优点,可以就某一点的进步、成功,大加表扬,批评则要委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