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庭教育
A. 我国古代名人是怎样进行家庭教育的
曾国藩:教育子女独辟蹊径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他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不准子女斥仆佣、轻慢邻居。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则徐教子成才
林则徐以禁烟抗英的壮举而震撼世界,也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而被人称道。
他为官常匹马上任,把妻孥留在家乡,平时教育子女通过鸿雁传书。封建社会把读书看得很重,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也。林则徐却不然,一方面教子要“敬师勤读”;另一方面教子学种庄稼,向儿子灌输“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们“黎明即起,勤学稼墙”,可谓用心良苦。
古时读书人多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流,林则徐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作出贡献。他告诫儿子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指望儿子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作贡献。
林则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样,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决不要在奉禄之外,妄取民间或下属一文一毫。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对联所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陆游教子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流传于今的有9000余首,是古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今最多的一位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高宗绍兴年间参加礼部考试,考取第一名。秦桧的孙子同科考试,考为第二。因此,陆游遭到秦桧的排斥。孝宗即位,他才时来运转,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
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就是要求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在创作上成就是辉煌的,经验是丰富的,可他从不满足。他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他在写的诗中语重心长地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说从事诗歌创作是不能靠小聪明,在文字上做游戏,而是要下苦功夫。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他对他的后事作了考虑和安排,他告诫儿子们说:我家本是农家,再能为农,这是上策;杜门谢客,不应举,不求仕,这是中策;安于小官,不慕荣达,这是下策。除此三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还说仕宦变化无常,不去做官而去为农,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你们只有不出现大的过失,勿露所长,勿与贵达亲厚,就会减少人们对你们的攻击和陷害。无论子孙们的才分如何,都要让他们读书。又谆谆告诫儿子们对子孙后代要严加约束,“要求做到宽厚恭俭,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厚葬习俗,他反复对儿子们交待:厚葬没有任何益处,古今有见识的人对此都说得很详细了。至于用什么棺柩,亦当量力而行,不要为舆论所动摇。棺柩埋在地下,好与不好没有什么两样!又说,近世出丧时,大肆铺张浪费,有作香亭、寓人、寓马之类,兴师动众,所有这一切都应屏弃。墓上石人、石虎一类的设置,也一律不要。如果想作个标记,立一、二个石柱也就可以了。
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这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这并不只是要儿子别忘了将祖国统一的大好消息告诉他,而是要儿子把统一祖国的大业铭记在心。它对儿子教育的用心是可想而知
B. 古代家庭教育的正面故事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三岁的孩子,当孩子向母亲说了一句话而母亲没有听清楚时,这位母亲马上蹲下来,满脸歉意地把孩子搂在怀里,抚摸着孩子的头与面庞:“对不起,孩子,妈妈没听清楚你刚才说的话,希望你再说一遍。”孩子说需要喝水,这位母亲再一次说:“对不起,孩子。”顺手就从包里取出一瓶矿泉水,让孩子自己打开。孩子要母亲为他打开时,这位母亲又面带笑容地说:“孩子,这是你能做到的,还是自己动手打开吧。”
这位年轻母亲的举动,至少表现出四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平等。她并没有站着问孩子,而是蹲下来,让自己的身体和孩子的身高持平。二是尊重。她两次向孩子说对不起,一再向孩子道歉,而道歉正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三是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把孩子搂在怀里,还抚摸着孩子,之后,才和孩子对话,让孩子享受到了只有母亲才有的那种爱。四是原则。她让孩子自己打开瓶盖,在孩子拒绝时,她却带着笑容坚持了原则。其实,这也是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生活自理权利的一种尊重,也会逐步减少孩子在生活上对母亲的依赖。
这位母亲的行为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小就从妈妈对自己的尊重中学会了什么是尊重。这样的教育持续下去,孩子长大一号怎么会不尊重别人呢?
C.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有哪些标志性著作
1、《颜氏家训》
南北朝学者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后人称为“我国家庭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家庭教育的著作,奠定了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经验的精华。此后,各类有关家庭教育的学说相继问世。
2、《袁氏世范》
宋朝袁采所著《袁氏世范》一书,被冠以“《颜氏家训》之亚“。书中对子孙的教诲和对父母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温公家范》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不仅从”治家“和”治国“的关系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社会意义,还具体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3)古代家庭教育扩展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礼仪之邦、德治善政的大国形象示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注重人际间的和谐关系,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历经沧桑,弥久弥新。
在行为规范上,人们推崇“中庸之道”,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提倡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看待与处理问题。在中国传统的和善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下,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忍让为怀成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D. 古代家庭立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摘要: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即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中国
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重视的原因,施教内容、方法及特点等,有助于指导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且其中的优秀教育方法依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存
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特点意义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1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原因
(一)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巾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文字记载上看,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而争雄称霸的主要条件是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2]此时劳动力和兵源就成为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对孩子的重视即表现为“慈幼”思想,以及对其进行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的官学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关系紧密相连。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使官学处于不稳定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普遍存在。与其相比,家庭教育更为稳定,其不拘泥场地,教育方式激动灵活,执教与受教者的亲属关系保证了双方长期紧密的联系。川
(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周易・家人》这一卦的卦辞中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国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即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家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世袭家传。春秋战国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因此,特别是在科技、传统手工作坊之类的家庭中,家庭教育是一种家庭谋生手段的传递与继承。管子就曾指出:“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因而得出结论:“故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此结论虽过于绝对,却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一)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孝悌之德不
万
方数据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七另外,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振兴家门,因而孝悌之德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要求晚辈自强自立.光宗
耀祖。
2.综合知识的灌输及学术技能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指蒙养教育与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所谓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其次就是进一步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经学教育外,还有很多世族家学内容,即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世袭家传的
技能。
3.立身处事的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历来重视XCJL童的立志教育,认为立志是修身之基,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古代的家教历史中,诸多位有眼光的家长还均对其子弟进行了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从事耕读者,边读书,边种田,进可以应科举以出仕,光耀门庭;退可以力田以为生,抚保妻子;可出可伏,可显可隐,实在是一种最稳妥不过的处世方式了。…实际上,更多的古代家长教子弟读书。倒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主要是为了教其做人。
(二)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人的资质禀性不尽相同,兴趣爱好相差更远.因此要冈其材而成全、造就人才。西楚霸王项羽就曾在其叔父指导下,学文不成改学武,终成~代帝王。如果不做区分.一律看待,势必会埋没人才。
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如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就对此进行过介绍:“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2.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历代家庭教育重言教,但更重身教。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正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认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子女大多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
3.训诫引导,慈严结合。
凡善于教子弟者,并非只是一味的训诫,也很关注对子弟的循循善诱,在情感交融中申训诫大义。孟母“断杼”。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诱使儿子勤学向善。训诫与引导相结合.恰恰反映丫为家长者严与慈的一致。
当然,我国古代家庭中也不免会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凡怒子弟,小则骂,大则笞”。【81更有甚者。将宋濂在《元史・王冕传》中所谈到的“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视为一种家教典范。…这是将大家长权威的训诫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产物,我们在当今社会不予以提倡。
三、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拥有许多特点,其中不乏积极的先进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落后的.
E. <学前教育史>评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
古代家庭教育原则:
1、以身作则
以身示教是以父母的身体力行来感化教育幼儿,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让幼儿以父母的作风、品质、性格、爱好作为自己效仿的样板。
2、因材施教
让学生们各尽其才,各展所长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
3、重视环境陶冶
自觉地利用环境对少年儿童进行积极的影响,充分展示幼儿园个性魅力和办园特色的园所文化。
4、爱与教相结合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天性,也是教育子女的必要条件,所以父母之爱要符合一定社会的公理,应该是理智而合乎分寸。
5、重视趣味性
不能不顾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进行严格的拘束和限制,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能最大限度感染孩子快乐的成长。
6、“知子”与“均爱”
要准确地了解儿童的爱好和禀性,才能选择良好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切中问题要害。

(5)古代家庭教育扩展阅读:
古代家庭教育传统:
1、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家庭传统家风的培养,颜之推就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
2、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是传统教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直接陶冶着民族精神,锻造着民族性格,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动力源泉,对于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家庭美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F.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
培养家族中子辈的良好品格和优秀能力,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从古代家训中可以看出古代家庭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通过结合前人教育思想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系统性、体系性的教育理论,达到完善个体人格的教育目的,所以古代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家族中子辈的良好品格和优秀能力,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6)古代家庭教育扩展阅读
不同社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如司马光的《家范》,颜之推的《家训》、班昭的《女诫》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阐述了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统一教育影响,使儿童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获得发展。
在美国通常称为家庭生活教育,夸美纽斯称之为母亲膝前的教育。综观各国家庭教育概念演变过程,参考名家大师对于家庭教育概念的描述,结合我们家庭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的社会活动。
G. 简述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1.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人的资质秉性各不相同,想要造就人才,就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在很早就出现了,在西周时期,贵族家庭有一套按照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
2.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老子所谓的“不言不教”,正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子女大部分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
3. 训诫引导,慈严结合
善于教弟子者,并非只是一味地训诫,也很关注对子弟的循循善诱,在情感交融中训诫大义。当然古代家庭中并不全是这种教育,会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此方法不予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