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教育
1. 祁门县新城区幼儿园是公办的吗
祁门县新区幼儿园是经祁门县教育局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幼儿园,位于新城区水岸明珠4幢5幢之间一楼及二楼,总投资约2000万元,建筑面积2647平方,室外活动面积约 800平方。2016年度在祁门县教育局对祁门民办幼儿园的综合评估中,新区幼儿园园排名第一。目前开设10个教学班,在园幼儿360余人,目前拥有保教人员28人,幼儿教师均为大专学历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毕业,学校按示范幼儿园标准设计,装修高档,设施祁门一流,每个班均配备钢琴、多媒体、空调,消毒柜等设备,各班拥有幼儿专用马桶的独立卫生间和一人一铺的午睡室。
2. 祁门县教育局有什么好的招生政府
没有,因为招生办就是教育局管的。
国家教育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全国教育事业的具体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研究制定全国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拟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规模、速度和步骤,组织、指导、协调全国教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的实施。
(三)负责全国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含社会力量办学),协调、指导、监督区、县(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
(四)主管全国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资格认定;参与制定全国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指导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实施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
(五)统筹管理本部门的教育经费;参与拟定教育经费筹措、教育贷款、教育收费和教育基建投资等方面的规章和办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国家确定的教育经费增长的原则,监测各区、县(国家)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对全国教育基本建设和局属教育事业单位经费及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指导全国教育系统内部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工作。
(六)负责全国各类学校网点布局规划调整工作,学校基建、校舍和校产及教育用地的管理。
(七)负责管理全国学历教育及考试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招生计划。负责继续教育、成人自学考试、扫除青壮年文盲。
(八)负责管理并协调、指导教育系统的外事工作;负责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出国留学人员的审核;负责协调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
(九)负责国家教育局机关和局属单位劳动工资、人事调配、编制管理及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工作;指导全国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
文明建设。
(十)指导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
(十一)组织和指导全国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指导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学会工作。
(十二)代政府管理国家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教育督导和评估工作。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十三)负责全国教育系统教育信息的统计分析及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十四)承担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有关具体工作。
(十五)承办国家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3. 祁门县的教育
祁门县幼儿教育发端于民国25年(1936),是年,崇善坊女子小学增设幼儿班,时称“半年级”,收幼童20余名,5年后停办。民国26年,彭龙小学亦设幼稚班,幼童人数不详。
1952年,祁山完全小学附设幼儿班,有幼童50余人,教养员1人。翌年,设大、中班各1个,收幼童95人,教养员3人。同年,农村开办大龄托儿所,全县收幼童92人。1957年,横头乡(今祁红乡)、三友乡(今平里乡)相继开办幼儿班,祁小幼儿班增至3个,全县有幼儿班5个,幼童167人,教养员6人。1958年,农村幼儿班(包括临时性、季节性幼儿班)猛增至257个,收幼童5716人,全县共有幼儿班260个,幼儿5846人,幼儿入学率达83%,但其中拼凑数目,形同虚设者为数不少。其后,国民经济发生困难,农村幼儿班纷纷停办,至1962年,全县仅存幼儿班4个,幼童147人。
1964年秋,祁山小学附设幼儿班迁出,建立城关幼儿园,设大、中班各2个,收幼童200余名。同年,祁门茶厂开办幼儿班,农村幼儿班亦陆续恢复,全县有幼儿班26个。“文化大革命”中,幼教事业受到损失,1972年,全县幼儿班减至18个,幼儿545人。1973年,幼儿班改名红儿班。
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后,幼教事业再度发展。是年4月,祁山镇街道幼儿园创办,各乡幼儿班亦纷纷开办。1982年有幼儿班123个,幼儿2837人,教养员135人。1985年,幼儿班增至174个,幼儿3830人,教养员184人。其中,公办6个,幼儿301人;街道4个,幼儿166人;农村163个,幼儿3349人;县火柴厂幼儿班1个,幼儿14人,幼儿入学率53%。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南乡乡立高等小学堂在平里创立,此为祁门县有新学之始。翌年,县立高等小学堂,隔年,西乡乡立高等小学堂亦相继创立。
辛亥革命以后,新学有所发展。民国2年(1913),学堂改称学校。翌年,小学发展到22所,计城内5所,东乡6所,南乡3所,西乡7所,北乡1所,学生共623人。嗣后,迭有兴废。民国7年,小学增至30所,学生917人,此为祁门县教育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此后,又呈下降趋势。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大批知识分子流入徽州避难,教育事业呈现一时兴盛的局面。是年,办起短期小学31所,全县有学校59所,学生2496人。民国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领》,施行政教合一的国民教育制度,私塾和短期小学并入正规小学。翌年,全县有小学101所,学生6100人,达到民国期间小学教育发展的高峰。此后数年又逐渐跌入低谷,至民国37年,全县仅有完小13所,初小22所,学生920人。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接收8所完小为公办学校,解放前停办的学校也次第恢复,1949年全县有小学86所,学生4975人。1952年,县人民政府制订《初等教育五年发展计划草案》,加强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接收全部初小为公办小学。是年,全县小学发展到185所,学生71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3.7%。翌年,祁门县第一所民办小学开办,至1956年,民办小学增至22所,加上公办小学,全县有小学205所,学生8112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县小学增至274所,学生12271人。1960年统计,小学达401所,学生197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9%,但其中不乏浮夸。同年,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翌年,小学降至274所,学生10839人。1962年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教育事业得到恢复。祁门县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巩固公办小学的同时,发展民办小学和耕读小学。至1964年,全县公办小学197所,民办小学240所,耕读小学(班、组)523所,共960所,学生1880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3.5%,基本上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复课闹革命,全县小学425所,学生14288人。此后,由于60年代人口的盲目增长,学龄儿童猛增,学额急剧上升。1972年,全县小学增至593所,学生20152人。以后,学校和学生数继续上升,至1980年,形成祁门县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小学614所,学生30650人。这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初见成效,学生数开始下降。1981年,小学607所,学生29959人。1983年,605所,27833人。
1984年,祁门县进行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年,全县小学587所,学生26106人,入学率为98.7%,年巩固率98.6%,毕业率93.6%,普及率96.2%,提前一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跨入全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县的先进行列。1985年,全县小学585所,学生24341人,入学率上升到99.4%。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祁门县中学教育始于民国28年(1939)。是年,祁门县茶商集资创办私立祁阊初级中学,招收学生110人。民国33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至1949年,累计毕业生约380人。
建国后,县立初中更名祁门县初级中学,学生数渐增。1949年,在校学生117人,至1957年,增到339人,9年累计毕业生362人。
1958年,县初中开设高中班,首次招生48人,成为祁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改名祁门中学,在校学生548人。1960年,学生增至1699人。1961年,祁门县初级农校改为全日制普通中学——祁门县初级中学,中学增至2所,但学生数下降,初中651人,高中112人,共763人。1965年,中学教育在整顿、提高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学生数回升至653人,其中初中563人,高中90人。8年累计初中毕业生988人,高中毕业生151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1968年冬恢复招生。县初级中学停办,祁门中学招生203人。1969年以后,在“上小学不出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中学迅猛发展。1971年,初中增至12所,各校并附设高中部。至1977年,全县有中学28所,其中初中20所,完中8所,另有附设初中班的小学47所,共有学生13157人,形成祁门县在校中学生数的最高峰。
1978年,开始纠正中学盲目发展的现象,停办了6所初中,3所完中。后又对中学教育进行调整,至1985年,全县有完中2所、初中18所,学生8355人,其中初中7717人,高中638人。

4. 祁门县图书馆怎么样
简介:民国13年(1924年),我县第一个图书馆成立,时称“祁门县私立图书馆”,不久改为县立,隔年毁于兵乱;民国17年(1928年),县立民众教育馆设立,内设图书馆;民国33年(1944年),民众教育馆让给县立初中,图书馆亦随之移交;1953年,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78年4月,县图书馆成立,与文化馆合署办公;1980年4月,新建图书馆落成,两馆分立;2006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筹措资金,建起了目前黄山市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祁门县文化活动中心,祁门县图书馆已于2007年1月整体搬迁到县文化中心。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5. 14届师范毕业生档案有没有到教育局祁门县
档案都一样的,都会回到当地的人事局的,档案挂在人事局是要交费的,个地方有所不同的,如果不去交费,档案过时就会去劳动局了...最好你去你们当地的教育局咨询下,不方便去可以打个电话问下。
6. 程杨木的个人经历
程杨木1982年7月毕业于徽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黄山学院)中文专业。现为祁门二中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校课改刊物《生计》主编。系祁门县初中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山市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黄山市中语会常务理事,黄山市教科所初中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安徽省中语会理事、安徽省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资源审查专家。曾被祁门县委、县政府评为祁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第一届名教师、第二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黄山市教委或教育局评为黄山市首届教学新秀、优秀实习指导教师、黄山市优秀班主任,曾当选黄山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
程杨木一直从事一线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并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曾辅导学生在《作文》《初中生必读》《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中学生作文指导》《全国优秀作文选》《中学语文》《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少年博览》《语文报》等省、国家级学生报刊上发表优秀作文60余篇,后编印成《小荷》一书;曾辅导学生参加县、市、省级以上语文学科各类竞赛获奖达130多人次,其中有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所带班级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多次取得显著成绩,并曾有中考升学率达百分之百、学生个人总分全县前十名占七名及学生个人总分位居黄山市第五名等的记录。1997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程杨木在《新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之友》《安徽教育》《黄山学院学报》《中国教育学刊》《教学与管理》《课程·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通讯》(B刊)等10多家专业学术刊物及《语文报》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写作指导类文章40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在安徽省教育科研论文、安徽省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评选中曾分获一、二等奖;著有《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一书。在全国青少年“心系祖国 健康成长”读书教育活动中获教师特等奖。曾参与或主持承担过三项安徽省基础教育领域课题研究。

7. 祁门县第一中学怎么样
简介复:祁门一中枕祁制山、襟阊江,得祁山之毓秀、获阊江之灵气。建校六十余年,为国家,为祁门培养了无数人才。学校创办于1939年,1997年被评为黄山市示范性完全学校。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祁门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创建一流的教育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全体教职员工凝心聚力、奋勇拼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十年来,高考成绩均名列黄山市同级同类学校前茅。清华、北大、中科大、南大、浙大等全国著名高校中都有祁门一中走出去的学生。2003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2004年高考再创辉煌,本科达线人数达182人,连续两年获县政府通报表彰。
注册资本:522万人民币
8. 黄山市教委决定分别送给黟县教育局10台电脑,祁门县教育局8台电脑,但现在仅有12台,需在合肥买6台.经协
| 设从合肥运往黟县x台电脑,总运费y元, 则从教委运往黟县(10-x)台、运往祁门县(x+2),从合肥运往祁门县(6-x)台, 所以,y=40x+80(6-x)+30(10-x)+50(x+2), 即:y=-20x+880(0≤x≤6)y随x增大而减小, 所以x最大为6时,760值最小,此时10-x=4,x+2=8,6-x=0, 即从合肥运往黟县6台,从教委运往黟县4台,运往祁门县8台时,总费用最低,为76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