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
1)借助词来命名,就是用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有了这些词的命名,学前儿童对有关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才能从具体的形象趋向概括,形成和巩固其概念。例举:“猫”、“汽车”。(2)借助语言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就是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发现认识对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婴幼儿经验贫乏,直觉的精确性差,在认识类似事物时,常常发生混淆。例举:“鸡”和“鸭” 、“鸭”和“鹅”的外形特征。(3)借助语言获得新的概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幼儿不仅可以直接认识事物,而且还能够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使幼儿的认识范围扩展了。例如:在语言的作用下,幼儿晚期开始理解“动物”“植物”“家具”等类概念,将“猫、狗、鸡、鸭、老虎、熊、牛”等归为动物,开始对“勇敢”“喜欢”“分享”“讨厌”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2、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在学前儿童从直接的动作思维向概括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在学前儿童进行直观动作、表象思维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使感知和表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语言直接参与学前儿童有意注意、有意记忆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学前儿童的认识对象不只涉及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涉及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们可以脱离现实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㈡ 怎样确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
(一)目标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二)内容与要求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三)指导要点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什么是语言教育活动
借鉴朱海琳主编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以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3~6岁儿童加强口语听说训练。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把0~6岁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并对0~6岁儿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㈣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得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指为发展学前儿童语言而组织、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㈤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意义
1、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回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答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2、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3、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
4、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㈥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有哪些内容?
答: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专括两方面:
(一)属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
①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
②对幼儿语言学习行为评价。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①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
②渗透在日常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的非正规语言教育活动。
㈦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制定要求是什么
(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㈧ 阐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有: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年龄越小越明显,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幼儿有着极强的无意识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㈨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讲述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1、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
在讲述活动中出现凭借物,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需要:符合儿童讲述学习的需要;幼儿园讲述活动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
2、讲述旨在锻炼一种独白语言
讲述活动是儿童言语交际的一个场合,儿童要学习的讲述是一种独白语言。
3、讲述活动需要调动儿童的多种能力
讲述时,儿童需要感知理解一定的凭借物,借助对这一凭借物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构思组织自己的独白语言,从而独立完整地编码。

学前儿童讲述活动的主要类型
按讲述内容分
(1)叙事性讲述,叙事性讲述即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
(2)描述性讲述,描述性讲述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描述出来;
(3)说明性讲述,说明性讲述即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用途等解说清楚的讲述形式;
(4)议论性讲述,议论性讲述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是反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