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
声明:我不是教育工作者,只是一个古文爱好者。
我觉得是:“寓”、教、娱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中学时所学的古文很枯燥的,但是中国的历史和许多文学著作都是以古文形式来记述的,这些故事用古文来写读起来非常有趣,可是中国的教科书中所举出来的都是一些平乏的文章,建议,如果您是老师,请多讲些关于古文的笑话和古文之中的精典范文给学生来提高对古文的兴趣爱好
❷ 古文教学该怎样教
这个东西 主要是 靠积累 多看 看的多了就会有语感的 我们高中的时候 老师上课也不讲课版了 一人发一本权 《史记》 我那时候就是硬把 《史记》 看完了 看史记好处也很多 因为考试卷子总会出史记上的文章~~~~当然如果水平差的话 先把三国演义看一遍 就行了 不要急于求成 每天看一节 看一篇 就行 我感觉很沾光 反正我语文一般都是第一 作文也是 经常最高分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❸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
一、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 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 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 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 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教师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 ”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 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 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 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三、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 。”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 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了教师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很开阔。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需要质疑。如我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 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❹ 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
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笔者一直很困惑,直到看了岳西中学王静老师上了《六国论》后,心里才豁然开朗了。王老师告诉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积累文言词语及知识两方面的关系,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效的,甚至高效的。为了达到理解文意、分析思路和探究主旨这三个教学目标,王老师在教《六国论》时主要采用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 通过诵读,学生积累了文言词语
王老师让学生齐读课文,在诵读中,学生掌握了许多关键的文言词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多音字,如“暴霜露”“暴秦”中的“暴”,又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的“为”。在诵读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古今异议词,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中的“其实”,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至于”。
二、 通过诵读,学生感知了文意、结构
王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在诵读中,学生感知了文意。明白了《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知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该市强援,不能独完”。在诵读中,学生理解了各段的大意,懂得了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采用了对比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
三、 通过诵读,学生领悟了写作目的
生活在北宋时期的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这篇文章呢?王老师又让学生去读课文,而且是让不同的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自己的领悟。如读“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要求学生读出苏洵对赂秦的不满和对“赂秦”错误的有力否定。又如读“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要求学生读出惋惜之情。还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要求学生读出讽谏规劝之意。通过诵读,学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即借六国赂秦之错误来讽谏北宋贿赂辽、西夏等的事实。
总之,王老师这节展示课是很成功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从中获益匪浅。当然,教无止境,王老师这节课也还能进一步地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对文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加以分类总结,文言实词有“与”(与嬴而不助五国)、“速”(始速祸焉);文言虚词有“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至丹以荆卿为计。⑦以赂秦之地。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⑨苟以天下之大。还有文言句式“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等也可以总结归纳。
❺ 如何教学文言文
先读再讲后总结。
首先让学生熟读文章,特别是句读要读准。学生根据自回己的阅读体会结合课文答下的注释,自译课文,标出难于理解的重点词句。在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提问。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大包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译文,相互交流,有区别,共性的问题拿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译文。课后学生主要要做好总结,这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一点。
❻ 关于教育的古文名句..急用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矛盾
7、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魏源
8、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朱熹
9、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韩婴
1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2、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13、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1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15、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良,不是天资高,而是辛勤学。
16、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7、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9、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❼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一)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经过实践,本人发现诗歌从读图入手,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诗的内容,更好的领会诗歌的精髓;再以读诗为辅,在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体会用自己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家乡话,只要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中的韵味即可。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备一下学生,在必要的时刻还要好好的体验一下农村生活,这样能够在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二)以演入境
传统教学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诗歌里所写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表演注重的是学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学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们知道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带着自己的个人体验的,因而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学生觉得诗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么学生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回归古代,回归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既然生活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用现代的元素把诗歌的精华给表现出来呢?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四)以评促升华
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对他人的观点、看法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灵的诉说,而这正好是农村学生的最大弱点,因为他们不会评也不敢评,而这种评也是乡村教师经常忽视的。
(五)以写促悟
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写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❽ 文言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版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权特别是在考试中失分率较高。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好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1、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2、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等。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您的提问已解决,望采纳,谢谢
❾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读前,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讲课前,都要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缴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五、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节选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