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壹』 1、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2、 学情分析都包含哪些方面
1、系统的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系统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系统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都有重要的价值,它体现了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展现了老师在对本课讲授时的思想以及讲授完后老师本人对本课的认识和学生课后的反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就很难达到预期的三维目标和效果,评价学生也就没有了依据,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通过前四者的综合分析而确定的。然而要想熟练精确有效地运用这些分析,对普通人来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下不小的苦功才能达到较好的程度。 2、学情分析都包含哪些方面?1.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2.分析学生的心里需求。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分析课堂效果。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5.分析课后效果。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3、“光的反射”一节课的教学背景分析 《光的反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设置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现象,本节知识的学习,它既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进而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和看不见的光。本节课我们重点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后面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生分析:前面学生已经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教法:由于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归纳法。教学方式: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贰』 幼儿园虹吸原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 2. 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彩虹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本课以此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造彩虹,找彩虹等实验,最终了解光是有颜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对光的认识;在实验的研究上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研究彩虹的相关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通过活动了解阳光与彩虹的关系,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彩虹图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本课驱动页由一幅图构成。图中反映了在一个开阔的原野里,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四位主题人物奔跑着去看彩虹,他们对彩虹很感兴趣,正在讨论有关彩虹的话题,“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们也可以做彩虹吗?”这些问题不单是主题人物感兴趣,我们很多学生同样也在思考着这些问题,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通过任务的驱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活动一:再现彩虹 很多同学应该都见过彩虹,对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天边,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然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彩虹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呢?这个活动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样得到的。这是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彩虹的活动,了解彩虹。 1.引申的问题: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光看起来好像没有颜色,我们通常叫太阳光为白光,但它实际上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我们看到的彩虹,实际上是白光透过了无数个雨、雾的水滴(或水珠),经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种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混合成的。当白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改变了传播方向。各种颜色的光改变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种颜色的光。 2.导入:课本任务驱动页的图片。 3.提问:为什么雨过天晴后会出现彩虹呢?我们也可能做彩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