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汉迪教育

汉迪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7-29 14:03:10

⑴ 有大位大神敢出来简述下MBA的发展史,膜拜中!

起源: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设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Program)要晚些,诞生于哈佛大学。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时机。许多退伍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习,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年美国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对美国MBA教育状况的批评,引起管理学院院长深刻的反思。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开始。

在美国,MBA学习包含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一个月暑假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活动。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核心商业学科,也就是必修课,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在第二年中,学生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的专业。MBA的学生一般在入学时处于20到30岁之间,已经有了2到4年的工作经验。

欧洲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MBA教育。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学院(即现在的IMD)几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这种欧洲式的MBA与美国不同,只有一个学年,候选人的年龄必须是将近30岁,或是30岁出头,因此可以把更多过去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点也和美国的商学院不同。从一开始,这些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在1964年的成立。两所商学院都采取美国的两年全日制教学模式。Cranfield、 华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学院也相继在英国设立了MBA课程,它们采取欧洲的一年制的学制。

不过,欧洲的商学院对美国在MBA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只产生了很小的冲击。从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欧洲人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学习 MBA。到1979年,美国一度拥有500个MBA课程,而欧洲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一切的改观缘于汉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词轻蔑的报告,这份报告令英国政府猛然意识到英美商业教育的严重失衡。1979年,英国打破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两家垄断的局面,允许任何一家英国大学开办自己的MBA课程。法国在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最后,德国也在1998年采纳了这一观点。在MBA教育领域,美国仍然是一枝独秀,拥有600个MBA课程,7万名全日制MBA学生。不过,欧洲也在迎头赶上。今天,在英国共有超过100家商学院,法国超过70家,西班牙50家,德国20家。今天,欧洲大概有1万名全日制MBA学生和1万5000名半脱产MBA学生。

MBA在中国:
1990年,我国开始在少数高等学校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且明确指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专业学位的一种,其特点是:第一,工商管理硕士是务实型的管理人才,招生来源主要是在企业或其他主管部门工作过几年、有实践经验的现职人员,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实际,加强实践环节,采用培养过程与企业密切联系或与企业联合培养、毕业后回到企业中去的培养模式。这与主要从应届毕业本科生中招收缺乏实践经验的人才完全不同。第二,工商管理硕士既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有广博而全面的知识、结合企业管理的各种技能(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事管理、决策管理、经营战略等)。这与理论研究型人才明显不同。第三,工商管理硕士要有战略眼光,有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能联系群众,有组织指挥生产的应变、判断、决策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强调能力的培养训练。第四,工商管理硕士可以从有各种专业背景并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中招生,便于培养综合全面的复合型才。经过研究生阶段系统、科学的培养教育,他们毕业后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中、高级职务所担负的工作。”
如果从1988年成立专家组研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开始算起,我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已经过去了14年时间,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可行性研究阶段(1988—1989),主要是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可靠性进行研究,了解国外的MBA教育、我国的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设计和论证阶段(1989—1998),主要是成立了研究小组,提出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BA学位的论证报告以及参考性培养方案,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招生考试、课程体系与内容、培养方式、学位授予标准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论证,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开展试点工作;三是组织实施阶段(1991—1994),国务院学位办成立了协作小组,分两批批准了6所高校进行MBA试点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基础性建设工作,包括制定参考性培养方案、管理工作规程,抓了师资队伍和教材与案例库建设,组织编辑出版了《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大纲》,招生培养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有了第一批中国式的MBA结业生;四是提高质量、稳步发展阶段(1994—1998),成立了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工作组织;1998年全国MBA入学人数达到8190名;开展了全国性的师资培训、考试改革形容等工作;1997年入学考试开始采取全国MBA联考方式,1998年报名参加MBA联考人数达到3万人;新增加了30所MBA试点院校,进一步壮大了MBA的培养力量。以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织开设“企业管理人员在职攻读MBA学位”为起点,我国的MBA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五阶段。C32它丰富了MBA的办学模式,更有利于直接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管理骨干。十余年来,我国MBA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MBA培养试点院校从1991年的9所扩大到现在的64所,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覆盖了20个部委系统。1991年,全国首批招收的MBA学生仅86人。从1997年实行全国联考(GRK)以来,招生人数逐年增加,1997年招收2000多人;1998年招收6000多人;1999年招收8000多人;2000年MBA招收10000人;2001年全国招生12000人左右,报考人数达38000人;2002年全国MBA招生院校增加到64所,招生人数达到15000人,报考人数为52000余人;预计2003年招生人数将达到20000人,报考人数将超过80000人。到2001年4月,全国累计招收MBA学生47000人,在校MBA总数达到32393人。截止到2001年7月,我国MBA毕业生总数已经超过15000万。
开展MBA教育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从总体上看,我国MBA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发展是健康、有序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各方面改革事业的要求,培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MBA教育在我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教育事业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形势。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对管理教育部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经贸委提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在于培育一支政治思想强,敢于和善于经营管理,懂业务和技术的企业家队伍;中共中央《“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纲要》要求各级各地组织部门高度重视并加强在职干部的培训工作,提出了目标具体、规模宏大的经济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在我国的其他所有制的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为适应其管理人员本地化的要求,除了希望大量招聘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外,还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在职培训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成为MBA这种学位备受关注的驱动力。
朱总理在1994年祝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立十周年的贺信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一大批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而又了解中国企业实情的经济管理人才。”1996年,朱基总理又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的成立大会上呼吁“管理教育,兴国之道”,并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轻巧的道路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研究改善经营管理,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制度才行”。MBA教育正是培养这类经济管理人才,提高我国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管理和管理教育是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制度、文化密切相关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是我国管理教育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有鉴于此,我国的MBA教育不仅借鉴吸收了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长处,更重要的是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国MBA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教育研究生层次比例偏小。从我国目前的管理教育结构看,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比例偏小;从现在各MBA培养院校内部情况看,多数学校管理类本科生招生压力较大,不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层次。
二是先进教育方式和“软”课程缺乏。与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学院相比,中国多数MBA培养院校在MBA教育方式上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传授知识多,启发智慧少;课堂教学多,课外环节少;研究学术多,分享经验少;理论分析多,联系实际少;继承引进多,开拓创新少;关注教学多,提供服务少等现象。案例教学虽已经普遍开展,但多数学校案例教学比重偏小,适用的教学案例资源不足。在教学内容上,许多院校比较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而对培训MBA学生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所需的“软”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开发不够。
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仍是制约中国MBA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全国而言,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熟悉MBA教学特点,熟练掌握MBA教学方法的高水平教师仍然缺乏。
四是国际商务沟通能力较差。由于受教学设施、师资、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国MBA学生在国际商务沟通能力方面与国外MBA有较大差距。多数学校的MBA外语教学仍沿用公共外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方法,没有突出MBA教育特色。
五是MBA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试点院校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完全理顺,难以在MBA教育中发挥整个学校或学科群的优势,管理中存在着某些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BA培养质量。一些未获得MBA学位授权的学校或单位滥用MBA名义办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国外或境外办学单位未经批准擅自招收MBA学生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MBA教育秩序,影响了我国MBA教育的声誉。六是BMA培养体制方面。按照现行的MBA委托培养体制,名义上是学校受用人单位委托培养MBA,学生毕业后回委托单位工作,实际上随着中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方式基本上已名存实亡,相当大比例的MBA学生是假委托培养,委托单位只是出一纸证明,学费要学生自己出,工作要自己找。然而,由于形式上学生与委托单位签有委托培养协议,学校在为MBA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时就有法律障碍。另外,许多MBA培养院校在MBA教育中缺乏服务意识,多数学校缺乏系统而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
但总的来说,我国的MBA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各方面条件也在逐步完善。根据国外MBA教育发展的经验,我国开展MBA教育,既不是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国外MBA培养模式的机械模仿,而是根据国情,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MBA培养之路。同时,我们不能忽视MBA精神中的共性,即勤奋、智慧、能力和自信。因为,正是这些精神才使MBA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的MBA教育,必须以培养和造就勤奋、智慧、自信和能力卓越的工商企业职业经理人为目标。我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事关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昌盛。随着中国加入TWO,中国企业即将面临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
中国的企业要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就必须培养出强大的职业经理队伍,因为没有优秀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优秀的企业。可以说,中国的MBA教育大有可为。

⑵ 众包的相关信息

谁在拥抱众包革命
△亚马逊:网络零售巨头推出了提供众包服务的平台Mechanical Turk(Beta版),企业用户针对的是那些需要以数美分起价外包简单计算任务的公司,而个人用户将通过完成某项工作获得小额的报酬。
△OhMyNews:韩国著名的“群众媒体”已有70万读者,4.1万名记者。
△标致汽车:举办标致设计大赛,发动人们设计自己梦想中的汽车,2005年的获奖作品Moovie出自一名23岁的葡萄牙学生之手。
△宝马汽车:宝马在德国开设了客户创新实验室,为用户提供在线的工具帮助他们参与宝马汽车的设计。类似的做法还有奥迪在2001年~2004年间开设的虚拟实验室。
△乐高:这家深受人们喜爱的玩具公司一直鼓励和资助用户们参与公司的各项设计任务,从机器人操纵系统到积木套装产品。
△Marketocracy: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拥有6万名在线股票交易员,追踪最顶级的100只股票并提供投资策略参考,在过去的17个季度中,已有11个季度的指数优于标准普尔。
△宜家:通过举办“天才设计”大赛,吸引顾客参加多媒体家居方案的设计,得奖者将获得2500欧元的奖励,其作品将投入生产和市场。
△阿迪达斯:阿迪达斯的粉丝不仅加工了他们自己的跑鞋,而且还放到eBay上出售。
△欧莱雅: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帝国近期推出了一个活动,让用户参与欧莱雅的广告设计。类似的做法还被麦当劳、万事达卡等公司采用。
△不列颠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这家美术馆拥有1500~2000年间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参观者自己为展品写讲解说明,被选中的将制作成标签展出在美术巨作旁边。
网络社会的社会生产
过去十年,世界各地的人们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行为:人们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有人甚至分文不取;而这些任务曾经是由某个专业领域的企业雇员完成的。简单地说,“众包就是社会生产”。众包的出现,始于开源软件。Linux操作系统的开发证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够创造出比诸如微软公司等商业巨头所能够生产的更好的产品。网络社会中的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
“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的概念,由Mark Prensky在2002年率先提出。
“数字原住民”是指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有”互联网的一代人;而“数字移民”则是指成年后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数字移民也许本能地抵触变化,而数字原住民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长大,长时间在线、用手机拍照、看游戏电影,他们虽然与数字移民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同时做很多事,能随时和素未谋面的人融洽合作,最重要的是:过去几代人消费媒体的热情,已变成了创造媒体的热情。这就是众包的一代,他们完全能够适应网络社区取代传统公司的未来;这场革命将由孩子们发起。
不要问大众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能为大众做什么。网络2.0的经营者们大多意识到了,成功的大众参与,就是网络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社会中的人们总是需要满足一些心理、社会或者情感上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就不会参与了。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转变一般雇佣关系中的思路。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区的目的是创造廉价的业余摄影师劳动力,它可能会失败。好在创办人利文斯通的初衷是创造一个网上家园,热心的人可以在此分享作品,给其他人的作品提提意见;当然,还可能顺手赚上几美元。
大规模的业余化
众包植根于一个平等主义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对别人有价值的知识或才华。众包作为桥梁将“我”和“他人”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特质,每个“我”都站在众包的中心,这不是人类20世纪来商业社会的思维习惯。——自然创造了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存在于一大群人中时,构成了多样化。
另一方面,群体的定义是“一群因共同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人”。如共同点太多,会削弱集体智能;而集体智能的活跃程度和一群人中多样化的程度,及人们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成正比。多样化要想战胜超人能力,必须满足一些限定条件。首先,这个问题必须真的很难解决。其次,大众必须具备随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参与者必须来自一个足够大的人才库,以确保各种方法都有。另外,他们表达自我个性(即他们局部的“隐性知识”)的能力必须没有受损。群体的智慧因此胜过其中最聪明的人。
虚拟组织既是公司,更是社区
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认为的“下一个社会” ,“既是一个知识社会,也是一个组织社会,因为只有通过组织化的实践,知识才能够产生效用。而且,这个知识社会中的企业更像一个社会化和网络化的非营利机构。”众包的实践,验证了德鲁克20多年前的预见:其一、众包的知识组织也是一种类学术机构。同样早在1983年,MIT的电脑专家理查德·斯托曼就决定一个人对盖茨开创的软件工业宣战,他还为黑客团体模糊的偏好下了“专业团体”的定义。“这是伟大革命的第一枪,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听到”。其二、就是本节的主题:组织更像一个个NGO和社区,而不是公司。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公司制就是人类最好的生产方式。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也认为,“公司制不过是人类社会近150年来选择的一种生产方式”。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VISA信用卡:这家世界最大的公司,其实是一家虚拟企业。迪伊·霍克,VISA的创始人及CEO,于1992年被美国《金钱》杂志评为“过去25年间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他非凡的商业思想使VISA成为了一家由所有信用卡持有者共同拥有的虚拟企业。迪伊认为:商业和金钱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应当尽力地消除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企业要与用户共同经营、拥有;要建立商业生态系统;用东方的整体论、而非西方的还原论来思考商业;研究虚拟组织中的复杂性科学等等。——不知是不是巧合,VISA公司成立于1969年,与互联网在同一年诞生!
更为平等开放的商业文化
平等的创造者。“众包”与福特主义是对立的,后者代表着主宰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精神。而众包提供了一种假设:我们都是创造者——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或者他们的结合。它带来了希望,探索创造性表达的新途径,释放出一种潜力,即每个人都能在不止一种职业里追求卓越。众包所包含的这种潜力,换句话说也是种威胁,它提供给某个职业一种思路,就像在工业时代提出了手工制品——互联网上大规模的个性化,成为了可能。
社会人而非企业人。另一点文化上的转变,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感情上,不再狭隘地属于某一个公司的企业人,而成为属于整个行业的社会人-- 职业人更是社会人。又是德鲁克,他说,“公司也是社会政治的机构” ——经理人的决策依据,并不是“什么是对的”,而是“什么是公司可以接受的”。经理人既不能做出牺牲公司利益的决策,也不能做损害消费者的事情。这是从道德上的自我判断,从感情上也是如此。
教育过度的副产品。西方中产阶段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受到的教育过多了。美国大学委员会的统计,“从1940年起,25岁~29岁完成4年或超过4年大学学业的人口比例翻了4番”。这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推动信息经济向前发展的引擎,从金融服务到市场营销,它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尽管趋势是,让学生倾向于取得比如工程、商业、通信等能尽快谋生的学位,但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课程中选修课占了大半。因此,“即使是最专心致志的商学院学生也可能爱上艺术、历史;即使最专心致志的人类学的学生,也可能发展出对气象学的喜爱”,学生们可能在上课时学到摄影或播客之类的技能,但会迅速地将这些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开始是选修,逐渐成为兴趣,毕业后便成为副业。特别是如能轻易在BBS上找到许多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互动交流,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众包利用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兴趣比名片给人的遐想更多样化。
消费者的创新权力。2005年,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团体的领导人,里克·冯·希贝尔出版了《民主式创新》,讨论消费者如何慢慢地获得创新权——生产的权力也决定了分配的权力(林永青语)——“富有创新精神的用户能自己将真正想要的东西制造出来,而不是让制造商代为完成(大多数时候不尽如人意)。”冯·希贝尔写道。众包并无一系列固定的规则,有时最好的战略就是运用才华即兴创作和创新。
众包也需要领袖。对众包的误解之一是,大众是分开工作的。事实上最成功的众包都是由大众和指导他们的某几个人合作完成,这些人在开源软件中称做“仁慈的独裁者”。2006年,计算机科学家杰龙·拉尼尔在网络杂志《边缘》上发表文章,名为《数字毛泽东主义》。他有一些精辟的总结——“在我所知道的(运用)集体智慧的每一个实例中,都有一些善意的个人,他们指导和鼓舞着群众。这些人把注意力放在集体身上,在某些应用中,他们也纠正了一些人云亦云造成的错误。”换言之,就像在开源软件计划Linux中林纳斯·托瓦兹的作用一样,我们需要一些决策者,社区也需要领袖。

⑶ MBA学位全称为 主要学习科目和未来就业去向有那些优势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洲立大学设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 program)要晚些,大约于1908年诞生于哈佛大学,到现在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MBA毕业于世界各大学商学院,成为出类拔萃的工商管理人才,领导着世界各国企业在世界商场中逐鹿。

管理教育在刚刚起步的时候主要是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显得曲高和寡,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动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所产生的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后,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机会。同时许多退伍军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位,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年卡耐基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研究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管理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管理教育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工商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的,对当时美国MBA教育状况的批评,引起管理教育界长时间深刻的反思。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80年代末至今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强调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开始。

在美国,MBA学习包含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一个月暑假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活动。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核心商业学科,也就是必修课,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在第二年中,学生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的专业。MBA的学生一般在入学时处于20到30岁之间,已经有了2到4年的工作经验。

欧洲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MBA教育。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学院(即现在的IMD)几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这种欧洲式的MBA与美国不同,只有一个学年,候选人的年龄必须是将近30岁,或是30岁出头,因此可以把更多过去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点也和美国的商学院不同。从一开始,这些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在1964年的成立。两所商学院都采取美国的两年全日制教学模式。Cranfield、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学院也相继在英国设立了MBA课程,它们采取欧洲的一年制的学制。

不过,欧洲的商学院对美国在MBA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只产生了很小的冲击。从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欧洲人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学习MBA。到1979年,美国一度拥有500个MBA课程,而欧洲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一切的改观缘于汉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词轻蔑的报告,这份报告令英国政府猛然意识到英美商业教育的严重失衡。1979年,英国打破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两家垄断的局面,允许任何一家英国大学开办自己的MBA课程。法国在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最后,德国也在1998年采纳了这一观点。在MBA教育领域,美国仍然是一枝独秀,拥有600个MBA课程,7万名全日制MBA学生。不过,欧洲也在迎头赶上
这个是当今的升学热潮哟
祝你未来更好

⑷ 哈佛MBA的起源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设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Program)要晚些,诞生于哈佛大学。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时机。许多退伍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习,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年美国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对美国MBA教育状况的批评,引起管理学院院长深刻的反思。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开始。
在美国,MBA学习包含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一个月暑假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活动。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核心商业学科,也就是必修课,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在第二年中,学生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的专业。MBA的学生一般在入学时处于20到30岁之间,已经有了2到4年的工作经验。
欧洲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MBA教育。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学院(即现在的IMD)几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这种欧洲式的MBA与美国不同,只有一个学年,候选人的年龄必须是将近30岁,或是30岁出头,因此可以把更多过去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点也和美国的商学院不同。从一开始,这些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在1964年的成立。两所商学院都采取美国的两年全日制教学模式。Cranfield、 华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学院也相继在英国设立了MBA课程,它们采取欧洲的一年制的学制。
不过,欧洲的商学院对美国在MBA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只产生了很小的冲击。从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欧洲人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学习MBA。到1979年,美国一度拥有500个MBA课程,而欧洲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一切的改观缘于汉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词轻蔑的报告,这份报告令英国政府猛然意识到英美商业教育的严重失衡。1979年,英国打破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两家垄断的局面,允许任何一家英国大学开办自己的MBA课程。法国在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最后,德国也在1998年采纳了这一观点。在MBA教育领域,美国仍然是一枝独秀,拥有600个MBA课程,7万名全日制MBA学生。不过,欧洲也在迎头赶上。今天,在英国共有超过100家商学院,法国超过70家,西班牙50家,德国20家。今天,欧洲大概有1万名全日制MBA学生和1万5000名半脱产MBA学生。

⑸ 什么是朋克蓝草、布鲁斯

朋克是一种音乐范畴,它诞生于英国,最早出名的是70年代大放光彩的,被誉为“英国朋克革命急先锋”的“性枪手”乐队。紧随其后的还有:碰撞、诅咒、洛克西、亵渎神灵等等。他们的音乐风格可能不大一样,但音乐的特点却同出一辙,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传统、反叛制度、反叛日渐枯燥毫无激情和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一种强烈的革命意识,事实上,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欧洲大陆掀起一场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类通向未来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 朋克音乐家们的创作往往直指人类的苟且,以挑战一切既成的规则。他们用简单的和弦,表达简单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语言,诉说人性的美丑。他们歌颂大麻,也歌颂上帝;他们崇尚乱交,也呼喊着要社会关注那些单亲的孩子;他们诅咒战争,却在生活中滥用暴力;他们生活靡乱,但对未来充满向往,他们在颠覆旧有的糜费文化同时也创造新的糜费。总之,同文学上的“垮掉的一代”、美术上的“ 达达主义”一样,他们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性和多种可选择性,是人类多重矛盾集于一身的直接反映。

继而,朋克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他们开始在表演以外的各个层面表现他们彻底革命的决心:穿上磨出窟窿、画满骷髅和美女的牛仔装;男人们梳起酷毙了的鸡冠头,女人则把头发统统剃光,露出青色的头皮;鼻子上穿洞挂环;身上涂满靛蓝的荧光粉,似乎非得让你对他们侧目而视才满意,其实他们什么也不为,只是要以此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表现他们的叛逆,表现他们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不满罢了。如果你以为他们是为了表现自己是朋克而如此装扮,那就错了,用朋克的话来说:“我朋克所以我朋克,如果是为了让人认识到我是朋克,而把自己装扮得像朋克的话,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克。”如今这个社会似乎什么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罚款的;假冒瞎子要饭的,当然也有假冒朋克的。这些假的朋克们不断的自我标榜为朋克、自诩为斗士,“我只会三个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个和弦苦练未遂才这么说的,其实,他们骨子里不过是比俗人更加虚伪的俗人。 有假装朋克的俗人就有假装俗人的朋克,前者为满足欲望和虚荣而后者却为了满足内心和精神需要。

布鲁斯和蓝调是一个意思,布鲁斯是bruce的音译。

布鲁斯(蓝调)及其发展
布鲁斯是一种由在美国的非洲后裔创造的音乐流派,它与爵士乐同样成为产生于现代的少数几种新艺术形式之一。它同时也应该被看做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成形于1900年左右。由于布鲁斯音乐没有固定的规律,因此即使是那些未经严格训练的乐手、歌手也能很熟练的运用。这些人的表演常常能与听众间形成直接而微妙的沟通。那些获得解放的奴隶们边干活边哼唱,曲调大都是由他们的祖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歌词中也包含了对世事的嘲讽和朴实的幻想,这些歌词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爱和摆脱束缚的渴求。
标准的布鲁斯音乐一般是12小节的结构,分为3行,每行4小节,歌词是两句相应的,第一句重复,每一句长约2-5小节,余下的4小节内容一般由表演者即兴发挥,有时演奏者会插入一段对白,但通常都是由伴奏的吉他或钢琴加入一些音乐语言。布鲁斯的这种格式在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下产生了许多变体,如13小节的布鲁斯。 由于布鲁斯音乐与欧洲的许多传统音乐的习惯不同,因此为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所不齿。布鲁斯不是以大调或小调演奏,而是用“布鲁斯风格”进行表现,那些“不成音调”的布鲁斯音符在钢琴上是无法弹出的,它们被认为或多或少是从非洲音乐借鉴来的。

布鲁斯音乐第一次出版发行是在1972年《Dallas Blues》和汉迪的《Memphis Blues》,而BillBroonzy则认为在1890年他便创作了一些布鲁斯歌曲。第一张布鲁斯唱片是在1920年录制的 ,作者是Manmie Smith,在她那张不错的唱片中Perry Bradford演唱的《Crazy Blues》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于是一个崭新的唱片市场也从此被人们发现了。但是当时比较出名的大都是女布鲁斯艺人,如Manmie Smith、Clara Smith 、Trixie Smith 和Bessie Smith等。 布鲁斯音乐第一次出版发行是在1972年《Dallas Blues》和汉迪的《Memphis Blues》,而BillBroonzy则认为在1890年他便创作了一些布鲁斯歌曲。第一张布鲁斯唱片是在1920年录制的 ,作者是Manmie Smith,在她那张不错的唱片中Perry Bradford演唱的《Crazy Blues》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于是一个崭新的唱片市场也从此被人们发现了。但是当时比较出名的大都是女布鲁斯艺人,如Manmie Smith、Clara Smith 、Trixie Smith 和Bessie Smith等。

当时男性布鲁斯歌手由于出生在奴隶制下的家庭中,成年后又受到体制性种族歧视的影响,常常只能自弹自唱,由那些唱片公司派出的发掘人才的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在室外为他们录制。由于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因此常常是英年早逝。当时比较著名的歌手很多,如:Charley Patton 、JOHNSON ROBERT、 SonHouse、 Bukka White、 Tomm Johnson和 Blind Lemon Jefferson等人。之所以能够对战后10年中的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都是因为他们的歌曲被录成唱片保存了下来。Blind Boy Fuller、 Sonny Terry 、Brownie Mechee和Garry Davis所代表的是美国东南部的爵士乐的传统。钢琴伴奏的布鲁斯音乐在40年代风行一时,被称为Boogie Woogie 。一些其他乐派的布鲁斯明星造诣也很深,象Snooks Eaglin、 Mance Lipscomb 、 John Hurt等人都深受拉格泰姆散拍乐和其他风格的影响。

节奏与布鲁斯开始于40年代,同样受强节奏爵士乐和布鲁斯的影响,而后的摇滚乐则承袭了这种黑人流行/舞会音乐的衣钵。WATERS MUDDY最早出现在1941年的密西西比州,1943年流行于芝加哥城,同时乐手们为加强在城里嘈杂的小酒店里演出的效果而普遍使用麦克风、电吉他等手段,产生了城市布鲁斯音乐。此时著名的歌手有:DIXON WILLIE、 Little Waler、 Walter Horton、 COTTON JAMES 、Otis Rush、 HOWLIN WOLF、 Otis Spann、 J.B.Hitto、 Magic Sam 、Johnny Shines等人。他们在芝加哥同台演出,盛况空前,他们的风格深受20、30年代乡村布鲁斯音乐的影响。

60年代新一代摇滚乐队歌手们从他们战后的作品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这些乐队、歌手们频繁访问欧洲,再加上大量美国音乐唱片涌入西欧,为伦敦“ROLLING STONES”乐队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同时,城市布鲁斯对后来20年的音乐风格都有深远的影响。从50年代末起,以BUTTERFIELD PAUL、JOHN KOERNER、 John Hammond、 Dave Van Ronk等人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音乐家们一直再致力于表现真正的布鲁斯风格。

在1965年,纽波特民歌音乐节上歌手们对DYLAN BOB大喝倒彩但对与其同台演出的巴特菲尔德电生乐队,却欣然接受,因为他们演奏的是布鲁斯音乐。乐队在Elektra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十分畅销,从此布鲁斯乐手们终于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例如60年代的Junior Wells、 Buddy Guy 、Jimmy Dawkins等乐队的唱片都大受欢迎,使芝加哥的盛况得以持续不衰。B.B.金40年代末出现在孟菲斯广播电台,多年从事黑人乐团巡回演出,是健在的布鲁斯音乐家中的最负盛名的。

虽然后来摇滚乐的流行结束了布鲁斯音乐的辉煌,80年代后的罗伯特、克雷的成功仍然使人们回忆起昔日的盛况。布鲁斯音乐的传人们分为两派,一派钟爱其传统黑人音乐的成分,另一派喜爱像Roy Buchanan、 Johnny Winter 、VAUGHAN STEVIE RAY等白人吉他手的音乐,但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两股潮流逐渐融合。

⑹ JAY免费教学录影带中BLUES是什么

布鲁斯(又译蓝调(blues),港台常译为“怨曲”)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它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劳动时集体合唱的无伴奏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布鲁斯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颂歌。布鲁斯中使用的“蓝调之音”和启应的演唱方式都显示了它的西非来源。布鲁斯对后来美国和西方流行音乐有非常大的影响,拉格泰姆、爵士乐、大乐队、节奏布鲁斯、摇滚乐、乡村音乐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现代的古典音乐中都含有布鲁斯的因素或者是从布鲁斯发展出来的。在诗歌里这个词常被用来描写忧郁情绪。 美国流行音乐形式。又译为蓝色音调。原意为在感情上悲伤的意思。在黑人歌曲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描写生离死别之情,抒发忧伤凄惨的内容,用布鲁斯一词来概括十分贴切,久用成习,就成了这一类黑人歌曲的总称,进而成为美国黑人音乐中一种典型的曲调。布鲁斯约产生于19世纪末,由非 洲被贩卖至美国南部庄园中做奴隶的黑人所哼唱的劳动歌曲、灵歌和田间号子结合而成。最初的布鲁斯基本上都是歌曲,伴奏只用吉他,后来逐渐加进了其他乐器,并出现了专供器乐演奏的布鲁斯。最知名的布鲁斯歌手是贝西·史密斯。第一个把布鲁斯写下来并交付出版的是W.C.汉迪,他有布鲁斯之王之称。

⑺ 请问中清研的MBA工商管理(电子商务领域)是什么意思啊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缩写,中文称工商管理硕士。MBA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MBA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
MBA是商业界普遍认为是晋身管理阶层的一块垫脚石。现时不少学校为了开拓财源增加收入,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商学院学术合作,销售他们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历史起源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设立的The 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而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计划(MBAProgram)要晚些,诞生于哈佛大学。管理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强调气度和性格的陶冶,而非实际专业知识。一时没有获得工商企业界的热烈反应。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教育在工商界的推出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管理教育更是蓬勃发展起来,这主要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明显分离,产生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迅速膨胀的要求。战争结束时经济转变为和平时期经济,人们的消费能力大量释放,市场兴旺,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扩充时机。许多退伍人根据退伍军人教育法案进入大学就读,其中很多又都选择了商学院的MBA学习,哈佛大学辉煌的1947届就是这“出类拔萃的一代”中的佼佼者。
需求的骤增最终暴露了美国的管理学院在目标、手段和学术水平上的诸多弱点,1958年美国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各自的综合报告不约而同地明确了管理教育的实务性质,主张加强定量分析能力,并基本形成了后来影响颇广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这之后的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的重点便放在了MBA上,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数量达到授予硕士学位总数的20%以上,再次进入空前的蓬勃发展时期。
进入80年代,以1984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学院不能令人满意的管理教育,应对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负有一定责任”的批评意见为代表,对美国MBA教育状况的批评,引起管理学院院长深刻的反思。但这一次并未走向统一的模式,而是走向各自的探索,这就形成了80年代的管理教育创新,包括:国际化;课程的整合;加强对领导才能、团队意识和管理技能的训练中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企业和企业家伦理的重视;网络大学与远程教学的实践(Virtual Bschool);等等。
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首创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对真实世界的实例分析,代替对学术理论的过分依赖。这一方法至今仍是MBA课程的基础,因此哈佛商学院MBA教育被看作是世界MBA教育的真正开始。
在美国,MBA学习包含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之间的一个月暑假中,学生可以进行实习活动。在第一年中,学生学习核心商业学科,也就是必修课,包括财务、营销学、管理学总论、运营管理学和会计学。在第二年中,学生可以选修一些自己想学的选修科目。选修课中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战略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和营销学,这些都是实用的专业。MBA的学生一般在入学时处于20到30岁之间,已经有了2到4年的工作经验。
欧洲MBA的发展最初受到政府规定的阻碍。在许多欧洲国家,政府不允许社会集资的大学创办“职业化”商务课程。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批企业家开始建立私立商学院,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欧洲MBA教育。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就是在1958年成立的。瑞士的IMEDE商学院(即现在的IMD)几年后也在瑞士洛桑成立。这种欧洲式的MBA与美国不同,只有一个学年,候选人的年龄必须是将近30岁,或是30岁出头,因此可以把更多过去的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点也和美国的商学院不同。从一开始,这些欧洲的商学院就特别关注国际化的全面管理教育。他们设计的课程既整合实用的技能,也强调全球文化和商业知识的学习。欧洲的商学院也采用案例研究,但是更加鼓励团队基础上的项目合作。由于英国政府有意建立“商业教学与研究的卓越中心”,从而促成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在1964年的成立。两所商学院都采取美国的两年全日制教学模式。Cranfield、 华威(沃里克)Warwick和Lancaster等商学院也相继在英国设立了MBA课程,它们采取欧洲的一年制的学制。
不过,欧洲的商学院对美国在MBA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只产生了很小的冲击。从60年代到70年代,更多的欧洲人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学习 MBA。到1979年,美国一度拥有500个MBA课程,而欧洲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一切的改观缘于汉迪教授(Professor Charles Handy)的一份用词轻蔑的报告,这份报告令英国政府猛然意识到英美商业教育的严重失衡。1979年,英国打破了伦敦商学院和曼彻斯特商学院两家垄断的局面,允许任何一家英国大学开办自己的MBA课程。法国在80年代初也采取了同样的步骤。最后,德国也在1998年采纳了这一观点。在MBA教育领域,美国仍然是一枝独秀,拥有600个MBA课程,7万名全日制MBA学生。不过,欧洲也在迎头赶上。今天,在英国共有超过100家商学院,法国超过70家,西班牙50家,德国20家。今天,欧洲大概有1万名全日制MBA学生和1万5000名半脱产MBA学生。

欢迎登录长风网获取最新物流资讯。

⑻ 查尔斯·汉迪的代表作

《大师论大师:汉迪解读13位管理大师》
本书是作者为英国广播公司节目而写,旨在向全球的经理人以及管理专业的学子介绍现今管理学领导潮流的种种观念。
汉迪选择了13位管理大师,运用他自己对管理学的精到见解以及自身的经济学与社会哲学素养通过一篇篇精辟的文章,解读、分析了13位大师的观点与成就。本书讨论的所有大师的著作都值得细读,读者可在大师们的理论中撷精取粹,达到集各家之长的融通境界。 除此之外本书为了使读者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位大师的背景,更添加了大师小传及著述。另外汉迪还特地为中文简体版撰写序文。
《思想者:查尔斯·汉迪自传》
汉迪是英国最伟大的管理大师,他通过描述自己理论、思想形成的经历以及他身边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告诉我们他是怎样思考问题的,他是怎样成长和学习的 ——在孩童时代他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他在壳牌工作时是怎样工作的;在他成为管理大师后他又是如何思考管理以及社会问题的。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但可以一览管理大师的成长历程与思想精华,还可以从他富有哲学的思想中反思我们的价值观,组织的发展以及什么是我们的工作生活的核心,怎样才能觉得满足?
《觉醒的年代》
(曾译名:《空雨衣》) 在本书中,提出了三种管理思想架构:一是在持续成长的同时施行新变革的“西格玛曲线”,二是必须在做与做得到之间取得平衡的“甜甜圈理论”,三是充分运用妥协艺术的“中国式契约”。汉迪总结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九大悖论:智慧悖论、工作悖论、生产力悖论、时间悖论、财富悖论、组织悖论、时代悖论、个人悖论以及正义悖论。当年即被《财富》和《商业周刊》评为年度十大畅销商务管理书之一。
《个人与组织的未来》
(曾译名:《变动的年代》) 本书由多篇管理大师汉迪的短论组成,反映出汉迪对人类即将要步入的世界的思考。世界将面临巨变,变动之大,令我们不得不警惕。未来我们的工作环境、组织的结构,管理的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而公司为何而存在?追求利润的目的何在?这些时时困扰我们的问题汉迪都会一一评述。 管理大师汉迪从个人定位、组织蓝图、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对未来的企业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新鲜而富有哲理的分析。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
(曾译名:《非理性的年代》)
本书告诉那些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为什么他们在思考工作的组织方式的时候,可能需要进行“颠覆性”的思考,并且需要非理性的和革命性的思维。 未来即将到来的变化、婚姻组合的4种主要类别、用颠覆性思维思考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是汉迪经过深刻思考,展现给读者的璀璨明珠,而“三叶草组织” 、“3I组织”、“联邦制组织”这些汉迪据有代表性且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都是在这本书中提出的。
《饥饿的灵魂》
(台版名:《适当的自私》)
汉迪以深切敏锐的洞见与真诚感性的哲思,写下这本令人惊喜赞叹的心灵管理书。书中探讨“人”在经济挂帅的主流社会中潜藏的忧虑与困惑;同时说明如何了解自己、追寻人生的目标;并将适当自私的哲理应用在企业组织上,提出信任管理、负责任的个人主义等永续经营的企业观。所有在工作与生活中无法应付纷至沓来的决定、在“自私”面前不知如何拿捏分寸的企业人,都能在书中得到答案,发现更好的自己。
《组织的概念》
(曾译名:《理解组织》) 这是汉迪的第一本书。30年后的今天它仍是很多大学和企业中的教学用书,书中的某些观点现在已经成为管理的圣经,全球销量达100万册。 在本书中,汉迪认为组织是非常复杂的,大多数在组织中工作的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组织,或组织是如何运转的。汉迪找出了组织中的60个变量,一一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并理解,真正的组织往往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有时候会成为囚禁人类心灵的监狱。从新思考组织并真正的理解它是《组织的概念》可以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经理人制造》
这本书的非凡意义在于促成了英国商学院的大发展。汉迪通过深入的调查、系统地研究证明了对于管理者或领导者的培养方法问题,各家没有一个公认的最佳方法,但都认为应该把实践经验同正式学习结合起来。汉迪研究了包括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商学院以及职业经理人的培训现状与历史。 书中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不论对于商学院,还是企业来说 ,经理人的培养和发展都是个值得讨论和学习的问题。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