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教育
美国人的家教观 美国孩子的独立性 一般来说,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管他们是进大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绝大多数青年就离开家走上了自我奋斗的道路。 我从纽约到费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拿着行李下了车,旅客陆续走完了,我等人来接,于是车站上就留下她与我。我问她是否也等人来接,她摇摇头说不是,她还不知该往何处去。我接着问她从哪里来,她说她18岁,刚念完中学,爸爸妈妈生活困难,她四个弟弟妹妹还在念书。她到了该独立生活的时候,所以离开家外出找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我怀着同情想给她以帮助。这时,接我的车来了,我请她一起上车但是她婉言谢绝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轻易说“不” 美国7岁的女孩洁西卡驾机身亡的惨事引起全球广泛争议。但洁西卡的妈妈在无比悲伤之余仍然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这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这样。他们注重鼓励、支持,陪伴孩子渡过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不太看重最终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完全可以买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人家开飞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赛国车手来教。让孩子慢慢明白飞车不光是开得快,还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哪些该做、可做或相反。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由此可见,首先是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愿望,然后才考虑怎样去尊重和鼓励。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把握这点有些困难,但一定要尽力去了解。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其实能力达不到,这更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场合仍然要维持孩子的兴致,容许他们试仟并犯错误。当然,像小洁西卡那样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情况,就不能完全让他们决定。 不吓唬欺骗孩子 我刚到美国留学时,常接触美国家庭,不知不觉地就把我们中国的习惯带过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时连骗带吓。比如“不听话,魔鬼就来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我发现大多数美国家长对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预。这时我才明白美国人教育子女同我们中国人有个重大的差别:绝对不吓唬小孩,不能用谎话来骗小孩。他们认为小孩的压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使他们睡不好,吃不下。我后来也为此吃过一回苦头。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为了不让她吃口香糖,就说口香糖吃下肚会死人。哪知她记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后情绪突然低沉,弄得我进退两难,实在没法排解她的烦恼。后来只得说吃一片问题还不致于十分严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看来,在这点上美国人是对的,对孩子,善意的恐吓和欺骗也不行。
❷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美国父母管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孩子到了18岁,要和父母脱离得干干净净吗?答案却是否定的。2001年,在我居住的城市圣路易斯,有一位考上哈佛大学的美国女孩。这个女孩为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有体面的工作。为了照顾爱女上学,这对夫妇不仅辞了工卖了房,还把家干脆搬到了哈佛大学附近并在波士顿重新就业。瞧吧,...儿行千里母担忧,上了大学的美国孩子依然是父母掌中的宝贝儿。 在美国多年的移民生活中,和我打交道最多的美国人就是那些美国父母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了解,美国父母对我心灵触动的最大之处是,他们教育孩子一般会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对孩子采取量体裁衣的方法。 无论是谁,只要一谈教育,特别容易走进条条框框的说教。基于此因,我以几个真实的故事来简单直接地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泰勒和克拉是两位可爱的美国女孩儿。遗憾的是,她们两人分别患有语言和视物障碍。虽然医生的治疗缓解了她们各自的症状,但无论如何,她们都无法恢复到正常孩子的健康水平。泰勒说话发音不清,克拉阅读特别困难。在学业上,不管怎么追赶,她们也赶不上同龄的健康人。放弃她们的教育吗?这不可能。那可怎么祢补呢?我想,她们的父母肯定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哲理。结果呢,泰勒在四岁时被扔进了游泳池,克拉在六岁时被送进了体操馆。经过她们各自父母多年的接接送送,这两位女孩现在分别变成了游泳和体操健将。记得有人说过,不管是谁,至少有一样应该是出色的。泰勒和克拉虽然语言和阅读不尽人意,但她们却做到了在体育方面出色。美国全民热爱体育,泰勒和克拉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白兰蒂是个早产儿,长得又瘦又小,她的母亲又是个单身妈妈。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总是令人担忧。虽然美国全民热爱体育,但如果想让白兰蒂像泰勒和克拉一样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实在是难为这位弱不禁风的小女孩儿了。在白兰蒂五岁时,她的妈妈开始为她设计未来,主攻小提琴和舞台表演成了白兰蒂课后的主要功课。每次,当白兰蒂就读的学校有舞台剧上演时,在台上蹦蹦跳跳的,总会有白兰蒂活泼的身影。也许是舞台表演的经历,增加了白兰蒂的自信心。上初中以后,她开始竞选学生会主席并荣获竞选胜利。最近,白兰蒂代表美国中学生,带上陪伴她多年的小提琴,又去欧洲巡回演出了一圈。白兰蒂出色的才艺和领导才能,肯定会为她几年后申请大学时添上亮丽的一笔。 也许你会问,除了体育和音乐,美国父母就不抓孩子学习吗?当然抓啦,美国父母也有分数挂帅的思想。而且,他们一旦抓起来,他们的那股认真和执着,令我咋舌。尼娜是位美国护士,也许是职业习惯,她每天进进出出把孩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尼娜坚信,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不如私立学校。于是,她先把自己的双胞胎女儿送进了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又帮助宝贝儿子挤进了竞争极其激烈的培养神童的学校。当我向她讨教育儿秘诀时,她为我列出了一个长长的书单。阅读与词汇的写作书,数学和科学习题集,哪家出版社好,哪套丛书出色,她讲的条条是道。我想,以抓学习为主的中国父母们,也不过如此吧。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美国父母并不完全以抓学习为主。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是他们典型的育儿经。此外,无论是对孩子的体育,音乐,学业训练,美国父母比我们中国父母更爱鼓励孩子。Good job, good try, you are great, 类似鼓励孩子的话,常常会从美国父母的嘴中脱口而出。和美国父母相比,我们中国父母对孩子普遍要求相对严格。以我本人为例,我对自己孩子的鼓励常常做的很不够。美国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乐观鼓励法,值得我们借鉴。 与中国教育相比,如果非要找出美国父母与中国父母不同的独特的教育装备,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的家庭学校(home school),二是美国的主日学(Sunday School). 据教育资料称,美国至少有一百一十万的孩子,完全脱离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束缚,只在家里接受父母提供的全面教育。笔者目前所在的城市,家庭学校似乎很有市场。每次去社区图书馆,我几乎都会看到家庭学校的妈妈和孩子们在那里上课。有一次,我与一位家庭学校的妈妈交谈时,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课程进展太慢了,她在家里全职教孩子,就是想把孩子在学业上喂饱,让他加快步伐早日成材。以前我读过一篇新闻报道说,美国有一位本是初中生的美国孩子考上了大学。我想,这和家庭学校的快马加鞭教育肯定密切相关。美国的家庭学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家庭作坊。美国教育部门有专门为家庭学校设置的教学大纲,家庭学校的孩子们不仅有自己的团体,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虽然家庭学校的利与弊并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但有一点儿可以肯定,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材,美国父母有选择家庭学校的权力和可能性。 美国是个宗教国家,据统计大约有80%左右的美国人都是基督徒。不管在哪个城市,美国学生每天上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班背诵这篇国旗宣言:我宣誓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和它所代表的共和国效忠。上帝庇佑下的国家不可分割,民众自由平等(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从这篇誓词中,我们看到了上帝这两个字。上帝,在美国孩子们的眼中并不陌生。不管他们是否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们能欣然接受国旗宣言中上帝庇护美国这个说法。以前,笔者在我的拙文美国教育的三件宝中提过,教堂是美国教育的三件宝之一。美国的教堂遍布各个城市,其密集度甚至可以达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地步。每周日上午,美国那些虔诚的基督徒去教堂时,总会带上他们成长期的孩子们。当大人们在做礼拜时,孩子们则参加为他们准备的主日学。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圣经故事,主日学的老师们在向孩子们传递着爱人如己的道理。身为父母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无私要有爱心。在美国,主日学就是美国孩子们爱心教育的大课堂。即使是在我们华人教会,孩子们也有在圣诞节为穷人捐献圣诞礼物,为非洲难民绝食30小时筹备捐款,为美国无家可归者送衣送饭等慈善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家庭学校很具美国特色,但它并不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美国孩子还是会去公立或者私立学校求学。至于主日学对孩子们心灵的塑造作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不过,据笔者所知,至少在美国的华人教会中流行一种说法,在教会长大的孩子有爱心,也比较懂事。
❸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外向也不一定要用来美国的教育方式自啊,也有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才没好好教育你家孩子的,建议你看下好父母教育孩子秘籍的光碟看看,里面的专家讲的相当精彩,你可以一看的可以去网络上搜好父母教育孩子秘籍的光碟就能找得到的。
❹ 美国人教育小孩
看完了《美国式家庭教育》一书,感触很多。虽然我还没有为人母,但作为一位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广大的人来注意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能单纯的指靠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尤为重要的第一课,是每位父母都应具备的技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幸福。所以在此过程中首先就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线条,应该有明确的指向。丢弃中国式的追求分数,读认字卡的单一教法,以为学习好了胜于一切。更多应该的关注是孩子习惯的养成以及对社会的体验和分析能力,所以我个人不赞同寄宿学校,统一的作息统一的要求,磨灭了孩子独自的生活空间。建议身边的人都去看看,有了观念的转变,再慢慢的渗透到行动中,潜移默化地成为教育的习惯。 这本书是中国的一位研究生母亲,在美国富翁家当家庭教师的手记写成的,主要对比了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国两种不同的方式、理念,很好的一本书力推给你
❺ 美国人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越详细越好。谢谢
感觉中国人应该明白自己五千年的教育才是最可贵的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都交给保姆,交给补习班,交给电视、电脑。电视电脑里面都教什么?杀,盗,淫,妄,都教这些东西,所以孩子的思想、观念慢慢就偏颇掉了。而且很多的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把孩子送去学一大堆的东西,孩子一个礼拜排得满满的,他的内心是叫苦连天。因为父母又没有照顾他,没有亲,然后又把他搞得这么累,这些怨气慢慢一点一滴在积累。而家长可能觉得出去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都说,你看我的孩子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得了多少名,我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所以孩子学这些东西,变成是父母拿来炫耀的,拿来让他很有面子。他一直觉得他以孩子为荣,但是却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孩子到底在做什么?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注意到。 所以孩子的思想、观念到底往哪里变化,其实现在为人父母者,心里很多有没有底?没有底。当孩子从小就父子无亲,他就无法形成仁爱之心,他的发展就会自私自利;慢慢提升就变成竞争,变成斗争,变成战争。所以诸位同修,我们来看看,现在每天你打开报纸,在社会上、在国际上上演的戏码是不是就是竞争、斗争、战争?这些果相根源在哪?在于一念私心。我们只要把这一念转正确,整个社会的恶果就会慢慢改善过来,而转成正确的思想,一定要从仁爱下手。``我们再看看,孩子叛逆是结果,原因在哪?我们来思考一下。听说叛逆叫正常,有没有这个说法?有?听谁讲的?把他找出来,误导!请问五十年前,你有没有听过叛逆两个字?几千年的中国史书上,你有没有看过叛逆两个字?你看,都没看过。中国人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没有叛逆,我们居然在短短二、三十年之间就产生了叛逆,厉不厉害?为什麼四千多年来没有产生叛逆的下一代?为什麼在几十年当中却快速产生叛逆的小孩?不是偶然的!因为现在的孩子是不是接受中国圣贤教诲?是不是接受孝弟的教导?不是!他没有孝心,没有恭敬心,当然对父母言语、行为就会有冒犯。 我就会回想,我还很慎重跑去问我妈妈,说妈妈,我有没有叛逆?害我妈妈想半天,没有。我们对父亲是什麼态度?又敬又畏,又很尊敬,又很害怕,所以父亲都很有威严;当我们对父亲敬畏的时候,根本不可能会叛逆。父亲为什麼能让我们产生对他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父亲言行一致,他很孝顺,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所以,打从小对父亲就是尊敬的态度,不可能有叛逆。所以现在的孩子会叛逆,我们做家长的要省思一下,为什麼孩子对我们没有恭敬之心?有可能是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在那里打麻将,然后跟孩子说:你给我去看书,我数到三。孩子依依不舍,慢慢离开电视萤幕,还抱在墙壁那里,久久不忍离去。妈妈很生气:最后通牒,不然我棍子就要拿过去了!这孩子才心不甘情不愿上楼。当他坐在椅子上,请问,他的身体在书桌前,他的心在哪里?电视。你们怎麼知道?都在电视节目,不知道男主角怎麼了,女主角怎麼了。 当父母没有做出榜样给他看,他的内心服不服气?不服气!你说对你讲话要很有礼貌,你对爷爷奶奶讲话也没礼貌。当这些不服气慢慢积累,到哪一天会爆发?突然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拳头跟你一样大,他还要不要听你的?他就不听你的。所以叛逆是结果,根源在孩子从小没有对父母生起孝心,生起恭敬之心,那是根本原因。这个原因又加上外面大环境很多污染,他又去效法这些同学也好、朋友也好,到最后叛逆的现象就愈来愈多。要让叛逆的现象消失,重要的是要延续圣贤教诲,然后家长要懂得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榜样。`````古圣先贤孝为宗 万善之门孝为基 礼敬尊亲如活佛 成就生命大意义 父母恩德重如山 知恩报恩不忘本 做人饮水要思源 才不愧对父母恩 小羊跪哺 闭目吮母液 感念母恩 受乳恭身体膝落地 姿态如敬礼 小羊儿 天性有道理 人间孝道 及时莫迟疑 一朝羽丰 反哺莫遗弃父身病 是为子劳成疾 母心忧 是忧儿未成器 多少浮云游子梦 奔波前程远乡里 父母倚窗扉 苦盼子女的消息 多少风霜的累积 双亲容颜已渐老 莫到忏悔时 未能报答父母恩 为人子女 饮水要思源 圆满生命 尽孝无愧意 儿女心 无论在何地 给双亲 一声感恩您
❻ 美国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美国人的家教观
美国孩子的独立性
一般来说,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管他们是进大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绝大多数青年就离开家走上了自我奋斗的道路。
我从纽约到费城的途中,遇到一位年轻的姑娘。她拿着行李下了车,旅客陆续走完了,我等人来接,于是车站上就留下她与我。我问她是否也等人来接,她摇摇头说不是,她还不知该往何处去。我接着问她从哪里来,她说她18岁,刚念完中学,爸爸妈妈生活困难,她四个弟弟妹妹还在念书。她到了该独立生活的时候,所以离开家外出找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我怀着同情想给她以帮助。这时,接我的车来了,我请她一起上车但是她婉言谢绝了。她拿起笨重的行李,慢慢地向前走去。
不轻易说“不”
美国7岁的女孩洁西卡驾机身亡的惨事引起全球广泛争议。但洁西卡的妈妈在无比悲伤之余仍然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这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西文的教育精神就是这样。他们注重鼓励、支持,陪伴孩子渡过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不太看重最终的成果。
西方人一般不会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比如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完全可以买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人家开飞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赛国车手来教。让孩子慢慢明白飞车不光是开得快,还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哪些该做、可做或相反。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由此可见,首先是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愿望,然后才考虑怎样去尊重和鼓励。这里最重要的是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把握这点有些困难,但一定要尽力去了解。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有时孩子只是一种兴致,想得很美,其实能力达不到,这更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场合仍然要维持孩子的兴致,容许他们试仟并犯错误。当然,像小洁西卡那样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情况,就不能完全让他们决定。
不吓唬欺骗孩子
我刚到美国留学时,常接触美国家庭,不知不觉地就把我们中国的习惯带过去: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时连骗带吓。比如“不听话,魔鬼就来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我发现大多数美国家长对此很敏感,有的人立即出面干预。这时我才明白美国人教育子女同我们中国人有个重大的差别:绝对不吓唬小孩,不能用谎话来骗小孩。他们认为小孩的压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使他们睡不好,吃不下。我后来也为此吃过一回苦头。在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为了不让她吃口香糖,就说口香糖吃下肚会死人。哪知她记住了,有一天吃下口香糖之后情绪突然低沉,弄得我进退两难,实在没法排解她的烦恼。后来只得说吃一片问题还不致于十分严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看来,在这点上美国人是对的,对孩子,善意的恐吓和欺骗也不行。
❼ 看美国人怎么教育孩子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极不认同,我总是认为中国的孩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苦最累得一群。放眼望去,满大街花样繁多的补习班、启蒙班、辅导班层出不穷,支撑起了庞大的教育产业,已经成为新“三座大山”中可能最重的一座,不仅压得家长抬不起头,孩子更是苦不堪言。 最近看到一篇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文章,颇有感触。我们从小有谁受过这样的教育吗?我们有了孩子会这样教育他或她吗?中国有太多的从娃娃抓起,诸如外语、诸如电脑,甚至足球,可是最应该从娃娃抓起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是否应该是健全的心智,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想象,真诚自信以及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胸怀。美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见仁见智,可以有一百种说法,但这个国家的文化及由此催生出的教育制度,应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全文转贴如下:看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 1. 最喜欢谁和最不喜欢谁 老师: 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 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l 2. 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老师: 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 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 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 (全班大笑) * 3. 继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坏人 老师: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 (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 为什么?学生: 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 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 4. 我们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师: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 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 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 是的! 老师: 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 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 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 5. 要爱自己 给自己机会 老师: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 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 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 她自己。 老师: 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 要爱自己! 老师: 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 是的!!! * 6. 你们会比伟大的作家更棒 老师: 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 (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 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❽ 美国人怎样教育孩子
对比了一下,看来中外父母对钱财也有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接下来,看看美国教育专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一、让孩子们接触到钱——让孩子自己安排零用钱,帮孩子提早有计划的储蓄和消费 一般而言,大部分美国人对钱没有“铜臭”的思想,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美国的父母认为凭劳动获得收入是一种生活教育,即使出生在富有家庭也不能有坐享其成的观念,应该有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自我要求的责任感。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教导小孩通过正当手段赚取收入并且学习如何理财。 二、教导孩子面对欲望——用自己赚的钱买心爱的东西更有成就感 孩子们是充满好奇的,特别是在玩具店里,琳琅满目的新奇玩意儿真让人难以抗拒。当孩子向你投以渴望眼神时,父母亲不必拒绝说:“不买,太贵了!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来制止孩子的欲望。在专家看来,这时可以把玩具从架子上拿下来,告诉孩子这样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再问问他:“你打算怎么得到它?”之后,帮着孩子一起计划怎样存钱来购买。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量力而为,有计划地消费并且懂得珍惜得来不易的东西。 三、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得到”父母理财的好习惯 现在的消费和储蓄的方式改变了,孩子们不容易看到父母亲如何处理金钱。专家认为,家长们可以提供孩子们“看得到“的理财习惯,比如:把旅游基金存在玻璃罐子里,带着宝贝们一起体会“积沙成塔”的成就感。同时,家长们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为了金钱而争执,免得让孩子们从小对金钱形成负面的印象。 四、学习“给予”的快乐——带着孩子学习如何发挥金钱的价值,帮助他人 教导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不只是教他们怎么“得到”财富,更应教他们如何“给予”,让金钱的价值不只体现在满足欲望,还要成为帮助他人的手段。例如,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奉献习惯,把零用钱中一定的比例存起来作为慈善用款,当金额达到一定数量后,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让他们亲自体会什么是“给予”以及“给予”给他所带来的感受,同时,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捐款用在什么地方、帮助了多少人、发挥了多大效果,最终让孩子真正体会并养成“施比受更有福”的人生观。 以上这些美国人的做法,能够给我国的家长们一些启发吗?至少,它应让我们明白,教孩子做金钱的主人和好管家,比替孩子赚钱,让他们坐享其成更重要!中国第三方理财网声明: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❾ 美国的教育方式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性格不同。才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中国是应试教育,美国训练人才。
(1)美国人自强自立,务实并注重个人能力,敢于冒险,开放和创新等,使美国的教育呈现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强列的素质教育。美国老师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并鼓历他们努力张杨自己的特长。美国培养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比如,美国从1980年到现在共为他们培训出300多名亿万富翁。和数不清的诺贝尔获得者。这正应了美国的缔造者华盛顿的话:让美国人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2)反过来看中国,虽然很勤劳,独立性差(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中可看出),过于安于现状,相对保守,强列的中庸之道,喜欢传统等等,这些性才造成了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当然,这也受到古代科举的影响。中国的孩子上学不是为了学真本事。而是为了“考大学,光宗耀祖,找好工作”。咱们说个日常的情况吧:学生平时很少学课本里的真本事,而是一心想想如何应付考试,奴隶性强。老师都是强行布置作业逼学生去完成。
总之,美国的教育模试不适合中国人,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不适合美国人。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国,当老板的都是没文化的。而没有大学生。我想这不是意外。
美国的教育方法我想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教育变得更好。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这也能泥补能力上的不足吧。我们应当努力找出适合我们更好的教育。也许我们不是帮学校如何为我们孩子提高考试成绩,而是如何何护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在受到学校的侵害。
❿ 美国人的教育和 中国人的教育有什么区别
大多数中国人的教育方式,伴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很多学校里也是这样,特别是义务教育。特点是对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一股脑的灌输式讲授。并追求计分制,教出的学生死板固化,实用性很差,而且心理被创伤。无法适应后来的社会生活。因为学生间的差异,真正能学好的学生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农村尤其明显。当老师感觉学生考试得分不如期望时,迫于家长和学校的施压,有些老师被逼无奈,常常体罚学生,或者通过其它方式惩罚。这种事情在过去的几十年司空见惯。
归根结底,新中国的教育历程短,经验少,体制残缺。改革进程又怠慢,令很多在校学生的家长堪忧。一些有教育经验的家长开始主张放弃学校而在家学习,并且大都表现很好。培养出了相当于在校学生来说的天才。他们是边帮着打理家族事业边学习文化知识,社会适应能力与时倶进。由于没有限制,文化知识学习进度比在校学生快很多。这种模式在当前中国被当作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
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实践,美国学校也是如些,小孩在学校大多数时间是在玩,只考试不公布得分。或者给大概得分等级。老师通过每个学生的考试结果判断学生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帮助,他们非常注重学生的自由。并且常常设置很多实践课,让学生参与,练习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得来说,美国的教育,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体制比较健全,并且一直不断地改善。力求培养出最好的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强力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