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反思
❶ 五年级下册语文14课的教材 (全部) 快!我马上要用!
我想把小脸
浸在溪水里。
随着溪水的流动,
看着小鱼的游动,
漂啊,漂————
漂出朵朵美丽的浪花。
我想把自己化身为种子,
在春天的土地上播种。
变大树,绿树成荫,
变香花,清香淡雅。
成为大树的根,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伸啊,伸————
伸入神秘的世界。
不过,伸入神秘的世界,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我想把鼻子
安在花苞中。
闻着鲜花的气味,
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闻啊,闻——
香味把我带入了甜美的梦乡。
我想把眼睛
装在白云上。
看天空美丽的云霞。
看夕阳下通红的太阳。
看啊!看——
美景把我带入了奇妙的幻想!
我想把双腿
安在太阳上。
让太阳学会走路,
去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
走啊!走——
让地球充满了光亮!
我想把耳朵
装在鱼儿身上。
听鱼儿窃窃私语,
听大海怎么说话!
听啊!听——
大海是我温暖的港湾。
我想把眼睛,
装在海草上,
看金鱼吹跑跑。
看章鱼捕食。
看呀!看——
海底是我的游乐园
我想把我长长的发辫接在柳树枝上
风儿一吹,摇摇摆摆,
细雨一浇,变得更加柔顺。
长啊长------
把春天乔装的更漂亮。(杨利星)
我想把眼睛装在盲童身上
让他们和我们一样,
看小草多么青翠,
瞧鲜花多么漂亮。
望啊望------
尽情饱览祖国风光。(王贝贝)
我想把双腿装在残疾人身上
让他们和我们一样,
健健康康,
像小鸟一样,
尽情飞翔。(苗苗)
我想把鼻子安在荷花上
闻着独特的芳香,
享受美好的时光。
闻啊闻-----
香味带我进入甜美的梦乡。(杨留星)
我想有一对翅膀
飞到辽阔的草原,
飞到杭州美丽的西湖,
飞到遥远的地方。
飞啊飞-----
饱览着美丽的祖国风光。(王盈盈)
我想有一对翅膀
飞到四川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歌唱,
竭尽全力解除忧伤,
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杨晓凯)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西部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一棵高大的白杨,
更是我最大愿望。
我会长啊,长-----
扎根西部,建设边疆。(鲁梦田)
我想把我的喉咙
装在哑童身上,
让他们能和我一样,
快快乐乐的歌唱。
我想让我的背上
长出一对翅膀,
让我尽情飞翔,
首先飞到西部,
建设祖国边疆。(王若楠)
我想
我想把我的童年
变成一幅画
画里面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我想把我的童年
变成一首歌
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
我想把我的童年
变成一个梦
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教学案例的撰写方法如下:
1、选择事件
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比较具有选择性,那么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事件描述
在写案例时,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
3、确定演员
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
4、检查结果
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
5、假设
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如果重新考虑的话选择也会不同的。
说到举例分析,这主要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为了妥善解决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

(2)西湖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教学案例的相关结构
1、标题
教学案例总是有标题的,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一般地说,教学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教学案例的标题,两种标题的方式都各有千秋,前者展示事件,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后者反映主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引言
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有一两段话也就可以了。主要描写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 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教学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背景
教学案例中的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依托一定的背景在教学案例的叙述中。而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教学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
4、问题
教学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描述中要讲明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地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教学案例的主体。
5、反思与讨论
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也是梳理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智慧并形成自己解决教育的正确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❸ 叶开的发表文章
《当代小说的反思与超越》,《小说评论》,1991-03-02
《在无边的寂静之上》,《黄河》,1998-2-15
《鸟儿的鸣叫》,《山花》,1999-06-15
《女游客》,《小说界》,1994-06-15
《瓜熟蒂落》,《雨花》,1999-03-15
《纳博科夫和写作的乐趣》,《小说界》,2000-06-15
《贾平凹访谈录──关于<怀念狼>》,《当代作家评论》,2000-07-25
《怀念狼》,《当代作家评论》,2000-07-25(贾平凹著作《怀念狼》的评论文章)
《尖叫》,《黄河》,2000-10-15
《章子明的双重生活》,《时代文学》,2000-10-15
《芝麻开门》,《雨花》,2001-01-15
《我的浪漫婚姻生活》(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2-01-25
《月光》,《阅读与写作》,2001-02-15
《天马行空》,《作家》,2002-04-15
《关于“七十年代后”作家的无主题变奏》,《山花》,第二作者,2002-4-15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记忆力”》,第三作者,《读书》,2002-08-10
《赫拉巴尔的叙述出神入化》,《深圳商报》,2003-04-26
《感谢你》,《红岩》,2003-03-07
《空洞的焦虑——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的基本命题》,《当代作家评论》,2003-03-25
《物质的喧哗——关于梁弓的小说》,《长江文艺》,2004-05-15
《上海的文学创作被忽视被过滤了》,《文学报》,2004-07-29
《以情动人》,《红岩》,2004-09-07
《衣锦还乡》,《天涯》,2005-01-25
《飞驰敦煌》,《阳关》,2006-01-15
《开篇:莫言传》,《当代作家评论》,2006-01-25
《勤劳而诚实的渔夫》,《文艺报》,2007-06-16
《文学精神分裂时代的渔夫》,《南方日报》,2007-07-08
《惨遭语文老师屠戮的两篇作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0-05
《<功夫熊猫>让中国教育界耳光响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1-05
《不存在的自我》,《长篇小说选刊》,2008-07-01(吴玄著作《陌生人》的评论文章)
《我不能从文学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北京日报》,2008-11-03
《需要重新审视的现当代文学》,《西湖》,第二作者,2009-01-01
《记忆树》,《花城》,2009-01-05
《语文的物化》,《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1-05
《虚假的课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2-05
《莫言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名人传记(上半月)》,2009-03-05
《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3-05
《谈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文自学指导》,2009-03-18
《情感的异化》,《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4-05
《致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4-25
《分成两半的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5-05
《“五四”的双重记忆》,《粤海风》,2009-05-15
《苦读与悦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6-05
《妙意有在终无言》,《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05
《此君长偕白云归——熊育群君印象》,《文学界(专辑版)》,2009-07-15
《高考季节雨纷纷》,《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8-05
《从动画片说到想象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9-05
《看不见的战争》,《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05
《鲁迅和两株枣树的秘密》,《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1-05
《造假从小学教材开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2-05
《“零度叙述是一种伪装”》,第一作者,《西湖》,2010-03-01
《我陪女儿读<夏洛的网>》,《文学教育(上)》,2010-07-05
《惨遭语文老师屠戮的两篇作文》,《杂文选刊(中旬版),2010-08-11
《王子都是癞蛤蟆》,《杂文选刊(中旬版)》,2010-09-11
《语文教材存在的两大问题》,《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05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05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绝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05
《文学有奖,内情不详》,《东方早报》,2010-10-27
《老国语课本何以至今仍获好评》,《东方早报》,2010-11-19
《老国语课本何以至今仍获好评》,《教师博览》,2011-02-01
《真挚的课本才有持久生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02-05
《单卡录音机里的邓丽君》,《美文(上半月)》,2011-03-01
《和孩子一起长大》,《文学教育(上)》,2011-04-05
《大学语文的进退之窘》,《东方早报》,2011-09-07;《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1-22
《迅哥儿送给我们的一顶紧箍帽》,《东方早报》,2011-09-23
《小学语文教材窜改巴金名作<鸟的天堂>》,《东方早报》,2011-12-02
《劣质语文教材犹如三聚氰胺》,《东方早报》,2011-12-2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涉嫌造假》,《文学教育(上)》,2012-01-05
《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东方早报》,2012-01-17
《萨姆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2-05
《纸面道德遭遇社会现实》,《杂文选刊(下旬版)》,2012-02-21
《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表达》,《文学教育(上)》,2012-03-05
《王子都是癞蛤蟆》,《课外阅读》,2012-03-08
《一名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批判》,《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3-25
《准确是最优美的文字》,《中国教育报》,2012-03-26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好人好事》,《芳草(经典阅读)》,2012-04-05
《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杂文月刊(文摘版)》,2012-04-16
《这样的“伪国学”,不要也罢》,《杂文选刊(下旬版)》,2012-06-21
《古今中外变形记》,《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7-05
《用诗歌给女儿催眠》,《中华家教》,2012-08-01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学与研》,2012-08-05
《会飞的鱼》,《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2-09-05
《作文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真情实感》,《初中生》,2012-09-10
《我们和米切尔说什么》,《社会科学报》,2012-09-20
《尖锐叙事,人生繁华》,《颂雅风·艺术月刊》,2012-09-25
《莫言和他的独特文学世界》,《深圳特区》,2012-10-12
《我赞成语文教材选编莫言作品》,《东方早报》,2012-10-16
《莫言印象》,《新民周刊》,2012-10-28
《高密东北乡:莫言的隐秘文学王国》,《文史参考》,2012-11-01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有创造力的作家》,《语文学习》,2012-11-01
《给大学校长的一封信》,《杂文选刊(上旬版),2012-11-01
《什么是鸟的天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1-05
《高密东北乡——莫言的文学地理世界》,《新一代》,2012-11-15
《语文教材赶时髦选莫言前请多读点他的作品》,《今日教育》,2012-12-05
《从红高粱帐里走出来的土地之子》,《学习博览》,2012-12-05
《莫言作品到底好在哪里》,《解放日报》,2012-12-28
《饥饿和孤独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基础教育论坛》,2012-12-30
《国人失掉诚信了吗?》,《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13-01-01
《爱恨交加,肉体逃离,精神反刍: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名人传记(上半月)》,2013-01-05
《走进莫言的文学世界》,《高中生》,2013-02-05
《中国人失掉诚信了吗》,《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3-02-15
《中国人失掉诚信了吗》,《IT时代周刊》,2013-02-20
《中国人真的失掉诚信了吗》,《现代青年(细节版)》,2013-02-25
《革命方知北京近——读马原长篇小说<牛鬼蛇神>》,《作家》,2013-04-01
《权力往复与文明递减的叹息》,《社会科学报》,2013-04-11
《莫言与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5-05
《莫言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文学教育(上)》,2013-06-05
《六十多年前的高考》,《教师博览》,2013-11-01
《我们为何如此震惊》,《杂文选刊(下半月版)》,2013-12-26
《魔法老虎(五首)》,《四川文学》2014-01-05;《青春》2014-01-15;《草原》2014-02-01
《我们时代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1-05
《吐槽》,《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14-04-11
《马尔克斯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凤凰网文化,2014-04-18
《2013年我最爱的流行词》,《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4-25
《那些寂寞的文学大师》,《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4-05-16
《旺旺和花花》,《新作文(小学1-2-3年级版)》,2014-06-01
《自古剑侠出异域》,《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6-05
《好人、坏人和真人》,《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4-06-05
《最怕你从不阅读》,《当代学生》,2014-08-15

❹ 急!关于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一. 活动背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所选的几篇文章体现了历史巨人的风采,如陈涉、唐睢、孔明等。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是在学习这几篇文章的基础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探寻伟人古迹,学习伟人精神,让学生经历一次头脑的洗礼,唤醒他们心中对成功的渴盼。
二. 活动目标
1、开发校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了解伟人的经历、业绩,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3、阅读伟人的作品,学习他们的英雄豪情、爱国热情,以及他们的开阔胸怀。
4、通过对本地历史上风流人物的探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活动重点
通过学生对伟人求学经历、创业经历、精神品格等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树立目标后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这次活动的重点。
四、课时安排
在课前搜集、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用一课时开展活动成果交流评议活动,用一课时写作。
三. 课前准备
提前两周在班级内布置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各选出组长一名。
第一组同学通过书报、影视、网络等搜集伟人生平、经历、业绩等,组长根据组员的搜集,精选出十名伟人,将他们的资料做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有能力的同学也可制成Flash动画,着重展示伟人们求学、创业的艰辛和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组员配合组长完成制作课件的工作,每人将收集资料的过程及心得体会好好整理一下,准备在课上交流。
第二组同学通过网络、书刊等搜集伟人的名篇名作,不理解的地方尽量自己查工具书解决。组长在组员的搜集材料的基础上,精选出五位伟人的作品,(根据作品的篇幅,可以酌情增减人数)配上写作背景、注释等,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Flash动画,以备课上展示。(制作课件时应有所侧重,主要能体现伟人思想或是主要经历的作品。)
第一组和第二组同学可以将搜集的材料互相参照一下,如果两个组搜集的材料是关于同一个人的,就由专人负责将搜集到的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成的课件就是一个人从生平、经历到作品的完整展示。
第三组同学主要查找当地伟人的资料。我们学校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大枣园村,村内有条著名的牌坊街,据说是为当地的一名清官王懿及其子孙所建,古色古香的牌坊屹立了几百年,仍不失其庄严,王懿家族的故事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但由于距离学生们时代较远,大部分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因此要求第三组同学利用这一次机会或是访问当地老人,或是采访李沧区相关领导,为同学们讲述牌坊的故事,并借此查询本地其他历史上有记载的伟人及其主要事迹。
以上工作由各组长负责,领导、督促本组人员完成。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找老师帮助。另外,为使学生方便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Flash动画,课代表和微机老师联系,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到微机室去,请微机老师指导、帮助学生制作。
上述活动进行中,课代表在班级中调查各组的准备情况,将各组情况反馈给教师,协助教师制定好活动方案,编写发言稿。
四. 活动过程 :
1. 教师宣布活动要求:上台展示成果的同学要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口齿清楚,对于其他同学的提问礼貌回答,如果对提问的问题解决不了,应主动承认并请有能力的同学解决;台下听讲的同学要尊重发言的同学,在同学发言过程中保持安静,不随便打断同学发言,不乱起哄,有问题时应举手示意,得到允许后方可发言。
2. 请第一组同学展示搜集成果,并请第一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在搜集材料过程中的感想、体会。
3. 请第二组同学展示成果,解说自己搜集到的名篇名作,在展示作品时,其他同学关于作品有疑问或是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由第二组同学负责解答,第二组同学应着重讲解涉及伟人思想或主要经历的作品,对于伟人的爱国热情或是不同凡响之处要着重讲明。
4. 请第三组同学展示成果,因为第三组同学走出了校门,因此在展示成果结束后请他们讲述一下搜集材料的过程(搜集的方法、采访的人物、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主要培养其他同学扫除畏难情绪,大胆走向社会。),并交流收集过程中的感想、体会,其他同学有疑问也可以提出。
5、全班同学展开大讨论,说说自己最欣赏或最崇拜的伟人,或者评价一下某位伟人的做法或思想,也可以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感想等,小组内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不同看法可以同时提出。
6、老师评价、总结这次活动。(评价同学表现、材料的搜集及制作情况、评价同学讨论后发言情况,有过于偏激的情况或观点,教师应给于正确引导。)
7、老师布置作文,以“风流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提示及要求:
可以从某个伟人的名言中提炼出观点,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可以评价某个伟人,结合其主要经历和作品来谈。要求:言之有据,观点鲜明。
可以根据搜集到的材料,通过自己想象,编写伟人某个时期的生活故事。要求:想象大胆,情节合理。
如果要你选择一位伟人和他对话,你会选择谁,想说什么。要求:内容充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另外,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挖掘素材,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可以引用搜集到的材料,但不能完全抄袭,文章要有创新精神,字数要求不低于600字。
五. 活动反思
这一次活动是我一学期以来,比较成功的一次,学生参与面广,热情较高,特别是结合本地特色,对“牌坊街”、王懿故事的收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全面,展示的成果制作得也比较精美。尤其是各组同学在制作课件时表现出的无私、合作精神更让人欣喜。同时,第三组的同学因为走出校门,到社区、博物馆等地采访,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许多学生在这一次的活动后表示,这一次活动开阔了他们的知识面,伟人的经历和精神也激励了他们,大部分同学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有的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班级内的学习气氛高涨,这一次的作文,因为大部分学生自己的参与,改变了以往“假”、“空”等缺点,写出来的文章总体上有很大进步,涌现出的精品文章也很多。
当然,这次活动也难免有不足之处:
1. 因为条件便利,大部分学生借助网络来解决问题,这自然是一条途径,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同学们却因此错过了许多读书的机会,更有个别的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条件上网,而直接放弃了材料的搜集。
2. 学生对伟人作品的理解,暴露了他们知识上的弱点,对搜集出来的作品,有时竟然解释得词不达意,这就影响了他们对伟人思想、精神的解读。有的同学在老师重新解释了作品后,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让老师哭笑不得。
虽然有不如意的地方存在,但这次语文实践课确实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本地实际的举措,让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祖国的感情。
❺ 扬州维扬实小
维扬实验小学地处古城扬州瘦西湖畔,是一所充满活力而又年轻的江苏省实验小学。
一直以“一切为了孩子的生命更精彩”为办学目标,以创办特色学校为动力,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改革为重点,以教学反思及“依托维扬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为抓手,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始终向着高质量,特色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校曾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教育部“科学认读”实验先进单位、江苏省手拉手先进学校,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扬州市文明单位、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扬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曾多次成功地承办省、市教科研会议及活动,师生也多次参加市级以上重大的对外活动,受到了专家与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❻ 教学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一首诗中“出”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❼ 南昌市松柏小学的现任校长 熊黎花
姓名:熊黎花
性别:女
民族:汉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所在单位:南昌市松柏小学 1973年毕业于南昌师范
1973年任书院街小学任教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大队总辅导员
1984年任书院街小学教导主任
1993年任绳金塔小学副校长
1995年任书院街小学校长
1998年任干家巷小学书记、校长
2001年任松柏小学校长至今 1995年 西湖区先进工作者
1995年 南昌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6年 南昌市第十一届青少年科技活动征文比赛优秀辅导员
1997年 南昌市第五届少儿美之春艺术节优秀组织者
1997年 西湖区先进工作者
1998年 西湖区育才奖
1998年 论文《拿来主义与学习策略》获南昌市一等奖
1999年 西湖区重视退休教师先进个人
1999年 西湖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1999年 西湖区重视工会工作领导
2000年 西湖区先进工作者
2000年 论文《塑造健全的人格从“做人”教育抓起》获西湖区优秀奖
2001年 论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文武兼备一代新人》获南昌市一等奖
2001年 获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荣誉证书
2001年 论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文武兼备一代新人》获全国二等奖
2002年 南昌市实验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2002年 论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获西湖区优秀奖
2003年 西湖区支持工会工作领导
2003年 论文《三辰影库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获西湖区科技进步奖;
2005年 江西省第三届儿童三棋比赛优秀领队
2005年 担任“江西省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研讨会”主讲和特邀佳宾;
2005年 论文《新课程需要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获南昌教育发展论坛三等奖;
2005年 论文《立足校本教研,寻求发展双赢》获省优秀论文奖;
2004年 西湖区教育经济工作先进个人
2004年 第三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录象课评比指导二等奖;
2006年 江西省第四届儿童三棋比赛优秀领队
2006年 西湖区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 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荣誉证书. 熊黎花同志1973年毕业于南昌师范,分配在书院街小学任教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大队总辅导员;1984年任教导主任;1993年任绳金塔小学副校长;1995年任书院街小学校长;1998年任干家巷小学书记、校长;2001年任松柏小学校长至今。小学特高级教师,中共党员。
在教育战线上,熊黎花同志辛勤耕耘30多个春秋——从教师、总辅导员、教导主任、副校长到校长,她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行们的称道、领导的信任、社会的口碑。
在工作中,她困难不怕,责任不推,荣誉不争,得失不计。无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教育教学管理,也无论是在条件略差小学校,还是在环境较优越的大学校,她始终坚持党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严格贯彻教育方针,不断开拓进取,注重教育实效,深入教育科研,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能力。比如,熊黎花同志在条件略差的干家巷小学工作的三年中,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她努力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和全体教师一道,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修整了学校操场,美化了校园环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开办了少年军校,并使干家巷小学成为了全国红领巾军校……从此,干家巷小学连年被评为西湖区目标管理优秀学校。
2001年,熊黎花同志调任松柏小学校长。面对这所在市、区颇有影响的大学校,面对100多位教师,面对将近3000名孩子,她感受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她凭着多年的管理经验,团结依靠班子成员,确立了“争创一流、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建立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鼓励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带领松小教师奋力拼搏为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资金进行校园建设:重建了校门、围墙;将破旧的校办工厂危房建成了4间教室,保证了六年制顺利过度;建成了语音室;改建了操场——拆除了占地不小的花坛,增添了攀梯、乒乓球台、沙坑,整个大操场铺上有彩色的地面砖间隔出了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仅美化了校园,还拓宽师生活动空间……
熊黎花同志坚持深入教育科研,主持完成了全国“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利用电影课进行心灵教育》的实验(30多位教师获实验证书);《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于2006年6月初结题并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为促进校本教研落到实处,熊黎花同志在传承中创新,多渠道、多层面搭建教育教学平台:每学期分学科请专家指导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们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每月一次分学科的教师沙龙,是教师们进行交流、反思、总结的平台;分学科的拜师:“一师多徒”、“一徒多师”,是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互相取长补短的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省、市、区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各学科教材培训等)、鼓励教师在职学历进修、竭力打造教师参加省市区乃至全国各学科教学观摩竞赛等,是为青年教师搭建的更为广泛的成长平台;开展校级名师、星级教师评选,是促进教师均衡发展的平台。无论在哪一个平台上,都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
熊黎花同志不仅重视搭建校内平台,还不断拓宽交流领域:以学校为片头的联片互动教研活动她坚持始终;以骨干教师为龙头深入薄弱学校桃花五小帮扶活动她一次不落;与新建县连圩小学、波阳县芦田小学“手拉手”的5年中,她领着全体师生一次次无私地奉献——捐款修建操场、厕所,改善办学条件,每学期初请两校教师来参与我校教研活动,分期选派骨干教师支教等,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受到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2005年底,松柏小学与进贤民和四小“手拉手”,该校教师分批来松柏小学参加教研活动,松柏小学也多次送课到民和四小。2006年4月,进贤县教学竞赛活动中,两校教师一起研讨。因此,语文和英语学科均获了第一、数学学科获了第二的好成绩。精彩的课堂还受到了评委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熊黎花同志还将目光定格在与国际接轨上。松柏小学还与日本冈山市立平岛小学建立国际姊妹校。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熊黎花同志不仅在“听课日”里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外,还深入各学科组参与教研并指导青年教师;她坚持与教导处一道深入课堂,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策略,每学期主持开展系列竞赛活动——分学科教学设计竞赛、分学科课堂教学竞赛、分年级合作教学竞赛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促使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❽ 丰富多采的月亮文化
话说月亮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
现在,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这为中国日后研究月球有很多可参考的价值。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说,内容是这样的: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现象。
月亮可以说是艺术的代表,在屈原写的《楚辞• 天问》中是这样说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翻译成现代问就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杜甫曾说过:“昕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由此更可以看出月亮这一美丽事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来赞美呀!
人们对月球的向往是无止尽的,人们曾用过无数幅精彩的对联来赞颂它,欣赏它。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这是一幅赏月佳作,耐人寻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曾让多少人陶醉其中呀!在我们现代,月亮在我们心中也是一个谜,好多人想要揭开它的面孔,可由于科技的有限,至今只有两位航天员登上月球,first:阿姆斯特朗,及奥尔德林。
现在,月球仍是我们想要明白的谜。
中秋节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在于吃月饼、赏月、团圆,还在于构成了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月亮文化学。
一般来说,关于月亮的学问,涉及到月球学和月亮学两大部分。月球学的重点是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运动(包括月震)、月貌,以及月球的形成过程。月亮学的重点则是研究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具体来说,月亮学可以分为月亮地貌学、月亮生物学、月亮文化学。
所谓月亮地貌学,主要研究月亮的存在,对地球地形地貌(包括气象气候)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作用是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此外还有地壳潮汐现象、大气潮汐现象等等。
所谓月亮生物学,主要研究月亮对地球生物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突出的现象是许多地球生物的生存周期(包括生理周期),明显地受到月球引力及其效应(包括潮汐现象)的作用,例如海洋生物特别是近海生物对潮汐非常敏感,人类妇女的月经周期(尚需要进一步的证明),某些鸟类根据月亮进行导航。
所谓月亮文化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月亮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1 、月亮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殊眷恋。这是因为,地球这样大的行星有月球这样大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绝无仅有的情况,在银河系里可能也是非常罕见的。更巧合的是,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角与太阳的视角几乎完全相等,即月亮与太阳一样大,而且月亮、太阳和地球基本上都在一个运动平面上,因此才会有日食、月食以及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月亮的这种存在,乃是促进人类大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智慧启蒙,一半来自月亮。中秋佳节,这应当成为中秋赏月问月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以及月亮表面明暗的周期变化,直接促进了人类历法的形成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星宿文化(参阅《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根据月亮运动和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阴历(月亮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阴),根据太阳周期运动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太阳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阳),综合阴历、阳历的历法称之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农历即阴阳合历(例如闰月属于阴历,24节气属于阳历)。
中国人制定或使用阴历,至少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既生霸”等文字记载,详细描述了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与此同时,殷商时期的地理文献《山海经·大荒四经》也明确记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为殷商民族始祖,所谓常羲浴月,实际上是说常羲发明或制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而“浴之”则是这种历法的演示(属于天文巫术性质),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常娥奔月的故事。关于该故事(包括相关远古神话传说故事)的科学信息解读,可参阅笔者《嫦娥:禳灾巫术的牺牲者》、《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等文。此外,还有月宫、月桂、月精、月桂子、月中骞树、月中玉兔和蟾蜍,吴刚的故事,等等。
4 、有关月亮的民间节日及其民俗活动,例如中秋节、吃月饼、家庭团圆,以及相传人间婚姻由月下老人(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习俗。此外还包括用“月”字取名等文化内容。在古代,有些民族的耕种、收获活动,常常要在有月亮的夜间进行;对比之下,许多军事活动,则往往选择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开展。
5 、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古代诗歌中对月亮的描述,以及睹月思情的联想和情感宣泄。
6 、有关月亮的名胜风景,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避暑山庄有月色江声殿(康熙根据苏轼前后《赤壁赋》词意题额),以及湖南道县的月岩、广西桂林的月牙山、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等。
探索月球的奥秘
——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章综合性活动课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综合性学习,旨在学习完本单元有关月球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延伸,在本单元起一个知识整和系统化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融入到课堂中去。最后将体会心得形成书面材料。(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展开此项活动)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课文内容,积累了大量有关月球的知识,在课下加以分类和整理,让此活动提供一个让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使有关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a) 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训练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b) 过程方法目标:重视考察学生的活动过程及获得资料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c)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未知世界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等。
五、教学实录
(一)学生三分钟演讲:《我们所了解的月球》(内容是总结上节课所了解的月球的有关自然现象并作适当补充)
(二)老师导入:
(三)老师介绍四小组的图标及探究的主题:(出示课件:每组的图标)
一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二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和民风民俗;
三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对联、谜语;
四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歌曲与绘画;
(四)老师提出这次成果展示的要求:(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探究性学习展示要求:1
(五)老师:首先有请探究性学习第一小组来展示他们探究的成果。(大家鼓掌,第一小组主持人上场)
吟诗颂月
——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第一小组
第一组主持人:
本组的研究专题为“吟诗颂月——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月亮,自古以来是人们赞颂的对象,涉及到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甚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作人的《中秋的月亮》等。有关月亮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下面就让我们去细细体会诗词中的月亮。
首先,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选段。
由尚文杰同学朗诵:(诗文略)
第一组主持人:
月亮本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看!一场有关月亮的知识竞赛正在激烈的进行着…
学生张家硕:
欢迎大家回到我们的节目现场,现在已经到了最令人紧张的决赛阶段。吟诗颂月——诗词大比拼。
目前场上只剩下3位选手:1号选手叶飞;2号选手刘明国;3号选手陈灿。到底谁会成为今天的冠军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主持人: ……
选手答:……
第一组主持人:
月亮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有关月亮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对此有兴趣的话,我门课后在继续探讨。
本组的汇报演出到此结束,谢谢!
第二组主持人:
古代文人常常在他们的诗文中借月抒怀,赋予月亮不同的意象,形成了如此灿烂独特的月亮文化。下面请大家继续欣赏第二小组探究性结果展示。
我和月亮有个约会
——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和民风民俗 第二小组
第二小组主持人(旁白):
本组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和民风民俗 。“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疑是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从古至今,人们似乎十分偏爱空中的皎月。月的故事代代相传,经过了几百年,仍然被人们所钟爱。
在一个中秋的夜晚,付奶奶和她的孙女正在庭院里赏月……
听奶奶讲月亮的故事
1、 演员表:
李乃秀 饰 奶奶
刘亚欣 饰 孙女
2、 台词:(略)
师:说到吃月饼,老师不由想到前几天的一件事,我们班的侯智慧同学的爸妈下岗了,想开个月饼店,他的爸妈想让我给起个好店名,这样咱们一起来帮他们出出主意吧!给月饼店起名:
月 饼 店 新 名
1、玉盘斋:
玉盘是月亮的美称,斋又是古代文人墨客作书的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内涵。
2、圆如月:
“中秋月圆人团圆”月饼象征着团圆,因此,本组取名为“圆如月”。
3、花好饼圆:
我们的店名是由“花好月圆”一词引深而来的,这儿的圆不仅代表了月亮的圆,而且代表月饼的圆,所以,我们取名为“花好饼圆”。
4、金屋藏月:
我们取名为“金屋藏月”,这个店名看似平凡,但其中却有着黄金般的宝藏。我们的月饼如月神所做的那样香甜、可口。欢迎各位顾客前来光临。
5、月圆:
本组起的店名是“待月圆”,圆是圆满的意思,这个名字的喻意是等待月亮圆满的时候,大家来本店买月饼。
6、月来香:
我们取名为“月来香”。首先,人们回想到夜来香那种高雅的感觉,并且,“月”指我们做的月饼;“来”指欢迎顾客来本店光顾;“香”指我们做的月饼香甜、可口。同学们,你们是否闻到了月饼的香味了呢?快来我们“月来香”月饼店吧。
7、花好饼圆
我们的店名是由“花好月圆”一词引申而来的,这儿的圆不仅代表了月亮的圆,而且代表了月饼的圆,所以我们取“花好饼圆”。
8、满月心语
每当月圆之夜,你仰望天空的皎月,是否产生无限的感慨呢?吃我们的月饼吧!它将把你的心语捎给月亮。
9、玉兔之屋
我们之所以取名为“玉兔之屋”,是因为月饼是传说中嫦娥仙子身边的玉兔制造的,那么,“玉兔之屋”的月饼也是最正宗的,相信会受到顾客的喜爱。
10、饼香村(师)
常言道:店名就是招牌,店名好,生意就旺,我给店取名为“饼香村”是源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是不是很有诗意啊!
好,有请第三小组上台进行探究性成果展示。
猜月楹联
——对联和谜语 第三小组
主持人:
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诗人、学者写过的佳对不计其数,而其中关于月亮的对联更是数不甚数。大家一定很想了解吧!下面就请看赵永胜、孙国辉同学带来的相声《中秋吟联》。
(具体内容略)
主持人:
看完了精彩的表演,大家是不是意犹味尽呢?那么,就请听由王赛同学带来的演讲《明月千里》,借此来抒发她对月亮的情感。
王赛: 《 明月千里》
主持人:
看完了以上的表演,大家一定对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继续带大家去探索关于月亮的文化宝藏。但我们相信在不久之后,大家一定能揭开月亮那神秘的面纱,让人类更加了解月球。本组的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师:月亮文化展示是不是很精彩,精彩的还在后头呢!下面请第四小组上场。
望月当歌
——有关月亮的歌曲和绘画 第四小组
主持人:下面就请您跟随我们第四小组,进入奇幻的月的世界,去倾听月的歌声,去欣赏月的图画,相信您一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下面大家所欣赏到的,是小品《月宫游记》。
月宫游记
演员表:
嫦娥——程环饰
玉兔——张欣桐饰
探险队员——黄江坤(甲)、李悦悦(乙)、崔玉杰(丙)饰
旁白——房峻生饰
(具体内容略)
主持人:是的,其实往往最美的东西就存在于你的心中。那么,同学们,你们心中最美的月亮又是什么样的呢?就请用最动听的诗句,最美丽的图画去赞美月亮吧!
师总结: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成果展示,犹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我们尽情享受,流恋忘返。请问刚才哪一个节目最符合展示要求。(出示展示要求)
生1.略
生2.略
师:略
(六)活动延伸:
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然喜欢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
以月为话题,谈一谈这一次展示分享结果的心得与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题目自拟。
六、教学反思
1、 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从不完整到完整的渐变过程,让学生真实得坦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综合分析,使知识归之于系统。
2、 开放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状况,教师应调整好心态,在课下或课上创造性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