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1.再现美的教学内容
我们每天所教的学科,本身都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诗歌、散文、童话、寓言,连同那些常识性课文,都表现了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或美的理念。教学时,只有让儿童感受那形象的美、语言的美、行为的美,才能使他们从中领悟到杰出人物的人格力量、伟大精神,包括课文中描写的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只有让儿童充分感受其美,并为之感动,使之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上,才能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潜在智慧的发展。而数学则以严谨、冷峻来表现其美。数学的公式,表现了宇宙的秩序;数学的计算、图形则表现出简洁的美、逻辑的美、创造的美。数学教学若能再现其美,可以将数学推进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一个净化了的真理的境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重演数学家和劳动大众创造、应用数学最初阶段的那个情境,再现其美,让孩子如临其境。类似的诸多案例表明:只要数学与生活沟通,强化对数学的感受,再现数学的美,是不难的,也是必要的。
2.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曾经提出“让艺术走进课堂教学”的观点。笔者以为,图画是空间中沉静的美,音乐是时间中流动的美,而戏剧则是生活时空中动静结合的美。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含蕴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和思维的轨迹。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旋律,表演中的角色、语言、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了儿童的思维、联想、想像、情感的活动。
②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 李吉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是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本的,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文本上打下鲜明的个性的印痕。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兴致勃勃的课堂,和学生沉默、无动于衷的课堂,两两比较,就会发现,原因和课堂中没有创设情境有很大关系。
在郜芳老师讲授《海底世界》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文本,郜老师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海底世界的奥秘。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漠视学生差异,教学机智不灵活。
2、忽视文本,语言训练不到位。
3、滥用表演,独特体验不深刻。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回归
1、有效情境,创设在词语直观理解中。
2、有效情境,创设在情感体验中。
3、有效情境,创设在语言表达中。
三、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训练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
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看到波澜的大海,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会心旷神怡。而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其熏陶感染。
四、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栩栩如生的海底生物图片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郜教师及时的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配上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五、教师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情感便是联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充沛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推进学生的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之境,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
六、直观形象的表演,把学生带入能力的综合舞台。
直接扮演文中角色,不失为全身心进入课文情境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语言运用。
总之,利用情境教学,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感悟生活。
③ 李吉林 《情境教学法》什么出版社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富情趣。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读完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一书,我收获很大。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早在1000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
④ 情境教学法是新教学方法吗
新中国培养的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1956年至今在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任教,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
情境教育专著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学法。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创设设疑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创设设疑式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自主探究。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4、创设争论式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真、美、情、思”形成独特优势是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情境教学法专著
一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
情境教学在起初阶段就受到“意境说”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会影响人的情感变化,情感会触动语辞的萌发。我想,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怎能以封闭的课堂束缚獐,使他们在枯竭的断流中学习语文呢?
二追求“美”,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在熏陶感染中生成主动学习的“力”
开放的情境让孩子身心得到释放,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我发现了美的无可比拟的功效,引起了我新的思考。我联想到“意境说”中刘勰从“美物”到“美文”,王国维的“外物美”到“内修美”,讲究的便是一个“美”字。“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褒扬,激励着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小学语文本身是美的,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有形亦有情。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儿童切实打好语言文学的基础,而且要让他们在其间受到人文熏陶,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高级审美情感。由此,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借鉴边缘的学科思考,拓宽了我的思路。我深知,艺术是最形象、最富美感、最生动的文化。儿童的审美教育是从感受美开始的,进而才是对美的理解和借鉴,以至去创造美。
(三)注重“情”,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情境教学法的根本灵魂就在于一个“情”字。在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反应告诉我,“美”能激“情”,进而促使我在情境教学如何“激情”,如何“冶情”方面作了更深入的实践与研究。联系“意境说”对情感的论述,可以看到其中内在的关联。刘勰在《物色》篇中,从客观外物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作了生动形象的阐述,他指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表明人的情感受客观外物的影响之深。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儿童恰恰是最富有情感的人,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的心头,教育应该利用儿童心灵的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于是我将“意境说”、“情景交融”、“境界为上”的精髓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感悟到用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的情境,并不是一种单纯形象的呈现,而是浸润着、弥漫着情感。情感成了情境的内核,无情之境终不成境界 。
⑤ 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法》主要提出了什么
看名字就大概的知道了主要是讲了情感发的问题
⑥ 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分析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这是一个好孩子,想研究点正经东西,可惜来错了地方。
⑦ 什么叫情景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版,辅之生动的文学权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注意:“情景教学法”与名师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法”不同!
⑧ 什么是情景教学法
方法简介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编辑本段]三个教学阶段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二、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间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三、深化
——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 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 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 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