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纲要
❶ 教育学的主要大纲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教育著作。 ...教学主要原则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备课的三种计划 ...
❷ 教育学大纲及重点解析
教育学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4160106
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本科师范专业
考核目标:
《教育学》是一门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考核内容:
绪论
基本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
3,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的概述
基本内容:1,教育的基本概念;
2,教育活动的特点;
3,教育的历史发展.
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2,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
3,分析古代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基本内容: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3,教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
考核要求:1,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2,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本内容:1,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2,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考核要求:1,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辨证分析每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原因及其条件;
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本内容: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2,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牍
点;
3,教师的职业素质;
4,学生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5,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考核要求:1,掌握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
2,掌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3,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4,分析如何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基本内容: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考核要求:1,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
2,分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3,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现行学制.
第六章 教育目的
基本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述;
2,我国的教育目的.
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
2,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
3,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4,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素质教育.
第七章 教学(上)
基本内容:1,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与内容;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核要求:1,识记教学的概念;
2,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3,理解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几对矛盾关系.
教学(中)
基本内容:1,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实际教学案例;
2,了解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异同;
3,了解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掌握教授法及其运用要求;
教学(下)
基本内容:1,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考核要求:
1,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点;
2,了解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
3,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德育(上)
基本内容:1,德育的概念,功能,任务,内容;
2,德育过程的规律.
考核要求:1,识记德育的概念;
2,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3,理解分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第十一章 德育(下)
基本内容:1,德育原则;
2,德育途径与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等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
2,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
3,了解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行为训练等主要德育方法.
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
基本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工作原则;班级活动的组织与领导以及班集体的创建.
考核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及班集体的创建
第十三章 课外活动
基本内容:课外活动的特点,意义,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
考核要求:了解课外活动的特点.
五,考试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笔试;
六,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结业成绩总评分的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平时作业,小论文,考勤及课堂表现等)
七,考试双向细目表(供命题教师参考):
❸ 《教育学讲授纲要》对教育学有哪两点重大贡献
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对现代教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观点,如发展人的兴趣、促进能力的和谐发展等。该书对教育学的重大贡献有两点:一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论;二是将伦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目的论。该书的内容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中心”理论,强调纪律对于性格培养的作用。
❹ 求《教育学基础》复习纲要,急!!!
《教育学基础》复习指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了解)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词源
英语及法语和德语的“教育”都起源于拉丁文“ecare”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而我国教育作为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是把“教”和“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词源。教: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学:意思是孩子在一所房间里学习有关的知识。结论:从词源上看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种活动。
(三)“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的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识记)
教育定义方式: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不管其他人是如何定义某个词的,我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将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了解即可)
二、教育要素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掌握)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了解)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了解)
三、教育形态(掌握)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了解其学说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与本体论意义上的神创说密不可分。观点:教育是神创造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全部请看附件
❺ 教育学的基本内容
教育学基本内容:
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
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

(5)教育学纲要扩展阅读:
教育学的主要流派:
1、实验教育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2、文化教育类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
3、实用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育学
❻ 教育学讲授纲要和普通教育学的区别
教育学讲授纲要和普通教学的区别,是比普通教学更精细。
❼ 《普通教育学》与《教育学讲授纲要》有什么影响
《普通教育学》一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作品,也是奠定他在教育学上地位的重要著作,他晚年的另一部作品《教育学讲授纲要》则是对此书的整理与补充。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对现代教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观点,如发展人的兴趣、促进能力的和谐发展等。该书对教育学的重大贡献有两点:一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论;二是将伦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目的论。该书的内容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中心”理论,强调纪律对于性格培养的作用。
❽ 教育学大纲
教育学 学校教育制度 素质教育 个人本位论 发展性教学 榜样法
怎么理解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哪六个改变?
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
试论“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一个实例来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夸美纽斯 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职业的教育家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研究性学习 陶冶 班主任
怎么理解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试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目的 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
德育原则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中一种方法。
我国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 孟子
我国的私学开始于 春秋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是 梅伊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于1986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 德国
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道德信念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 讲授法 教学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发展
要有独立个性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现代教师的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德育原则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斯宾塞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杜威
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是 六艺
提出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学习的教育家是 布鲁纳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的是 心理起源论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错)7、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
狭义的教育 环境 教育目的 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怎样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哪几个阶段?
德育原则 教学原则
德育原则 方法
试论教师良好素养的内容,并列举一个案例来分析其中一种素养。
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一乐的教育家是 孟子
当学生道德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并相应地产生道德体验时,就会变为 道德情感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 马卡连柯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错
遗传素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学校教育制度 个人本位论 课程 研究性学习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贯彻疏导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教师的良好素养包括哪些?
死亡诗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哪六个改变?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布鲁姆
教育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同步性,又具有不平衡性。 对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 错
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 德育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
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2.贯彻因材施教这条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教学原则和方法
1.与雅典教育的模式相比,斯巴达模式的显著特点是
A.民主 B.专制 C.野蛮 D.封建
2.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在人的发展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6.在我国,首次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是在什么地方?
B.《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C.“五七指示
7.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9.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被称为
( )1.教育目的制定受到培养目标的制约。
( )4.对我国义务教育中“义务”二字的解释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 )6.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 )9.德育教学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 )10.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目的。
❾ 教育学大纲解析
高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