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教育
① 中国的国情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国情"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经济慢慢好起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当然会促进教育的发展了.
② 国情教育的国情教育侧重的基本内容
1、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了解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热爱党和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尊严,树立国防意识。教育师范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从现实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从而了解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
2、渗透基本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维护政治环境稳定,热爱人民、国土、资源、文化、语言和优秀传统教育,使学生珍视本民族光荣历史和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鄙视和摒弃崇洋媚外的心理。
深入了解家乡实际,辩证分析本地优势和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情感,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3、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和展望未来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展望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毫不动摇地沿着已经开辟出来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

③ 国情教育要放在什么的大背景下进行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整个世界环境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盘古开天到二十一世纪之间的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00年。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国情教育都有哪些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国情教育有哪些内容?主要是教育我们自己手法
⑤ 目前中国教育国情是什么样的
很尴尬,工作以后工资很低。
⑥ 应试教育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中国素质教育是这样的。没有试点,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但是小学有可能先行发展,但是绝不可能取消应试教育。
中小学素质教育( quality-oriented ecation) 搞得如火如荼。然而我们不得不静心回过头来问一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素育?""素质教育"一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出来的。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 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但中国素质教育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在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目中素质教育就是"减负"更有人认为就是在玩中学习。导致这个误区的原因是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即校园内的教育。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个人和全民整体素质并终身受到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想走出这个误区让全民素质得以真正的提高要解决的问题是素质教育从谁开始.人们都很清楚,在我国素质教育搞得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普及程度不高,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从家长和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教育者,特别是教师那儿抓起。首先让家长和教师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该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即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些什么?然后教师和家长才可能很好地指导孩子和学生受到素质教育。从而可以形成一个良好循环.具体该怎样让家长和教师知道去实施素质教育?我想最好的方法是去学习西文特别是美国.还有亚洲的日本.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和<<素质教育在日本>> 在这两本书中详尽地介绍全面地介绍了怎么样去实施素质教育.
中国想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任务是巨大的挑战更是严峻的.
我国是需要去学习西文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的.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民族差异人,土风情不同,他们的素质教育只适合他们的国情和生活习惯.这样我们一味地效仿,我国的素质教育将会被西化.这样的素质教育不适合生长在我们的国度里,从而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这样中国素质教育之路应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别国成功经验,同时一定要摸索自己的一套符合自己口味的理论.这种摸索需要我们政府成立一个独立研究机构,在教育理论研究者,教师,家长及其他人士共同努力.谈到政府的支持我国和日本是不可能同日而语的.他的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模式是科技推动教育发展然后用教育的成果来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我国的模式还处在只有经济来推动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其它的行业的作用却很小.另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因为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做到小班教学.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教学硬件,尤其是师资力量.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素质教育趋势是采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手段.这样就要求大量的计算机,稳定高速的网络系统,能熟练运用网络教育的教育者和一些维护维修人员.我国政府就要提供更足的资金投放到教育上,加快转轨速度,加快从教育中获得利益推动经济科技等发展 .
其次,中国素质教育搞得不成功的话,不但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负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素质教育,比如说:音乐,绘画等开发智力的学科,也就是说开发儿童智力开发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也只有很好的智力,孩子才能迅速地获取大量全面信息使自己成为一个素质很高的人进而全民素质得以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化的趋势加剧,中国的素质教育之路是艰难的.但有你,有我,有热爱我中华的子民的努力,付出和关注,我们相信雄鸡的歌喉会更加嘹亮!醒来的雄狮会更加威猛!
⑦ 中国当前教育符合中国国情吗
中国当前教育符合中国国情,国情就这样。教育单独再改革也没有用,需配套改革。就像一个智障者娶了一个智障妻子一样,这样才算般配。
⑧ 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与中国的国情有什么关系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八五”期间持续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九五”期间缓慢爬坡,2000年爬到2.87%,每年增长不到0.1个百分点。“十五”开局很好,第一年就达到3.14%,突破了3%的大关。2002年再传捷报,达到3.32%,增加了0.18个百分点。正当大家预期2007年达到4%的时候,没想到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截至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
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还未达到4.0%,,可见我国对教育的不重视程度。
⑨ 国情教育的国情教育
现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遵循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综合观点分析、观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世界和祖国,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生观。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实事求是,更加注重“行为”教育,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的展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加富有时代特征。针对新教材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一、要让学生知国
知国是爱国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自己的祖国了解越全面,认识越深刻,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越深厚,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解中国的自然国情,还要向学生讲解中国的人文国情。
在自然国情方面,教师通过讲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爱国之情:结合教学绘声绘色、豪情满怀地给学生介绍泰山、庐山、峨眉山、珠穆朗玛峰等名山奇峰,讲述长江、黄河等大河;畅谈云南石林、川西黄龙的“石灰华”、九寨沟等名胜景观;描绘桂林山水、三峡壮丽景色。祖国的壮丽河山令学生神采奕奕,“祖国真美丽,我们爱祖国!”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片、录像、电视、电影等直观教具,播放风景名胜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抒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地理旅行及实地参观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更有显著的作用。当学生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和沃野,现代化的工厂和美丽的城市、乡村)时,都能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地理考察、参观,使学生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存在、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都能有一个直观认识,由此振奋精神,建立起旺盛的乐观情绪。
在人文国情方面,通过教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现状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已达13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口);经济建设成就巨大(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6位);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有许多问题要我们去解决。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祖国、较深刻地认识祖国,实现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部曲的目标。
二、要让学生爱国
1.用实事比较激发爱国之情。中国物产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教师要收集这些资料,并向学生介绍,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比如,讲到中国地大物博时,可以自豪地告诉学生:我国国土面积在世界排第三位,等于欧洲的英、法、德、意、葡、西等所有40多个国家的面积总和。我国的钨、锡、锑、铂、锌、钡、钛、稀土、硫化铁、菱镁矿等储量居世界首位或前列,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较好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水杉、银杏等生物…。以此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之情。
2.巧妙地选用内容和方法,用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激发爱国之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成就,壮国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讲中国农业成就时,可以自豪地告诉学生:“我国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此被公认为是一大世界奇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及时介绍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弥补教材滞后性的不足,让祖国的新成就在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讲行政区划时,应讲解香港(1997年)、澳门(1999年)顺利回归的历史意义(全国人民和所有华侨华人无不为之感到扬眉吐气);讲全国铁路交通时,应及时介绍已全线通车的京九线、南昆线和在建的青藏铁路,并讲清开发西部地区的意义;介绍长江时,应向学生讲述三峡水利工程(世界最大水电站)的建设进度……这不仅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地理知识,更能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巨大鼓舞。
三、要让学生报国
报国之志是学生爱国情感的升华,是学生爱国之情的巩固和发展,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激励学生报国之志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1.“暴露问题”激励报国之志
在地理教学中,只讲我国国情的优势,不讲国情的劣势,即只讲好的,不讲坏的,只讲成绩,不讲缺点,是不妥当的,是带有片面性的教学。所以,必须实事求是地讲国情的劣势,讲由于失误所受到的挫折。例如,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也存在“人多地少物缺”的不利国情;我国现在的人口太多,正是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的人口政策失误造成的。大胆地“暴露”我国许多的“现实问题”,有利于激励学生的报国之志。
2.以“卫国志士”事迹激励学生报国之志
教师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补充介绍那些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英雄志士们,让他们为国捐躯、血染疆场的事迹激励学生立下报国之志。例如,2001年4月1日发生“美国军事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落我战斗机事件”后,笔者及时插讲,大力讴歌革命烈士王伟的光荣事迹,鞭挞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激励学生学习王伟,化悲愤为报国的力量。
3.以“建国功臣”事迹激励学生报国之志
教学中,可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地理学家立志取得的科学成就及我国的建设成就离不开各条战线建功立业的劳模、科技工作者,这些“功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一系列光辉业绩。例如,讲我国石油资源时,介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批驳西方国家关于中国“贫油论”的谬论,怎样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各地寻找地下石油宝库的事迹;两弹一星的专家(邓稼先等),中国“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铁人王进喜等一大批建国功勋者都值得我们敬慕和学习,这对激励学生报国之志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