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1-07-30 15:41:54

❶ 我想寻找李密的《陈情表》的优秀课件和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

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下话语导入课文。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3.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三、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明确: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5.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感情。

6.艺术特色。

明确:(1)文笔委婉恳切,耐人寻味;(2)以“情”编织全文,情真意切;(3)寓理于情,情理交融;(4)语言骈散相间,参差交错,有极强的感染力。

7.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示例: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8.学生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四、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指去世。 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8)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0)犹蒙矜育

矜:怜悯。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为命

更,交互。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2.文言虚词。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表示动作的范围,可译为“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表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可译为“拿”“用”。

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凭借,可译为“凭”“依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表示身份,可译为“凭借”。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臣以险衅……(《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因为”。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可译为“因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表示处所,可译为“从”。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可译为“来”。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来”。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可译为“来”。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3)臣之进退。进退:动词作名词,进退两难。

(14)凡在故老。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15)无以终余年。终:使动用法,使……终。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秀才:名词作动词,做孝廉,做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4)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 句中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今义:不可以。

成立 句中义:成人自立。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 (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句中义:申诉。今义:①受害人向法院告发;②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辛苦 句中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3)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

(5)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句

(6)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7)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7.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祖孙情深 (尽孝) 尽孝日短 先尽孝

君臣义重 (尽忠) 尽忠日长 后尽忠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❷ 王波故事中的第二节的补充说明有什么作用

语文《补充说明》原文

命题指导思想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语文科(湖北卷)的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为依据。
2、命题遵循“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确保安全、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要结合我省教学实际,渐进渗透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4、命题考虑语文学科特点,注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试题,全面而有重点地反映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考查考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5、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共设计七道大题,23道小题。
1、试卷内容及其赋分情况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约27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约6分;古代诗文阅读,约27分;现代文阅读,约30分;写作,60分。
2、试卷题型及其赋分比例如下:
单项选择题(约占24%);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约占76%)

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3到0.7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在0.3以下的题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附录一】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使用工具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录二】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10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
《陈情表》李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
《六国论》苏洵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25首)
《氓》《诗经》《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山居秋暝》王维
《蜀道难》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将进酒》李白
《蜀相》杜甫
《登高》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琵琶行》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
《锦瑟》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语文试卷结构稳定 命题难度适中

名师解析
命题难度适中

和去年相比,今年语文高考(湖北卷)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均无变化,但在命题指导思想上略有改动,主要是删减了“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并对试题的命制提出了要求,即“在考查考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此外,今年的《说明》明确了试卷难度的控制,即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备考建议
重视探索性试题

1、考生要研究《补充说明》,抓好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2、今年是我省高中进入课改第一年,高考试卷肯定会有所体现。从其他省份课改区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语文卷中都增加了探索性试题,因此,考生应重视《补充说明》中提出的命题指导思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备考,特别是在阅读题上,注意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3、注意知识系统性和规范性答题,复习中以解中等难度习题为主。
4、作文应加强各种题型的练习,关键是审题、立意、结构和表达,力争作文考分能突破48分。

《补充说明》语文高考题型示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晨曦 妊娠 赈灾 海市蜃楼振奋人心
B、凋谢 惆怅 碉堡 风流倜傥稠人广众
C、飞镖 漂白 剽窃 膘肥体壮虚无缥缈
D、湍急 瑞雪 喘息 不揣冒昧惴惴不安
【2006年湖北卷】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寒冬腊月,买一些水仙,用小泥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坐对窗头案上着意欣赏一番。
B、与人间世事变幻、朝代更迭一样,罗布泊也经历了几荣几衰,曾经的浩瀚大湖如今变成了茫茫沙海。
C、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D、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晚岁观潮,则大多回头审视自己的七色人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

【2007年湖南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2006年安徽卷】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_______”,今天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且还可以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②中国古代先贤以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的大量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_______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③杨柳于木版年画里,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_______,这都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吉祥。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积淀 精妙绝伦
B、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积淀 完美无缺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积聚 完美无缺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积聚 精妙绝伦
【2006年天津卷】
5、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_______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_______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_______诚实温和。
A、考查 宁可 品性 B、考察宁愿 品性
C、考查 宁愿 品行 D、考察宁可 品行
【2007年广东卷】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1、填空。(1)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_________》叙述了主人翁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2)中国现代作家_________创作的小说《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河壮美其名曰的名句。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和“半壁见海日,________”;又如,苏轼《苏壁赋》中的“白露横江,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 民 ,_________, 受 上 赏 ;_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数月之后,_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网络,_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数学 注重基础考查 贴近教学实际

《补充说明》原文 命题指导思想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高校招收新生而举行的选拔性考试。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要遵循“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高考改革原则,确保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既有利于推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又考查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4.命题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考查。
5.命题试卷应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能力。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满分为150分。湖北省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仍不使用计算器。

试卷结构

全卷共21道题,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空,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必须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
各题型题量和赋分如下: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解答题共6小题,共75分。

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4~0.7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在0.4以下的题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名师解析贴近全国考卷

今年我省数学高考大纲补充说明与去年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点:
1、去年我省的高考大纲补充说明比较概括和抽象,对考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今年的补充说明更加具体和有可操作性。
2、命题依据上,今年新增了“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为依据”,这意味着今年湖北高考数学卷可能将更加贴近全国高考卷。
3、命题原则上,去年强调考生的创新能力多一些,今年则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求相对而言降低了一些。
4、今年的补充说明指出,命题将“贴近教学实际”,这对考生提出的要求更加贴切,表明考查的内容绝大部分应为常规题型,使用的方法为常规方法,不会出现让考生感到很意外的偏、难、怪题。

备考建议 突出重点知识

根据今年数学高考大纲补充说明的变化,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当注意几点: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复习。目前不少学校都已进入第二轮复习阶段,那么,考生一定要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巩固以前知识,在突出专题复习的同时,要经常做一些基础题。
二、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要注意知识交汇、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题型的复习,提高创新能力。比如代数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用,三角函数在代数中的应用、不等式、函数和方程等题型。
考生在复习中要学会给自己出难题,每复习一道题后要反思:比如思考逆命题是否成立?条件放宽或加强后结论是什么?更换条件后结论又是什么?这样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
三、全面复习,突出重点。考生要按照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的复习。判断重点知识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知识点在学科中的课时量大小;二是该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后续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今年考试说明的内容判断,非重点知识考大题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这部分知识考生也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它有可能在选择题等小题中出现,考生应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公式等。

部分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1、[07年湖北卷理科第1题(容易题)] .如果(3x2-2/x3)n的展开式中含有非零常数项,则正整数n的最小值为
A.3 B.5 C.6 D.10
答案:B
二、填空题
2、[07年湖北卷理科第11题(容易题)]
已知函数y=2x-a的反函数是y=bx+3,则a=_;b=_
三、解答题
3、[07年湖北卷理科第18题(容易题)]
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C⊥底面ABC,AC⊥BC,D是AB的中点,且AC=BC=a,∠VDC=θ.(0<θ< n/2)
(Ⅰ)求证:平面VAB⊥平面VCD;
(Ⅱ)当角θ变化时,求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围.

英语考查语言能力 新增240个单词

《补充说明》原文 命题指导思想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要遵循“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高考改革原则,确保公平、公正、科学、规范。
3、命题应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要结合我省教学实际,有利于推动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4、命题应考虑英语学科特点,在考查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命制的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能力。

考试形式

试题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结构
试卷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听力。
本部分共两节,测试考生理解英语口语的能力。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简短对话,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录音材料仅读一遍。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5段对话或独白,从每题所给的3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段录音材料读两遍。
听力考试进行时,考生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听力部分结束后,考生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20分钟。

内容 名称 题量 计分 时间(分钟)

听力第一部分:
第一节(简短对话) 5(1-5) 7.530 20
第二节(较长对话或独白)15(6-20) 22.5

英语语言知识运用
第二部分:英语语言知识运用
第一节:多项选择 10(21-30) 10 55 35
第二节:完成句子 10(31-40) 15
第三节:完形填空 20(41-60) 30

阅读理解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20(61-80) 40 35

书面表达

第四部分:书面表达 1(81) 25 30

总计 81 150 120

第二部分:英语语言知识运用
本部分共三节,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一节: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每题在一句或两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本节测试的重点为英语词汇的用法。
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每题在一句话中留出空白,要求考生根据括号内的汉语提示,用句末括号内的英语单词完成句子。本节测试的重点为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使补足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
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5分钟。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本部分测试考生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5篇短文的内容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5分钟。

第四部分:书面表达
本部分测试考生的书面语运用能力。共1题,满分25分。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用英语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情景包括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等;提供情景的形式有图画、图表、提纲等。本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0分钟。

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0.70以上(包括0.70)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30-0.70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在0.30以下(包括0.30)的题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三种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名师解析
新增240个单词

今年的高考试卷沿袭了2007年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不同的是,去年的《补充说明》共收录2590多个,今年收录了2830个,增加了240个。

备考建议
注意词汇辨析

1、后阶段备考,建议考生每天朗读30分钟的课文,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增加词汇量,增加词汇识别和词汇知识的积累。

2、对时态模糊的考生,可重温《新概念英语, 》(第二册)1—24课,加强时态。
3、每天坚持在35分钟内阅读5篇阅读文章,最好选择高考模拟试题或真题中的阅读练习题。注意词汇辨析和语用,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下词汇的不同用法。
4、作文应注意每句话的准确表达,“承转”词语运用得当,选词色彩明确,长短句适中,语言结构丰富,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题型示例

语言知识运用
To make member of a team perform better,the trainer first of al has to know their______and weaknesses.
A、strengths;B、benefits;C、techniques;D、values 答案是A。
填空题
We______(起床)before dawn .It was stil dark outside .(get)
答案:got up

❸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那么,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授《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作文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溅起的浪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抓到那使自己心灵震颤的瞬间,是否敢于倾吐令己难忘的人和事,从而让自我情感释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能显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等。因此,在指导学生以作文、随笔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应创设文化与语文一化的歇息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就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蹦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在作文训练中,如围绕儒家思想“仁”进行写作训练。首先,教师应讲明“仁”的内涵是自重,宽厚,谦和,诚恳,善良,俭朴,勤劳和关心他人等人生美德,既是“仁”的具体表现,也是走人的根本原则。让学生明白“仁”的内涵后写作,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仁”理解,同时也教会了怎样做人,也就是说继承了传统文化。
三、以传统节日委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每一个节日是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他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每年的两个学期中,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加之,我国近年又开始对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清明节与端午节,引导学生去查询资料,找寻渊源,真正弄明白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不仅与几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娱乐节”和“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饮雄黄酒等。教师可趁此给学生布置以“节日有感”为题的作文。
四、加强经典名著的推介和引用,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学生们怕是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时语文教学开发利用的宝藏。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非物质文化、民间故事、打油诗、山歌、风俗文化、历史古迹等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仔细收集,善于开发,就能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用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眼光去审视各种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在比较撞击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委他们建构在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熏陶下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教师应扩大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组织学生集体过节,参观文化古迹,收集民间文学,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参与,敢于交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味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觉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琼浆玉液,也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阳光雨露。因此,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

❹ 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课文的教案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6
再别康桥.............................................徐志摩 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6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8
6.鸿门宴............................................司马迁 22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27
8.小狗包弟..............................................巴金 32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36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3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41
11.包身工...............................................夏衍 44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 白瑞雪 52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陆蠡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 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赋............................................苏轼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必修3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 迅
3.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 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 .............................................《荀子》
10.*过秦论............................................贾 谊
11.*师说..............................................韩 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必修4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禺
3.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2.苏武传 .................................................班固
13.张衡传 .................................................范晔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必修5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 ...............................................沈从文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5.滕王阁序.............................................王勃
6. *逍遥游 ..........................................庄周
7.*陈情表 ..........................................李密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潜
9.说“木叶”.......................................林庚
10.*谈中国诗.........................................钱钟书
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13.*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迅雷下载:
下载地址1:http://down.rme.com/rme_UploadFile/2010077/%D0%C2%BF%CE%B1%EA%B8%DF%D6%D0%D3%EF%CE%C4%C8%CB%BD%CC%B0%E6%A3%A8%B1%D8%D0%DE1-5%A3%A9%BD%CC%B0%B8%BA%CF%BC%AF.rar
下载地址2:http://www.xkb1.com/upimg/xkb1/sanxianbajiao/20071018/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教案合集.rar
下载地址3:http://dx2.qiannao.com/servlet/FileDownload?vid=1&vid2=0&filename=//gzlzw/gzlzw/2010730160018.rar

❺ 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河南新安二高 刘海涛 一.在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把教育文本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而新课程标准更重视了学生独立的阅读文本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自己的体验,获得认识的再创造,从而在阅读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本人从这些年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角度。学生的阅读既是一种以自己的个性去诠释作品的过程,又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如在《陈情表》教学中,在讲到李密为奉养祖母辞官不做,肯定“孝”的同时,一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李密应弃小家,顾大家,为国效力,做出一番为国为民的大成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便有学生起来提出不同意见,从人情的角度肯定其孝。针对这一新情况,我并没有武断地抛出原有的结论,而是因势利导让观点对立的人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围绕着中华传统美德“忠”、“孝”,学生们展开了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多次引导学生进行了类似的辩论、讨论、研讨课,如臧克家诗歌《老马》中的“老马”到底是什么形象,韩东《山民》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与殉情的真正原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的“人生如梦”包含了什么感慨;《祝福》中的祥林嫂究竟是谁害死的等。让学生的个性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火花,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2. 与学生对话,提高理解能力 尽管文艺鉴赏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学生的认 知能力有限,有时不免对文本产生一些误解或曲解。而教师参与的与学生、教材的对话回在相互交流的平台上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反思。如在教《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侯赢为什么自杀。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恐魏王怨恨而自杀;信陵君九死一生,侯先死以从,以死谢罪,以偿晋鄙。但这些观点有在同学们的讨论之中有理有据的被各个击破,难以成立。随后我把李贽的看法——“田光以死激荆轲而匕首发,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晋鄙椎”介绍给学生,学生经过思考后也予以反驳:朱亥此行任务只有一个“椎杀晋鄙”他心里是很明白的,若事不成,后果朱亥也很清楚。朱亥与晋鄙也没什么交情,所以他既不会丧失警惕也不会不忍下手。况且侯赢要自刎的一番话是对公子说的,朱亥知不知情还在两说。我灵机一动说,把这句话改为“侯生以死激信陵痛下决心”怎么样呢?学生这才点头称是。我又拿《赤壁之战》中孙权抗曹之议已决后,周瑜又见孙权分析操之兵力再坚定孙权抗曹之心为佐证来说明侯赢的良苦用心,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在交流之中有了共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理解能力。 3.积累语言,读练结合 在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写下自己在读书时的感悟、心得,做好读书笔记在读练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其思想,完善其人格。 在诗歌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对一些诗歌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诸于文,写诗歌鉴赏。象卞之琳的《断章》学生从中领悟到这种刹那的意境,体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如在讲《我愿意是一条急流》时,我把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介绍给他们,让他们结合诗歌来谈裴多斐的爱情观,学生写出了裴多斐对爱情的忠贞 ,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与为自由献身革命的精神,在思想上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情操。 在小说教学中,欣赏小说精彩的人物对话,巧妙的篇章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实际做一些改写、续写、评论,训练其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如《项链》结尾戛然而止,学生对其结局作了合理的想象与发挥,让路瓦载仕途一路攀升,让玛蒂尔德做了贵夫人,并插入许多当今社会的元素,如绑票、假面舞会、人事制度改革、股市行情等,多数同学写得非常成功。还有对《陈奂生上城》的续写,学生根据对当代农民的了解,写出了陈奂生转变为新一代农民的历程,塑造了新的形象。对古典小说中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的评论也能各抒己见,自备一说,象《林黛玉进贾府》中对宝玉痴狂的理解,《失街亭》中对诸葛亮用人的见解,都联系现实写出了质量很高的杂文。 另外我还多次组织了诗歌朗诵会,又把一些对话体的文言文如《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等和一些剧本象《雷雨》、《茶馆》、《三块钱国币》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培养了学生听、说、读、诵记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辛勤劳动也酿出了丰硕成果,至今已有二十四篇文章见于各地市的报刊、作文杂志上。 在阅读教学中,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注重课内外的结合,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创造的快乐,并不断的完善自我,今后将在让学生自主阅读发展个性、积极创造的路上继续探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二.精心设计 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的开头要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各种导语、引子,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可见精彩的开头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的探索,采用了下列可行的方法。 1. 巧设疑问 引人入胜 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投入思考,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有一种急切的渴望。如我在教《祭十二郎文》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着两篇文章都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韩愈为他默默无闻的侄儿写的祭文从哪个角度来写的呢?这样就会使学生很自然的去理解这篇祭文与其他的祭文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在讲《祝福》这一课时由于刚过完春节,开学不久,学生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之中。我就因势利导:“大家在寒假过得怎样呢?”学生七嘴八舌很兴奋的谈起感受。我说:“春节在我国是最为隆重的节日,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家想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小镇的新年有哪些特色吗?”很快便将学生引入《祝福》的气氛中了。又如在教《守财奴》一文时,我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出与本文有关的问题:“我们知道欧洲有四大吝啬鬼,夏洛克对带着金银珠宝跟基督青年罗兰德私奔的女儿恶毒的诅咒,泼留希金有万贯家产却把自己弄得象一个乞丐。阿巴贡的仆人的裤子烂到有碍观瞻的地步,他应付的办法是有客人来的时候仆人一律屁股贴墙站。你想知道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葛郎台有什么‘杰出’的表现吗?请看《守财奴》。”通过这些发问,水到渠成,让学生很自然的去阅读课文。 2. 渲染铺垫 发其情思 为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人物形象有更新一层的认识,我经常在这一课的导语设置进行铺垫渲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文时,我先介绍了海子的生存状态:“海子一生多数时间在贫困中度过,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接着我说:‘但是他却真诚的祝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下面让我们学习这一首苦闷彷徨的海子创作的欢快明朗的作品吧!”这样学生读完这首诗歌后,对诗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开头:“我们知道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风尘女子,她们地位卑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但又惠质兰心,聪明美丽,热情善良,坚定勇敢在心灵上是冰清玉洁的,如关汉卿笔下的朱帘秀,《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陈寅恪笔下的柳如是等,她们的人格比有些名门公子、达官显贵高尚何止百倍、千倍。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就是冯梦龙笔下的一位光彩夺目的人物——杜十娘”。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审美的境界中。 3. 播放乐曲 渐入佳境 在引入正文前,根据文章内容配以合适的音乐,而使学生入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如在教《雨霖铃》时我先放了一遍《大约在冬季》这首歌,大家立即沉浸在那种“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的情境中。在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文时,我播放了一曲《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通过雄浑苍凉的歌声很快将学生引入“浪花淘尽英雄”的时代气氛中。在教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时,我播放了名曲《春江花月夜》,在学生沉醉在美妙的乐声中回味无穷时,我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讲授的内容,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 展示画面 点燃情感 “形象大于思维”,画面给学生的直观感受的作用有时大于语言,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而引发他们许多思考,激活其思维点燃其学习语文的激情。在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设计了一组画面,有沈从文的故居,湘西的老街,背着背篓赶往街中心的乡民,还有沱江上的吊脚楼碧绿的湘江水撑着竹筏在江上的渔翁等。在看这些画面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亮了,充满了对这块土地的好奇,对那淳朴的民风,幽美的环境接近的强烈渴望。讲《失街亭》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失街亭》这一段。在剧中战火硝烟、飞扬的灰尘尚未散尽,猎猎战旗、隆隆鼓声犹在耳畔之际来处理这一课,学生兴趣盎然。在讲《孔雀东南飞》时,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通过梁祝双双化蝶的爱情悲剧,引入同样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使学生在接受故事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了心灵。 总之,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前安排,采取恰当的手段,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师生愉快合作,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因文施教 灵活多变 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是每一位教师苦心孤诣的.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我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教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列入文言文教学中,有的逐字逐句由学生结合注释来读来译,有的只知其大意,把握重点词语, 有的学习其思想内容或对我们事业成功,工作上借鉴意义入手,有的干脆抛开传统的古文串讲,如讲《赤壁赋》一课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其气氛情景和苏轼儒道佛相糅和的思想.在其他类型的课程教学中,有的采用层层提出问题的方法,有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原著把握人物性格及关系.有的短文长教,大量引入新的信息如《冬天之美》、《黄鹂》、《灯》等.有的逐字逐句从头讲到尾如《灯下漫笔》、《祝福》等.有的一字不讲,完全通过学生自学如《过万重山漫想》、《内蒙仿古》等..有的采用比较法如诗歌教学中,对同一意想\同一风格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叫法,每天都是以新的面孔面对学生,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大大的调动起来,与我的合作也很愉快.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内驱力,有了这种内驱力,语文学习这就会勤学苦学,就会达到”无处不是学语文的课堂,无时不再学语文”的境界了.从而形成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二00四年八月

❻ 浅谈怎样上好语文课

上好语文课三个要点:

  1. 趣味性.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比如时常提问并对回答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补充,前提要对语文课做好准备工作,备课必不可少.其次,在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大时,可以通过引入故事,增强趣味性.

  2. 严谨性.要想成就较完美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有严谨的备课,踏实的作风,老师应该时刻注意管理课堂,并提升课堂效率.

  3. 学会组织课堂,如果教师的课堂组织合理,那么学生不仅会很好的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强化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而完善学生的德智等多方面的教育.语文课程在高中的教学活动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能让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得更好,这是很关键的。并且整个语文教学课程对于学生的个性养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语文学习.

❼ 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过的是洋节。更可怕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些现象如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那么,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授《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作文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溅起的浪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抓到那使自己心灵震颤的瞬间,是否敢于倾吐令己难忘的人和事,从而让自我情感释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文字功底,还能显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等。因此,在指导学生以作文、随笔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应创设文化与语文一化的歇息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就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蹦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在作文训练中,如围绕儒家思想“仁”进行写作训练。首先,教师应讲明“仁”的内涵是自重,宽厚,谦和,诚恳,善良,俭朴,勤劳和关心他人等人生美德,既是“仁”的具体表现,也是走人的根本原则。让学生明白“仁”的内涵后写作,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仁”理解,同时也教会了怎样做人,也就是说继承了传统文化。
三、以传统节日委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每一个节日是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他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每年的两个学期中,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加之,我国近年又开始对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清明节与端午节,引导学生去查询资料,找寻渊源,真正弄明白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不仅与几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娱乐节”和“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饮雄黄酒等。教师可趁此给学生布置以“节日有感”为题的作文。
四、加强经典名著的推介和引用,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学生们怕是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时语文教学开发利用的宝藏。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非物质文化、民间故事、打油诗、山歌、风俗文化、历史古迹等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仔细收集,善于开发,就能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用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眼光去审视各种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在比较撞击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委他们建构在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熏陶下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教师应扩大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组织学生集体过节,参观文化古迹,收集民间文学,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参与,敢于交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味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觉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琼浆玉液,也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阳光雨露。因此,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

❽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怎样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许多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过的是洋节。更可怕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些现象如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那么,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型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有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等。我们教师应该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些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授《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出孔子隐巧大的“礼治”,就要对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像“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等加以强化。在《劝学》和《师说》的教学中,抓住古人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目前的现状,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教授《陈情表》时,让学生趁机接受“孝”的教育。在教授《苏武传》时,利用朗读、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古文经典篇目,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把关注的意识投向人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屈原、陆游、杜甫,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苏轼、李白,理解什么是豁达、豪放……特别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诗歌教学中,对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古诗文篇目,就倾心倾力,有意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动力,最终积淀委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利用作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作文是写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者情感大海中溅起的浪花。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抓到那使自己心灵震颤的瞬间,是否敢于倾吐令己难忘的人和事,从而让自我情感释放出穿透人心的力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文字功底,灶竖还能显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等。因此,在指导学生以作文、随笔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应创设文化与语文一化的歇息情境来渗透传统文化。例如: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时,就要求学生写随笔,在学习《陈情表》后,从学生的随笔中就可看出由他们心中蹦出的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火花。在作文训练中,如围绕儒家思想“仁”进行写作训练。首先,教师应讲明“仁”的内涵是自重,宽厚,谦和,诚恳,善良,俭朴,勤劳和关心他人等人生美宽大德,既是“仁”的具体表现,也是走人的根本原则。让学生明白“仁”的内涵后写作,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仁”理解,同时也教会了怎样做人,也就是说继承了传统文化。
三、以传统节日委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每一个节日是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他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每年的两个学期中,有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加之,我国近年又开始对一些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清明节与端午节,引导学生去查询资料,找寻渊源,真正弄明白其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了清明节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端午节不仅与几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娱乐节”和“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饮雄黄酒等。教师可趁此给学生布置以“节日有感”为题的作文。
四、加强经典名著的推介和引用,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学生们怕是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一点时间来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时语文教学开发利用的宝藏。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非物质文化、民间故事、打油诗、山歌、风俗文化、历史古迹等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仔细收集,善于开发,就能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用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眼光去审视各种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在比较撞击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委他们建构在民族文化精神和世界多元文化熏陶下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教师应扩大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反思生活,组织学生集体过节,参观文化古迹,收集民间文学,使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参与,敢于交流,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品味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觉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琼浆玉液,也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阳光雨露。因此,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任重道远,还需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

❾ 帮帮忙陈情表仿写急

恋爱版陈情表
我因瘦弱,夙遭欺凌。幼小心灵,深受伤害。行年四岁,无一朋友。邻女如花悯我寂寞,热情相待。如花四岁容颜似苞,九岁似花,温婉大方,亭亭玉立。而我既无玩具,终鲜零食;捕获芳心,还靠蜜语。二人在外看草长莺飞,柳绿花红;在内看舒克贝塔,多啦A梦。笑语欢声,形影不离。若遇如花偶感风寒,常在床蓐;我久立与其家门外,未曾废离。
上学时期,关系愈好。前小学有人疑我变态,后初中有人告我早恋。我以心中微虚,行事谨慎。商量之下,收敛行径。只得约约小会,拉拉小手。怎奈花园凉亭,逮个正着,非我有嘴所能狡辩。我具以检查上报,千字反思。家长言语切峻,责我分心;老师咄咄逼迫,催我分手;同学急切关心,凑看热闹。我欲斩断情丝,而花颜难舍;欲暗中续情,则告诉不许。我之进退,实为狼狈。然闭关思索,终于顿悟。
伏惟90后以学为己任,凡在学龄,犹学孔孟,况我高一,特为尤甚。且我少读四书,遍观五经,本立大志,报效国家。今我沉于恋爱,不顾理想,实是虚度。但我与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我无如花,如树之无土;如花无我,如树无枝叶。花、我二人,不离不弃,为了理想,共同奋斗,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小生今年十之有七,如花今年十之有六,是我浪费于恋爱之日长,忠学业之日短也。前途似海,学业为重。我之悔悟,非独家长及师生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各位听我劝告,早恋之事,不是不可,须有其度。男应沉稳,女应自重,两人携手,共同进步,搞好学习,自然长久。我之恋爱之言,谨以此文以告。
老师版陈情表
师俊言:普天教师,命途蹉跌。分工三载,囊中羞涩;十年寒窗,无产无业。众兄姊,怜亲苦楚,竞相接济。师多碍面子,强作撑难;个中况味,无以言表,哑吃黄莲。既怕跌份,终勤本业。上老下小,唯恐不周;分内分外,叫苦不迭。外无醉酒消遣之娱,内缺酣眠饕餮之福。孤灯相伴,蚊虫肆虐。而书常在周遭,不离不弃。夙兴夜寐,没日没月。
逮及考核,上蹿下跳,前关乎钞票,后虑及前程,谁敢不勤。终有生性内敛者,固不趋从,分数一下,郁郁寡欢,寻根究底,天灾人祸。韬光养晦,从头再来,非怨天尤人所能凑效。俊代以书闻,切中肯綮。分数不高,责师逋慢,学生家长,逼师下课。领导怀疑,老班火急。师欲弃旧图新,则劣迹斑斑;欲苟顺天命,则告知无门。师之狼狈,实为罕见。
鄙闻教师以爱育稚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况加勤苦,无人能敌。且师自幼聪慧,遍读诗书,本图自在,不谋钱权。今处革灭殆尽之际,至微至贱,过蒙众爱,无福消受。哪敢荒业,千唾万骂。仅因师实乃凡人,吃喝拉撒,人之常情;七情六欲,不言自明。师无关爱,何以爱人,师无休闲,何以振奋。师生两端,不可偏废。是以拳拳之心望世人能解。师多三十出头,四十有余,韶华尚存,是师尽忠于教坛之日长,报国之日多也。高山流水,冀盼舒坦。师之辛苦,非业内同仁所见明知。天地日月,实所共鉴。愿教外有识之士,听师微志,庶师有运,安身立命,师必劳比牛马,勤过蜜蜂。俊不禁蹴冰之惧,竟涂鸦一文。
psp版陈情表
学生沅言:学生从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父亲离去,因享多事,忙于工作.psp悯学生孤弱,躬亲抚养。学生少多疾病,十七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不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学生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学生无聊,唯有其能解。
古有伯牙子期,山伯英台.知音,知彼,又知己,这就是所为的知音,在天愿作比翼鸟,死后愿化为蝶.今学生psp被收,无限痛苦。以学生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学生无psp,无以至今日;psp无学生,无以终余年。学生,psp二者,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学生沅今年一十有七,psp今年一十有六,是学生尽节于师之日长,报养沅之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学生之辛苦,非独个别人所见明之;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师矜愍愚诚,听学生之言,还学生伴侣——psp,学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学生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