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1-07-30 22:09:16

1. 请求得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帮帮忙,请快一点啊!!!!!!!!

第三单元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11 晏子使楚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12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 )
23、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13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第二课时(习作)
一、了解发言稿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评改、交流
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二)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2. 五年级语文有哪些课文

应该是这个吧,楼主可以去书店看看,现在下学期的新书应该都到位了。希望能帮上你!
26、清平乐村居
25、黄鹤楼送别
24、少年王晃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21、诺贝尔
20、厄运打垮的信念
19、天火之谜

18、莫高窟
17、黄果树瀑布
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5、艾滋病小斗士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3、在大海中永生
12、伊索寓言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0.嫦娥奔月
9、推敲
8、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习作2练习2
7、金蝉脱壳
6、变色龙
5、装满昆虫的衣袋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古诗两首
1、师恩难忘

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 给是什么意思

《高尔基》
《童》——本高尔基文遗产优秀部自传体三部曲怀着激比情我阅读本巨着走近高尔基
高尔基童幸幼丧父随母亲改嫁跟随脾气暴躁工坊主外公外婆度童光
高尔基三岁灾难便降临身——慈父亲伏尔加河游阿斯特拉罕城患霍乱看护幼孩幸染病死母亲迫已离改嫁两面幸我说我幸福我父母视我掌明珠些父母待孩甚至捧手怕摔含嘴怕化步管疼溺至少我沐浴父母河
外公家遇知朋友——茨冈处处护着高尔基替挨打教道理伙伴却两舅舅害死份幸相比我觉自幸福许至少我身边朋友围绕我共同享欢乐共同承担忧愁共同解读事我永远愁身边没知
外公家仅外公声色惧厉、男单打连舅舅孩欺负除茨冈外婆护着我呢光外公外婆我疼加所亲戚连呵护都及更何况打骂呢我禁要叹:我幸福啊
拮据高尔基坐待毙门捡垃圾换钱自力更童我候概享受着金色童欢乐享受着家准备零食着忧虑童幸福
通高尔基比童我受益菲浅让我认识我于前应该抱知足乐满足态许自并美高尔基童相比充满幸福我应该明憧憬应该奢望或奢求想获取幸福必须要用自双手奋斗收获想想着坐享其或盼望掉馅饼供食用伴随着每太阳东升西落仍变
面所遇困难甚至幸我要想着何战胜应该等攻自破都符合实际面眼前困难想突破唯途径依靠自凭借自智慧力量战胜道路切恶魔迎接定美明及光辉未我才更加美幸福

4. 教案的格式是什么

正所谓教无定法,既然如此那么教案也就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一般包括下面几个要点和步骤:

标题

教学目标
一、
二、
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难点:
解决办法: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
2.
3.
三、整体感知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五、总结笨课所学内容

————————————————————————
语文教案教案示例:

16 《名人传》序
教学目标
一、从作者的认识角度正确认识作者给当时欧洲时代所下的定义,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欧洲的批判。
二、体会作者强调的精神对人类的引领力量,了解英雄所起的作用。 三、懂得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对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作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名人观、英雄观。
难点:辩正地认识作者给欧洲和名人所下定义的内涵。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文章,深入领会。
学生活动设计
快速阅读、精读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正是这种思想,使得罗曼·罗兰对名人、对英雄有了他独特的评判标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这篇《〈名人传〉序》。
二、明确目标
1.从作者的认识角度正确认识作者给当时欧洲时代所下的定义,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欧洲的批判。
2.体会作者强调的精神对人类的引领力量,了解英雄所起的作用。 3.懂得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对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
课文是作者为《名人传》写的自序。在这篇序言中,首先为名人下了定义:名人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之辈,也不是那些位尊权重之流,更不是万众欢呼簇拥之星。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以精神的力量,为人类做出贡献,为人类增添勇气,为人类指明方向的人。 作者这样下定义,是有其深刻认识的。在课文中,作者分三个部分,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平庸的时代。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作者这样评价欧洲,并不是指欧洲当时的工业水平、生活质量、科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而是特指作者界定的精神上的“自由”。作者认为欧洲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这是像作者这样崇尚精神、鄙视物欲的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感到“周围的空气多沉重”,无法呼吸。
(二)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即使平庸的时代,也有横空而出的英雄: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说明英雄是不死的,是平庸所毁灭不了的。所以,作者期望:“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作者目中的英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英雄是能以“伟大的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人。
(三)英雄的作用。这样的英雄,是与平庸的时代对立的。平庸时代的特点,就是以功利为追求,而丧失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怀,伟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风,使人们看到生命的伟大、丰满、幸福。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需要英雄?什么样的人需要英雄?作者心目中的“名人”“英雄”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对“名人”的品格、心灵是否有补充认识呢?
[讨论明确] 因为平庸的时代,充满自私自利卑下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作者呼唤英雄;不甘平庸生活、不屈服于物欲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们需要英雄的指引、激励;作者心目中的英雄是历经苦难的磨练,以仁慈之心,伟大的品格,映照出乎庸时代的可鄙,带领人们走出自私自利的世俗氛围,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的伟人。
2.[提问]这篇文章,许多语句意味隽永,含义深刻。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的认识。
(1)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2)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
(3)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明确]
(1)“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
(2)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质;而没有伟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3)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磨难”使他们成为“伟大”。
3.[提问]课外阅读《名人传》,搜集贝多芬的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名人”的“首席”送给了贝多芬?
[明确]作者把“首席”送给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最符合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仁慈,伟大的人格,命运的磨难,作为音乐家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巨人三传》。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经历,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贝多芬传》译者序及原序
译 者 序(傅雷)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青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是一件越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译 者
三十一年三月
原 序
二十五年前,当我写这本小小的《贝多芬传》时,我不曾想要完成什么音乐学的著作。那是1902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我来到篷恩,他的故里。我重复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就是说在我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底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在曼恩兹,我又听到他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淮恩加纳指挥的。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我跪着,由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在他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底感谢曲。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先由《巴黎杂志》发表,后又被班琪拿去披露。我不曾想到本书会流传到朋友们的小范围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恕我叙述这些枝节。但今日会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的渊博的著作,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有所答复。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时间。我在《亨特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底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换面目。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的。而我的《贝多芬传》便是这样的行为。
大家人手一编的拿了去,给这册小书走上它不曾希望的好运。那时候,法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底一代,焦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讯号。这讯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他们便去向他呼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仿佛弥撒祭中唱《神之羔羊》时的教堂,——谁不记得那些痛苦的脸,注视着祭献礼,因它的启示而受着光辉的烛照?生在今日的人们已和生在昨日的人们离得远远了。(但生在今日的人们是否能和生在明日的离得更近?)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歼灭;战争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最优秀的儿子都失了踪影。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出自一个孤独者底手笔,它不知不觉地竟和他们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自己。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把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残缺,我也不拟有所更易。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性质,和伟大的一代神圣的形象。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罗曼·罗兰
1927年3月
(选自《巨人三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与反思怎么写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
时,和他
10
岁儿子之间发生的

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
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



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
远的美文,
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
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
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
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

顾不上
”“


”“
忙着

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



。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
盛开的迷人景象,
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
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
蜜蜂飞舞的画
面,
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
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
而是
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
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
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
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
将浓浓
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
崇高的境界。
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
在感受深的
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
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谈自己对







的理解,回忆《练习
3
》中柯原的小诗《幸福》中的一句话:幸福,
不在于取得,
而在于奉献。
通过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
学生懂得了高尔基想要告
诉我们的道理,
从中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一种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不足之处
是学生在写回信时,不负父望的励志笃行的内容泛泛而谈,不够具体明确。

6. 80后的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文有哪些

26、清平乐村居 25、黄鹤楼送别 24、少年王晃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21、诺贝尔 20、厄运打垮的信念 19、天火之谜 18、莫高窟 17、黄果树瀑布 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15、艾滋病小斗士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3、在大海中永生 12、伊索寓言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0.嫦娥奔月 9、推敲 8、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习作2练习2 7、金蝉脱壳 6、变色龙 5、装满昆虫的衣袋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古诗两首 1、师恩难忘

7. 请问标准的教案格式是怎么样的

正所谓教无定法,既然如此那么教案也就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是一般包括下面几个要点和步骤:

标题

教学目标
一、
二、
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难点:
解决办法: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
2.
3.
三、整体感知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五、总结笨课所学内容

————————————————————————
语文教案教案示例:

16 《名人传》序
教学目标
一、从作者的认识角度正确认识作者给当时欧洲时代所下的定义,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欧洲的批判。
二、体会作者强调的精神对人类的引领力量,了解英雄所起的作用。 三、懂得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对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作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名人观、英雄观。
难点:辩正地认识作者给欧洲和名人所下定义的内涵。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文章,深入领会。
学生活动设计
快速阅读、精读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正是这种思想,使得罗曼·罗兰对名人、对英雄有了他独特的评判标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这篇《〈名人传〉序》。
二、明确目标
1.从作者的认识角度正确认识作者给当时欧洲时代所下的定义,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欧洲的批判。
2.体会作者强调的精神对人类的引领力量,了解英雄所起的作用。 3.懂得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对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
课文是作者为《名人传》写的自序。在这篇序言中,首先为名人下了定义:名人并不是那些声名显赫之辈,也不是那些位尊权重之流,更不是万众欢呼簇拥之星。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以精神的力量,为人类做出贡献,为人类增添勇气,为人类指明方向的人。作者这样下定义,是有其深刻认识的。在课文中,作者分三个部分,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平庸的时代。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作者这样评价欧洲,并不是指欧洲当时的工业水平、生活质量、科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而是特指作者界定的精神上的“自由”。作者认为欧洲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 “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这是像作者这样崇尚精神、鄙视物欲的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感到“周围的空气多沉重”,无法呼吸。
(二)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即使平庸的时代,也有横空而出的英雄: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说明英雄是不死的,是平庸所毁灭不了的。所以,作者期望:“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作者目中的英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英雄是能以“伟大的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人。
(三)英雄的作用。这样的英雄,是与平庸的时代对立的。平庸时代的特点,就是以功利为追求,而丧失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怀,伟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风,使人们看到生命的伟大、丰满、幸福。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说需要英雄?什么样的人需要英雄?作者心目中的“名人”“英雄”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对“名人”的品格、心灵是否有补充认识呢?
[讨论明确] 因为平庸的时代,充满自私自利卑下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作者呼唤英雄;不甘平庸生活、不屈服于物欲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们需要英雄的指引、激励;作者心目中的英雄是历经苦难的磨练,以仁慈之心,伟大的品格,映照出乎庸时代的可鄙,带领人们走出自私自利的世俗氛围,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的伟人。
2.[提问]这篇文章,许多语句意味隽永,含义深刻。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的认识。
(1)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2)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
(3)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明确]
(1)“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
(2)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质;而没有伟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3)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磨难”使他们成为“伟大”。
3.[提问]课外阅读《名人传》,搜集贝多芬的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名人”的“首席”送给了贝多芬?
[明确]作者把“首席”送给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最符合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仁慈,伟大的人格,命运的磨难,作为音乐家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巨人三传》。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经历,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贝多芬传》译者序及原序
译 者 序(傅雷)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青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是一件越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译 者
三十一年三月
原 序
二十五年前,当我写这本小小的《贝多芬传》时,我不曾想要完成什么音乐学的著作。那是1902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我来到篷恩,他的故里。我重复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就是说在我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底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在曼恩兹,我又听到他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淮恩加纳指挥的。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些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他的苦难,他的勇气,他的欢乐,他的悲哀,我跪着,由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在他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底感谢曲。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先由《巴黎杂志》发表,后又被班琪拿去披露。我不曾想到本书会流传到朋友们的小范围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恕我叙述这些枝节。但今日会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的渊博的著作,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有所答复。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时间。我在《亨特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底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换面目。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的。而我的《贝多芬传》便是这样的行为。
大家人手一编的拿了去,给这册小书走上它不曾希望的好运。那时候,法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底一代,焦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讯号。这讯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他们便去向他呼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仿佛弥撒祭中唱《神之羔羊》时的教堂,——谁不记得那些痛苦的脸,注视着祭献礼,因它的启示而受着光辉的烛照?生在今日的人们已和生在昨日的人们离得远远了。(但生在今日的人们是否能和生在明日的离得更近?)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歼灭;战争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最优秀的儿子都失了踪影。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出自一个孤独者底手笔,它不知不觉地竟和他们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自己。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去,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把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残缺,我也不拟有所更易。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性质,和伟大的一代神圣的形象。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罗曼·罗兰
1927年3月
(选自《巨人三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 “生命与健康”五年级下册的第三课“让生活多一点情趣”的教案是什么急急急!!!

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教材内容:《生活中的快乐》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 第1课 (需三个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快乐》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中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创造者。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对快乐的感受和认识,学会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感知生活的快乐,做一个快乐的人。

学情分析:

教学中要特别关注那些缺少快乐的学生。这些学生感到缺少快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学生的生活环境本身缺少快乐,或近期家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影响了孩子的心情;二是学生缺少对快乐的感受力,对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令人快乐的事情视而不见。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可以借助同学的力量,共同帮助他们找找身边的快乐。用同学快乐的感受感染和启发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

教学目标:

1. 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 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理念:

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烦恼。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以达到不断提升对问题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难点:
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给予的快乐

当我们做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时,我们就给了他人一种爱心、一种希望……同时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

活动五:给予的快乐

1.课前,我让大家完成调查:“你做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吗?如果有,是什么事情?你的感觉怎样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我给邻居王奶奶,提过热水瓶。(奶奶谢谢我,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能够帮助她。)

(2)在公共汽车上,我给老爷爷让座。(老爷爷说我是个雷锋似的好少年。

(3)……

2.出示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感到快乐?

因为他们给了别人快乐,一份快乐给了别人,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了。

3. 让我们读读高尔基写给他儿子的信,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六:有感快乐

让我们来做个学习总结:用一句话,或一个比喻说说自己对快乐的理解。

什么是快乐?

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感到快乐。

当我们……的时候,我们感到快乐。

当我们……

9. 最后一课教案

有关尊严的名●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
●民无信不立。
——孔子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塞罗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
——裴多菲
●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
——斯宾诺莎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西塞罗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
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 ————高尔基
隐瞒真实,就是骗自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不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罗素
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纸包不住火,错误是隐瞒不了的。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 斯宾诺莎

言有关尊严的名言

1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字词分析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之一 [33]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

《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1 [72]
《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1 二、初读,整体感知:过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36]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19]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A理解“烟花三月”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28]
〔抓住重点段落,紧扣关键词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领悟人物性格特点。这样既是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的熏陶。〕 三、抓住关键语句 感悟王冕“孝顺” 过渡:生活的贫困使王冕不得……

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案 [15]
3.讨论交流:(1)林冲的“谦虚忍让”。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

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案 [59]
一、 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上堂课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实物投影问题)谁提出的谁就来读一读?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生齐读课题学生读问题:1、 滴水为什么能穿石?2、 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3、 滴与人有什么关系?4……

《诺贝尔》教学设计 [5]
3.默读课文思考,在诺贝尔历经历的这几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过程最能打动你?找出其中的有关语句画下来,并写上打动你的理由。 (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研读、品味和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1)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 (他看到工人们……

天火之谜 教案 [19]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8]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莫高窟 教案 教学设计 [11]
二、质疑导读,自主探究,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同学们,对于莫高窟,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对于莫高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1)莫高窟在哪里?她是什么时候开凿修建的呢? (2)莫高窟里的彩塑和壁……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1 [60]
二、,紧扣重点,欣赏瀑布的形态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4小节,用直线划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宽的句子。 2、▲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3、读悟句子,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气……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7]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渎,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2、检查自学。(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杰作 人喧马嘶 喧嚣 缝隙 悬挂&nbs……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 [7]
2.刚才大家和老师一起用声音演绎了这篇优美的散文,请大家合上书说说①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记住了什么)② 再增加一些难度,刚才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游的鼎湖山,试着说说,打开书找关键词,(明确游记散文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58]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用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读懂读通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诵读、思考、交流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你认为……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 [15]
◎“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毅志坚定。另一……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案 [14]
二、 精读感悟。1、 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读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2、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抓住“探望”“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领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情。3、 情境说话:……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 [12]
4、听课文录音,再次整体感知全文。 (1)了解邓爷爷生前的伟大功绩,听着课文录音,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请同学们好好的想一想。 [1]小组内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2]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8]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
一、 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上堂课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实物投影问题)谁提出的谁就来读一读?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生齐读课题学生读问题:1、 滴水为什么能穿石?2、 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3、 滴与人有什么关系?4……

《诺贝尔》教学设计 [5]
3.默读课文思考,在诺贝尔历经历的这几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过程最能打动你?找出其中的有关语句画下来,并写上打动你的理由。 (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研读、品味和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1)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 (他看到工人们……

天火之谜 教案 [19]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8]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莫高窟 教案 教学设计 [11]
二、质疑导读,自主探究,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同学们,对于莫高窟,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对于莫高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1)莫高窟在哪里?她是什么时候开凿修建的呢? (2)莫高窟里的彩塑和壁……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1 [60]
二、,紧扣重点,欣赏瀑布的形态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4小节,用直线划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宽的句子。 2、▲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3、读悟句子,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气……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7]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渎,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2、检查自学。(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杰作 人喧马嘶 喧嚣 缝隙 悬挂&nbs……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 [7]
2.刚才大家和老师一起用声音演绎了这篇优美的散文,请大家合上书说说①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记住了什么)② 再增加一些难度,刚才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游的鼎湖山,试着说说,打开书找关键词,(明确游记散文一般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58]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用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读懂读通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诵读、思考、交流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你认为……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 [15]
◎“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毅志坚定。另一……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案 [14]
二、 精读感悟。1、 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读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2、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抓住“探望”“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领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情。3、 情境说话:……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 [12]
4、听课文录音,再次整体感知全文。 (1)了解邓爷爷生前的伟大功绩,听着课文录音,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新的问题,请同学们好好的想一想。 [1]小组内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2]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8]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

12《读书莫放“拦路虎”》教案 [10]
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嫦娥奔月 教案 [6]
(2)、生:“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这里告诉了我们嫦娥很机智。 师:大家还能从哪些词体会到嫦娥的机智呢? 生:“眼看就要”说明情况危急。“疾步向前”、“一口”说明茶馆额动作之快,使逄蒙来不及阻止,这就是……

《嫦娥奔月》教案 [6]
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尽管一走就是数千年,可人们还是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请你们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觉到这个故事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

《推敲》教学设计 [9]
⑵要注意口语化,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讲述.(5分)⑶要注意分出角色、入情入境.(5分)⑷要投入,体现出”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叩门扉的意境.(5分)⑸要注意故事的起伏,可以加上动作、神情或表演,能很好地感染听众.(10分)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

《成语故事三则》教案 [7]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理解……

《金蝉脱壳》教学设计 [11]
3.师:蝉脱壳前是什么样子呢?(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第3自然段中描写蝉脱壳前样子的语句。(2)指名答。(3)齐读“突然┅┅不动了。”(4)师:蝉虫停下来不动,它想干什么呢?指名读“夜幕降临┅┅换上华丽的新装。”(二)理清顺序……

《变色龙》教学设计 [79]
导语:《变色龙》这篇小说创作于1884年,当时俄国社会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之下。面对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挽救其必然灭亡的命运,沙皇政府豢养了一批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奴才。沙皇的这些爪牙媚上欺下,对平民百姓是一副嘴……
读着《装满昆虫的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这……

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案 [8]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2、(投影示法布尔图)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3、这节课……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案1 [7]
四、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5、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1、细读文章,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案 [7]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在三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石头书》吗?大自然是神奇的,它包蕴着无穷无尽的知识,除了“石头书”外,还有“树木书”、“贝壳书”等各种各样的书。不仅如此,大自然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充满魅力的山水画、鸟兽图,可以说大自然……

《古诗三首 墨梅 竹石 石灰吟 》教学设计 [8]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

陶校长的演讲 教案 [5]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1、谈演讲的特点(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三、检查初读理思路1、出示生字词……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1 [8]
五、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