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超我四个层面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从而提出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的命题。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本身就应是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方。
人与自我的和谐。人应追求完整的世界,既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并要使两者保持合理的张力。人与自我的和谐是一种具有不同时代内涵的动态过程,它依随不同时期社会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如古希腊时代身心和谐的人,文艺复兴时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中国古代仁智合一的君子、贤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等。和谐的个体是具有充分活力的,并显现为人的成长需求。
人与超我的和谐。人与超我指的是神灵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和谐。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人追求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宗教和信仰能向人们提供精神的出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求。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终极的关怀,而终极关怀只能由信仰来承载。西方宗教教育注意把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及社会教化结合起来,把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国家的真诚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宗教教育使公民形成一种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目前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宗教,影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人群。如何使信念教育或宗教教育转化为和谐教育的一部分,值得思考。
如果人的情操不高,那么情操低的人怎么知道和谐之重要。如果人们没有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那么谁又懂得欣赏和谐之美。所以和谐教育应以美育教育为首要。
B. 和谐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吗
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
C.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思想是什么
裴斯泰洛来齐关于教育发展自说中还包含了和谐教育的思想。他所说的“发展”是包括了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均衡的和谐的发展,他说:“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和身体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D. 成都和谐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四川省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谢蓉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134号
法定代表人:杜佳思
成立时间:2005-12-19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1010500001200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134号
E. 平安、和谐、幸福教育是什么
一、平安教育是基础 记得有一个故事,几个学者与一个老者同船共渡。学者们问老者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老者连连摇头。学者们纷纷叹息:那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一个巨浪打来,小船被掀翻了。老者问:“你们会不会游泳啊?”学者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会。老者叹口气说:“那你们就失去了全部的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无论幼小纤弱还是身强力壮,如果缺少应有的防范措施,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却都会难逃厄运, 歌德曾说:“生命是一种沉重的责任。”生命所托,职责所系,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师生的心田,我们的责任重大而艰巨。打造平安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它让我们从一个更新的高度和崭新的视角去审视平安教育,并以此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制度建设,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工作思路,履行崇高职责,给广大青少年一个健康而精彩的人生。 平安教育关系社会稳定、师生安全、孩子成长、教育发展,它是群众瞩目的焦点之一。只有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让平安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与德育工作结合、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断强化管理,才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保驾护航,为稚嫩的生命支撑一片悉心呵护的蓝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把平安教育的争创工作从外部要求转变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内部需要,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一种平安教育文化。只有这样的精神灌注和文化熏陶,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全面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和谐教育是保障 和谐,是天地万物之间最自然、最平衡、最协调的正常状态,也是人世间最文明的景象。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站在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层面上阐述和实施和谐教育。 如何将和谐发展理念融入教育,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和谐教育有着具体的内涵和外延。其外延是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表现为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其内涵是以和谐个性为目的的和谐育人,表现为创新教育和思政教育。追求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这是和谐教育的基础。教育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目前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教育公平能给人们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通道,有利于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 简而言之,和谐教育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和谐,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要和谐,每一所学校的干群关系要和谐,学校的办学行为与社会大环境要和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与其他事业的发展统一和谐。 三、幸福教育是目标 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育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乐莫大焉!”这就是教育的幸福。也如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 教育的理想表现幸福。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人性在社会生活中对真、善、美的幸福追求,并渗透于教育的理想之中。正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们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教育理想的全部就是追求幸福。 教育的实践创造幸福。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准备的。” 教育的对人性的内化是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教学是一个生动而活泼、严肃而紧张的艺术活动。教师的幸福源于学生的成长,教育创造了教师自己的幸福,也创造了学生的幸福。在幸福的教师那里,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有意义的生活;不是一棵蜡炬,而是一缕光辉;不是说教,而是创造。 教育的延展充满幸福。教育贯穿人类社会的全过程,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传承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途径。如果没有教育,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让后一代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教育再生了人类文明,也延伸了人类的幸福。 教育,只有成就了学生的幸福,才能让成千上万的家庭美满幸福,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人人思平安,人人议和谐,人人想幸福。我们要胸怀责任之心、高扬创新之旗,躬身践行“三大教育”,着力构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防护体系,建立规范从教办学的科学体系,努力打造出让社会满意让孩子幸福成长的教育,继而全面推进与“双百”现代化大城市相匹配的XX教育事业!
F. 最早提出和谐教育的是应该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柏拉图还是夸美纽斯
最早提出和谐教育的应该是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和谐教育,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
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
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简而言之,就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

(6)和谐教育扩展阅读
坚持协调发展是和谐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指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即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与社会需求相互协调,相互适应。
另一方面,指教育自身的协调发展,即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他们成为既具有合理智能结构,又具有健康身心素质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动力:
一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是靠主观臆断和想当然办事,防止教育大起大落、走弯路,贻误人才培养。
二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持续教育必须把改善人对人生、他人、社会、自然的态度放在第一位,重视培养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方法、乐观的生活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G. 提倡全面和谐教育被称为活教育的是谁
提倡全面和谐教育,被称为活教育的是
全国最著名的忽悠大师兆末水的关门
弟子,青岀于蓝而胜于蓝的,全国最新
最高的忽悠大师,木娘木爷的流浪者
登徒浪子莫良心!
H.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做了哪些工作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教长达35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结合起来(①认识、理解客观世界;②人的自我表现。及世界观、意志、信念、性格在劳动和创造中以及机体的互相关系中的表现)使之达到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是在人的自我表现上。应当深入研究,并朝着这个方向来改革教育工作。他认为,教育工作的许多弊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不和谐,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在于把人的表现局限于知识的评分上: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学生;得了坏分数,就是毫无出息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思想丝毫没有不重视学习的意思,他说:“我的思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美满的精神生活当作自己的重要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地燃烧下去。”在此,主要强调要重视人的活动的另一种职能:即人的自我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就个体发展而言,德、智、体密不可分,但“德”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决定因素,“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动力,调节着“才”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努力发掘其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就与个性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职业则应适合于人的天赋和志向。因此,可以说,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而“和谐”是指各个方面的一种融合。当然。这里所讲的全面并不是说体育的、德育的、智育的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因为,各个方面原本就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着的。学生是不可能在德育上全面发展,在体育上也全面发展,在智育上也全面发展,在所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因为,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都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和联系着的。和谐地发展个性。而且“全面”与“和谐”这两个词应当是同等意义的。“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而“和谐”是指各个方面的一种融合。当然,这里所讲的全面并不是说体育的、德育的、智育的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因为,各个方面原本就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着的。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I. 浅谈怎样在小学教学中建立和谐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课堂教学更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部分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时通过科学的、艺术的、能够抓住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和谐氛围和谐环境和谐心灵和谐机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也就是说完善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部分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很难想象小学数学知识中那些单调符号,繁复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在沉闷,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如何能被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所接收。对于在小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教育,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和谐氛围的营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共同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否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教学精神,是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大力挖掘教材的特点,努力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学习氛围,而学习中和谐氛围的营造,正是愉快教学的激发。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活泼、和谐、发主、平等、欢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此乃“愉快教学”吧。从心理学来说,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接受,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更应从不同的途径上为孩子们创造出一种和谐和的学习氛围,熏陶他们愉快的心境,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灵活性较强或存在争议的知识和问题,教师应通过激励,引导学生大胆的登上讲台,将自己的观点、疑问加以发表、分析,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当家作主”。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特色及时代教育的精神,让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也学得开心。
J. 郑州和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郑州和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05月2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教育信息咨询(不含出国留学咨询,不含办班、培训)等。
法定代表人:王秀锋
成立时间:2012-05-23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10500027748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郑州市金水区郑花路99号12号楼3单元15层71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