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民间美术元素

民间美术元素

发布时间: 2020-11-27 05:49:11

『壹』 关于民间舞蹈的元素有哪些它的分类,种类有哪些

民间舞蹈的元素: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常见的民间舞包括:秧歌、腰鼓舞、花鼓灯、狮子舞、龙舞、花灯、安代舞、热巴、赛乃姆、扁担舞、芦笙舞、阿细跳月、农乐舞、孔雀舞等。
一、民间舞的表演性特征
中国民间舞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下面就从民间舞的舞蹈内容和舞蹈语汇等方面来谈谈民间舞的表演性本质特征。
1. 内容突显“剧情化”。
民间舞之所以形成“舞、戏”合一这样一种艺术形态及本质特征,其原因在于产生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所具有的民俗性。所谓“民俗”,它的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等。正因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便具有了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特征,是一种“剧情”化的舞蹈艺术结构形态。
2. 表“情”为主审美趋向
“自娱性”是民间舞蹈不同于其他舞种的显著标志。而自娱的“情”在民间舞当中,就是“心声”的自然流露。事实上,“情”是民间舞的生命。在民间,任何一种代表众人情感、愿望的舞蹈立即会变成人们的精神财富。民间舞一旦没有了“情”,其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以“剧情”化的舞蹈结构和以“表情”为主的民间舞语汇正是民间舞艺术本质特征的要求和体现。
二、以“民间舞蹈”为创作元素的舞蹈创作
舞蹈语言是作品反映民族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作品之间要求不同与差异,艺术形象要求千姿与百态,形式要求新颖而具有独到的情调与特色,从中起关键作用、并能分辨其风格与特点的就是依靠独具个性的语言。所以作品语言的独特个性,是作品的生命,是作品成功的希望。
创作舞蹈作品的根本任务是塑造鲜明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先进与文明。倘若人物苍白,再好的立意,也难以表现出来。可以肯定地说,人物形象成功塑造和主题思想深刻是成正比例的。
舞蹈艺术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舞蹈形象的创造是一种形象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想象。想象人物思想情感与发展的走向,在想象与具象的思维推敲中,去创造真实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要想使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必须注意在作品营造的氛围意境中去塑造展示人物形象,并在细节中去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意境是舞蹈作品追求的一种高境界,是指思想情感和精神心灵的层面,境是境界,人物形象只有在高境界中、在情感发展的激情点形成的细节中去刻意雕塑,才能熠熠生辉。所以要以舞造境,以境抒情,以真情塑造形象,作品才有生命,只有叩问心灵的作品,品格才会高尚。遗憾的是在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意境的铺设与营造,没有引起一些编导的重视,忽略了舞蹈可以通过抒情的方式来营造意境的本性。故而作品缺乏一定的真实感和深刻性。
20世纪50年代全国著名舞目《东方红》流传至今经久不衰,1994年,被确认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荷花舞》,就取材于陇东、陕北一带流传的“荷花灯”,原初形式就很富于浪漫色彩:舞者着特制长裙式的“荷花筐”,上面插着4朵荷花灯,走动起来有如荷花在水上飘动,很是喜人。一般在元宵节灯会的广场上表演,以走队形为主。
远古时期的傣家人就把孔雀作为一种吉祥物加以崇拜。又由于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瑞丽等地盛产孔雀,人们很容易观察它,熟悉它,因此,传统的孔雀舞有许多模仿孔雀的动作。大概由于动物世界雄性孔雀更美丽,也由于宗教、习俗等多种原因,傣族的传统孔雀舞由男性表演,以独舞居多。舞者身背沉重的木架,上面扎着许多羽毛,为的是模拟孔雀开屏那最美的瞬间。沉重的道具束缚了手臂的动作和体姿的完美展现,男性的舞蹈又存在刚健有余、优美不足之感,这引起了艺术家的变革、创新的欲望和尝试。
《荷花舞》与《孔雀舞》的编创者,既对民间流传的舞蹈素材进行了深入的采风学习,又置身于50年代初期和平、幸福的大环境中,被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深深感染着,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寄寓了强烈的歌颂美好生活的感情和新时代气息,也正是在力图表现新的时代精神的追求中,实现对于传统形式的突破。
民间舞蹈的种类和分类:汉族舞蹈主要是“南灯北歌”,即南方的花鼓花灯;北方的秧歌
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花灯、花鼓或秧歌;只是不同地域,动作风格、道具使用……有所不同而已。汉族民间舞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
少数民族的舞蹈就更多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很多不同的舞蹈,这个没法一一列举
象藏族就有:弦子、歌庄、卓……
维族就有:赛乃姆、切克提曼、麦西来甫、盘子舞……
鲜族有:安旦、农乐舞、长鼓舞……

芭蕾没有具体的创始人,它是由席间舞蹈、杂耍、民间舞蹈等等相融合然后慢慢发展而来,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的公主嫁到法国时,就把早期的芭蕾雏形带到了法国,然后路易十四很迷恋芭蕾,开始办学校,大力发展芭蕾,在这个过程中,芭蕾开始被一点一点的规范化,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古典芭蕾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开、绷、直、立

『贰』 剪纸作为民做的文化传统之一,剪纸又有哪些文化意义呢

民间艺术是原始艺术的主流!中国传统图形很大一部分来自民间艺术的洪流。民间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生活中最常见、最活跃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它的数字。

民间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之一它经常用于设计工作。人们对传统图形越来越感兴趣。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或将传统图形元素驱动的设计“本土化”,是一件好事。但正如张艺谋先生所说,表面上的叫嚣“没有进一步考虑其理论问题,很少有理论研究能够看到全局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至于历史研究、国外研究和纵横比较,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图形特征的形成不是一种机械的分割和组合,它必然与整个文化体系相配合。传统图形符号的概念不仅从艺术的角度遵循了严格的“传承”和“统一”的概念,而且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它反映在衣食住行交通精神的物质世界,它包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文字、图案、建筑、工艺、食品、器皿等图形符号。在这些符号中,既有审美趣味的特点,又有代表传统文化的独特语言模式和内在意义。

『叁』 具有春节元素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哪些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春节是如何而来的呢?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有谁了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三、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肆』 求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春节习俗:舞狮子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象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

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级 2009-12-28 20:01

检举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

『伍』 中国民间艺术对我有什么启发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我认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有莫大的关系。在现代设计上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可以体现独特的东方魅力。这两者可以相互结合,现代设计上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可以进行传承和发扬,既找到了定位,也不会让民间传统艺术消逝。
艺术是一门多元化的科目,而艺术创造的精神就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可以体现到自然﹑健康和朴素的灵动之美。民间传统艺术的特点也正好相同。两者可以相互结合,也让中国设计有一个定位和方向,这样就不会落后。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内涵丰富,这样会在现代设计的感觉上更加大众化,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民间美术是艺术和生活的连接点,它在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方式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形成传统的形式。它更加贴近生活,会让我们感受到大众的心声,让我们的现代设计更加多元化。
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源头。“人民生活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从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字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字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所以说人民创造的完全属于大众的民间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中国现代设计一直追随国际的设计步伐,从八十时代到现在,中国的设计始终没有定位。中国的现代设计也在逐渐找到自己的应该坚持和发展的方向,那就是中国传统元素充分运用于现代设计中。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重要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最好的例子无疑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其中加入了祥云﹑飞天﹑书卷和太极等中国传统元素,使开幕式精彩纷呈,折服了全球亿万观众,内蕴深厚的五千年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而因为开幕式中中国传统元素的展现。使旗袍﹑青花瓷﹑汉语等中国符号漫延全球,更多的中国元素随奥运会的开幕式达到沸点。把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完美结合,这是一次经典的运用。
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将孕育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将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一脉相承。

『陆』 传统文化书籍应用了什么民间美术元素

文化是一个大范围意义的词,应该说音乐,文学,美术乃至民俗之类都是文化。你把这些方面代表元素找出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所在

『柒』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与美术元素有关以及民间的美术资料

美术在今天可以说不抄知不觉占到了生活的很大部分,要说起来真是说不完.你一天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从你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和美术有关,刷牙的牙刷造型和色彩越来越漂亮了,毛巾的图案颜色也让你在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有个好心情,试问你爸爸妈妈在上个世纪大生产是用的日用品和现在超市里放的日用品在一起你会选哪个?肯定是后者!为什么?就是"美"呀!
你出门应该总会为穿什么衣服费一番心思吧,什么款式,色彩的搭配,再挂上什么包.一出门满大街的花花绿绿的装饰,楼房的造型,都是要靠美术知识才能体现的达到的.设计师就是美术先锋.怎么说吧你现在社会上能眼看到的几乎都跟美术有关,他漂亮的是美术的功劳,不漂亮的有带社会的审美提高用美术去改善!

『捌』 宫廷文化中不仅包含了许多文人趣味,也包含着民间艺术,海外文化的元素吗

是的;抄 宋徽宗自创瘦金体(文人趣味)唐明皇梨园扮丑角(民间艺术)郎士宁清宫绘百骏(海外文化)             

『玖』 论民间剪纸中的图形元素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拾』 临沂的民间美术元素

莒南县大店镇薛家窑村的泥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从南宋开始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至明、清达到鼎盛期,其泥陶制品在鲁南、苏北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日常生活用品,其制作工艺在山东境内广为流传,并被带到东北三省、新疆、内蒙古等地。

一门手艺

八年出徒

在薛家窑村老泥陶艺人刘西余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泥陶制作的整个过程。

刘西余今年63岁,14岁开始跟着祖辈学泥陶制作,做了一辈子泥陶。据刘西余介绍,薛家窑泥陶制作工艺可分为取土、制坯、烧制三道工序。

刘西余说,薛家窑之所以成为泥陶产地,一是薛家窑人有高超独到的工艺,二是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土质。在薛家窑村西约三百亩地的范围内,有一种陶土层。据地质专家介绍,这个土层形成于第四纪,是红页岩经风化沉积而成,特别适合烧制器具。

刘西余一边说,一边在自家制作泥陶的拉坯轮前坐了下来,向记者演示泥陶制作技艺。他说,制出来的陶器好不好看、中不中用,制坯是关键。只见刘西余坐在拉坯轮旁,把和好的泥放在拉坯轮上,随着旋转的木轮,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就在他手中形成了。

刘西余说,产品的形状、大小、厚薄、高矮全在师傅的心中和手中,要想练成这种手艺,聪慧有悟性的年轻人需5年到8年方能出徒。

据介绍,薛家窑泥陶的拉坯技术能做到一次拉坯成型60厘米高,在全国同行业中一般一次拉坯成型40厘米高就很不容易。2004年来自紫砂陶器产地宜兴的制壶高手,见到薛家窑的拉坯技术,惊叹不已。

坯体做成后,再通过晾晒、烧制等过程,完整的泥陶制品就做成了。薛家窑初期只烧盘、碗、盆、罐、壶、缸以及建筑用的砖瓦,后来又发展烧制带有浮雕、透雕的高级艺术品。薛家窑泥陶曾发展到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2000年,村里从事艺术陶制品的开发和研究的庄乾开曾获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新人新作奖,其作品获临沂市首届民间工艺品展览二等奖。

鼎盛时期

数百师傅外地传艺

据莒南县文化馆馆长吴光斗介绍,薛家窑的泥陶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曾发掘出土大汶口时期的黑陶觚形杯,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黑陶鼎、泥质黑陶杯盆、夹砂灰陶罐、器盖,岳石文化的泥质灰陶三足罐等,还发现烧窑的灰坑。

南宋时期,红袄军首领李全、杨妙真率部在马亓山安营扎寨,薛家窑成为红袄军抗金根据地。红袄军利用这里传统的烧制泥陶技术建窑开工,供部队所需,那时这里叫营子官庄。明洪武年间,从武阳迁来薛氏家族,这里的制陶业重新崛起,并且越来越红火,薛家窑出产的泥陶制品远近闻名,此地遂改名为薛家窑。

薛家窑人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泥陶制作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覆盖面很大的技艺流派。鼎盛时期,村里被外地聘请的传艺师傅达几百人。

一根高粱秸

烧开一壶水

据泥陶师傅们介绍,制烧水壶代表了薛家窑民窑拉坯技术的最高水平。此壶坯制作时,首先倒做壶底,壶底做成内凹形,以利于收火集温,然后倒过来再拉成壶体,最后上壶把、安壶嘴。

中华剪纸艺术大师、山东工艺美术大师、临沂著名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滨陪在《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一文中这样评价薛家窑泥陶:“莒南薛家窑民窑烧的凹底灰陶快壶,由于底部收火,加工壶壳薄,只用一根高粱秸即能烧开一壶水。”

一提起这点儿,刘西余当着记者的面敲碎一个旧壶。记者拿起凹形的壶底一量,厚度仅有2毫米。

薛家窑出产的泥陶制品大部分是日用品,特别是在塑料制品还没出现之前,因泥陶制品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人们烧水、做饭、就餐、饮水大部分用的是泥陶。而制作泥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一把泥在师傅手中瞬间即成形状各异的泥陶坯体。

刘西余的后辈刘德莲、刘德军等也把泥陶当作事业,但他们更注重产品创新和市场开发。2004年,兄弟几个发明了陶制饮水机,并且申请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

刘德军说,泥陶的材料是陶土,陶土制品无化学成分,无污染。泥陶制品中含有活性碳,对水有除碱滤清作用,泥陶餐具有吸收异味的功能。在鲁南、苏北卖牛、羊肉汤的小店至今大多用泥盆盛汤,因为它能去膻味。

熟练拉坯师傅

只剩四五个

薛家窑村支书何红亭告诉记者,薛家窑村人多地少,泥陶制作曾经是村里60%-70%的家庭维持生计的副业,但现在村里制作泥陶的家庭不是太多。

有关部门统计,薛家窑泥陶制作鼎盛时期,村里有120多个轮盘,近500人从事泥陶制作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泥陶制品逐渐被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替代,现在村里只剩20多家100余人从事制陶业。

泥陶的制作工艺复杂,特别是拉坯技术全凭手感操作,年轻人不愿意学。加上泥陶制品利润薄,因此从事泥陶制作的村民越来越少。如今薛家窑村能够熟练掌握拉坯技术的,特别是拉制烧水壶坯的只剩四五个人,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莒南县已将薛家窑泥陶列为重点挖掘保护对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并将落实具体措施以保护这一宝贵民间手工技艺。

来源:齐鲁晚报

热点内容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15 05:31:34 浏览:668
共生物流平台 发布:2025-07-15 05:10:48 浏览:869
流瑜伽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5 04:56:12 浏览:340
尿路感染怎么办 发布:2025-07-15 04:25:38 浏览:39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5 03:56:32 浏览:173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5 03:48:10 浏览:826
爱尔兰咖啡怎么做 发布:2025-07-15 03:14:45 浏览:753
2015师德师风讲话 发布:2025-07-15 03:05:10 浏览:597
abc教育资源网 发布:2025-07-15 03:03:47 浏览:23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 发布:2025-07-15 02:44:17 浏览: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