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成为学科
根据教育部学位[2005]64号文件规定: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
“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详细见:http://www.moe.e.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002/82753.html
Ⅱ 理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啊,能不能举一些具体的学科
理论科学是同“经验科学”对应的一个概念。偏重理论总结和理性概括,注重演绎法。比如“算命术”等巫文化,仅仅是推算,不考虑实际效果。当然,也不是说理论科学是错的。比如,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都是理论科学。
Ⅲ 怎样才能成为一门学科
1、研究对象与内容的重要性与独立性:学科研究的内容,应该是人类生活中存在并有问题需要解决的。过于遥远和与人类联系过于少(这个标准也是相对的并不断变动)的东西难以成一学科。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的内容难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如经济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但长期中它与政治生活混在一起,难有单独考察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直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学才单独的长大“成人”。
2、内容不能太难:太难的话会导致研究分析无从开展,也谈不上成果与理论体系。如在中世纪之前,气象、化学、天文、医学都无法成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因为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连起码的研究对象——大气、元素、天体、人体是个什么样子都搞不清楚,勿庸说什么研究方法和工具了。当代的例子是神秘而晦涩的“宇宙学”,它在近年来终于趋向成为独立的学科。此外,玄学领域的许多东西无法按照科学的逻辑建立学科体系——如周易、中医、宗教等;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于科学来说,它们太“难”了。
3、研究内容或对象要有统一的基本特征:否则无法界定与划分各级并列学科之间的界限,尽管有时这种界限无法做到严格和明确。如果一个问题是数学问题,那么它应该不是物理或化学问题,也不是生物医学问题。有些工具在多个学科领域中都可以运用,但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与问题应该是相对独特的。
4、与第4点相对应,各学科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工具甚至哲学:某个现象从A学科角度的解释和结论应该无法从B学科得到(至少无法全面正确的得到)。反证:如果A、B学科都可以从事同样的研究,那么它们应该合并为同一学科。当某学科有足够的重要性和内容,但在研究工具足够成熟和发达之前,仍然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历史上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Ⅳ 教育心理学是什么时候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
1、六十年代初,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发起的教材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学手段等改革的探讨。
2、六十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兴起,提出了“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方便学习的人”。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而加涅则对人类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Ⅳ 学校管理理论及其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什么
由于早期的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合一的,所以,学校管理理论总是和学校教育理论合成一体或被蕴含在教育或行政管理的有关论述之中。中国2000多年前就已问世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中,就有对办学宗旨、学校制度、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开学仪式以及教育视导等方面明确、具体的论述。其问世时间早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00多年。比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概括他在修辞学校的教学实践,在教育史上被称之为“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年。所以,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是最早的。
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的理论,在我国更多的还散见于历朝历代针对教育管理制定的方策、条规和各家各派提出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主张及其相应论著之中。这些都为丰富并完善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理论提供了基础。
这种状况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有转变。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管理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各级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也被提上日程,于是学校管理便成为培训学校干部的主要课程。为此,各省市教育学院为重建并发展这门学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