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美术
印度艺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艺术的两大系统——佛教艺术和印度教艺术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艺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艺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艺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完全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艺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完全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艺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
史前时代艺术
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艺术基本上属于前艺术或准艺术的范畴。
旧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多系粗糙的石英石器物。早期索安文化的砍斫器和马德拉斯文化的手斧,中期石片文化的刮削器,晚期印度中、西部的细石器(亦称中石器时代文化)和南部的石片,从简陋到精致,从单调到丰富,逐渐显示出次大陆原始居民审美意识萌芽的最初迹象。
新石器时代艺术
印度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材料已不限于石英石,器物也不仅是切削打制而成,而且刻槽、磨光,形制多样。70年代以来在印度中央邦皮姆贝德卡等地发现的岩画,多描绘狩猎、舞蹈、战争场面。有些学者认为最古的印度岩画年代约在前5500年。约前4500年印度次大陆出现陶器,并彩绘花纹。在德干南部和安得拉邦发现的巨石古墓,具有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普遍特征,可能是历史时代印度宗教建筑□堵波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时代艺术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祥地。以印度河流域发掘出土的哈拉帕和莫亨朱达罗等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帕文化,据推测是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农耕文化。达罗毗荼人盛行母神、公牛、阳物等生殖崇拜。印度河文明城市遗址出土的母神、祭司、舞女、公牛等小雕像,瘤牛、独角兽、兽主、菩提树女神等印章,红底黑纹陶器上描绘的各种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形图案,多属于祈愿土地丰产、生命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形象化或抽象化的符号。构成印度本土传统艺术最显著特征的强烈的生命感,似可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中追溯渊源。作为印度本土传统艺术特色的奇特的想像力和浓厚的装饰性,亦可在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中窥见端倪。莫亨朱达罗著名的大浴池可能曾用于某种原始宗教沐浴仪式,表明印度艺术自古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约前170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中断了(中断的原因至今不明),但历史时代的印度艺术在精神上仍然与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艺术传统遥相呼应。
② 古印度的艺术作品有哪些
印度河文明消失以后,在恒河流域兴起的雅利安人国家,又再次使南亚次大陆泛发文明之版光,借用西亚权的字母形成雅利安人使用的“梵文”,在天文学和数学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并涌现出一批灿烂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除《吠陀》以外,尚有可以列入古代世界伟大作品之列的两大部史诗:《摩珂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雄伟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彩,多始于孔雀帝国时代,以佛塔、圆形石柱(上有精美雕刻)、阿旃陀石窟(建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7世纪)、犍陀罗艺术(出现于公元前后,以雕刻佛陀和诸菩萨石像著称。在其佛陀石像上亦可见希腊艺术的影响)。
③ 古印度和古中国艺术作品的区别
大概感觉应该是看一部同等的电影,一个是印度,一个中国的感觉。大体的感觉古印度色彩夸张丰富,造型多异,古中国艺术作品以意境为先,多为干净清新。自然感觉更加顺眼点。
④ 古印度绘画在印度人们生活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等印度河文明遗址发掘出来的赤陶图案和印章图像判专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人们已属经拥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在哈拉巴出土的硕大陶罐上,绘着写实风格的鸟、树和叶片。在现存两千余枚印章中,动物形象构图简洁,笔法洗练,造型逼真,气韵生动,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野生动物原始生命的健康与活力。令人惊喜的是,在印章上还刻有想象或传说中的动物独角兽的造型,甚至还出现了人物或神的形象。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是断难在方寸之间有所作为的。因此,据美术史家推断,在印度河文明时期繁荣的城市中,可能已有壁画存在。此外,从现有文献看,绘画在处于社会上层的人们的教育与生活中都十分重要。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获悉,国王的宫殿与富人的宅邸都饰有壁画和木版画。不过,由于年代过分久远,已无法进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