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美术馆
A. 省艺术馆,大厅,有,八根圆柱,每根柱子的底面积,半径是0.35米高四米
什么鬼[FLUSHED FACE]
B. 艺术馆面积大约两千平,59×34,共三层,承重柱之间距离为多少柱子多宽
34米设为4跨8.5米/每跨,59米设为6跨8.5米/每跨加上1跨8米;柱宜设计为500mm-600mm宽方柱,需根据荷载计算确定。
C. 美术馆为什么追逐无柱空间
美术馆无柱空间的兴起,是在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思潮活跃的时期。
因为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不再单单仅限于架上绘画,艺术品的展览不再单单只是墙体、墙面的展示。尺寸变化、形式多样(例如装置艺术)导致对于展馆空间的要求呈现出了很大变化。更有甚者,认为整体的场馆空间应该呈现展品的状态,以求作品与场馆的协调性与平衡性。
展馆一方面被而今的艺术形式所消解,一方面为而今的艺术形式影响。这里个人认为并不能算是追逐无柱空间,只是一种相互的适应。最开始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身份边缘化,认为美术馆空间是一种障碍(一种墙),而今他们成为不能忽视的艺术力量(甚至大多已经被收编、招安),在今天打“文化”牌的时刻,更多的场馆(尤其是专业性美术场馆意识到这股力量的重要性)便将整体的空间扩大,这有利也有弊。
其实能看到越建越多的场馆,甚至是各省市针对这一场馆变成了硬性的要求,每个省起码有一个。其实这很尴尬,并不是所有的地域都有着极为敏感并且极为世界性的认知,并不是所有的地域都有着极为深厚的艺术家资源,这就使得很多场馆(这讨论的是国内),很空旷。所以个人认为,这种无柱空间只能说像是一种时髦的词语,它“于时”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更多的是呈现着水土不服的状态。
典型的无柱空间展馆就是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它为了能让场馆空间看起来更加完整,将电梯、楼梯,设计在墙体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