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文言文
⑴ 处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 是 shì
〈副〉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 是 shì
<连>
(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或者 [or]
(7)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
〈助〉
古汉语结构助词,一般用于成语中,辅助动词宾语前置,通常与“唯”联合使用(有例外)。如: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
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唯利是图。——晋·葛洪《抱朴子》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此处“急”为形容词活用做动词的以动用法)
⑵ 文言文中处之安乎的意思
处:处理;之:代词,事情;处之: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代指前面的“不赴”、“必使亲临”的做法。
安乎:安心吗?
再看整句话: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意思是:
(皇帝)赏赐宴会(你)不去,这是对君命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出席,(这样)处理事情能觉得安心吗?
⑶ “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读第3声时:1.停留
2.居住
3.占据
4.相处,交往
第4声
1.处所,地方,位置
2.处理,安排
要放在具体语境里翻译,同时要注意在句子里的词性 成分
⑷ 文言文“处”
〈动〉
1. (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声。“处”即“处”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2. 同本义 [stop]
処,止也。得几而止。——《说文》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易·系辞上》
处者处。——《礼记·射义》。注:“犹留也。”
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国语·楚语》。注:“止也。”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离。——三国 魏· 曹植《浮萍篇》
3. 居住;生活 [dwell]
莫敢遑处。——《诗·召南·殷其靁》
占右穴居而野处。——《易·系辞下》
淖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释文:“在室女也。”按,凡士或女未用皆称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穴居野处;处妇(居家的妇女);处处(居其所当居的地方);处势(居于有权势的高位);处逸(生活在安逸之中);处安思危(居安思危)
5. 居家不仕,隐居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
处士横议。——《孟子》
处人以誉尊。——《淮南子·主术》。谓有道艺在家隐居不仕者。
6. 又如:处人(居家不出之人;隐士);处家(居家;在家里)
7. 惩罚 [punish]
议罪处罚。——《汉书·师丹传》
8. 又如:处制(处罚);处斩(执行斩决)
9. 治理;办理 [manage]
德以处事。——《左传·文公十八年》
10. 又如:处制(处理;办理);处断(处理决断);处方(给病人开药方)
11. 决断;定夺 [judge]
臣愚不能处也。——《汉书·谷永传》。注:“断决也。”
12. 又如:处正(犹裁决);处变(处置事变)
13. 主持;执掌[take charge of;preside over]。如:处位(居位);处势(所处的地位);处馆(在私塾中教书;做私熟先生);处实(务实)
14. 对待 [treat]
何以处我?——《礼记·檀弓下》
15. 又如:处待(处置;对待);处物(对待人和事物)
16. 相交,交往 [get along;have social intercourses with]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⑸ 文言文中“处”有什么意思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⑹ 古文中“处”是什么意思
处1
(处)
chǔ(抄ㄔㄨˇ)
[1]居住:穴居野~.
[2]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决定,决断:~理.
[5]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止,隐退:~暑.
处2
(处)
chù(ㄔㄨˋ)
[1]地方:~~.~所.
[2]点,部分:长~.好~.
[3]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部首: 夂 笔画: 3 外笔画: 2
⑺ 慎处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相处,(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
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但本身却也有鱼的腥臭味了;放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放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因此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居处的环境。
二、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三、出处
《孔子家语》
(7)处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
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颜师古所云今本,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王肃,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
二、作品赏析
《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其次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⑻ 文言文中"克"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1.战胜 《韩非子。初见秦》:秦战未尝不克。
2。能 《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3。克制 《后汉书》:奉公克己~~
4。通“刻” 《史记》:更克面,平斗斛,度量,文章。
5。预定时间 《后汉书》:与克期具直,无或违者.
⑼ 古文中跟处同个意思的子有哪些
地,都是“地点、位置”的意思
⑽ 《旧唐书》李轨传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
李轨字处则,是凉州姑臧县人。略知书籍,颇有智辩。其家以财富称雄于边郡,喜好周济别人,受到乡人称赞。隋大业年间,补任鹰扬府司兵。薛举作乱于金城郡时,李轨与同郡人曹珍、关谨、梁硕、李斌贝、安仁等人商议说:“薛举残暴凶悍,其兵必来侵扰。
郡吏软弱胆怯,不足以议大事。今应同心尽力,占据河右,以观天下变化,岂能束手让妻子儿女为人所掠呢!”众人同意这个计划,议定一同举兵,然而无人敢任首领。曹珍说:“我闻知谶书说,李氏当称王于天下。
如今李轨有贤能,岂非天意吗!”于是共同降阶拜见以听命李轨。安仁在夜间率领胡人进入内苑城中,树旗大呼,李轨集聚众人加以响应,收捕虎贲郎将谢统师、郡丞韦士政,于是自称河西大凉王,署置官属,全都依照开皇旧例。
起初,突厥曷娑那可汗之弟达度阙设内附朝廷,保其部落于会宁川中,到此时自称可汗,降于李轨。关谨等商议尽杀隋官,分其家产。李轨说:“各位既已推举本人为主,就应听我约束。如今以义起兵,意在救乱,杀人取财是贼寇行为,怎能取得成功呢?”
便任命谢统师为太仆卿,韦士政为太府卿。时逢薛举兵前来侵犯,李轨派遣将领击败于昌松,斩首二千级,其余全被俘虏,李轨放还其众。李斌贝说:“如今竭力奋战而俘其众,又纵还以资助敌方,不如全都坑杀为妥。”
李轨说:“不能这样做。如天命归我,应擒其主子,此辈士卒皆为我有。不然的话,留此又有何用?”于是遣返其俘虏。不久,攻拔张掖、敦煌、西平、木包罕等郡,尽有河西之地。
武德元年(618),高祖正要谋攻薛举,派遣使者前往凉州,下达玺书慰劳结好,称李轨为从弟。李轨大喜,派遣其弟李懋入朝。高祖拜李懋为大将军,送还凉州,下诏鸿胪少卿张俟德持节册拜李轨为凉王、凉州总管,给予羽葆鼓吹一部。
时逢李轨僭称帝号,建立纪元年号为安乐,命其子伯玉为太子,长史曹珍为尚书左仆射,攻陷河州。俟德到达后,李轨召集部下商议说:“李氏据有天下,是历运所属,已经占据京邑。一姓不可竞立,如今除去帝号,东向接受册封,行吗?”
曹珍说“:隋亡天下,英雄竞起,称王称帝,瓜分鼎峙。唐国自保关中、雍州,大凉自处河右,何况已为天子,怎能接受别人的官爵呢?如非要以小事大,可依照萧察旧例,自称梁帝而称臣于周。”李轨接受这个意见,便派伪尚书左丞邓晓来朝,奉上文书自称“从弟大凉皇帝”。
高祖发怒说:“李轨称我为兄,这是不愿臣服啊。”囚禁邓晓而不遣还。起初,李轨以梁硕为谋主,授职吏部尚书。梁硕有谋略,众人怕他,梁硕见从前西域迁来的胡人种族繁盛,曾劝李轨加以提防,因而与户部尚书安仁交恶;
李轨之子仲琰曾问候梁硕,梁硕不为他起身,仲琰很是反感。于是一起诬陷梁硕。李轨不察实情,持毒于其家杀害梁硕,由此故人渐渐心怀疑惧,不为轨所用。当时有胡巫妄言“:天帝将派遣玉女从天而降。”便招集兵士修筑楼台以候玉女降临,靡费钱财甚多。
时逢年饥,以致发生人吃人之事,李轨尽其家资予以赈济,仍不足供给,便商议开仓发粮,曹珍也劝他这样做。
谢统师等人是从前的隋官,内心不附李轨,常常引进群胡结为党羽,排挤其用事旧臣,想因此事离散其众,便当廷诘难曹珍说:“百姓饿死者尽是弱而不任事的人,壮勇之士终不为此困顿。况且仓储粮食要备意外之需,岂能胡乱施惠于弱小之人呢?
仆射如想附合下情,就不是为国考虑了。”李轨说:“对。”便关仓而不发粮。其部下更加怨恨,都想叛亡而去。那时安修仁之兄兴贵本在长安,自己上表请去凉州招慰李轨。
原文:
李轨,字处则,凉州姑臧人。略知书,有智辩。家以财雄边,好赒人急,乡党称之。隋大业中,补鹰扬府司兵。薛举乱金城,轨与同郡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等计曰:“举暴悍,今其兵必来。吏孱怯,无足与计者。
欲相戮力,据河右,以观天下变,庸能束手以妻子饵人哉?”众允其谋,共举兵,共降拜以听命。自称河西大凉王。武德元年冬,轨僭称尊号,以其子伯玉为皇太子,长史曹珍为左仆射。谨等议尽杀隋官,分其产。
轨曰:“诸公既见推,当禀吾约。今军以义兴,意在救乱,杀人取财是为贼,何以求济乎?”会薛举遣兵来侵,轨遣将败之昌松,斩首二千级,悉虏其众,轨纵还之。李赟曰:“今力战而俘,又纵以资敌,不如尽坑之。”
轨曰:“不然。若天命归我,当禽其主,此皆我有也;不者,徒留何益?”遂遣之。未几,悉有河西。初,轨以梁硕为谋主,授吏部尚书。硕有算略,众惮之,尝见故西域胡种族盛,劝轨备之,因与户部尚书安修仁交怨;
又轨子仲琰尝候硕,硕不为起,仲琰憾之。乃相与谮硕。轨不察,赍鸩其家杀之,繇是故人稍疑惧,不为用。属荐饥,人相食,轨毁家赀赈之,不能给,议发仓粟,曹珍亦劝之。
谢统师等故隋官,心内不附,每引结群胡排其用事臣,因是欲离沮其众,乃廷诘珍曰:“百姓饿死皆弱不足事者,壮勇士终不肯困。且储廪以备不虞,岂宜妄散惠孱小乎?仆射苟附下,非国计。”轨曰:“善。”乃闭粟。下益怨,多欲叛去。会修仁兄兴贵本在长安,自表诣凉州招轨。
此文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李轨传》
(10)处文言文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
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
一般认为,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
作者简介: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