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美术
A. 求美术欣赏课和美术技法课(动手绘画)之间的区别
美术欣赏课,就是说在课堂上看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赏析 ,以一内种观赏及评容论的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说出你对它的理解,这种课可以帮助提高你的审美能力和眼光,以及扩展你的视野。。。
美术技法课(动手绘画),你也说了是动手绘画,也就是说在这个课堂上,是需要你们自己动手去画,让你们在绘画方面得到练习,通过欣赏课上欣赏作品的能力,同时对自己真实绘画的作品进行赏析,帮助提高你的手绘能力。 两种课的结合 ,一个提高眼力,一个增强手绘动笔能力,会对你的绘画作品提高的很快,眼光高了,自己的作品也会随着更有进步的。
B.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 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美术活动教学活动中,如果平淡无奇地“导入”,幼儿就不会感...兴趣,以至于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部分,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进行“雨伞”的主题活动中,要教幼儿设计漂亮的雨伞,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小猴过生日请朋友们去玩,可下了好大的雨,小动物们都打着漂亮的雨伞去小猴家。。。。。。然后将小动物们打去的雨伞(事先准备的雨伞)给小朋友们看,引导幼儿欣赏,观察雨伞的颜色、形状,然后说我们幼儿园也要搞个雨伞的设计比赛,看谁设计得最漂亮就给他发小红花,这样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每个人都设计出漂亮的雨伞,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出来,他们个个高兴的不得了。 二、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幼儿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为幼儿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根据 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幼儿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美术活动《新年贺卡》时,我给幼儿提供了彩色的小纸片、漂亮的图案、剪刀、糨糊、水彩笔和白卡片。让幼儿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张新年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幼儿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有的粘贴的鱼,有的粘贴的花,有的是房子和娃娃,有的画的熊猫,有的……。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卡片互相欣赏时,洋溢着的是成功的喜悦。 三、善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促使其不拘一格,大胆尝试。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起来就很慢。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将培养幼儿自信作为教育的前提,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及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幼儿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这时,教师应该用鼓励语气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努力找到孩子的优点。如:“你瞧,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会动脑筋”等等。孩子在这样的言语中自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渐渐地从不想画到想画,从不敢画到敢画,从不敢给老师看到高举自己的作品。 四、抓住幼儿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在美术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在整合活动中,经常会遇到教孩子做手工,书上面有准备好的材料,只要沿着轮廓线撕下就可以做东西。刚开始时,我鼓励孩子一起来撕,可是有的孩子很急,一下就撕坏了。我们并没有急于帮助他们,也没有责怪任何一个孩子,而是很耐心的拿上透明胶或者双面胶给他们补上,小声的提醒他:“慢一点。”渐渐地,他们的小手变能干了,很少再有撕坏纸片的现象了。日常的活动中,我们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剪刀的办法,让幼儿学会使用糨糊、双面胶等常用的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技能。然而,幼儿一日活动排得满满的,如何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美工操作活动呢?我和本班的老师商量后,利用午睡起床的等待时间和下午游戏时间,给幼儿提供白纸、彩色纸让幼儿自由画、折叠、撕贴,让幼儿自己去摆弄,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我想只要坚持这样做,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的孩子在美术教育中才能有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并不断丰富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C. 如何做美术制作和手工作品
1,先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在制作时,缺少工具和材料,影响制作。工具有一张纸、一把剪刀、一个纸杯、六只彩色铅笔、一个透明胶、一个双面胶。
D. 小班幼儿创意美术发展哪些动手能力
小班幼儿其绘画发展水平正处于“涂鸦期”,由于年龄小,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不清楚应该如何画,怎样涂色,画面怎样变得漂亮,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成形)。因此,小班幼儿的美术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个年龄阶段,作为一名小班的教师来说,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使幼儿学会绘画的手段,表现他们内心意图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的绘画过程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对绘画一无所知,他们只会持笔乱涂乱抹,来体现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伴随着这种体验,他们对画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教孩子画些什么,也不必强调幼儿画得像不像,因为这样易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而应该去引导、呵护、培养。提高幼儿的这种兴趣,如:在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绘画工具、材料,使幼儿在高兴时能随时拿起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自由描绘、表达,教师应时刻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由涂画,从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二)采用多种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对于小班幼儿,如采用单一的油画棒作画,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棉签画、吹画、水彩画等。在一张作业中,也用几种作画形式,幼儿不能掌握的,教师帮助完成。如在“河里的小蝌蚪”的作业中,当幼儿用手指点画好了一个个可爱的小蝌蚪后,教师可用蓝色油画棒,来帮助其画上蓝色的河水背景,使画面更完美,幼儿尝到成功的愉悦。另外,可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因为手工与绘画相结合,不像单纯绘画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折纸、粘贴等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如:为了让幼儿感知、了解小鸡的基本特征,让幼儿观察小鸡后,利用晨间桌面游戏,用橡皮泥把小鸡的形状捏起来,幼儿感知了小鸡的形状,绘画时,不仅能很好的画出外形,而且形态各一,充满童趣。再如,用棉签画“柳树”前,先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对柳树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三)诱发幼儿画添笔画。 添画,是幼儿开始学画的好方法。我们每天晨间桌面游戏时,都画许多圆圈,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或幼儿添画一条尾巴,耳朵,胡子,眼睛等,注意添画的难度要适应,太难会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教师画一条美丽的鱼,可以让幼儿在鱼的周围画圆圈表示水泡泡;画曲线表示水波浪;画短直线集中在一点上表示水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教幼儿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小点表示花朵、小草、树干,用横线表示棍子、绳子、栏杆等。例如:教幼儿画线先教幼儿画点、曲线、弧线,最后过渡到直线。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练习画气球、泡泡、太阳等。再逐步画栏杆、格子布、房子等,使幼儿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笔及对笔的控制力,然后再教幼儿在画线、弧线、长短直线的基本的线条,并进行组合,最后到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眼中的事物。例如对幼儿进行“线条”的单元练习,学习内容包括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螺旋线等。我们将绘画与游戏和故事结合起来,安排了“花伞外的小雨”(添画长短不同的直线)、“一块格子布”(练习交叉线)“大河里的轮船”(添画波浪线)、“小兔的青草地”(练习锯齿线)、“小蜗牛的壳”(练习螺旋线)等内容。通过单元练习,幼儿很快熟悉并基本掌握了“线条”这项基本技能, (四)用儿歌、故事内容导入,调动幼儿对绘画的积极性 利用生动、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儿歌、故事,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易于掌握,如:教画鱼时,教师配上儿歌吸引幼儿“鱼宝宝,胆子大,天黑下雨都不怕,能唱歌,会游泳,乐得爸妈笑哈哈。”针对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情节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的故事。在教画兔子时,我给幼儿讲小兔的故事:“兔妈妈生了只小兔,大家给小兔起了许多名字,有叫长儿朵,有叫红眼睛,有叫短尾巴……”兔子的基本特征通过小兔子的不同名字就概括出来,给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调动了幼儿作画的兴趣。 (五)展示评价幼儿作品 培养儿童的美术兴趣,尽可能正面评价儿童的作品,让儿童参与评价作品。鼓励儿童的绘画兴趣。因此,教师应善意地接纳一切孩子的画,尽可能正面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作品。在指导上可以用“谈谈你为什么这样画?”来代替“不应这样画”、“应该那样画”。每次美术活动结束后,我们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创作的一种肯定,且有利于他们相互间的欣赏评价。每次作品展出后,孩子们总爱围着作业栏自豪地介绍:“这是我的画。”“老师说我想象很丰富";或是自由地评论:“这幅画的颜色真漂亮!”“这群小鸡好可爱"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又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