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文言文十二则

文言文十二则

发布时间: 2020-11-30 07:41:00

『壹』 古文翻译 兵垒〈乘〉十二则 的翻译或大致内容!

乘〉十二则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乘者,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焉耳。猛虎失势,童子曳戟而逐之,乘其惫也;猩猩被酒,山樵扼其颃而刺其血,乘其醉也。制敌亦然,骄可乘,劳可乘,懈可乘,饥可乘,渴可乘,乱可乘,疑可乘,怖可乘,困可乘,险可乘。可乘者,敌也。揣其可乘而乘之,善制敌者也。考得

王(奔)〔莽〕〔一〕遣其司徒王寻、司空王邑,发兵平定山东,共四十二万人出颖川。诸将见兵盛,皆走入昆阳,惶怖欲归诸城。兵至,围数十重,列营百数。寻、邑自以功在漏刻,不以为意。刘秀至郾陵,悉发诸营兵,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千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请助之!」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千级,诸将胆气益壮。秀乃与敢死士三千人,从城西(本)〔水〕〔二〕上冲其中坚。寻、邑自将万余人,与汉兵战,不利。寻、邑阵乱,汉兵乘锐奔之,遂杀寻。城中亦鼓噪出,莽兵大溃。

光武诏冯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压境,狃于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大破之。

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远师渡江汉,若绍收其余烬,乘虚而出公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扬军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

晋杜预袭吴乐乡,虏都督孙欢,州郡望风归命,奉送印绶。时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方起,宜候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燕乐毅藉(齐)〔济〕西一战〔三〕,以并强齐。今王师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也。」遂指授郡帅,直指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吴。

凉沮渠蒙逊率兵伐南凉秃发(亻辱)〔?〕檀〔四〕,至显美,徙数千户而还。(亻辱)〔?〕檀追及蒙逊于穷泉,蒙逊将击之。诸将皆曰:「贼已安营,不可犯也。」蒙逊曰:「(亻辱)〔?〕檀谓吾远来疲敝,必轻而无备。及其垒壁未成,可一鼓而灭。」进击之,果败,乘胜至于姑臧,夷夏降者万数。(亻辱)〔?〕檀惧,请和而归。

突厥寇兰州,大将贺楼子干率众拒之,至(河洛)〔可洛峐〕山〔五〕,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饮数日,人马饥敝,纵击,大破之。

李密攻宇文化及还,劲兵良马多死。隋将王世充守东都,欲乘敝击之。简练精锐,得二万余人、马二千余匹。至偃师,于通济渠南。是时密新得志于化及,有轻世充之心。世充夜遣二百余骑潜入北山,伏溪谷中。命军士秣马蓐食,迟明而薄密。密兵阵未成列,两军合战,其伏兵蔽山而上,潜登北原,乘高而下驰,压之,密营遂乱。既入,纵火,军大惊溃。

武德中,突厥入原州,太宗拒之。值雨连月,太宗召诸将曰:「虏控弦鸣嘀,弓马是凭。今久雨,弧矢俱蔽,突厥人众,如鸟铩羽;我屋宿火食,枪槊骚犀利。料我之逸,揣敌之劳,若以劲兵乱其阵,突骑蹑其后,纵不尽擒,必获十八九。」因潜师夜出,乘雨而进。丑徒惊骇,请和而去。

苏定方复征贺鲁,发兵进至曳咥河。贺鲁十姓兵十万拒战,轻定方兵少,舒左右翼包之。定方令步卒据高〔原〕〔六〕,攒稍外向,引劲骑阵北原。贼三突步阵不能入,定方乘其乱击之,鏖战三十里,斩首数万级,贼大奔。

安禄山反,郭子仪、李光弼帅师援常山。贼将史思明踵其后,疲乃退,我军乘之,〔又〕败于沙河〔七〕。禄山益以精兵。我军至恒阳,贼亦至。子仪坚壁自固,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贼不及息数日。光弼曰:「贼怠矣,可以出战。」战于嘉山,馘首数百级。

李克用与梁军相持,至晡时,梁军引却。周德威疾呼曰:「梁兵走矣!」晋兵大噪争进,梁兵惊布,大溃。李存璋引步兵乘之,呼曰:「梁人亦吾人也,父子、兄弟饷军者勿杀!」于是战士悉解甲投兵,嚣声动天地,斩首二万级。

岳飞趣襄阳,李成迎战。在临襄江,飞笑曰:「步兵利阴阻,骑兵利平圹。成左列骑江岸,右列步平地,虽众十万,何能为!」举鞭指王贵曰:「尔以长枪步卒,击其骑兵。」指牛皐曰:「尔以骑兵,击其步卒。」及合战,马应枪而毙,后骑皆拥入江,步卒死者无数。

『贰』 《论语》十二则算不算文言文

现在一般都将《论语》归入文言文作品,《论语十二则》的内容都是选自于《论语》当中,专当然也被视为文言属文了。但是,《论语》的内容很多都是口语化的。当然,是当时的口语,而不是现在的口语。不过,由于当时文字中没有标点符号,文字作品都必须使用文言文的形式,否则无法断句,给阅读造成困难。所以,《论语》可以说是文言文形式的刻意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读者可能觉得《论语》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这不是文言文的形式造成的,而是由于《论语》没有交代其所记载言论、活动的背景。所以,建议学习《论语》之前,先阅读《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以便理解相关内容。

『叁』 文言文十二则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

《论语十二则》内容分类
1、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版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权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关于品德修养的主张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

『肆』 论语十二章相关的课外文言文

论语十二章相关?论语八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伍』 《论语》十二则算不算文言文

现在一般都将《论语》归入文言文作品,《论语十二则》的内容都是选自于《论语》当中,当然也被视为文言文了。但是,《论语》的内容很多都是口语化的。当然,是当时的口语,而不是现在的口语。不过,由于当时文字中没有标点符号,文字作品都必须使用文言文的形式,否则无法断句,给阅读造成困难。所以,《论语》可以说是文言文形式的刻意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普通读者可能觉得《论语》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这不是文言文的形式造成的,而是由于《论语》没有交代其所记载言论、活动的背景。所以,建议学习《论语》之前,先阅读《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以便理解相关内容。
望采纳谢谢

『陆』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6)文言文十二则扩展阅读: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的研究成果:

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它与《孝经》都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汉朝人所注《论语》,已亡佚殆尽,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经义考》,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承仕)《疏证》。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以下列举一部分:

1.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2.朱熹《论语集注》——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是论语注疏中的重中之重,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3.刘宝楠《论语正义》——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年)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1—1880年)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征引广博,折中大体恰当。

4.程树德《论语集释》。

5.杨树达《论语疏证》。这书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者和《论语》的有关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有时出己意,加案语。

『柒』 文言文论语12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版不愠,不权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捌』 文言文也的12种用法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就这么多……

『玖』 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高考常考的虚词是18个。
第一课时

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 今君乃亡赵走燕。
4. 诸葛亮真乃神人。
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作计乃尔立。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
(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于兹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二课时

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巩固练习]
1. 却看妻子愁何在?
2.如太行、王屋何?
3.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4.作计何不量!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 此为何若人?
7.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8.徐公何能及君也?
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求,尔何如?
11.这自然,何消吩附
12.何其衰也!
13. 何乃太区区!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巩固练习]
1. 其可怪也与? 2. 吾与点也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4.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第三课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巩固练习]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 既其出
4.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 其孰能讥之乎?
6.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9.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10.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 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今存其本不忍废。
1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巩固练习]
1. 且秦强而赵弱。
2. 今且九十。
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
6. 三军既惑且疑
7. 磐石方且厚。/四体康且直。
8.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
第四课时

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巩固练习]
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若入前为寿。
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7. 指挥若定。
8. 以闲敝邑,若何?

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巩固练习」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巩固练习]
1. 连呼则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5. 临视,则虫集冠上
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8. 《论语》六则
9. 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第五课时

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巩固练习]
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何辞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 愿为小相焉。
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 窃为大王不取也!
7. 慎勿为妇死。
8. 为君翻作《琵琶行》。
9.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10.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4. 为除不洁者,引入。
15.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巩固练习]
1.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 斧斤以时入山林。
5.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6. 敛赀财以送其行。
7.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8.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 皆以美于徐公
10.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1.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2.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3. 日以尽矣
14. 铸以为金人十二。
1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第六课时

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巩固练习]
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 是说也,人常疑之。
4.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5. 曹公,豺虎也。
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9.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0.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11.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12. 岂独伶人也哉!


⑴对,对于。⑵在。⑶与,跟,同。⑷到。⑸从,自。⑹在......方面。⑺比。⑻被。⑼受。
⑽向。(11)给。
「于是」⑴在这时。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⑷在这种情况下。
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
[巩固练习]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 燕王欲结于君。
4.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5. 受制于人。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7. 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8.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 乃设九宾礼于庭。
10.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1. 于是余有叹焉。
12.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13.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4.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第七课时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巩固练习]
1. 言之,貌若甚戚者。
2. 陈胜者,阳城人也。
3.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4.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 何者?上下之分也。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 近者奉辞伐罪。
8.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0.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向。
[巩固练习]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 我见相如,必辱之。
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 何陋之有?
6.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7. 句读之不知。
8.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 然后驱而之善。
1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⑴于是,就。⑵依照,根据。⑶依靠,凭借。⑷趁着,趁此。⑸通过,经由。⑹因为。⑺缘由,机缘。⑻沿袭⑼继续。
[巩固练习]
1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 .因击沛公于坐。
3 变法者因时而化。 4 因遗策。
5 因河为池。 6 因拔刀斫前奏案。
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于今无会因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第八课时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巩固练习]
1. 儿寒乎?欲食乎?
2.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 生乎吾前……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 日食饮得无衰乎?
9. 以吾一日长乎尔
10.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⑵哪里,怎么。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⑸相当于“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巩固练习]
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4. 盘盘焉,囷囷焉
5. 焉用亡郑以倍邻?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拾』 十二篇文言文答案

???哪十二篇?

热点内容
临沂市教育局网站 发布:2025-07-12 01:04:56 浏览:246
教师节资料50字 发布:2025-07-12 00:58:21 浏览:345
老师面试班 发布:2025-07-11 23:57:06 浏览:802
如何铺地砖 发布:2025-07-11 22:46:37 浏览:232
田静老师 发布:2025-07-11 22:21:52 浏览:758
文科生物会考知识点 发布:2025-07-11 21:32:18 浏览: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学 发布:2025-07-11 21:21:02 浏览:729
宝蓝色校园 发布:2025-07-11 20:31:21 浏览:714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