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闺房之趣文言文答案

闺房之趣文言文答案

发布时间: 2020-11-30 08:37:41

① 童趣中夏蚊成雷私拟作鹤舞于空中是什么意思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卷六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可宝贵的财富。
亦有《童趣》一文,稍微改编后收录于人教2001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第5课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
[编辑本段]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上面的是语文书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记》里的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数十,驱之别院。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耶?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此皆幼时闲情也。
注:虾读"há"
[编辑本段]译文
回忆起我小时候,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雷鸣,"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仙鹤,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而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木,把虫蚁想象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壕沟,"我"便在其中安闲地神游.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掀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它舌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两只小虫争斗,癞虾蟆的到来不觉让我猛然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稚:幼小。
3、张目:睁大眼睛。
4、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5、藐:小。
6、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7、项:脖颈,颈。
8、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0、徐:慢慢地。
11、唳:鸟鸣。
1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注:脖颈的“颈”读“gěng”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象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5)物外之趣
设题意图是告诉学生可用简单的办法解释文言词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初学文言文阶段只能如此,讲多了反而不好。释文可抄在书上,以便积累。
处理此题可有多种方式:或在读课文数遍后让学生试解;或在疏通文意过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让学生在预习中作解。
参考答案
1.(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入神 (6)驱(赶、驱逐)之别院
2.(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5)以童稚之心去观察事物,以儿童那种纯真无暇的思维通过玩耍,得到的一种别人得不到的感觉。那种感觉很微妙
三 背诵全文。
背诵此文,须先读得正确并粗知内容大意。为此,教师必须作具体指导:(一)通过范读和领读使学生能读得节奏分明,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使学生了解各层大意。
要坚持当堂成诵,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后练习背诵全文;也可以教读一段背诵一段。
[编辑本段]教学建议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意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湿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的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5.让学生背诵全文
[编辑本段]赏析
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该书原有999记,现存前1记,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主要体现在:
一、忆写童趣,一线串珠。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蚊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二、观察细微,凸现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看一些典型例子:“冲烟飞鸣”中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定目细视”中的“定”,“观之正浓”中的“浓”凸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夏蚊成雷”,众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却“拟作群鹤舞空”,观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联翩;“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足见其观察时间多长,兴致多浓;蛤蟆“拔山倒树而来”,初读似乎感到有违事理,细品则深感用语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写,且符合儿童的感知心理特征和“蹲其身”平视的错觉,生动而真实。
三、想象丰富,童心可爱。
朱德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表明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从而产生丰富奇异的想象。本文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高度的夸张来极力张扬童趣。兼用夸张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与闷雷之间的声似,以鹤喻蚊,找准了二者体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进而创造性地“作青云白鹤观”;我蹲在草间,观二虫争斗,兴致正浓时,竟把癞蛤蟆的“偷袭”,说成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由实生虚,“虚”得鲜活生动神奇;把丛草当作森林,虫蚁视为野兽,土砾比作丘谷,同样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而这些联想和想象,又是以一颗天真的童心(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作为出发点的,因而显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编辑本段]背景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 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象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象成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象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象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象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句子的朗读节奏。
(1) 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
(2) 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
(3) 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
(4) 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
(5) 作/ 青云白鹤/ 观。
(6) 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7) 蹲其身,使/ 与台齐。
(8) 见/ 二虫斗草间。
(9) 盖/ 一癞蛤蟆。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编辑本段]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公元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人教版初二语文教材所收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材所收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部分篇章也同时被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教材所收录,名为《童趣》。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② 《古文观止》评《邹忌讽秦王纳谏》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 一段谈美女的古文,求翻译。。。

卫咏认为女子的美丑,没有绝对的、僵死的标准,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他说:“大抵女子好丑无定容,惟人取悦,悦之至而容亦至,众人亦收国土之享。”女子的美丑,只在于男人的主观爱好。有喜欢她的人,她的容貌在喜欢者的眼中就变得美丽了,众人也就跟着说这位女子美貌出众。也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基于这种对女性美审美标准的相对性的认识,作者提出选择美女(妻、妾)“要以随其所遇,近而取之,则有其乐而无其累”。而不要苛求,不要对女子吹毛求疵。主张选择女子要随缘分,而最美的女子是不容易遇到的,不要过分追求。“天地清淑之气,金茎玉露,萃为闺房。遇之者,若前世,若梦中,瑟鸣铁跃,剑合龙飞,一切关河岁月,都不能间隔。然非奇缘不遇。”没有“奇缘”是难于遇到绝色美女的,因而不能苛意追求她。遇到差不多的女子,只要有缘分就是好的妻、妾。“无才便为德,大贞出于淫,皆当弃短取长,安知不买骨致马,而天龙降于好画者哉!”提出了“弃短取长”的选择妻、妾的原则,主张要看到女子的长处,不要看其短处。这是颇有见地的看法,也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差一点的,甚至丑一点的,只要自己认为她美,她就是美女。这就是卫泳的美女观。
翻译:天地间清净淑雅的禀赋,好似金人乘露盘一般,齐集于女子的闺房。与心仪的女子相遇,好像在前世、在梦中曾经遇到过一样。无论兵戈相阻、关山相隔还是岁月相离,都不能把这种缘分阻断。然而不遇到这种奇缘就不钟情于女子,必定要得到这样的美貌女子才对其钟情,这种观念就像认为秦汉之后没有好文章、唐代以后没有好诗一样,都是错误的。重点在于随遇而安,取眼前人而钟情,就会只有乐趣而没有负累了。例如看所有女子的面容都像芙蓉一般娇艳,不必非要像卓文君那样的才算美;看所有女子的眉毛都像远山一般飘渺苍翠,不必非要像赵合德那样的才算美;看所有女子的嘴都像樱桃一般小而娇艳,不必非要像樊素那样的才算美;看所有女子的细腰都像杨柳一般纤柔,不必非要像小蛮那样的才算美;看所有女子的脚都像金莲花瓣一般娇小,不必非要像潘妃那样的才算美。她们唱的歌都像念奴的歌一般动听,她们的笑容都像褒姒的笑一般动人,她们皱眉都像西施一般惹人怜爱,她们用胭脂妆点额头都像寿阳公主一般俊俏。丰满的她们不失为杨玉环,苗条的她们也不失为赵飞燕,奇丑的她们说不定会是善于辅佐君王的无盐女。当她们含怨时,都像出塞的王昭君;当她们含恨的时候,都像被冷落在长门的阿娇。当她们与男子亲近缠绵时,都像是巫山的神女。其他的方面,如果稍微识得几个字,即足以称得上咏絮高才;如果稍微减少一些嫉妒的心理,即足以称得上贤德。没有过高的才华就可以称为贤德,最崇高的贞洁往往出自于淫荡。如果每个人在选择妻妾的时候都能多看到女子的长处少看到女子的短处,怎么知道就没有意外的收获呢?闺阁中的事自古至今一直是人生中的大事,可以知道婚姻非同儿戏。夫妻间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不是强求可以办到的。虽然是人间的事情,其实是天命做主。“随缘”中的“随”字大有深意。

④ 文言文翻译《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距离我家一里路左右,醋库巷里面有一座洞庭君祠堂,俗称水仙庙,里面有曲折的回廊,也有一些园林布置。每逢神仙的诞辰,各家分别定下回廊中的一间,密密地悬挂统一样式的玻璃灯,在廊子中间设立宝座,旁边摆设桌子条案,上面放着花瓶,插上鲜花陈列着来比较高下。白天就是演戏,到了夜里则是高低错落地在瓶花之间插上蜡烛,叫做“花照”。灯光下百花争妍,宝鼎中暗香浮动,真好像龙宫正在开夜宴。管事的有的奏乐唱歌,有的烹茶聊天,围观者象蚂蚁般簇拥着,回廊的滴水檐下面都立上栏杆划定范围。我被朋友们邀请去做插花布置,因而也就赶上了这样的盛事。回家以后我向芸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芸说:“可惜我不是男人,不能去呀。”我说:“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衣服,也是变女为男的方法呀。”于是就把她的头发编成辫子,把细细的眉毛画宽一些;戴上我的帽子,两边的鬓角稍微露出一点,还能够掩饰;穿上我的衣服,长出一寸多,就在腰间折起来缝上,外面再穿上马褂。芸说:“脚底下可怎么办呀?”我说:“街市上有卖蝴蝶鞋的,脚大脚小都可以穿,买来很容易,而且平时早晚也可以当作拖鞋用,不是很好吗?”芸非常欣喜。到了晚饭后,装扮完了,芸仿效男人拱手作揖、大步行走,练习了好半天,忽然变卦了,说:“我不去了。要是让别人认出来多不方便呀,而且传到父母耳朵里也不成呀。”我就鼓动她说:“庙里边那些管事儿的谁不了解我呀?即使被认出来也不过一笑了之。我母亲现在在九妹夫家里,我们悄悄地去悄悄地回,她怎么能知道呢?”芸对着镜子一照,止不住地大笑。我硬拉着她,悄悄地去了。在庙里游遍了,也没有认出她是女子的,有人问这是谁,我就说是我的表弟,彼此拱拱手就完了。最后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一个少妇一个幼女坐在宝座后面,那是一个姓杨的管事人的家属。芸忽然快步走过去想问候她们,身子一歪,下意识地按了一下那个少妇的肩膀,旁边的丫头仆妇生气地站起来说:“你这个二流子什么东西,怎么这么没规矩?”我赶快试探着找词儿来遮掩,芸看见他们来势汹汹,就马上摘下帽子,抬起脚来让她们看,说:“我也是女人呀。”众人都愕然了,气也消了,高兴地挽留我们吃茶点,还叫来一顶轿子把芸送回去了。

吴江的钱师竹病故了,我父亲捎信回来,让我去吊唁。芸私下里对我说:“去吴江必定经过太湖,我想跟你一起去,开阔一下眼界。”我说:“我正在担心一个人去孤孤单单的呢,要能带你一起去,当然好了,可是没有什么借口呀。”芸说:“我就说回娘家看母亲去。你先上船,我跟着就到。”我说:“要是这样,那就等回来的路上在万年桥下停船,我跟你乘凉待月,来续一续沧浪亭的风雅。”这一天是六月十八日,早晨天气很凉爽,我带着一个仆人先到了胥江渡口,上船等着。芸果然坐一乘小轿来了。解开缆绳出发,穿过虎啸桥,水上风帆,空中沙鸥,渐渐展现出来,湖水跟蓝天一个颜色。芸说:“这就是所谓的太湖吧? 今天我见到了天地的广阔,这辈子没有白活呀!想想深闺里面的女人有多少终身也没见过这种景象的呀!”我们说着闲话,没过多长时间,就看见对岸的杨柳在风中摇摆,已经到了吴江城。

我登上岸到钱家拜祭亡灵之后,回来一看,船舱里面空空的。我连忙问船夫,船夫用手一指,说:“你没看见长桥那边柳荫下面,那个看鱼鹰捕鱼的人吗?”原来芸早就跟船家的女儿上岸了。我走到她们后面时,芸还汗津津的倚着船家女在那里看得出神。我拍着她的肩膀说:“衣服都湿透了!”芸回头说:“我怕钱家有人会到船上来,所以就暂时躲出来了。你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我笑着说:“就是打算来捉逃犯呀。”于是我们就一起上船了。船回程到万年桥下的时候,太阳还没有落山,船舱的窗户都落下来,清风徐徐吹来,我们在舱中手持纨扇,身着罗衫,切开一个西瓜,解解暑气。片刻之后晚霞就映红了桥身,暮霭笼罩岸边的柳树渐渐隐没了,月亮就要升起来了,渔船上的灯火已经布满江边了。我让仆人跟船夫到船尾去喝酒。船家女儿名叫素云,跟我有过喝酒的交情,人也相当不俗气,就招呼过来跟芸坐在一起。船头不点灯,等月亮上来我跟芸用射覆为酒令痛快地喝起酒来。素云眨着双眼专注地听了半天, 说:“酒令我都很熟悉的,可是从来没见过这种酒令,希望能教教我。”芸听了她的话就给她讲解,结果她还是茫然不解。我笑着说:“女老师先别说了,我有打个比方,你们就明白了。”芸说:“你打什么比方呀?” 我说:“仙鹤擅长跳舞而不能耕田,牛擅长耕田而不能跳舞,事物的本性就是这样,老师打算反过来教它们,不是太累了吗?”素云笑着捶我的肩膀,说:“你骂我呀!”芸宣布说:“只许动口,不许动手!违犯的罚一大杯酒。”素云酒量大,满满地斟了一杯,一饮而尽。我说:“动手只允许摸索,不准捶人。”芸笑着拉起素云放在我的怀里,说:“让你痛痛快快地摸吧。”我说:“你不是明白人呀, 摸索在于有意无意之间的接触而已, 搂在怀里乱摸一气,那是乡下佬儿干的事儿。”她们两人四个鬓角都插着茉莉花,这时被酒气一蒸,再夹杂着出汗散发出的脸上的粉香头上的油香,香气扑鼻,我嘲笑说 :“小人的臭味充满船头,真让人恶心。”素云忍不住攥紧拳头不停地捶我,说:“谁让你拚命的闻呢?”芸大喊:“犯规,罚两大杯!”素云说:“他又骂我是小人,我不该捶他吗?”芸说:“他所说的小人,是有原因的,你干了这两杯酒,我会告诉你。”素云就连干了两杯,芸才把在沧浪亭旧居乘凉的事儿告诉她。素云说:“要是这样,还是真错怪他了,该当再罚。”就又干了一杯酒。芸说:“早就听说素娘很会唱歌,能让我听听你美妙的歌声吗?”素云就用象牙筷子敲着小碟伴奏,唱起来了。芸非常欣喜,痛快地喝起酒来,不知不觉酩酊大醉,就坐着轿子先回家了。我又跟素云喝着茶聊了一会儿,才踏着月光回家了。当时我们是寄居在朋友鲁半舫家里的萧爽楼中,过了几天,鲁太太误听传闻,悄悄地告诉芸说:“我听说前几天在万年桥底下,你老公带着两个妓女在船上喝酒,你知道吗?”芸说:“有这么回事儿,其中一个就是我。”接着就把一起出游的前前后后详细地告诉她了,鲁太太大笑,这才放心地走了。

⑤ 《古文观止》评语翻译: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晕,干脆全部翻译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邹忌把自己的美与徐公的美,细细详细勘察,正是想从这里参悟出微妙的道理。千古以来,臣下谄媚君主被蒙蔽(的通病),兴盛灭亡起决定作用的时机,(邹忌)从闺房密语揭破他们,真是大快人心!

⑥ 帮忙翻译一下 下面的文言文,谢谢(是出自沈复的闺房记乐)

芸感叹到:古文如此深邃高雅,我们女人很难精通,不过只有诗词,我还稍内微可容以。

听她这么一讲,我也反问她:唐朝是诗词盛朝,而诗词又是唐朝杜 和李白两人为宗。你喜欢这两人中的谁呢?
芸想了一想,说:杜的诗词锤炼精纯,而李白的洒脱飘逸,与其学杜的严谨森严,不如学李诗的活泼潇洒。

我自来喜欢李白诗词大过于杜,今听她这讲,不免窃喜终得一知己。但又想到由来世风都以杜诗为宗,又问她:朝廷工部都是大家,但其中大部分人都以杜诗风格为准,你为什么又说李白的好呢?

芸回答:如果论格律严谨,用词老道,当然是杜诗为首。可李诗犹如凌波仙子般飘逸,有一种落花流水的洒脱,可爱之至。我的意思不是说杜比李差,而是我自己比较偏爱李诗啦!

⑦ 学过文言文《闺房记乐》吗

案头瓶花不绝。“绝”字:断
觅螳螂蝉蝶之属。“属”字:类别
如其法行之。 “行”字:实际地做
不亦善乎。 “善”字:好
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有的抱着树梗,有的踩着树叶,就像未死的活物一样
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虫子慢慢地爬动,不受约束,怎么能照着做呢?

⑧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求翻译和断句(断3处)

翻译:千古以来,臣子曲意迎合君王、而君王屡屡被蒙蔽的现象,在这关乎国家兴亡的关头,(邹忌)从闺房密语揭破他们,真是大快人心!

断句: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以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中的《评<邹忌讽秦王纳谏>》。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8)闺房之趣文言文答案扩展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以小见大、寓意深邃、犀利明快、描写生动的政论性记叙散文,它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把它编进《古文观止》里,给塾学做教材。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成为古今语文教材,除了其启迪人意的深刻内容外,那精巧瑰丽的艺术构思也是重要的原因。其艺术特色表现在:

1、以小喻大

这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也是《战国策》的艺术风格。这种巧设辞令的说理方法,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国君能否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作者却选了一个日常生活小故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文章写得喻妙理切,委婉动听。

2、烘云托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的美貌是通过和邹忌的对比中写出的。文章不具体描写徐公的漂亮的外形,却细致入微地描写邹忌的外貌,把邹忌描绘成一个身材适中,肤嫩貌艳的美男子。然后通过间接的描写,把徐公的形象描绘得鲜艳夺目。

这种烘云托月的写法,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各人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具体美貌形象来捉摸。《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是写讽谏,徐公的美只是设喻,对徐公的美不需挥毫详描,这样,文章才写得恰到好处,简洁凝炼。

3、个性对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虽然是说理文,但人物的对话写得活灵活现,个性鲜明。作者通过妻妾和宾客回答邹忌的提问,运用语意相同和句型不同的方法将个人的性格特征、内心神情描写得栩栩如生,使人拍案叫绝。

4、语气珠联

这也是此文的特点。如作者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语言畅达,一气贯注,宛如金钱串珠,环环紧扣。特别这里的顶真是脱口而出的,故显得简朴平易,自然流畅,毫无斧凿痕迹。

此外,文章还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排比句式,气势贯畅,语如串珠,朗朗上口,耐人诵咏,均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5、文章剪裁巧妙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结构安排极为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

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

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余味无穷。

⑨ 文言文翻译《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我闲居在家的时来候,案头上的自插花盆景长续不断。芸说,你的插花啊,能表现出雨露风晴中的各种自然韵味,可谓精妙入神。然后画法中有一种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为何不效仿一下呢。我说,虫儿会爬会乱动,怎么可能像作画一般呢?芸说,我有一种办法,不过恐怕会被(后人)作为始作俑者而引起罪过呢。我说,那你说说看。芸说,虫儿死后,它的颜色神态并不会有多大改变,(我们)找到螳螂产蝉蝶之类用针刺死,然后用细丝捆在它们的脖子上,系在草木间,再整理它们的脚足,或抱花梗,或踏草叶,栩栩如生,(这样)岂不是很好吗?我很高兴,按她的办法去试了,看见的人没有不赞美称绝的。求于闺中的意见,当今世上恐怕未必再有这样会心的人了吧。 

热点内容
英语代词表格 发布:2025-05-16 04:23:00 浏览:442
生物之最 发布:2025-05-16 01:24:17 浏览:701
生物医药峰会 发布:2025-05-16 01:03:54 浏览:210
科伦博泰生物 发布:2025-05-16 00:28:34 浏览:308
徐老师来巡山投稿 发布:2025-05-16 00:26:18 浏览:571
桑巴双人舞教学视频 发布:2025-05-15 22:29:39 浏览:479
月子餐老师 发布:2025-05-15 22:16:43 浏览:160
人们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5-15 21:26:05 浏览:209
2017高考数学文 发布:2025-05-15 15:11:48 浏览:817
怎么喝水 发布:2025-05-15 14:52:53 浏览: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