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方言电影一枝花
Ⅰ 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详细介绍
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一、民间文学(3项)
1、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直
2、邯郸古城传说与民俗 丛台区、邯山区
复兴区、邯郸县
3、大名古城传说与民俗 大名县
二、民间美术(3项)
1、木 版 画(三合村) 永年县
(袁庄村) 邯郸县
2、冀南民居建筑工艺(伯延镇) 武安市
(老鸦峪王家大院) 峰峰矿区
3、民间剪纸(磁 县) 磁 县
(复兴区) 复兴区
三、民间音乐(6项)
1、涉县寺庙音乐 涉 县
2、西戌道教音乐 涉 县
3、河北鼓吹乐 永年县
4、冀南吹歌(魏 县) 魏 县
(大名县) 大名县
(临漳县) 临漳县
5、民间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县
(成安姜营村) 成安县
(涉县唱家庭) 涉 县
6、冀南鼓乐(磁县迓鼓) 磁 县
(临漳得胜鼓) 临漳县
四、民间舞蹈(9项)
1、曲周龙灯 曲周县
2、撵 花 临漳县
3、冀南扇鼓舞(河东村) 丛台区
4、聚英叉会 曲周县
5、抬花桌 永年县
6、庆和峪背阁 磁 县
7、二人扳 馆陶县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矿区
9、李家村高跷皇杠 临漳县
五、戏曲(14项)
1、冀南皮影戏(磁 县) 邯郸市直
(成安县)
(肥乡县)
(魏 县)
(馆陶县)
(大名县)
(曲周县)
(永年县)
2、武安平调落子剧 武安市
3、永年西调 永年县
4、磁县怀调 磁 县
5、坠子(郭小屯坠子戏曲曲艺村) 临漳县
(有阁刘坠子戏) 临漳县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戏曲村) 临漳县
(魏县落腔) 魏 县
(驸马寨落子) 鸡泽县
7、四股弦(北坡头四股弦戏曲村) 魏 县
(南营村四股弦戏) 肥乡县
(馆陶县四股弦戏) 馆陶县
(宿凤村四股弦戏) 峰峰矿区
8、柳子腔 曲周县
9、木偶戏 馆陶县
10、武安傩戏 武安市
11、邯郸赛戏(东填池) 高新区
(涉县排赛) 涉 县
(东通乐) 武 安
12、韩固营弦子腔 鸡泽县
13、豫剧桑派艺术 东风剧团
14、大靳村罗戏 肥乡县
六、民间曲艺(5项)
1、张家坠书 馆陶县
2、拉洋片 广平县
3、曲艺坠子 成安县
4、梨花大鼓 鸡泽县
5、英歌溜 临漳县
七、民间杂技(1项)
1、台村上刀山 涉 县
八、民间手工技艺(10项)
1、磁州窑烧制技艺 峰峰矿区
2、土纺土织(土纺土织技艺) 魏 县
(民间彩印花布技艺) 魏 县
(蓝印花布技艺) 魏 县
(土布织字技艺) 鸡泽县
(土布织字技艺) 肥乡县
3、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县
4、馆陶黑陶制作技艺 馆陶县
5、太和堂药业 永年县
6、书画手工装裱技艺 成安县
7、扎纸手工技艺 磁 县
8、南小留木旋工艺 广平县
9、磁州陶器制作技艺 磁 县
10、东屯风筝制作技艺 大名县
九、生产商贸习俗(5项)
1、贞元增酒酿造工艺 丛台酒业公司
2、二毛烧鸡制作技艺 大名县
3、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县
4、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大名县
5、酱包瓜腌制技艺 馆陶县
十、人生礼俗(2项)
1、送羊节 磁 县
2、井店丧葬习俗(哭街) 涉 县
十一、民间信仰(1项)
1、女娲祭典 涉 县
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
1、杨式太极拳 永年县
2、武式太极拳 永年县
3、卢氏太极拳 广平县
4、大架佛汉锤拳 大名县
5、陈村查拳 邱 县
6、长洪拳 成安县
十三、文化空间(8项)
1、滏阳河灯(马头镇) 马头工业园区
(张庄桥村) 邯山区
2、苇子灯阵 峰峰矿区
3、彩布拧台 邯山区
4、黄粱梦文化 黄粱梦文保所
5、黄粱梦庙会 邯郸县
6、冀南元宵花会(临漳县) 临漳县
(涉县更乐镇) 涉 县
(磁县光录村) 磁 县
(丛中花会) 邯郸县
(王看烟火灯地) 峰峰矿区
7、土山诚会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县
详细资料:
]1、磁县迓鼓
磁县迓鼓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迓鼓是产生于宋代,流传于元、明、清代的一种民间舞蹈,然而根据磁县在南北朝的东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实,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19世纪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传,特别是磁县迓鼓流传兴盛。
磁县迓鼓直径48公分,厚度约20公分,表演时鼓吊于胸前双槌击之,演员穿米黄色和兰色服装(80年代白底红条色),演奏时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令人鼓舞,催人振奋,它的曲目共有72套,现保留下来有20余套。
2、磁县怀调
怀调是个古老板腔体剧种,目前,磁县怀调剧团共有3个:一是西小屋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王利民,该团共有演员38人;二是庆和峪怀调剧团,现任团长白永伏,共有演员45人;三是黄鼠怀调剧团,现任团长俎本新,共有演员50余人。他们主要上演怀调传统剧目和现代小戏,重点活跃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
怀调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据《磁州文史资料》记载:怀调起源于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
3、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促进了魏县土纺土织业的发展,旧时,魏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老辈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单、被褥、包袱皮、闺女嫁妆等,都是自家的纺织布。在明、清和建国初期,由于魏县气候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宜棉花种植,所以,在农村种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间土纺土织技术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摇车纺线、登机织布。
魏县土纺土织工艺程序是: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印布、掏缯、倒纬、绑机、织布等工序。决定土纺土织条、格、花纹图案的关键是:经、纬色线排列和缯的多少。缯,分二页缯和四页缯。二页缯,用单梭可织白布、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用多个梭,可织出多种多样的方格布;四页缯能织出纹理美观、层次丰富的花纹布;魏县土纺土织经过广大妇女长时间生产实验,创造出了条格、花纹布花色图案多达200余种。条纹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个脸等;方格布有:席子纹、筛子底儿、石榴子儿、苏联大开花等;四页缯布有:水纹、斜纹、斗纹、胡椒花纹等;有些艺人还可织出多种装饰图案和书法作品。
4、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草编手工艺是卫河以东地区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多以麦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草编工艺,据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境内,起始,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编手工艺遂至千家万户。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草编手工艺品在大名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产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在大名县建草编厂后,大名县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所开发的草编产品约有千种,产品至欧亚等国家,为大名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曾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
5、滏阳河灯(马头镇、张庄桥)
马头河灯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北沿滏阳河一带河灯文化的源头和缩影。
河灯从唐代一家一户单一放河灯经宋、元两代孕育传承和发展,逐步演变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明、清两代,因航运的发达,商贾云集,以河灯为寄托,各种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动随之风行,河灯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解放后,因建东武仕水库引水,致使滏阳河航运衰落。河灯文化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马头河灯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和独创性,成为中原河灯文化的代表之一。
张庄桥元宵河灯来自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求得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河灯也叫“荷花灯”,传统河灯一般是在纸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制的形式各异的河灯放在滏阳河里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灯一般为自发行为,通常与小孩儿打花灯、放焰火、社戏等等及其它庆祝活动相伴,在河畔构成一道景观。
6、曲周龙灯
“曲周龙灯”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分布区域为曲周县曲周镇。“曲周龙灯”起源于宋代。据传,宋朝时期的曲周县十年九涝,庄稼无所收成,农民贫困交加。民间有敬奉龙王,可保平安的传说。于是,为了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就制作了一条龙,龙内燃灯,起名“龙灯”。每年元宵节,挥舞龙灯,敬仰龙王,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曲周龙灯”制作、造型别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变,仪仗、规模气势恢弘。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被确认为汉民族龙灯的典型代表。“曲周龙灯”填补了我国圆身龙灯的空白,引领了龙灯发展的潮流。
7、彩布拧台
大隐豹彩布拧台,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艺术性的民间技艺。明代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时带来此工艺,故最迟始于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带的豪门望族所搭的灵棚,后被大隐豹村创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戏台、楼阁上,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至清末已趋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丰年庆典,该村举办此项活动但其形成的初期却在元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彩布拧台是一种有较长历史的民间技艺,是在木搭戏台骨架的基础上,采用各色花布拧扎成一个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玲珑多姿的仿古戏楼。从台脊、瓦楞、飞禽、走兽,到圆柱、方棂、斗拱、匾额无不是用布拧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纹,处处形象生动,以假乱真。
彩布拧台拧扎时间多在二月初八大隐豹庙会上,拧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动工,直到农历二月初八庙会前竣工,展开时间一月左右。大隐豹彩布拧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8、邯郸赛戏
赛戏是戏剧界认为已经失传的古老剧种,邯郸赛戏主要包括东填池赛戏、东通乐赛戏和涉县排赛。
东填池村赛戏历史渊源较久。据村民传说起自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以前。现存剧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东通乐赛戏流传于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东通乐村现存的手抄赛戏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绪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绪十六年”、“光绪十七年”的字样可知“东通乐赛戏”至少已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时间,现已无从查考。
涉县“排赛”赛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在内容上主要为军国征伐戏类。它是我国先民创建戏剧的活化石。涉县流传至民国时尚有八九个村能演,后又经战争或政治运动,至20世纪80年代只有上清凉、弹音村勉强演出。
9、永年西调
永年西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清咸丰年间传入永年后,不断吸引永年当地人加入班社参与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语音逐渐渗透其中,唱腔和念白杂讲冀南音调,同时,大量地受到了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永年西调擅演朝代大戏,场面宏大,常演的传统剧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剧目为西调所独有,且行当齐全,表演粗犷、豪迈、简练、朴实,乡土气息浓厚。
永年西调的伴奏乐器十分独特,特别是头弦锯琴,为地道的自制民族乐器,琴竽较短,琴筒粗长,用楸木或桐木掏成,传统用皮做弦,采用五度定弦,内6外3。二把弦为土制京胡,内3外6,相辅相成,高亢激越。
10、苇子灯阵
民间舞蹈“苇子灯”为东王看村所独有。王看苇子灯是我国古代北方花会的民间舞蹈。每年元宵节期间东王看的苇子灯一直是西王看迎烟火活动的花会队伍的领头节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制作灯时,家家参与,壮劳力全部参加,是一项全村参与的民间活动,群众基础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传,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区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即到。逢年过节,蔺相如总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乡亲,与民同乐。元宵之夜,准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庄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观赏。一来二去,宫灯便流传在民间。当时,这一代乡野盛产芦苇,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到了明朝,与贾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见山下贾壁村表演的苇子灯。他们就暗暗记会了苇子灯的鼓点。有趣的是从那以后,贾壁村的苇子灯息鼓了,王看村的苇子灯却红火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古磁州花会中的瑰宝。
11、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道光年间,为河北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传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一百多年来,武式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越来越受到全国及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武式太极拳不但在拳术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武术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经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习练武式太极拳时,对武式太极拳一些深邃的理论和拳理缺乏研究、领略,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们对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永年县委、县政府对武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文化样式十分重视,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会和专门的保护组织,对优秀的传人实施奖励,在全县大力推广,制定了保护计划,从各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
12、涉县寺庙音乐
涉县寺庙音乐属佛教音乐,据专家鉴定为宋代工尺谱。现存270首曲谱,演奏乐器为三种气鸣乐器(笛、管、笙),七种体鸣乐器(云锣、木鱼、铙、钹、钗、铛、罄),一种膜鸣乐器(鼓),管子为锡材自制,称为锡管,是乐班中主乐器。乐班最少10人,以偶数递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数。
涉县寺庙音乐自古至今主要活动在河北省的涉县、武安、磁县、山西省的左权县、黎城县、平顺县、河南省的安阳、林州市等邻近县域。
涉县寺庙音乐属南音南曲,为宋时佛教音乐,并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为佛教的传承形式非常特殊,据传承人侯俊堂同志说,佛教中一切内容一是秘不外传,只传内不传外,一是原有内容只能学,不能改,由此可见,它是宋代时期佛教音乐经千余年传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县寺庙音乐在当地为独家所有,且曲谱数量多,历史较悠久,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影响较大,实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3、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有开封人氏刘子东在临漳西街以卖水饺为生,每逢过年,十五元宵节之际,为和老百姓一起凑热闹、闹高兴,就把自己懂的这些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这八个故事有:1、三教门;2、赵匡胤送京娘;3、打渔杀家;4、拾玉镯;5、唐僧取经;6、错断阎罗教;7、抱盔;8、琉璃鬼顶灯。然后由王孟华在西街村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撵花队伍,一起热闹的演绎这内容丰富的八个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闹元宵。从此,这个每逢元宵佳节撵花的风俗习惯就在西街村传沿下来,从未间断,每逢此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提升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若干年后由王孟华传给第二代传人乔老大,乔老大又传给了第三代吴延年,在流传的同时,撵花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演员的技巧也越来越成熟,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下进行了改进(又叫摔脚舞),曾参加市级演出并获奖,受到领导好评,到了90年代,又传给了崔桂生、杨秀等人。
14、黄粱梦文化
邯郸黄粱梦文化是以吕仙祠为依托,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综合文化现象,是罕见的有实物载体的中国梦文化代表。吕仙祠是黄粱美梦典故的发生地,它的兴建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
卢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叹时世命运,百姓寻求祛病消灾的场所;后随着道教的兴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们将点化卢生的吕翁附会到吕洞宾身上,逐渐从独神供奉发展成为北方全真教的道观,民间百姓对卢生以及吕洞宾的信仰由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祭祀活动延续至今,每年夏历四月十一的庙会最为隆重。邯郸黄粱梦文化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黄粱美梦是梦幻文学的一朵奇葩,由它影响而产生的小说戏剧历朝历代都有续写改编,与邯郸梦相关的诗文多达二百余首,碑刻现存三十余通。近年来,陆续出版有《黄粱梦传说》、《黄粱梦诗词精选》、《邯郸之梦》等书籍,并新建有中国名梦馆。
Ⅱ 莱芜方言的其他语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和六九,顺河看杨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坡里吃。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腊七腊八,冻死叫花。
春打六九头,穷汉也不愁;春打六九尾,神仙也难鬼。
一年两个春,是角贵起金。
收花不收花,单看正月二十八。
一百五,燕子来到济南府;一百八,燕子来到家。
寒食风刮坟头土,受一千日苦。
蛤蟆打哇哇,六十天吃骨渣。
“夏至”靠端午,麦收千日苦。
六月六,看谷秀。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
“处暑”下雨风刮谷。
“立秋”草,棒打倒。
七月十五红鼻枣,八月十五打罢了(liǎo)。
“立春”最喜清明日,大雪纷纷是旱年。
雷打“清明”前,高山好种田;雷打“清明”后,平坝种上豆。
刮下春风下秋雨。
“小满”不满,旱断田坎;“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农历)。
“立秋”下雨,百日无霜。
秋旱如筛,秋旱如刀割。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八月十五云遮月,单等来年雪打灯。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初二下雨半月无好晴天)。
春寒有雨,夏寒无雨。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西北不晴天。
春刮东南夏刮北,六月里北风到不了黑(下雨)。
六月里北风当日雨,胜似亲娘搬闺女。
淋了伏头旱伏尾。
“立冬”风刮佛爷面,有粮也不贱;风刮佛爷背,无粮也不贵。
瓮穿裙,雨淋淋。
天上勾勾云,必定雨淋淋。
雷打天边,大雨连天;雷打天顶,有雨稀松。
今日鲤鱼斑,明日晒场不用翻。
烟囱不冒烟,有雨今明天。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云)。
早晨云如魔,必定下满河。
乱绞云下满盆。
疙瘩云下满盆。
早霞不出门(有雨),晚霞行千里(无雨)。
早晨下雨一天晴,饭时下雨不透明。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开门风闭门雨(大)。
云似鱼鳞天,不下风也颠。
倒照倒照,晒得猫叫。
云来接,淹死鳖;接漏了,晒透了(傍晚看云预报天气)。
夏至东南风,十八天才搬兵(下雨)。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下雨)。
东虹(jiànɡ)呼喽(打雷)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早晨烧(云),晚上浇(雨)。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阴天,下雨)。
夜晴无好天。
雷雨三场。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二十三、二十七)。
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冷雨热雪。
下雨先刮风,必定一场空。
早哇阴,晚哇晴,半夜里哇声到不了明(下雨)。
雪打高山霜打洼。
干冬湿年,落雪过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谷雨前,好种田。
春争日,夏争时。
栽树莫要过“清明”,种上棒槌也发青。
枣芽发,种棉花。
四月“芒种”割前,五月“芒种”割后(农历,麦收)。
麦收寒天。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
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适宜。
待吃面泥里沾,待吃米坷垃里挤。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
多种经营,人不受穷。
稠豆稀麦哄死人。
麦喜胎里富,人怕老来穷。
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
“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小麦)。
麦收八十三场雨(农历八月、十月、三月)。
一九一场雪,打的粮食没处搁。
五九六九雪一场,麦季多打百斤粮。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人靠地长,地靠粪养。
人勤地不懒。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哄地皮一时,地哄肚皮一年。
庄稼待要好,除去病虫和杂草。
锄头有三宝,治旱治涝又除草。
锄头响,庄稼长。
庄稼见了铁(锄),一天长一节。
谷锄八遍没有糠,棉除八遍白玉霜。
棉花锄十遍,一棵拾一大提篮。
棉花不打杈,疯了就别骂。
合理密植粮满囤,过稀过密够喂鸡。
种子换一换,多收一两担。
一种二不收,三番到了秋。
头伏萝卜,末伏荞麦。
豆子入了伏,打着有和没(mu)
种瓜没有巧,边边角角找。
识字要念书,种田要喂猪。
养猪养羊,本短利长。
天井扫帚响,栏里粪堆长。
河边插柳,堤坝长久。
树木连片,不怕天旱。
谷上垛,麦进仓,豆子扛到肩膀上(丰收到手)。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麦过“芒种”谷“立秋”,豆过“白露”用镰勾(成熟)。
五月里冷,一棵豆子打一棒。
桃三杏四梨五年,没有孙子不植核桃园。
桃熟南,杏熟北。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园里埋死人。
麦子选好种,一垅赶两垅。
春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
间苗如上粪。
地不留唇,饿煞活人。
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就见钱。
种菜园你别问,勤浇水多上粪。
山上树木光,山下起泥浆。
春里拔牛蹄,秋里没处籴。
春地如翻饼,秋地如穿井(耕地深度)。
人有三胜三败,花有重谢重开。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虚长百岁。
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
饱了拿干粮,热了带衣裳。
人不到八十八,不能笑话人家耳聋眼花。
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
黄金不怕火炼,好货不怕试验。
人要脸,树要皮。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天塌了有地接着。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人无志气铁无钢,枉在人间走一场。
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一百个补锅的,当不了一个铸钟的。
一人不可二人治,三人就是个诸葛亮。
众人是圣人。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上梁不正下梁歪,袜子不济鞋排排,自己不正难正人。
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
清官难断家务事。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
吃饭穿衣量家当。
庄稼人三件宝:矮屋、近地、破棉袄。
饿的是闲人,冻的是懒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向人难向理。
争着不足,让着有余。
吃饭先喝汤,强起开药方。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娇儿生分子。
早起三光,晚起古慌 。
不怕零花钱,就怕总算帐。
越吃越馋,越闲越懒。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穷廊落,富水瓮;勤扫天井懒赶集。
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一遍生,两遍熟,三遍不用问师傅。
秋上下下腰,强似冬天走一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家有事,四邻不安。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灰不如火热,酱不如盐咸,一拃不如四指近。
明白人好说,糊涂人难缠。
人在时里,鳖在泥里。
胜时的狸猫强似虎,败时的凤凰不如鸡。
疮怕有名,病怕无名,人怕出名。
老要精神少要板,年轻就怕死羊眼(没精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春捂秋冻(穿衣)。
陈谷烂芝麻。
钻头不顾腚。
五渣六豆腐。
烧香引出鬼来。
嘴里多起肚里。
舍了肚子顾脊梁。
醉死不认半壶酒钱。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待要好大敬小。
一物降一物,车伙子降豆腐。
有啥费啥。
三句话不离本行。
做啥说啥,卖啥吆嚄啥。
赚了全家卖乖。
一个闺女找俩婆家。
得了灶火上炕头。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个萝卜顶个窝。
一鸡去了一鸡鸣。
土地爷担不得大供养。
跟着姑子会下神。
不上西天知不道佛有多大。
知道锅是铁打的。
三头不出,两头不冒。
贼不打三年自招。
树身子不动弹,树梢子瞎晃荡。
再好的月亮不如白昼。
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
路不平自有人踩。
手大捂不过天来。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砍的不如旋的圆。
巧嘴说不过潼关去。
心急喝不得热糊豆。
套鹁鸽还得个红豇豆。
一个巴掌拍不响。
君子不和牛致气。
河里无鱼市上看。
十里路去赶嘴,不如在家喝凉水。
穷的不能穷到老,富的不能扎下根。
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到哪山砍哪柴,过哪河脱哪鞋。
孝敬父母不怕天,出上粮米不怕官。
紧走不如不歇歇。
一方田地养一方人。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羊跪乳,乌返哺,禽兽还知有父母。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死狗撮不上南墙去。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野鹊窝里抱(孵)不出凤凰来。
老鼠攻到黑豆地。
不见死尸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抓不住兔子剥狗吃。
光棍不吃眼前亏。
十个指头咬个个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大树大阴凉,小树小葛缠。
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
针鼻里算出铁来。
姜还是老的辣。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日头不能常晌午。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县官不如现管。
运来了扁担开花,运去了豆腐生芽。
慷慨死节易,从容就义难。
兔子不吃窝边草。
拆了东墙补西墙。
一日夫妻百日恩,十日夫妻似井深。
人有千智,必有一失。
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舌头板子压死人。
一碰南墙不回头。
庄稼不收年年种。 墙上挂帘子——没有门。
老虎吃天——没处下口。
老虎拉车——谁敢(赶)。
棘针窝里拴驴——没处插嘴。
老鼠给猫拜年——送货上门。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卖鸡蛋的跌骨娄——没一个好的。
穿着棉袄打拳——心里不笨。
黄鼠狼钻葱沟——不照算(蒜)路。
对着大风吃炒面——有口难张。
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小胡同扛竹竿——直来直去。
对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关公卖豆腐——人硬货软。
张飞卖刺猬——人硬货扎手。
唱戏的胡子——假的。
歪倒碾砸倒磨——实(石)打实(石)。
六月里穿棉袄——里外发烧。
搭戏台卖豆腐——好大的架子。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屎克郎钻筛子——净门。
东方亮下雪——明白。
老鸹飞到猪腚上——光看见人家黑,看不见自己黑。
灶王爷唱戏——胡闹锅台。
灶王爷拉风箱——不抵(籴)。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兔子尾巴——长不了。
姥娘哭儿——没了救(舅)。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家雀子吃麻种——客(嗑)起来了。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玩戏法(魔术)的跪下——没了门。
枣胡(核)子解板——一句(锯)不句。
麻袋装菱角——冒尖。
门缝里瞧人——看扁了。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拽着胡子过河——谦(牵)虚(须)过度(渡)。
戴着乌纱帽弹棉花——有功(弓)之臣。
马尾拴豆腐——提不的。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河流子腌咸菜——一言(盐)不尽(进)。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剃头挑子——一头热。
风箱道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狗撵鸭子——呱呱叫。
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哄自。
抱着膝盖穿袜子——不摸角(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磨眼里插竹竿——好大的仇(筹)。
砂锅子捣蒜——一锤子买卖。
井里的蛤蟆——见了多大的天!
茶壶里下包子——肚里有倒不出来。
狗咬吕洞宾——不识真人。
淘井的吃饭——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