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代归
①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书的意思
除了简,木牍,书的别称还有
百城 《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 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 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用“万卷”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有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 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形容藏书极多,堆满屋子,充满栋梁间;运送时让牛马负载,牛马都累出大汗。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② 如何用文言文代写讣告
文言文:
呜呼哀哉!逝者已矣,存者偷生。但凡世人,痴情于物,秦文正清,亦不免此。
亲戚余悲、他人高歌。死何所道?托体山阿。亡灵上路兮,世人让路。魑魅魍魉徒为尔,只留清白在人间。 十六载抗贼路,六十年清明存。和而平其心哉!人与神共鉴。不为人之所知兮,父与母同谬。顶天立地男儿兮,不食以杜奸佞。
八百里忆先生,九千岁亦洒泪。师惰父过同烟云——俱往矣!心常存义,舍身为仁。死而悲恸,人之常情。英年而逝,恸何如哉?未见夕阳,可怜白发送黑发。
彩霞犹存,只知今夕非往昔。葬黄泉而不争,处阴曹而镇定。歌功颂德,犹未晚矣。脉脉深情,谁洒墓中?鸦雀漫天,草木却枯。问其为谁,秦文正公。
恸乎哉?不恸也。非斯人之恸而谁为?
③ “今单车来代之” 古文翻译及出处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窃符救赵
该成语出自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信陵君,即魏无忌)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却又“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夷门侯生向信陵君献计:“‘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王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又从侯生计,带屠者朱亥一起“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今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释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包围赵首都邯郸。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手”通“首”)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这个历史故事已成了现代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郭沫若编的历史剧《虎符》就取材于这段历史。
④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分离的意思
折柳,梨
⑤ 文言文代子的句子
代 dai
1. 代替。
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诔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2. 取代。
例:《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王后有侍者,善舞,王幸之,王后欲令侍者与孝乱以污之,欲并废兄弟而立其子广代太子。」
3. 更迭;交替。
例:凌曙注引颜延年曰:「一寒一暑、一往一复为代。」
4. 继承;承袭。
例:《书 微子之命》:「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
5. 指卸去职务,由新官接任。
例:《周书 文帝纪上》:「于是以寇洛为泾州刺史。李弼为秦州刺史,前略阳郡守张献为南岐州刺史。卢待伯拒代,遣轻骑袭擒之,待伯自杀。」
6. 指继任者。
例:宋洪迈《容斋三笔 蜀茶法》:「后稷死于永乐城,其代陆师闵言其治茶五年,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缗,诏赐田十顷。」
7. 谓隐息。
例:《庄子 寓言》:「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
成玄英疏:「屯,聚也;代,谢也。有火有日,影即屯聚;逢夜逢阴,影便代谢。」
8. 朝代。
例:《论语 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邢昺疏:「言以今周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
9. 谓每个朝代。
例:清赵翼《论诗》之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 时代;时世。
例:《晋书 夏统传》:「使统属太平之时,当与元凯评议出处;遇浊代,念与屈生同污共泥。」
11. 以表示历史的分期。如:古代;近代;当代。
12. 父子相继为一代。
例:唐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13. 世间;世上。
例:《隋书•高祖纪上》:「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
14. 世代。
例:《新唐书•狄仁杰传》:「今阿史那斛瑟罗,皆阴山贵种,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镇,以统诸蕃,建为可汗,遣御寇患,则国家有继绝之美,无转输之苦。」
15. 地质学名词。地质年代划分的二级单位。整个地质年代划分为五个代。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6. 中医学关于脉象的名词。
例:《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此五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故切之时不平而代。不平者,血不居其处;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也。」
17. 古国名。
18. 姓。
⑥ 文言文《取而代之》的注释都有哪些
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意思: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秦始皇在会稽游玩,度过浙江,梁与籍一起在观看,籍告诉秦始皇说:你可以取代。“
⑦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喜欢的意思
有如下字可表此意。
“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善”——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嗜”——余幼时即嗜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好”——自幼好武术。——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喜”——盖孔子晚而喜《易》。——《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佳”——佳,善也。——《说文》
“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
“羡”——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乐”——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欢”——欢,喜乐也。——《说文》
“兴”——xìng,你瞧他兴的这样儿!——《红楼梦》
“愉”——心愉于内。——《史记·司马相如传》
“慕”——巨室之所慕。——《孟子·万章》
“赞”——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 文言文指代男女的词有什么
一、从出生到结婚以前的称谓
1、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周晬:指婴儿周岁。
5、孩提:本指孩儿尚处襁褓发笑时。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提孩”。后泛指孩儿两至三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6、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开始学话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7、垂髫、髫年、始龀、童龀、总角:泛指幼童时期。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短发是自然下垂的,故称之,也称作“垂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换牙称“髫年”,男孩8岁换牙称“龆年”,故有七八岁又有“始龀”“童龀”之称。有时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童年时期又称“总角”。《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黄口:指十岁以下儿童。本指雏鸟发黄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籍制度常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儿童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9、幼学:十岁儿童。《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11、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12、豆蔻年华:指十三岁的少女。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3、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4、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通俗编》:“功成当在破瓜年”。《通俗编•妇女》:“破瓜年纪小腰身。”乡俗常把女子破身认为是“破瓜”,这处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古文人把“瓜”字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15、弱冠、初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古人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这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6、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可能出自陆游的诗:“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17、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代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美貌之时。宋•范大成《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8、红颜:泛指少年或年轻人。唐•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19、处子、处女:“处子”,指未出嫁的女子。义同“处女”。成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孙子•九地》:“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20、千金:对别人家女儿的敬称,多指未婚者。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认为与伍子胥有关,说他“掘楚平王墓”报仇后,要报一女子恩情,但苦于不知道她家地址,于是投千金于她跳水之地。因而用“千金”指代女子。一种认为,出自元代曲作家张国宾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21、束发:指男子十五。古代男子到十五岁束发为髻。《礼记》:“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
22、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古代妇女束发用的簪子。女子束发贯之以笄,表示已经到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国语•郑语》:“既笄而孕。”
23、成童:或八岁以上,或指十五岁以上。郑玄:“成童,十五以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
24、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龄。“《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爱自待年金声夙振”。《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25、幼艾:泛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辞•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26、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27、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28、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出处同上。
二、中年的称谓
1、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2、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举。”
3、不惑之年:四十岁。出处同上。
4、知命之年:五十岁。出处同上。五十岁的人还常谦称为是“未知之年”。
5、耳顺之年:六十。出处同上。
6、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7、艾:五十岁
8、耆:六十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唐刘禹锡《汝州谢上表》:“伏蒙圣泽,救此天灾,疲羸再苏,幼艾同感。”
9、杖家之年:五十。
10、杖乡之年:六十。
11、杖国之年:七十。
12、杖朝之年:八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三、老年的称谓
1、垂白:白发下垂,形容老年。唐孙樵《与何易于》:“百姓入常赋,有垂老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
2、花甲:见前所述。
3、古稀:见前所述。
4、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5、下寿:六十岁。
6、中寿:八十岁。
7、上寿:一百岁。《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8、耋:七十、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杜预注:“七十曰耋。”《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寿登耄耋,富贵不可胜言。”
9、耄:八十、九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0、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朱熹释:“周匝之义,谓百年已周。颐,谓当养而已。”
11、黄耇:老年。《诗•小雅•南山有台》:“不只君子,遐不黄耇。”朱熹注:“黄,老人发黄也。耇,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也作元老。
12、黄发:指年老,也指老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皓首:白头。指老年。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丁年,成丁的年龄,即壮年。
14、台背:《诗•大雅•伟芾》:“黄耇台背。”《尔雅•释诂》:“台背、耇、老,寿也。”
四、其它有关年龄的称谓
还有一些别称,其称谓来源已无可考证。如: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摘自 网络】
⑨ 文言文的代归又称代还吗代归指什么
文言文中的代归,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短语),意思是代替回归故乡。在“代替回归故乡”的意义上可以称为代还,也可以称为代回。
古代词语中有“远望代归”的说法。南朝梁代刘潜的《叹别赋》说:“唯凭远望以代归,负相思其无力。”——只有凭借登高远眺来代替回归故乡,承受相思之情而无力解脱。
在古代汉语中,“代还”是一个词,一是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二是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在这两个意义上,“代还”不能说成“代归”。
远望代归
⑩ 文言文《秦时妇人》原文及翻译
不是《秦时妇人》是《秦时夫人》
原文: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伪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窜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须摈落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译文:
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
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须剃光头发,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
通过秦时夫人对生活的认识,告诉人们一定要珍惜平常而美好的生活。
(10)文言文代归扩展阅读:
《秦时夫人》讲述了一个故事,就如桃花源中一般远离战乱、和平美好的生活,是每一个时代的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事那么难以实现,宋朝编者清醒地在故事结尾告诉读者,故事里美好的地方实际上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