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言文大全
㈠ 求十篇短文言文和翻译。要很短!
1《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2《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3《精卫填海》
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炎帝不仅管太阳,还管五谷和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东海,指挥太阳升起,直到太阳西沉才回家。
16 按图索骥
《汉书•梅福传》
[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①,蹄如累麴”之语②。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③,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④。”
[译文]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眼睛鼓起,马蹄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叠起来的酒药饼子。”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10.盲人摸象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11 学弈<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12 截竿进城《笑林》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告诉我们我们要多动脑,不要让头脑僵化了。
13 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14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形容人很勤奋
15 杯弓蛇影《感事》
【原文】杯弓蛇影①
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16),客豁然意解(17),沈疴(18)顿愈。
【翻译】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5《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哥哥的子女)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了,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与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了(太丘的朋友)没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他便离开了。”朋友便生气的骂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守诚信;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进入了家门,不再回头看父亲的朋友一眼。
㈡ 10个比较短的经典文言文有什么
1、《执竿入城》 三国魏 邯郸淳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刻舟求剑》 汉 刘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叶公好龙》 汉 刘向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4、《郑人买履》 战国 韩非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自相矛盾 》 战国 韩非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守株待兔》 战国 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7、《画蛇添足》 汉 刘向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狐假虎威》 <战国策>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10、《士别三日》 <三国志>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不耻下问》 <孔子>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2、《高山流水》 <列子>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3、《凿壁借光》 汉 葛洪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4、《曾子杀彘》 <曾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5、《黄粱一梦》 <枕中记>
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㈢ 简短的古文
文言文《投笔从戎》翻译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投笔从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释;投笔从戎的
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㈣ 急求30篇短小文言文(越短越好),最好有译文!!!!!!!!!
没有对不起
㈤ 求五篇短篇文言文大全!急急急!
1、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2、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进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讲诗论文。不久,雪下得更紧了,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安的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追到太阳下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了,想喝水,便到黄河、渭水去喝水,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就到北面的大湖喝水,还没到那儿就渴死了,他丢弃的拐杖化作了桃林。
4、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5、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㈥ 简短的文言文
1.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注释】
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最终
大学:大学问家。
(结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2.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㈦ 短一些的古文
1.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2.原文:
齐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南郭处士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这三百人奖赏。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一个一个听,南郭处士逃跑了。
3.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
一片芦苇白苍苍,
清晨白露结成霜,
我那心爱的人儿哪!
就在河水的那一旁。
4.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瓦片、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金子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大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管宁(无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5.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6.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
钟毓、钟会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美好的名声.(在他们)十三岁那年,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钟繇带着他们的两个儿子进宫面见魏文帝).(面见皇帝时)钟毓(紧张得)脸上流汗,魏文帝(亲热地)问他:"你的脸上怎么会流汗呢?"钟毓回答说:"(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样涌出来." 魏文帝再问钟会说;"(那)你为什么不流汗呢?" 钟会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连汗也不敢出."
7.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㈧ 搜20篇短的文言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弈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盘盂:盛物之器,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弈秋败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间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智子疑邻
原: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原文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塞翁失马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刻舟求剑:
楚人由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孟子对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
宋濂不隐真情
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谁好谁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他说: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原文:
裴佶常话: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夫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这一定行贿得来的美誉。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给他马吃草,给他仆人吃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治国不私故人
原文: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濮州的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除职任,自己说曾经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怜他,想让他重新归来担任(职务)。魏徽规劝说:“秦王身边宫内宫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赖亲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开心的接纳了他,对相寿说:“我今天总秦王,是一府的王,现在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不能够独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坚持的是对的,我怎敢违背!”皇上赐他帛之后打发他走,相寿流着眼泪而去。
陆贽论审察群情
原文:
(唐)德宗问陆贽以当今切务。贽以乡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略曰:“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在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于是他进上章疏,大略是说:“我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察明众人的心志,如果是众人非常喜欢的,那么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众人非常憎恶的,那么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喜欢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归向陛下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没有的。一般说来,治与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时,处于危险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人心归向,就会万事振兴;人心离异,就会万事倾危。陛下怎么能不审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民众向往归附,以安定国家呢!这一点就是当前所最为急切的啊。”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治国必先富民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秦桧专横跋扈
原文:
秦丞相,晚岁权尤重。常有数卒,皂衣持梃,立府门外,行路过者,稍顾謦咳,皆呵止之。尝病告一二日,执政独对,既不敢它语,惟盛推秦公勋业而已。明日入堂,忽问曰:“闻昨日奏事甚久?”执政惶恐曰:“某惟诵太师先生勋德旷世所无,语终即退,实无他言。”秦公嘻笑曰:“甚荷!”盖已嗾言事官上章,执政甫归,阁子弹章副本已至矣。其忮刻如此。
(还是皇上无能啊)
秦桧到了后来权势更加厉害,平时都有几个军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门口,走过路过的人稍微朝门里看几眼,就会受到训斥。曾经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个执政大臣独自在朝堂上应答皇上,这位大臣不敢说他什么,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极力赞颂他。第二天秦桧来早朝,突然问这位大臣:“听说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说了很久?”执政大臣害怕地说:“我只是赞颂您的功德举世无双,讲完了就退下来了,实在没讲别的。”秦桧嬉笑着说:“太感谢了!”原来已经唆使官员上奏,这位执政大臣刚回到家里,内阁弹劾他的副本已经送到他的家里。秦桧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李林甫口蜜腹剑
原文: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这样的人怎么就被“高明”的皇上任命为宰相?)
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㈨ 求10篇较短的文言文及解释、、。20-30字为好。。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观学后,时常实实践、反省,不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怨恨),不是君子吗?”[1]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吹会盖,态度上好像很仁义,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很难达到仁这个境界的。”[1]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而为?交友是否守信、能够兑现讲过的话?老师传授的知识经验,是否实践了呢?”[1]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遵从师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如果还有精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而能从中领悟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没有邪恶。’”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开始知道;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什么都能听得;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不会超过界线。”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㈩ 哪些文言文比较短
我最喜欢《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专明独爱菊;自属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