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文言文
1、课内文言文
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
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
2、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3、准备好古汉语词典
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习惯的养成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❷ 文言文零基础如何自学
如果已经不是学生了,可以这样自学文言文:
1、先找一些古代白话文书看,如“四大名著”。因为古代白话文的字词保留了很多文言文原义,读惯了它们,为下一步自学文言文打基础。
2、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如文言小说、笔记、散文之类的,比如《聊斋志异》就很好。同时,准备一本字典,对文中的每个字反复推敲、弄准。不求快,只求准。
3、在此基础上,找些文言文常识性书籍来看,弄清文言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语)、文言句式。例如,现代话说“不听他的话”,直接写成文言文,可能是“不听之”。但这不对了,应该说成“不之听”。为什么要将“之(他的话)”放在“听”的前面?这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这种倒着说话的情况,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如“晓之以理”,意思是“用道理来说服他”。文言文凡是“用什么来”、“在什么地方”等,都放在后面,叫做“介宾结构后置”。这些知识,有很多小册子书可以买得到。
4、经过这样对照学习,很快就能读懂一般文言文。下一步遇到的难处,主要集中在字词上,这时需要一部专业的字典,例如《古汉语词典》。
5、在基本上能读懂文言文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古文观止》、《史记》之类的书来读,继续提高。
6、要将艰苦的学习变为享受。时时注意古文的美。古文美是从组词造句开始的,如“朝秦暮楚”,本身就是一副对联,读音平平仄仄。进而体现在句子、句群、段落及章节上。
总之,学文言文并不难,掌握好一个字:“读”。首先是读准,然后是读多。功夫到了,自然能成功。
❸ 怎样自学文言文
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学习我国古典文学,需要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有人认为白话文可以自学,文言文难以自学,这话有道理,但不尽然。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多一层语言隔阂,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一种通行于五四运动以前的书面语言,读起来自然比较困难。但文言文是不是就不能自学呢?也不是,文言文也同样是可以自学的。下面分几个问题来谈。
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其内容。毛主席说:“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绝大部分文言文都是封建社会的作品,论的是封建制度之理,记的是封建社会之事,抒的是封建社会之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比如说《桃花源记》吧,它确是一篇好文章,值得一读。我们说它好,是因为作者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自由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战乱年代中劳苦人民的愿望,特别是作者能在短短的篇幅中把游桃花源的过程写得起讫分明,把想象中的桃花源境界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引人入胜,把那些虚构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如果我们今天读了《桃花源记》,也采取那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的消极厌世的态度,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次是要适当地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学作品总是反映一定的历史风貌的,如果对它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就很难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义。读《六国论》不了解战国形势,就无从了解这篇文章所论述的内容;不了解北宋妥协苟安的对外政策,就无以了解这篇文章借六国讽宋朝的针对性。读《答司马谏议书》,不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情况,也就无以了解这篇文章是如何针锋相对地对司马光进行驳复的,同时也就无从判断其谁是谁非。所以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要大略地知道一些古代的典章文物制度以及古人的生活习惯等常识。“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这里的“郎中”“洗马”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如果把“郎中”当成医生,把“洗马”当成饲养员的工作,那就要成为笑话了。读《国殇》如果不知道古代车站的情况,就不容易读懂“左骖殖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些句子。如果不了解古人有食狗肉的习惯,而且狗肉比猪肉还要贵重,就不能理解勾践在休养生息时,为了奖励生育,老百姓,“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国语·越语》)的奖励办法。也不能理解樊哙为什么能以“屠狗”为职业(《史记·樊哙列传》)。
以上所说的这些问题,在自学文言文时可以借助于注解、说明或分析之类来帮助解决,也可以查阅《辞海》、《辞源》以及有关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的常识方面的工具书,一般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学习文言文还要了解文言词语和文言句法的特点,掌握一些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异同方面的规律,这方面有很多古汉语,文言虚字等专门论著可以参考,这里只择要略谈几点。
文言的词语可分虚词和实词来研究。
关于文言的实词,主要要了解词义的发展和变化。一般可注意这几种情况: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如人、手、天、地、爱、恨、冷、热、寂寞、萧条、正直、憔悴等,古今没有什么不同。有不少词语,古代通用单音词,今天大都用双音词了,如“耳——耳朵”、“石——石头”、“忆——回忆”、“欺——欺骗”、“坚——坚强”、“茂——茂盛”等,这些双音词是从单音词发展而来的。
有些词语,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完全不同。如“兵”,古义是“兵器”或“杀害”,今义为“士兵”;“消息”,古义指“生灭、盛衰”,今义指“音讯、新闻”;“牺牲”,古指“做祭品用的牲畜”,今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等等。
有些词语既不用它的本义,也不用它的引申意义,而是通假为另一个字的意义。如“说”通“悦”,表示高兴;“从”通“纵”,表示合纵或纵横;“罢”通“疲”,即疲乏;……诸如此类,称为通假字。
文言文中更普遍的是一词多义。略举数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老师,名词),“吾从而师之”(师之:以他人为师,动词)。“死者不计其数”(数:数目,名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计算,动词),“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数:几,数词),“几死者数矣”(数:读shuò,屡次,形容词)。“解衣衣我”(前一个衣:衣服,名词,后一个衣:给我穿,动词)。“欲居之以利,而高其值”(高:使其值高,形容词作动词用)。“生死肉骨”(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一词多义的现象现代汉语中也常有,而在古汉语中尤为普遍,读时可联系上下文,从词性变换中辨别其含义。
关于文言虚词(也称虚词),由于变化较多,往往一个字有多种用法,有的还可以作实词用。举几个字为例:
“之”可作代词、助词以及动词用。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之:他,代词),“谨食之”(之: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之:的,助词)。“吾欲之南海”(之:到,动词),“之二者……”(之:此)。
“于”是介词,它表示的关系较多,如“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于: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比),“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其”是代词,可以代人(主要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事物,还可作助词用。如“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其:他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它的),“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那个),“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示语气)。
“以”主要作介词用,表示的关系也有多种,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以:用),“以钱复其口”(以:拿、把),“以我酌油知之”(以:凭、靠),“而吾以捕蛇独存”(以:因),“余船以次俱进”(以:按照)。“以”也可作连词用,如“余始以入”(以:而),“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以:下接前、后、东、西,表示时间或空间距离)。
文言虚词中还有不少是表示各种语气的,如也、矣、乎、耳、哉等,这些语气助词,可通过朗读来领会句子的语气。
文言文的句法,主要可研究句子成分的省略和句子成分的顺序。
文言文中,有许多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找出其省略部分。文言句式中省略的情况很多,这里介绍几种:
一种是主语的省略,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对话中的省略,省〔客〕。)“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自述中的省略,省〔我〕。)“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承前省略,省〔贫者〕。)“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省〔公〕。)
一种是谓语动词或动词宾语的省略。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承前省略,省〔持〕。)动词宾语的省略在文言文里比较多。省略的宾语一般都是代词“之”,“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之〕代廉颇的说话。)
文言文中,兼语式复杂谓语中的兼语,也常有省略。省略的兼语见于上文的,一般是代词“之”或“其”,不见于上文的一般泛指“人”。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省略的代词代扶苏。)“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上文未出现,都可补人。)
文言文句子成分的顺序和现代汉语比较起来,大致上没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句子,它的各种成分在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的。这里也介绍几种:
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如“甚矣,汝之不惠!”(意谓“汝之不惠甚矣!”)“谁可使者?”(意谓“可使谁者?”)“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是反诘语气,顺过来讲就是“公子能救人急困的高义究竟在哪里呢?”)
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在现代语中,介词的宾语必须放在介词的后面,在文言里介词的宾语有的却放在介词之前,如:“问‘何以战?’”(“何以”即以何。)“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即与谁。)
关于文言词语和句法的规律知识还很多,这里只有举一些常见的情况稍作说明,供自学者参考而已。
❹ 高三怎么自学文言文
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读文言文要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他曾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前边的没有学会,决不急于求后边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它们在词义和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就是要搞清楚这种变化,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古代汉语常用的是“丢失”,“逃跑”等意思,现代汉语常用的是“死”的意思。还有一词多义,因为文言字词比较少,往往一词多义,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现在把用嘴说话叫做“说”,文言文里写作“曰”(yuē)。我们现在说“下雨”文言文就用一个“雨”字来表示下雨的意思。我们现在说“他的儿子”,文言文用“其子”两个字来表示。白话文里的“父”是指“父亲”,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文言文里的数量词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现在把十个中的九个,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却写成“十九”。还有,因为古代字词比较少,有时古人写文章时,就用一个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碰到通假字的。另外,文言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也很多,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或动词,……词性变了,词义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上这些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在阅读时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是不难掌握的。
二:
熟读背诵,总结规律。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好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就会有语感,才能迅速领会文章内容。而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咏诵,背诵。有人说,学习文言文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读背二字。熟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写文言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小时候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曹植在十岁时,背诵诗赋十万言。除了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以外,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多总结,多归纳。
❺ 如何自学古文!
个人见解:
1、需要一本完善的古汉语辞典,去书店找都有。
2、先从史书读起,再读文学作品会轻松,因为史书让你了解古代的思维方式和很多典故。 如果你是初学,“史记选”之类的书很有帮助,因为既像看故事,又能学知识。
3、个人认为背古文对理解古文没有用。当然好的古文会让你主动忍不住去背诵。但是为了学习古文,被动的去背,是比较苯的办法。要理解了才有意义,理解了背诵也更快。
4、关键是一些常用常出现的词语,以及句式,这些要尽快熟悉,那是古代人说话,写文章的方式,熟悉了就好了。
5、最后如果你是个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学古文的过程中要面对考试压力的话,教你个取巧又极其有效的办法,你去找往年的真题以及往年各个城市的模拟考试题,别的题目都不用看,就看古文阅读理解的那些小短文,然后看看针对这些短文,出题的人都会问什么问题,他们一般会把一些重要的字词拿出来问你什么意思,或者让你补充句读,这很有用,因为出题人问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对理解古文很有帮助的一些问题,搞懂了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下次在不同的地方碰到就轻松多了。
6、最后再补充一下,一本好的古汉语辞典真的很有用,因为好的辞典会把一个字一个词的不同意义都列举出来,这正是学习古文中常会遇到的事,同一个字常有多个意义,辞典让你一目了然。
❻ 有什么可以自学文言文的书籍呢
其实读古本小说并不难理解,但一些史料,或者如《山海经》等书就比较难读内了,生僻字很容多。如果你要研究透,建议买本古汉语字典,去查查,如果主要读故事,建议找后人编辑的翻译好的书,如《资治通鉴故事》《二十四史故事》等,或者百家讲坛,分块学学,很有感觉。如果你要提高古文阅读水平,建议买本《古文观止》,没有之一。
❼ 初中生自学古文要注意什么需要从哪些书入手
《古文观止》。
学古文一般不论初、高中甚至大学都可以从《古文观止》入手。
这是一本学古文的基础书,里面文章好,都是各时期的代表作。
❽ 大学如何自学文言文
一,温故而知新。高中时的文言后的小结和习作是起到巩固的作用,你可以拿起高中时的语文书,把文言文的字词练习再看一遍。特别是需要记住的“特定句式”、“语法”、字、词的解释记下来。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博览群书。多找一些古代白文本(不翻译,不注释)阅读,如《史记》,《大学》、《中庸》、《尚书》、《论语》、《孟子》、《南华经》、《道德经》、《汉书》、历史著作、古代文人脍炙人口的散文等等。初次读只需知道大概意思,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新华字典》这个高手来帮忙,或请《文言词典》来为你抽钉拔楔。高中时的文言可以背下一些或通读,目的是让你感受一些古人写作时是如何“运用字词造句”成文的。
三,成语和词语的灵活运用。成语是典故,词语是固定成式的句子或短句,是经典的句子。恰当地运用成语和词语会让你口舌灿若莲花,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
四,要想成为一个文言大家,背下一部《新华字典》里每个字的解释是基础(做不到也可以记个大概),然后再看《辞海》、《康熙字典》、《词源》等字词工具书,这些都做到后,还得有点语言天赋和文学才华,接着就是整合这次字词应景地、如鱼得水地汪洋恣肆。
其实文言文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流行也不实用了,研习文言是为了了解古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文言出现在正式场所的机会并不多,比如祭奠仪式上、誓师大会上、奠基仪式上、一些癖好文言的好古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之间。日常生活中,你要是用文言对话,会让人觉得你是在卖弄或附庸风雅,总之很不合时宜。
❾ 如何自学古文
简单说下
1现在学习古汉语较好的是王力版和郭锡良版的《古代汉语》,任选其一, 有一定基础回后可以看看清末的《答马氏文通》。
2重点应放在先秦文章和韩柳的文章。先秦的个人推荐《诗经》和 《左传》,因为 《诗经》大多要逐字解释才能完全理解,且大多字用的是本意。 《左传》里的故事很有意思,且有相当高的文学成就,《古文观止》222篇其中《左传》里的文章就选了34篇。
3死记硬背。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背或熟读。这其实是学习古文的一个捷径。
❿ 如何自学古文字呢
人人有基础
如果是个老外提出这个问题,是合理的。作为一个中国成年人,学古文和诗词谈什么从零开始?常用汉字几千个,都不认识?虽然说大陆的我们现在不系统学习繁体字,但是能猜不?看古装电视剧吗?“之乎者也”大概在古文的什么位置出现没问题吧?看“中国诗词大会”吧?看房地产广告吗?
经过修饰的书面语言,反过来丰富口语,这种口语与书面语言的相互影响是持久的,在中国也从未断裂。而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这个古汉语并非只是口语,同样包括了大量的文言文词汇。
古文和现代文的之间的联系和传承,一直都存在。这与中文和英语之间的区别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不同的语系,所以需要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中国人读古文,未必能全了解,但基本字都认识,因为本身就是一个体系的不同阶段。即便是二千年前的《道德经》、《论语》,我们现在也不至于看不懂文字,只不过有不同的意思理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