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文言文
❶ 赵孟頫过扬州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
元朝兴盛的时候,扬州有个姓赵的人,富裕而喜欢(招待)客人。他的家里有明月楼,人们(替楼)写春联,大多没有适合主人意向的人。一天,赵子昂路过扬州,主人知道了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楼上,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所用的都是银制的器具。
酒喝到一半,(主人)拿出纸和笔请求赵子昂写春联。赵子昂拿起笔写道:“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到春联,非常高兴,把喝酒的器具全部撤下并把它们赠送给赵子昂。
二、原文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子昂。
三、出处
《赵孟頫过扬州》讲述了元朝时期赵孟頫的轶事典故。作者无名氏
(1)扬州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一、词汇详解:
1、款:款待,招待。
2、援 :提,拿。
3、云:说、道 。
4、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是赞美明月楼。
5、相:他,指代赵子昂
6、元:元朝
7、春题:春联
二、人物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三、其他轶事典故
1、衣冠盛事
赵孟頫原因程钜夫的举荐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后来程钜夫任翰林学士承旨时辞官归家,朝廷命赵孟頫接替他任职。赵孟頫就任后,先去拜谒程钜夫,然后再入翰林院视事,此事被当时传为士大夫的佳话。
2、一家皆善书
赵孟頫的二子赵雍、赵奕并以书画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聪敏过人,能书善词,绘画精于墨竹、梅、兰,笔意精绝。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书法,与赵孟頫及其次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钤上御印藏于秘书监,说:“让后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妇父子都善书,这也是奇事啊!”
❷ 扬州明珠 文言文 翻译
1、译文
在北宋嘉佑年间在扬州出现了一只巨大的“珠”,常常在夜晚时可见。开始时它出入于天长县陂泽中,后来转入甑社湖,随后又在新开湖中现身,当地的居民和南来北往的行人常常能见到它。
沈括的一位友人的书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里,忽然看见这颗巨“珠”,离他还非常近。开始时,“珠”房微微的打开,有光自吻沿处透出,像横着的一条金线。
突然,“珠”房大开,有半席那么大,里面白光如银,中有一颗如拳大的宝珠,耀眼夺目,不可正视。它放出来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阳,方圆十几里地的树木都能看见影子。
只见天空火红一片,犹如燃烧的野火。倏然之际,“珠”飞一样地远去,像耀眼的太阳,浮于湖面上。这颗珠放出的光不像古时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万丈,如同日光一般。
2、原文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
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杲杲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
催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来往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2)扬州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出处说明: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于天文、地质、物理、医学等多方面皆有成就的科学家,1072年出任宋王朝“司天监”之职,《梦溪笔谈》一书耗时八年完成,他治学严谨,用功极勤,可谓呕心沥血之结晶,可以推断这段记载应该不是妄言之说。
扬州明珠一事,毫无梦境幻觉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难看出,沈括所记述的乃是一起真实的UFO案例,于现代人的目击报告十分相似。
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讲到:“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369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飞降地面的证据。
❸ 扬州明珠文言文翻译凡是什么意思
凡十余年:前后十几年。其中,“凡”是副词,表示概括、总计。具体翻译时须依据前后文回,是答确数的,知可译为道“总计”,如“凡六百一十六言”是确数,译为“总计六百一十六个字”;是概数的,可译为“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差不多”版、“大约”等。“(扬州出现的那只“明珠”)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其中的“凡”是年头的概数,可权翻译为:(扬州出现的那只“明珠”)前后十几年里,当地居民和过往行人常常见到它。
❹ 梦溪笔谈《扬州明珠》 翻译
译文:
嘉佑年间,在扬州出现了一只非常大的“珠”,在夜晚经常可以看见。开始它出入于天长县陂泽中,后来转入甑社湖,后又在新开湖中现身,当地的居民和行人常常能见到它。
沈括友人的书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里,忽然看见这颗“珠”离他非常近。开始时,“珠”房微微的打开,有光自吻沿处透出,像横着的一条金线。突然,“珠”房大开,有半席那么大,里面白光如银,中有一颗如拳大的宝珠,耀眼夺目,不可正视。它放出来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阳,方圆十几里地的树木都能看见影子。只见天空火红一片,犹如燃烧的野火。
倏然之际,“珠”飞一样地远去,像耀眼的太阳,浮于湖面上。这颗珠放出的光不像古时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万丈,如同日光一般。
原文: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
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
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杲杲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催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珠来往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以待现,名其亭为“玩珠”。
(4)扬州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背景
《扬州明珠》出自北宋嘉佑年间文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文体为说明文,它详细地描述了一次UFO事件。《梦溪笔谈》一书耗时八年完成。扬州明珠一事,毫无梦境幻觉之妄言或神鬼迷信之色彩。不难看出,沈括所记述的乃是一起真实的UFO案例,于现代人的目击报告十分相似。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讲到:“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369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飞降地面的证据。
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十分了解,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载。
据记载,沈括的著述有22种155卷。除《梦溪笔谈》外,还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志怀录》、《清夜录》,医药著作《良方》、《苏沈良方》,科学著作《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熙宁奉元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天下郡县图》、《南郊式》、《诸敕格式》、《营阵法》,音乐类著作《乐论》、《乐律》、《乐器图》等,但存世较少。
2011年五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渭生教授点校、辑佚《沈括全集》,全书八十五卷(含附录一卷),一百一十万字,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收集沈括著作最齐全的版本。
❺ 扬州明珠文言文翻译凡十余年是什么意思
凡十余年:前后十几年。
其中,“凡”是副词,表示概括、总计。具体翻译时须依据前后文,是确数的,可译为“总计”,如“凡六百一十六言”是确数,译为“总计六百一十六个字”;是概数的,可译为“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差不多”、“大约”等。
“(扬州出现的那只“明珠”)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其中的“凡”是年头的概数,可翻译为:(扬州出现的那只“明珠”)前后十几年里,当地居民和过往行人常常见到它。
❻ 吕溱字济叔,扬州。文言文翻译
吕溱,江苏扬州人,字济叔。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戊寅科状元。
《宋史·吕溱传》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
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参劾其借官麹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
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摘自《网络》
❼ 扬州西区学国学文言文地方
文言文看不懂,较麻烦。网站上没有可学习的。不知你不懂在什么程度?(1)可先从中学课本的文言文入手学习;(2)然后再找王力《古代汉语》、北京大学等《古代汉语》教材等学习;
辅助还要学点《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中国通史》等书,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以上书籍,若找不到,尽可以在网上购书;
准备一些学习工具书,如《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辞海》等书
全面系统学习国学很不容易。网上倒是有一个“国学”网(网址是国学的汉语拼音)我感到是最好的。其他网站还有“国学经典书库”、“五千国学网”等,你网络搜索一下即得,不需要一一列举网址。但这只能给你不系统的零碎知识。要想系统,则要从蒙学入手先易后难,终生学习,古语有“皓首穷经”、“汗牛充栋”之说,则知学习之难。想要视频速成是不行的,那样只能得其皮毛。建议还是读书:
(1)蒙学著作。《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弟子规》《神童诗》《朱子治家格言》《列女传》等
(2)进阶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小说四大名著等然后才可按经史子集四部系统学习。
研读国学经典:
(1)经部。四书五经、儒学十三经。
(2)史部。有二十五史,首先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有《资治通鉴》《战国策》《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
(3)子部。《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淮南子》等
(4)集部。《杜工部集》《李太白集》《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文选》《楚辞》《元曲选》《元杂剧选》《历代赋选注》等
研读其他著作
(1)科学实用类。《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水经注》《文心雕龙》等
(2)其他著作。《华阳国记》《洛阳伽蓝记》《聊斋志异》《唐宋传奇集》
(3)现代国家大师的著作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多读一些他们的代表作即可。
--以上书籍读过后,你基本上可以称得上较系统地学习国学了
❽ 广陵古文意思
【原词】广陵
【释义】
1、古地名,州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前319年,楚怀王在邗沟城基础上建广陵城,广陵之名始于此。秦统一全国后设广陵县。汉代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建立吴国。汉代又称作江都。北周改称吴州,隋代改称扬州,后又改称邗州。唐代复称扬州,后又改称广陵郡,后又复称扬州。唐李白有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题中的“广陵”即今扬州。
2、指著名古琴曲《广陵散》,也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相传为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嵇康所作,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后嵇康遭馋被害,临刑前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其事见于《晋书•嵇康传》。后亦称事无后继、已成绝响者为“广陵散”。亦省称“广陵”。《北齐书•徐之才传》:“长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无学术,每叹云:终恐同《广陵散》矣!”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明张煌言《奇零草序》:“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前蜀韦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金一《文学上之美学观》:“虞渊未薄乎日暮,《广陵》不绝于人间。”
❾ 朝廷昏庸,大兵压境,史可法受命于危难之时,督师扬州,困守孤城。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这个朝廷抄解释下是福王在南京建立的南明朝廷。那时李自成已经攻占北京。福王任命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当时南明朝廷内内斗很严重,史可法收到马士英等人排挤,得不到重用,而又有叛徒与清朝勾结,举兵南下,被逼入扬州城内。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朝廷昏庸无能,现在清朝大兵杀过来了,史可法在这危难的时候站出来,亲自在扬州领兵,但是已经没有援军可来,所以是被困在扬州这座孤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