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论文题目

小学科学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0-12-01 00:02:05

① 小学科学论文,不要从百度上搜的!我只要题目,标题找不到将就

我是专职科学老师,写一篇第一节课课前教育的原创论文给你:
宇宙演化史(课前教育):
我们的宇宙产生之前,原始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横向椭球体;在椭球体中,有几个巨大的逆时针旋转的纵向椭球体原始黑洞。黑洞里面密度极大,温度极高,并不断吸收着周围的能量;黑洞中有许多平行宇宙,由于黑洞不断吸收能量,体积越来越大,当能量达到超载时,黑洞就会释放能量,被称为“霍金射线”,产生虫洞,释放奇点,从而产生大爆炸,形成今天的宇宙。
大约在138.2亿年前,我们的宇宙由一个原始黑洞释放出来的极小奇点大爆炸形成,这是科学家 根据大量星系快速远离我们而去的逆向思维得出的理论。宇宙大爆炸到0.1秒时,新宇宙中产生了1000亿度的高温,这时爆炸区域什么也没有,但我们的宇宙时间开始了,空间也在不断膨胀。137.5亿年前,宇宙温度先快后慢的冷却,宇宙中出现了最早的元素:氢和氦,氢和氦是构成宇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137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许多大质量的恒星,由于大质量的恒星消耗能量多,灭亡得也快,经过了几十亿年后,大质量恒星不断毁灭,在宇宙中产生了许多星云、星团和生命元素。13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包括银河系在内的许多古老星系,11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氮、氧、铁等元素,9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黑洞、星云、星团,70亿年前,宇宙中产生了大量黑洞、星云、星团、星系、恒星、超新星、中子星、黑矮星、白矮星、红巨星、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流星、彗星、暗物质、暗能量等天体物质,是逐渐并不断演变产生的。
人类进化史可以追溯到太阳系的产生。大约在45亿年前,距银河系中心三万光年的地方,由星云中四个氢原子形成的氦的核聚变,产生了太阳和太阳系。现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5至3万光年的地区,可称为可能有生命存活的生命带,随着银河系中心温度的升高和十亿年后太阳超新星爆发,人类可迁徙到:火星、土卫六和离银河系中心3.5万光年的地带。44亿年前,在太阳系中产生了我们的地球和其它行星;太阳系中大部分行星都是逆时针自转的,而且,绝大部分行星的地核都是液态的。43.7亿年前,一颗像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在刚刚诞生、高速旋转、还是火球的地球的太平洋处,使之飞出去一块,形成了地球的卫星——月球。40亿年前,宇宙中大量的冰陨石带着生命元素到达地球,并形成海洋。36亿年前,海洋中的水、火山温度、海底火山喷发出来的少量的氧,激活了海水中的生命元素——氨基酸,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蓝藻。29亿年前,最早的植物:藻类植物在海洋里产生。23亿年前,最早的动物:史前海母由藻类植物产生。15亿年前,史前海洋生物达到了繁荣时期。
那么,我们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呢?10亿年前,史前海洋生物进行了同类杂交,物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海洋植物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开始向陆地发展。5亿年前,棘鱼(史前鲨鱼)产生,被科学家认为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最早的人类祖先。3亿年前,史前鲨鱼进化成了史前三角鱼。2亿年前,又进化成了两栖动物——史前螈鲵鱼。1亿年前,进化成了爬行动物——似鸡龙。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二十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大爆炸、13级地震、硫磺大火、巨大海啸、强酸雨、四个月暗无天日、第四纪冰川到来,环境异常恶劣,引起了恐龙及物种大灭绝。生物是生存环境变化决定进化或灭绝。4500万年前,人类进化成了啮齿类动物——普尔加托里猴,它们的头像猴子,身体像大老鼠,尾巴像狐狸的尾巴,非常聪明、灵活,在地洞里靠吃树根和球茎度日。1600万年前,进化成了哺乳动物——猿猴。700万年前,进化成了直立动物——智人。500万年前,进化成了高智商生物——现代人。
目前,人类可以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到1000亿光年以内的宇宙空间,已经发现了1000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但还没有发现宇宙的边缘。宇宙还在像吹气球那样,不断膨胀。宇宙膨胀是先快(爆炸能量大于暗能量)、后慢(爆炸能量等于暗能量)、再快(暗能量大于爆炸能量)。我们的轨迹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转,银河系正在快速远离宇宙大爆炸中心。最后,宇宙不会收缩回到奇点,而是会发生大撕裂。黑洞是大质量的恒星超新星爆发形成的,形成后会吞噬周围的星际物质,连光也不放过,然后,大黑洞吞并小黑洞,大约在550亿年后,宇宙将回到原始平行宇宙,一切终结后又会从新开始。

② 小学生六年级科学论文有什么题目好写(要写2千字)

蜜蜂 靠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我省 监利县 12岁的小学生 聂利 大胆挑战这一说法。她说:“蜜蜂有自己的 发音器官 ,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聂利是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甘肃省兰州市8月举行的第18届全国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上, 她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 声》,荣获优秀 科技项目 银奖和 高士其 科普专项奖。 2001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 苍蝇 、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 《十万个为什么》 一书中也看到这种说法。 去年春天,她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 蜂箱 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她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她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 木板 上,或者剪去蜜蜂的双翅,都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 放大镜 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 油菜籽 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 大头针 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 蚊帐 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了解, 中国教育 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新闻链接:昆虫专家称可能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昨日省内多位从事昆虫研究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称,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院副教授 陈国 生说, 膜翅目 昆虫一般没有 发声器官 ,而蜜蜂属于膜翅目昆虫。省昆虫学会理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徐冠军说,还未发现有资料报道蜜蜂有发声器官。 听说聂利的发现后,徐冠军教授说,由于他没有见证聂利小朋友的试验,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试验,所以尚不敢对她的发现下结论。如果这位小朋友的发现是真实的话,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③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可以写哪些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二、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
1、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
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
3、实践性。
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三、科学小论文的类型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首先,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
五、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正文: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
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结尾: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和对某一问题的建议。以得出结论做为结尾,同开头提出问题相呼应,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资料:科学小论文格式!五年级

④ 小学科学小论文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前几天下大雪了,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可谁知道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呢?

谁都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冰也是无色透明的。雪是由无数极小的冰晶组成的,为什么变成白色了呢?

让我们来看两个现象。

夏天,我们用刨冰机将冰块做成冰霜,吃起来会感到透心凉的舒爽。不过,这时你会看到,这原来无色、透明的冰块所变成的冰霜,白花花的,好象染上了白色!

有时候,不小心把一只无色的玻璃杯打碎了,当把那些玻璃碎屑扫成一堆,这时你也会看到,原来无色透明的玻璃,变成了白花花的一堆了,是谁给玻璃染上白色了?

我翻了很多书,又查了电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道理。

说简单点,这就是光线玩的把戏,是光线替冰霜、碎玻璃染上了白色!

雪花和玻璃屑变成了白色,是光线照射方式的改变造成的。玻璃和冰块能透过光线,但是只有在平整光滑时,才是无色的,因为那时光线是平平稳稳地透过去的。如果是不平整、甚至是毛糙的玻璃,光线透过去时,就会出现不规则的折射、反射,于是就显出白色来。而且越毛糙、越细小,颜色就越白。磨砂玻璃看上去就比普通玻璃白得多;雪花也是非常细小的冰晶,同时它又有很多棱角,自然是雪白雪白的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的秘密。

妈妈的口腔溃疡
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 五(3)班 金夏伟
自从四年级起,我时常听见妈妈说她舌头痛、嘴唇痛。尤其是夏天,几乎隔三差五地都听到和看到妈妈痛苦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试图给妈妈找出原因,我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小作者是个关爱母亲的好孩子,一个非常寻常、不被人我所察觉的问题确成为了他的研究问题。我们的问题往往就产生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经过了六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妈妈经常说自己舌头和嘴唇痛是因为妈妈生出了口腔溃疡。而且,经我观察,一开始妈妈舌头上只是出现了一个椭圆形的白色斑点,后来就慢慢扩大,周围的黏膜变成红色,过了一、两天后,白色斑点的溃疡慢慢的变成了黄颜色,随后四周的黏膜便高了起来,溃疡中心的部位凹了进去,然后,妈妈便开始叫痛了,吃东西时更是痛苦。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个经过呢?(有了问题,小作者顺藤摸瓜,对口腔溃疡进行了细致地观察)
我开始进一步地调查妈妈出现口腔溃疡的原因。我猜测,妈妈经常会生出口腔溃疡与工作有关,但是同样是繁忙的工作,为什么只有妈妈会经常生出口腔溃疡,爸爸和其他人却很少生口腔溃疡呢?在妈妈连续好几次生出了口腔溃疡后,我通过观察发现,口腔溃疡往往是在妈妈上好夜班后的头两三天,便会生出。而且,同样是夜班,我发现后夜班上好之后出现口腔溃疡的概率比前夜班上好之后生长出口腔溃疡的概率要高得多。因此,我初步作出判断:妈妈经常生口腔溃疡的原因与妈妈的睡眠时间有关系。(小作者的猜测、假设是非常到位的,说明他平时就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的好孩子)
得知了原因之后,我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睡眠不足会导致什么呢?我继续观察。又经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每当妈妈上好后夜班之后,回家来便马上睡觉,但又经常睡不好。起床后,妈妈自己也经常说自己的头十分晕,迷迷糊糊的,十分地困,但想睡又睡不着。而且,我发现,妈妈这时的心情也非常烦躁,态度也比往常要不好,有时还无缘无故地骂人。再到吃饭的时候,妈妈的胃口也不好,原来可以吃很多,这时吃得就比原来少了。并且在这几天时间,妈妈经常会头痛。通过了这些事例,我又得到了一点:睡眠不足会使人的心情十分地烦躁,胃口不佳,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因而,在这段时间里,妈妈就会经常生出口腔溃疡。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我心想,妈妈的口腔溃疡不只是自身因素,应该还与这段时间吃饮食有关才对。我便开始上网查阅,并且还来到了图书馆浏览有关资料。我知道了治疗口腔溃疡应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与摩擦,所以应该尽量地少吃刺激性调味品,比如辣椒、酸醋、姜、葱、咖喱等等;少吃炸鸡腿、炸牛排或其他太粗糙太坚硬的食物。并且要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品,不能偏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笋类,比如冬笋、毛笋、笋干,腌制品,比如咸鱼、咸肉、咸菜,还有柿子和蟹类等易引起口腔溃疡加重的食物。(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将我的调查及看法与妈妈谈了之后,并且要求她试者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一个星期之后,妈妈的口腔溃疡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
综合以上各种情况,我得出了三条结论,要避免口腔溃疡必须做到:
第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操劳。
第二:要注意坚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少吃笋类、腌制品。
第三:要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因为情绪因素不但影响神经系统,而且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和营养障碍,情绪不良,精神紧张,所以应该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希望妈妈和有类似病痛的人们今后要树立信心,努力消除不利因素,按照以上几个方面积极改进,一定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发生口腔溃疡。(一个小小的生活中的问题,经过小作者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科学地研究就是要向他那样: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大胆尝试、勇于探索。)

⑤ 小学科学论文怎么

一、 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新”。

二、 拟定题目
文题如目,好的题目能够叫人拍案叫绝,一眼难忘。它好似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对吸引读者起着关键作用。好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要讲求三个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题目要用精练的文字将论文内容确切的揭示出来。如某位同学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浓度》,一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论文阐述的内容,一目了然。小,指的是题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写得集中、紧凑。题目过宽,往往由于我们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围窄,专业知识不深,而难以驾驭。如某位中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静电除尘黑板擦的研究与制作》,题目小且具体,学生可以作深刻的阐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题目中透露出新鲜的立意。选题新鲜,才有阅读价值。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新的发现,即使表达再好,论证再有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 写好开篇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 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 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 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 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 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 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五、 用好材料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解题过程]
六、文稿写作常识

为了减少编辑发稿时的困难,也为了减少论文排版时的差错,作者在撰写科技小论文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文稿写作常识。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文稿用标准稿纸书写清楚(或者用电脑打印)。每格一字,标点单独占一格。不需排印的说明文字一律用铅笔标注。书写时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防止错别字,更不要杜撰生字。除成语、古文和引用文献的数字外,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公元的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简写成99年)。五位以上的数字可用“亿”、“万”作单位。四位以上的数字连写,不用分节点;外文字母、化学符号等要写得端正清楚。外文应用印刷体书写,大小写必须分明,并用铅笔标明玩儿文种,正斜体和上下角标

⑥ 十万火急,小学生科技小论文题目

要结合你自己的思想才行啊,我们想出来的你未必写的出内容啊,

⑦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

模 拟 下 雨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大 气 压 力

读了《一堂实验课》这篇作文后,我怀疑球外大气压真的能将两个半球压在一块儿。
今天我把大气压力重做了一遍。想知道结果吗?慢慢看吧。
放学后,我约了几个同学做大气压力的实验,我先拿出两个铁的半球,这两个半球大小一样,空心的,半球顶部拴了根粗绳。开始了,我从气孔中慢慢抽出空气,又赶紧用橡皮塞塞住气孔。最后,用铁球顶部的绳子拴在桌子腿上,准备好了,我朋友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做,我看他们那么乱,就把他们一个一个排好,按次序来。我一声令下,第一个就使劲地往旁边拉,铁球就像铸在一起,纺丝不动。我们都为他加油,可最后还是没有拉开。第二个人上场了,他用力拉了好几分钟,都没拉下来。这时,我火冒三丈,一会儿用牙咬,一会儿用文具盒打,还用石头打,都没变成两半。就这样,一个个的都失败了。还有最后几个人了,鸦雀无声,一个都不敢拉,他们暗想,就这么个铁球,竟然没有拉下来。我想,书上的办法说不定真的有用,我胆怯地碰了碰绳子,朋友们给了我勇气,我拔开橡皮塞,这时只用很小的劲就拉开了铁球。
事后,大家问我:“为什么能拔开?”我却说:“天机不可泄漏。”

黄豆为什么不发芽
上星期,我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孵豆芽。
外婆给了我一些黄豆种,我嫌少,还要从妈妈扎紧的塑料袋里去拿,妈妈说袋里的豆是不能孵出豆芽的,我不信,偏偏要做实验。于是,我将两种黄豆分开了,孵起来。
根据书上的介绍和老师的指导,我把浸胀了的两种黄豆分开放进两层湿稻草中间,每天早、中、晚各淋一次水。我想,一样的孵法,怎么可能不长出一样的豆芽来呢?
第二天,我轻轻地翻开豆芽上面的稻草,外婆的黄豆种已膨胀到它原来的两倍大了,许多豆粒的腰部长出了短短的、粗壮的芽。可是妈妈的黄豆,只发胖,不发芽,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四天,外婆的豆芽又长高了许多,可妈妈的那些黄豆,却变颜色了,由淡黄色变成深黄色了,还有几粒变成淡黑色了。看来,真要被妈妈“不幸言中”了。
第五天,第六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用外婆的黄豆孵的豆芽,越长越高,越长越嫩,玉柱金顶,漂亮极了!而妈妈的那些黄豆却腐烂了。我这才相信,妈妈讲的是真的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只好去向妈妈请教了,妈妈笑眯眯地说:“豆种尽管已经干了,可还是要呼吸的,你外婆的豆种挂在屋檐下,空气新鲜,呼吸当然不成问题。而那塑料袋里的黄豆,因为袋口紧扎着,不通气,它们没法呼吸,早就憋死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若有所思地说。
真没想到,晒干了的黄豆也会憋死。生活中真是处处有科学啊!
`
``````

捏 鸡 蛋
同学们看了我这篇作文的题目一定会说:“鸡蛋怎么能捏呢?”谁都知道鸡蛋薄薄的壳,一碰就破。“其实呀,这里面还有个科学道理呢!不信的话你就往下面看吧!
那是爸爸带我到成才书店里买的《世界奇妙》。我一回家就忙着看,突然我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说:“一个大力士能把砖块打碎。可有个人叫他把鸡蛋捏破,可大力士怎么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爸爸买回一袋鸡蛋,我便向妈妈请求要一个鸡蛋做一次小实验。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了。
我先拿来一个碗,为的是防止捏时被捏碎了,那些蛋黄撒一地。接着我把鸡蛋放在手里抓住,这时,我的心“砰砰”直跳,手里全是汗。鸡蛋破碎的一幕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弄清楚鸡蛋能不能捏碎,我双眼一闭,手用力一捏,然后等待鸡蛋破裂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是,我睁开眼睛时,鸡蛋竟没破,可我还是有些怀疑,准备再做一次实验。
我又把鸡蛋放在手上(这回我用的是两只手),然后咬起牙,睁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量去捏鸡蛋。可我尽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那只鸡蛋还是安然无恙。这真让我又烦恼又惊奇,我只得去问爸爸。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笑着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虽然很薄,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当你去捏它4,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地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壳形建筑物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呀!”听了爸爸的话,我真的相信了书上的故事了。
啊,世界真奇妙。

⑧ 小学生科技小论文范文(几篇)

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蚂蚁,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那又有谁能真正地了解蚂蚁呢?蚂蚁为什
么不会迷路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
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
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
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
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
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
我做了个试验。
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
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
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
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
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
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
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
路的秘密了。
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
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
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
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热点内容
小苹果舞蹈教学儿童版 发布:2025-05-14 18:06:07 浏览:916
高三语文卷 发布:2025-05-14 17:40:03 浏览:761
五年级上册语文达标卷 发布:2025-05-14 16:38:37 浏览:871
邓矮的历史 发布:2025-05-14 15:03:50 浏览:621
中小学师德总结 发布:2025-05-14 14:47:39 浏览:720
初中教学进度 发布:2025-05-14 13:33:36 浏览:758
新产业化学发光仪 发布:2025-05-14 13:22:51 浏览:775
带班主任的老师 发布:2025-05-14 13:20:39 浏览:240
氧化铝化学 发布:2025-05-14 13:03:56 浏览:339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发布:2025-05-14 12:54:28 浏览: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