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争雁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内舒雁烹宜,翔雁宜燔。”竟容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应谐录》〕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走在地上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注释
1.睹:看见。
2.
援:引;拉。
3.烹:烧煮。
4.舒雁:栖息的雁。舒,指在地上随意走动的。
5.宜:应该。
6.燔(fán):烹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争辩是非曲直。
9.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社。
10.已而:不久;后来。
11.索:寻找。
故事梗概
寓言中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以至大雁飞得无影无踪。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❷ 兄弟争雁文言文 两道题 求老师解答 快快快 只有5分了 感激不尽
援:拉 宜:好 索:寻找
b,代词他
❸ 查找简单文言文
文言文《一年之计》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着,人也。
❹ 昔人有睹燕翔者,将援弓射之选自哪篇古文,写出全文并翻译
源于一个古代寓言故事,明朝,刘元卿《应谐录》,名《争雁》,又叫《兄弟射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上面这则寓言是说: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后就煮着吃。”他的弟弟说:“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善于飞翔的雁应该烤着吃。”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辨是非曲直。社伯要他们将雁一分为二:一半煮,一半烤。等到他们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射雁和吃雁,自然是先射下来才能谈得上吃雁。寓言中两兄弟事情还没有做,就在那里争论如何吃雁了,而且争论得不可开交,竟至于到社伯那里打官司。等到社伯提出了两个人都能接受的烹燔各半的折衷方案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应该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说干就干。如果只是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争论不休,互相扯皮,坐失良机,那么什么事也做不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因犹豫不决,错失了很多机会,有的人错过了可以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机遇,有的人错过了升迁发财的机会,有很多机会可遇而不可求,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永远不会再来。
❺ 文言文 兄弟争雁 答案!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应谐录》〕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走在地上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次去射雁时,那雁早就飞走了。
注释
1. 燔(fán):烤。 2.讼(sòng):裁决。
3.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4.援:拉。
5宜:适合。 6索:寻找。 7舒:指在地上随意走动。
8睹:看见 9烹:煮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刘元卿《应谐录》
❻ 文言文“兄弟争雁”中涉及三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寓言的主抄题不是分辨三人关于袭如何吃雁的意见谁对谁错,而是讽刺兄弟二人在关键的时刻作无谓的争论,结果坐失良机。社伯也没说到点子上。作者的旨意在于:先把雁射下来,再商量怎么吃(或烹,或燔,或烹燔各半)。硬要回答,只能说:三人的观点都不对,应当是:先把雁射下来,再商量怎么吃(或烹,或燔,或烹燔各半),否则都是空话。
❼ 争雁文言文阅读答案
兄弟争雁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专曰:“舒雁烹宜,翔属雁宜燔。”竟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
1睹:看见。
2援:引;拉。
3烹:烧煮。
4舒雁:栖息的大雁。
5宜:合适。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诉讼。
9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社。
10已而:不久;后来。
11索:寻找。
【翻译】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❽ 文言文兄弟争雁翻译
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内讼于社伯。社伯请剖容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刘元卿《应谐录》〕
〖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大雁在飞翔,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好,鸿雁还是烤着吃好。”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说:“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俩都高兴地同意了。可再次去射雁时,那雁早就飞走了。
【注释】
1.燔(fán):烤。
2.讼(sòng):裁决。
3.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4.援:拉。
5宜:适合。
6索;寻找,寻求。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象猎雁而烹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❾ 谁来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出生之时有象鹄一样的大鸟在岳家的屋顶上飞鸣,因此取名为“飞”。尚未满月,黄河决堤,洪水突然而至。岳母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缸里,顺着洪流而下,终于靠岸逃生。
岳飞年少时就很有气节,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木柴作为火烛照明。背诵复习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觉。(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未冠(guàn):不到束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剑。(岳飞)跟着周同学习射剑,周同能同时发射三支箭都能中箭靶子,以此做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没有多久,周同死去,岳飞十分悲痛。每缝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必定会准备酒肉,到周同墓前祭奠,并流泪,再次打开周同所赠的弓箭发了三支箭,这才把酒洒在地上,以示祭奠。(岳飞的)父亲知道他的情义,抚摸他的背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你定然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岳飞)回答说:“父亲大人许可同意,儿子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没有什么事不能做!”
❿ 文言文 兄弟争雁 翻译
一、译文: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着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二、原文:罩桐明 刘元卿《应谐录》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宜烹,翔雁宜燔。”竞斗而物早坦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0)兄弟争雁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一、作者介绍
刘元卿 (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明朝吉安府安福县西乡(今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睁冲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刘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贤弈编》被收入“四库全书”。
二、本文注释
1、睹:看见。
2、援:引;拉。
3、烹:烧煮。
4、舒雁:栖息的大雁。
5、宜:适合。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诉讼。
9、社伯: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10、已而:不久;后来。
11、索:寻找。